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明雄风(俞大猷传)/曾纪鑫读解中国历史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曾纪鑫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一生都在与倭寇作战,是被历史遗忘的“抗日英雄”;他,世称“俞龙戚虎”,抗倭的功绩超过戚继光;他,文武双全,经史诗词无所不通;俞家棍术名震天下,回传少林,流芳百世。整个大明朝,唯有一个王阳明能与他相匹。他是谁?他就是曾纪鑫编著的《大明雄风(俞大猷传)》的主人公。这部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将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只是作为陪衬而已。其实,在那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人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也称“俞龙戚虎”,俞大猷不仅与戚继光并列,甚至还在戚继光之上。龙吟虎啸,雄风猎猎,为由盛转衰的明朝中晚期,注入了一股强悍的活力。

曾纪鑫编著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大明雄风(俞大猷传)》还原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朽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

目录

第一章 修文习武

第二章 守御金门

第三章 志存高远

第四章 崭露头角

第五章 奉命剿倭

第六章 大败倭寇

第七章 “戴罪”立功

第八章 惨遭冤狱

第九章 建功北疆

第十章 回传棍术

第十一章 怀柔边民

第十二章 平海大捷

第十三章 剿灭吴平

第十四章 镇守两广

第十五章 京营练兵

第十六章 魂归故里

附录一:俞大猷大事记

附录二: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还原历史 回归真相

试读章节

苏颂(1020—1101)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科技宰相,著有《苏魏公文集》等。他以政治家立身,从政五十五年,历仕五朝,位极人臣之极宰相。他的科技成就,一是研制新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二是主撰药物学著作《本草图经》。正是天文学、医药学这两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得他在科技领域独自一人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北宋以后,泉州更是人文荟萃,以致著名理学家朱熹情不自禁地写道:“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泉州名人辈出,书院如林,自然是当地学子继续深造的首选之地。俞大猷天资聪慧、学业优秀,迁居泉州城后,先在清源山紫泽书院读书,后进入泉州府孔庙(明伦堂)学习。

俞大猷从小为人倜傥,志向远大,常出语惊人,说长大后要扭转乾坤,推倒一时,洞视千古,并以豪杰自命。旁人对他的言谈,有的赞赏,说小小年纪锐不可当,将来必有出息;也有人不以为然,他则生气地叹道:“当今之世,柔弱萎靡,到处见不到刚烈大丈夫之风。”

如果仅仅局限于诵读四书五经,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振兴武备,再现古人的阳刚洒脱?他认为,日后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必须文武双全。父亲虽然希望他走科举之途,但受家族的遗传及影响,大猷对练武颇感兴趣,且触类旁通,天赋过人。

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须学识与胆略兼备,二者不可偏废。因此,俞大猷特别注重练胆。

泉州城郊北有座高山,名清源山,因山上泉眼特多,又称“泉山”。俞大猷外婆家就在清源山水流坑村,母亲常携他看望外公外婆,因此对清源山一带十分熟悉。在清源山紫泽书院念书时,他常与同学一道攀山越岭。一次,他发现清源山虎乳泉西侧有块巨石,又高又陡,便与几位同学一道往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石顶,山风吹来,拂去燥热,十分凉爽。玩了一阵,大家准备往回走了,俞大猷提议道:“回头路难走,不如干脆从这里跳下去吧!”大家往下一望,但见悬崖下一片乱石,杂草丛生,不禁双腿发软,谁也不敢回应。俞大猷见状,觑准一处平地,发一声喊,从巨石上跃然而起,平稳地落于地上。同学见了,大声喝彩,胆大的也学俞大猷样子,“啊”的一声大叫跳了下来,但也有人实在怕得不行,只好顺原道返回。

俞大猷觉得这是一处练习胆子的好地方,自此以后,每日早晚,都前来此地,攀爬跳跃,风雨无阻。有几次不小心摔倒,或被乱石刮伤,稍作休整,又坚持不辍。练到后来,不仅胆略大增,巨石在他眼里几乎视而不见,而技术水平也大有提高,攀石跳跃,如履平地,简直比猿猴还要敏捷。

其实,在故乡濠格内村,俞大猷的胆子从小就出奇地大,落了个“俞大胆”的诨名。但后天的训练培养与天生的不知害怕不可同日而语,他将练胆与习武联系在一起,对日后的练兵抗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与经验,俞大猷认为兵无胆气,便无法战斗,更不用谈克敌制胜了。于是提出“练兵必须练胆”的主张,精辟地阐述练兵与练胆、练胆与习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兵无法,练胆为先;练胆无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一支军队,能够进入艺精、胆壮的境界,还有什么强大的敌人不能战胜呢?

清源山巨石仍在,人们称之为“练胆石”。泉州清末进士林骚(1874一1953)写有《练胆石》一诗:“石高高,胆气豪,上石下石如猿猱,朝练夕练日几遭。腰悬双宝刀,斩鲸碧海涛。邈兹小丑焉遁逃,胆气豪,石高高。”泉州清末举人、书法家曾遒(1868一1954)也有诗颂道:“虎乳炙泉旁,岁岁耸巨石,卓立天地间,万古弄寒碧。壮哉俞虚江,朝暮涉其脊。夷险生死分,俯仰乾坤仄。屡练胆弥豪,真精贯百脉……”

P9-10

后记

还原历史回归真相

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当然,也有俞大猷,尽管没有完全忘记,但仅仅作为陪衬而已。有关俞大猷的生平事迹,世人知之甚少。

四百多年来,人们有意无意间将这位当年名震海疆、功勋卓著的抗倭主将给忽略了。

其实,在那英勇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俞大猷与戚继光并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就某种程度而言,俞大猷还超出戚继光之上。在当年抗击倭寇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国人眼中,龙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

纵观俞大猷的抗倭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俞大猷在浙江、南直隶抗击倭寇;第二阶段,从嘉靖四十一年(1562)任福建总兵官,到倭患基本平息。

第一阶段的倭患,主要是王直、徐海、陈东、麻叶等与倭寇合流的海盗为非作歹,也是倭寇势力最为猖獗的时期。七年之间,俞大猷几乎参与了消灭他们的所有战役,功勋卓著。

第二阶段的抗倭,俞大猷先是取得了著名的平海卫大捷,然后转战广东,破倭于邹堂、水、海丰等地,南澳之战大败广东势力最强的从倭海盗吴平。嘉靖四十五年(1566),吴平率残部逃入安南,被追踪而至的明军彻底歼灭。

然而,抗倭不仅是军事之争,还涉及到朝廷内部复杂的政治纷争,充满了坎坷与险恶。

战场瞬息万变,有些东西并非个人意志所能掌控。俞大猷既能身先士卒不避锋矢,又能深谋远虑洞悉大局,常取断敌退路、四面包围、正面进攻、全歼敌人的战法,因此能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屡建奇功。正因为此,俞大猷坚持谋定而后动,计定而后战,不肯轻易出击,对瞎指挥有着一种本能而强烈的抵抗意识;加之为人正直,不愿委曲求全、巴结上司,不居功,不诿过,常遭攻诘,蒙受难以预料的灾祸。他不抱怨,不颓废,总在逆境中奋起,往往撤职不久,就因大胜而撤销处分,并受擢拔。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逮捕下狱的坎坷经历。

军事上的困难,复杂关系的掣肘乃至政治上的构陷,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肩负重任、身临前线的俞大猷。但他“慷慨任事,忠勇过人”,在血与火的锻铸中,前行的脚步,总是透着一股坚毅与无畏、自信与豪迈。正如他在《与唐荆川太史书》中所言:“猷少小时,只奉师训,以为人大致要从光明正大路上着脚。不自揣志向,从幼已决。抵今犬马之齿渐高,日在得失成败中,未敢分毫毁裂,以从卑污。”  嘉靖年间所取得的几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抗倭胜利,都离不开俞大猷谋定后动的正确指挥与身先士卒的勇猛顽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俞大猷是剿灭倭寇的关键性人物,不仅与戚继光媲美,甚至超乎其上。

但长期存在的重戚轻俞、扬戚抑俞现象,导致戚继光“一枝独秀”。

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个人性格、行事风格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连,还与后世的认识与宣传密不可分。关于个人因素、时人所为等,本书第十三章《剿灭吴平》第三节俞大猷与戚继光比较部分,已有所论,兹不赘述。而后世的认识与宣传方面,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有关俞大猷的传记、研究资料甚少。古人所写传记主要有三篇,俞大猷同乡好友李杜著《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一万多字),明代方志史学家何乔远著《名山藏·俞大猷传》(约八千字),清人张廷玉等撰《明史·俞大猷传》(约四千字);现代有民国王扶生编《俞大猷戚继光合传》,俞大猷部分约七千字;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范中义著《俞大猷》,十多万字,2003年11月作为内部资料印刷,后更名为《俞大猷评传》,2014年6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另有何世铭编撰《俞大猷年谱》,1984年,手写线装本,繁体竖排;其他记载及研究资料,散见于相关著述、报刊、网络。

二是出于各种原因,重要的抗倭史料对俞大猷的事迹要么不记,要么少记,个别地方甚至有所歪曲。如《筹海图编》为胡宗宪幕僚郑若曾所撰,对胡宗宪的功绩多有夸饰,而对受过胡宗宪诬陷的俞大猷,笔墨十分吝啬。比如著名的王江泾大捷、平望大捷等,夸大胡宗宪功绩,对俞大猷避而不提。再如《戚少保年谱耆编》,编纂者为戚继光长子戚祚国等子嗣,对家父多有溢美之词,而涉及俞大猷部分,往往忽略甚至低估。

三是俞大猷除东南抗倭及北方献策、痛击俺答外,还在湖南、广东、江西、海南等地辗转任职,征讨安南,多次平息农民暴动,对当地的黎族、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起义,或征剿或招抚,惩办首恶,施以教化。“文革”时期,农民起义一概被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俞大猷的平暴行为,自然被视为压制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而予以贬斥、打压。

……

享有诗、书、画“三绝”之誉的时人李杜,他撰写的《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记》,是一篇最早记载俞大猷生平业绩的传记,真实可靠。他精心编辑的俞大猷《正气堂集》,包括《正气堂集》十六卷、《正气堂余集》四卷,最早约刊刻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体例完备,条理清晰,有的文章前还加了注解,类似于今天的“编者按”。在李杜的基础上,隆庆末年、万历初年、万历七年,《正气堂集》又有过三次编辑与刊刻,增加了《洗海近事》《镇闽议稿》《正气堂续集》等著作,形成明刊本《正气堂集》的全部内容,为后人留下了研究俞大猷的宝贵一手资料。

手头两种《正气堂全集》点校本,一为范中义点校,一为廖渊泉、张吉昌点校,为我的阅读与创作提供了诸多便利。不然的话,面对那些没有句读的影印古文,只要想想,都会令我头疼不已。当然,每人的理解不同,句读、标点会有所差异,每有疑惑,我便参照两种不同的点校本,并根据自己的见解,以合情合理为取舍标准。

本书的写作,一如俞大猷之为人,原原本本、实实在在地按其人生阅历、时间顺序写来,没玩什么技巧与“花样”。

经过一番努力,《大明雄风:俞大猷传》终于完稿了。可见,哪些作品该是你写的,冥冥之中,似乎也有定数。

完成这部书稿,一个最大的感受,便是觉得俞大猷的哲学、政治、军事思想,国家安全战略,战争指挥艺术,超群绝伦的武功,俞家棍的形成与演变,对闽学的继承与发展,价值取向与人格魅力,以及疏奏、散文、随笔、诗歌、信札等文字,既丰富全面,又博大精深。特别是军事方面,那超前的战争理论,层层推进的逻辑思维,立体战略防御方针,兵器的发明与创造,多兵种配合的战争观念,以易布阵、练兵强军、谋定后动、以收全功的用兵之道,讲究截杀、雕剿、大征的作战方式,以及古代少有的数字化管理方式等,足以建立一门新的学问——俞学。

但愿该书的出版,能为全面认识、客观评价俞大猷,还历史以真相,尽一点绵薄之力。

初稿完成,得到了泉州市俞大猷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特级教师蔡长溪先生的指导与肯定,在此深表谢忱!令我感动不已的是,年愈八旬的蔡老师认真看稿,多次参与作品研讨,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并不顾旅途劳顿,于2015年6月初与俞侨福、陈继川等人前来厦门就有关修改事宜一同探讨。当然,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比如促成此书创作的泉州俞氏宗亲协会会长俞伟祥、副会长俞侨福、顾问陈继川,陪同参观俞大猷相关景点遗迹并为我提供资料的友人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才学不够,理解不透,认识不深,以及个体难以克服的盲点与误区,本书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予以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使之臻于完善。

2015年6月10日改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