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贵在有情,张云波所著的《研磨时光》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传统,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美的境界,通过一些特定的形象,用心地描绘,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悟、情绪和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情绪、情感又随着文字的铺陈得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 书名 | 研磨时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云波 |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贵在有情,张云波所著的《研磨时光》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传统,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美的境界,通过一些特定的形象,用心地描绘,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悟、情绪和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情绪、情感又随着文字的铺陈得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内容推荐 张云波所著的《研磨时光》是一部散文选集。一秒秒时间,一寸寸光阴,在“研”的用心里,在“磨”的随性中,成为当下酸涩的品咂,成为过往醇浓的珍藏,成为来日香甜的回味。全书共分五辑,第一辑“风动桂花香”为情感悸动之作。第二辑“家乡的古槐”为故土眷恋之作。第三辑“画廊新安江”为游历剪影之作。第四辑“随性的嵇康”为人物怀想之作。第五辑“缺憾的风景”为心灵感应之作。全书文字凝练、生动、优美,语言挥洒自如,联想丰富,既有铺陈,又有点睛之笔。 目录 风动桂花香 「风动桂花香」 「研磨时光」 「爱的絮语」 「菊」 「秋去了」 「关闭一扇门」 「闪烁的眼神」 「找」 「因为爱你」 「爱心所向」 「纯情的女孩」 「酒意」 「思考·醒悟」 「一根羽毛」 「美丽的笑脸」 「忆你」 「目光可以走弯路」 「抓住了事实」 「欣赏·孤独」 「春天·雨水」 「视野中」 「起风的时候」 「伸出手」 「影子」 家乡的古槐 「家乡的古槐」 「濉河情」 「浍水自悠悠」 「香山庙的追忆」 「温情的榴园」 「煤矸石上的七彩霞光」 「茶馆」 「游走石山孜」 「石板街的脚步」 「热土上的黑白协奏」 「走在古城之上」 「千年沧桑文昌宫」 「聆听大运河」 画廊新安江 「画廊新安江」 「寻觅石弓山」 「美丽的哈尔滨」 「走近梁山」 「泰山行」 「看海」 「彩云之南」 「风情秦淮河」 「皇藏峪探幽」 「流连于淄博」 「禅缘」 「感受凤阳」 「车牛返的深情」 随性的嵇康 「随性的嵇康」 「永远的蹇叔」 「油菜花般的清廉」 「拜谒虞姬」 「人间走了陈晓旭」 「融化的雪糕」 「拾荒的老太」 「春天的阳光」 「写给母亲」 「宝宝」 「红」 「勉」 「梁老师」 缺憾的风景 「缺憾的风景」 「瓷瓶上的梅花」 「路上的断想」 「我眼中的酒」 「那时的村庄、男人和女人」 「我写诗」 「问路」 「看山」 「路遇石榴」 「河畔桃花」 「梨树·梨花」 「断枝的洋槐树」 「青檀树」 「杏台与日轩」 「走在校园的广场上」 「钟情于诗」 「桂花树」 「用宽容的心态接纳诗」 「教师节感想」 后记 试读章节 桂树蓬勃向上的不只是肆意伸展的身躯,更是它内蓄的一分执着与坚韧。也就是这种执着与坚韧吸引了我、激励了我,也温暖着我。 一季季的桂花陪伴着我走过了美好而又纯真的岁月。桂花改变不了我的生活,但改变了我的心情。早晨、正午、黄昏,抑或夜晚,只要兴致一来,我便会跑到茅草屋的后面,去探究“天风绕月起,吹子到人间”的神话,去欣赏“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的景致,去感悟“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的意境,去想象“影落浮杯酒,香飘袭客衣”的雅兴。每天和桂花朝夕相处,无形之中对它产生了太多的依恋,甚至是痴迷,这种依恋和痴迷的心态不是别人可以真正理解的。人最痴迷的时刻也是最享受的时刻。那时候,桂树不仅带给了我无限的欢乐,使我的童年岁月充满阳光,它为我打开了认知世界的一扇窗,一颗心沿着馥郁的桂花香味飘向了远方。 初三那年,一个女生因留校复读进了我们班。她个子不高,苗条中带着一点文弱;乌黑柔亮的长发,白皙红润的皮肤,脸庞稍瘦,眼睛大而有神,似乎眸子里有柔和的水波在荡漾;淡雅朴素的穿着,让人显得格外清爽,浑身散发着幽雅、迷魅的气息,像是一股清新的芬芳悄然散开。 第一眼看到她,我就有一种太过熟悉的感觉。那脉脉含情的目光、那嫣然一笑的神情、那仪态大方的举止、那楚楚动人的面容,完完全全带着桂花的气质。我立刻意识到,她就是桂花的化身,是时光对季节的深情问候。她站在那儿,蔓延出摄人心魄的桂花气息,似一条太过诱人的小蛇,悠悠地游进我的心田。懵懵懂懂中,我就暗暗地喜欢上了她。 喜欢关注她的举止。一走进教室,眼睛就会朝着她的座位上瞅。有时她在低着头看书;有时她在和同桌说着闲话;有时端端正正地坐着,眼睛望向教室窗户的外面。偶尔四目相碰,她会温和地冲我一笑,脸上泛起红晕。 喜欢看她沉思。她有时目光凝视着前方的黑板,仿佛思绪穿透墙壁抵达了另一个微妙的世界。有时眉目紧缩,闭着眼睛,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有时颔首低眉,因内敛含蓄而楚楚动人。风从窗户吹进来,扫着她的发丝,恍如蓝色大海上扬起的黑色帆影。 喜欢听她说话。奶甜般的细音,犹如邻家三婶巧手做出的芋糕,清脆香甜。尤其那声音中带着坚定与自信,格外打动人心。每次我都能从这声音中获取快乐与力量。 我对一个女孩子的萌动感觉就始于此时。在学习上我便开始了暗自的努力,说不清我加倍的用功是为了她,还是为我自己。 我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成绩都好于她。她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我。她的化学比我好,我在化学上遇到问题,也会求教于她。 我和她成了当年母校仅有的两名考取中专的学生。中考体检结束,在母校门前分手。那微微扬起的手臂,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心灵的一处温暖的风景。那远去的背影,成了我最后最深的惦记。 虽然心仪的女孩淡出了我的视野,但深情的怀念时时都在。那个洋溢着欢乐的初三生活始终萦绕心间。我揣着支离破碎的梦想,朝着一个大致的方向,上路了。 一百五十多年前,西雅图一位老酋长在写给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的信中说:“如果在夜晚听不到夜莺优美的叫声,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的生活中,这夜莺的叫声便是桂花。于我,对桂花始终不变的痴迷不仅仅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心态,更是我生活中一抹亮丽的色彩,滋养我的灵魂和精神世界。 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厚和视野的开阔,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花,也有过一些自己比较钟情的花朵,但这些花朵上面摇曳的仍然是桂花的影子,飘动的依然是桂花的香气。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看什么花都是桂花。后来交朋友、处对象,我也总试图从她们身上找到她的影子。 初中的母校就在我们村庄的前面,如今已成了一个只剩断墙残壁的破败院落。每次回家路过这儿,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朝它望上几眼。若不是急着赶路,我便会走进破败的院子里,逗留一会儿。没有了沾满泥土嬉耍玩闹的快乐孩子,没有了一脸严肃的老师的大声吆喝,更看不到那个挂在树梢上由绳索牵引着的铁铃了。大殿前的老槐树仍是一副览尽世间繁华、历尽沧桑的模样,光秃的枝丫上染了些许惆怅的绿意。阴暗潮湿的内墙杂草丛生,院墙之外,几位被岁月风霜染白了双鬓的老人,围着一张老旧的桌子,在旱烟的缭绕中悠闲自得地打着麻将。 站在曾经的那间教室的位置上,我仿佛感觉到这里依然留着她的气息。是桂花般的她让那段枯燥无味的时光灵动了起来。 P3-P4 序言 张云波先生的《研磨时光》即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翻阅着散发着墨香的清样,心里为作者感到高兴。作者是一位特级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如今他的心血之作即将结集出版,与读者见面,自然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张云波的创作内容广泛。在本集中有不少篇章是抒写爱情、赞美爱情的。如第一辑“风动桂花香”、第五辑“遗憾的风景”均以爱情为主题。“风动”中摇晃着青春的影子,“桂花香”里散发着爱情的滋味。这部分作品应该是作者青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其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类似于散文诗。“第一眼看到她,我就有一种太过熟悉的感觉。那脉脉含情的目光,那嫣然一笑的神情,那仪态大方的举止,那楚楚动人的面容,完完全全带着桂花的气质。我立刻意识到,她就是桂花的化身,是时光对季节的深情问候。”(《风动桂花香》)“我背弃了土地,背弃了所有的人。我孤独地行走着,孤独地寻找着你。”(《找》)“我可以放弃眼前的美景和脚下的土地,我却不能放弃对爱的追求。”(《爱的絮语》)“我不会在花花绿绿的万千鲜花或景观前停滞脚步,我拼尽全身的力气走向彩虹。”(《忆你》)一篇篇读下去,你会发现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在他的笔下,爱的曲折、纠结、执着、美好都跃然纸上,语言也充满了诗意,读之流畅而充满回味。 在本集中还有一部分作品是写家乡的。如第二辑“家乡的古槐”。家乡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环境,家乡情结也是每个人情感世界中最丰富、最珍贵的一个部分。作者出生并成长在淮北大地,血管里流淌着故乡热土的基因,濉河涣水自然而然成了他深情的牵挂。无论时光和年轮怎样变幻,在他的心里,临涣古城永远是那么的瑰丽雄伟,浍河的波涛永远是那么的汹涌澎湃,一马平川的淮北平原永远是那么的肥美辽阔。作者的心灵一直与家乡息息相通。在这辑中,《家乡的古槐》《温情的榴园》等篇章都充满了感情,颇值一读。 此外,本集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作者的游历之作。如收录在第三辑“画廊新安江”大抵都是这类作品。在作者笔下,祖国的风光就像一幅幅水墨画卷,浓淡相宜,清疏秀逸。“江岸上,树木葱茏滴翠,树荫吐凉送爽,让游乐的孩子们的欢笑和散步的成年人的细语也染上了浓浓的绿意。各种各样的野花散长在郁郁葱葱的草丛间,引得大大小小蝴蝶恣意地起舞翻飞。徜徉在江风微薰、绿树婆娑的江畔,沐浴着湿润的空气和欢腾怡然的氛围之中,看着江水缓慢东流,一切不顺心的事情都被这清凉的河水带走了。”(《美丽的哈尔滨》)“晴和日丽中的泰山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温情地站在高处,迎来送去八方游客。轻风抚慰中的高崖深涧仿佛蕴含着泰山不轻易告人的一种期待,迷离中是一种雄浑与柔情相兼的性格。那是舒松回拔的臂弯,等待一次如潮涌动般的拥抱和依偎。”(《泰山行》)作者沉浸在山水风物里,用大自然的神韵来陶冶自己的心灵,抒发自己对美的追求。 散文贵在有情。张云波的散文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家乡,抑或写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充满了真情,由心而发,由感而发。在写作上,他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传统,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美的境界,通过一些特定的形象,用心地描绘,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悟、情绪和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情绪、情感又随着文字的铺陈得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在语言和手法上,作者自然地把诗与散文结合起来。文字凝练、生动、优美,语言挥洒自如,联想丰富,既有铺陈,又有点晴之笔,这样的诗化写作,使他的散文在朴实之余,又具有空灵的诗性。 文学是一项艰苦寂寞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乐趣而又伟大的事业。在张云波的散文集出版之际,我向他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同时也希望他不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是为序! 后记 从上初中的时候起,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爱把自己经历的事情、体验的情感和思悟的东西,通过自己歪歪斜斜的文字,在自己折折皱皱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下来。虽然时常因一时忙碌不能及时记录,一旦有了空闲还是尽量按照自己的回忆一一变成长短句。一般在景物描述之后,自然而然就有了一些感悟,我也就随机写在描述文字的后面,虽在文体上有“画蛇添足”或“不伦不类”之嫌,但我总觉得写作还是忠实于内心、忠实于感觉比较好,所以落笔时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忽略了文法,依然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表达。我想,萝卜长得直了是萝卜的味道,长得歪了也还是萝卜的味道吧。 我仰慕嵇康等一批历史文人随性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我喜欢大自然的清新与自由,也渴望精神世界的独立与自尊。我把我的这层思想付诸笔端。受我学生时代所受教育和所读文章的影响,我的写作里烙着那个时代文风的印记。没有刻意去探寻独特的视角,也没有潜心地揣摩写作的新意,文字的运用上重复着别人用过的词句。有句话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我是第一百零一个把女孩比作花的人,我固执地认为,真的没有哪一种东西能比花更能传达女孩的美貌、性格与气质。在我的钟情里,效颦的东施也就是真正意义的西施了。 曾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地方文史的探究和写作,也因此结交了地方民俗专家陈雷先生。经陈雷的介绍,我认识了省财政厅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刘小兵先生。在刘主任的建议下,我建立了自己的精英博客,偶尔把自己的文字发在自己的博客里,时而读到博友们的温馨回应,心中也是乐滋滋的。那些高于实际的溢美之词鼓励了我,也怂恿了我,我对写作的喜爱也一天胜似一天。 我曾褊狭地认为,一个人笔下的文字,就是他最中意的情人,只能在他自己的面前裸露她的芳姿纤体,所以一直以来,我把自己写的一本一本的东西,置放在橱子的最底层,从不拿出来进行新的修饰,也从不拿出来示人。在一次便宴上,认识了刚刚从县委督查室主任调任县文联主席的王明文先生。与王主席的深入交流和交往,让我开阔了眼界。在王主席的帮助和支持下,我放开了胸怀,我的文章也时常见诸报端。也是在王主席的建议和鼓励下,再加上好友刘从光先生,皖新传媒濉溪分公司的任明军、李纪山先生的鼎力相助,我便开始整理自己写过的东西,把它们归纳到了一起。这个选集的印刷出版,首先要感谢的就是陈雷、刘小兵、任明军、李纪山等这些鼓励和帮助过我的人。 我大致把这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风动桂花香”,为情感悸动之作。我把青年时期的感性长短句收集在这里。“那本书,我珍藏着,那枚胸花,我保存着,我知道那些物件的上面闪着你的眼神。但我不能合着你的眼神的节拍走路,为你,也为我自己。”第二辑“家乡的古槐”,为故土眷恋之作。这里主要写的是家乡的一景一物,一思一情。“流淌的河水,游动的鱼虾,丰美的水草、飘飞的柳絮,空气中的泥腥味和野草香,河岸边的吆喝声和号子声,都柔柔地温暖过我的心扉。”第三辑“画廊新安江”为游历剪影之作。偶遇闲暇旅游,总能收获些自己不曾知道的东西,“眼睛美了,看到的一切都是美丽的,不论是现代的还是古朴的,也不论是张扬的还是沉稳的”。第四辑“随性的嵇康”为人物怀想之作,“一朵虞姬花开,竟是千年相思”。第五辑“缺憾的风景”为心灵感应之作。生活教会了我很多,“兢兢业业工作,善待事业;诚诚恳恳交往,善待他人;开开心心生活,善待自己。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与境界”。 最要感谢的是省文联、省作协的两任主席季宇和吴雪先生。季宇先生在百忙之中肯为我这个不成方圆的选集写序,是我一生之中最为感动和感激的一件事情。我会把季宇先生的话牢牢记住,以更加用心、更加勤奋的姿态投入写作中去。吴雪先生为我这个集子亲自题写书名。雄浑灵动、洒脱飘逸、大气磅礴的笔墨,让这个集子多了几分清新、几分峻切、几分犀利。 受我个性、阅历和认识能力所限,写作中还不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刻画的形象还不够生动饱满,还不能从一个高度去发掘生活真善美的内涵,容我慢慢地改进吧!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