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谁也别想接近我:心理上“锁”
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青春期孩子不但在身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与自我意识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渐渐褪去了童年时期的天真、直爽与情感外露的特点,逐渐转向含蓄、稳重、成熟。这时新的“自我”出现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这样一来,大部分孩子都会发生一个很大变化,比如原来那些“话语连篇”、“言无不尽”的爱说爱笑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有些女孩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往,越来越不愿意与人接近,更不愿意别人靠近自己。她们将自己的心思锁在狭隘的空间,层层保裹起来,顾影自怜,不愿意向任何人吐露心思。这样长期封闭,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让个体完全与世隔绝的实验。为了吸引试验者参加,心理学家给出十分优厚的条件,参与者的生活完全是“自由”、“舒适”的。不但可以随意吃喝玩睡,而且可以得到一大笔酬金。每一个实验室都设置一张舒适的床,还放置着许多美味佳肴,唯一的要求就是完全与世隔绝一周的时间,并且房间里是无声、无光,也没有任何人陪伴。试验开始前,几个大学生自告奋勇地去报名,他们在进入试验室之前,都拍着胸膛说自己一个人在里面待一个星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进去之前,他们个个誓言旦旦,但进去之后,没有一个能睡得安稳、吃得香甜,更没有一个觉得舒适和好玩。最后,没有一个能熬过一周,在里面待的时间最长的才三天,两天时间还不到他们就急躁地敲打墙壁要求将自己“释放出去”。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他们出来时竟然个个都神经兮兮的,不但行为愚笨,神情木讷,而且连动作都不协调了,过了好几天才慢慢恢复原来的样子。
从上面这个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脱离了社会是难以生存下去的,因为孤独的心理与闭锁的环境,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正常的社会生活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而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人的成长也极其重要。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独自一个人生活。因此,青春期孩子不能将自己禁锢起来,更不能给自己的心灵上锁。
心理上“锁”的女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及孤独感,她们不想与他人交往,不想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她们认为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常常觉得自己不被别人理解。这些女孩常常表现为: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不愿与家长沟通,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愿与同学或朋友对话,对气氛热烈的场景无动于衷。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害怕交往,总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一般来说,有闭锁心理倾向的女孩要比男孩多一些。因为步入青春期的女孩,自我意识的觉醒往往比男孩要早,而且女孩的心思比较细腻,敏感多颖,羞涩感也特别强。此外,她们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内隐性很强,她们常常会不好意思向他人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还会在面对异性或陌生人时感到羞怯难当。她们的情感世界极其丰富,同时又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生怕自己的言行不慎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这种强烈的自我抑制心理之下,她们思想与内心的情感总是堵多疏少。如此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
小菲自从上中学以后,没有以前开朗活泼了。平时,她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在房间里。她不想与父母沟通,不喜欢与同学交流,从不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思,尤其讨厌自己的弟弟小强,因为弟弟经常随意翻看她的东西。于是,她把自己秘密的东西都收藏在抽屉里,并且将抽屉上了锁。
对于小菲的做法,妈妈非常不解,觉得女儿的行为不可理喻,总是指责女儿太小气。不过,爸爸不但没有责怪小菲,还格外关心她。不管小菲的情绪如何变化,他都会耐心地听小菲把话说完,并帮她认真地分析情况,然后告诉她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好。当小菲表示不想听时,他就马上停止说话。爸爸还给小菲买了一个带锁的日记本,鼓励她写日记,向自己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
尽管家里的房子不是很大,但爸爸还是留出一个房间给小菲,而且将房间里的抽屉都安了锁。这样,弟弟再也不能乱翻小菲的东西了,而小菲也拥有了自己的“私密”空间。爸爸的关心,让小菲觉得爸爸很在意自己,渐渐地她开始信任爸爸,觉得爸爸可以和自己产生“心灵共鸣”,也不再那么“沉默寡言”,愿意向爸爸敞开心扉了。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