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踏寻梵高的足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丘彦明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战乱,没有引起一般西方人的关注,他们在意的是法国的政变,拿破仑王朝的复苏。何况,他们正沉浸在科学实验发展和现代建筑创造新奇的喜悦中。

一八五三年,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津德尔特小镇的一个牧师家庭里,是荷兰新教牧师西奥多勒斯·梵高和妻子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的长子。

谁都不会料到,这个婴儿,远在二十世纪后能在人类艺术史上造成轰动与重要影响,成为知名度最大、最普遍的艺术家。如今,他留下的画作,价格是天价。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建有梵高美术馆,是观光客必游的胜地之一。他生前的书信、他的画册、有关他的传记和研究论文,各种文字比比皆是。

一九九〇年后,我便长居荷兰,但直至二〇〇五年八月五日,唐效才开车带我,圆了拜访梵高出生地津德尔特镇的心愿。

其实从住家到津德尔特镇并不远,开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只要是周末假期,随时都可到这个小镇转一圈。我却在住到荷兰十五年之后,方才来到这里。也许正因为太容易来到,没有了紧迫感,便有所谓无所谓地拖延着了。

说来也是巧合。我去家庭医生迪克特斯处看病。一如往常,握完手,进入正题说病情前,这位帅气、幽默的家庭医生,总会和我闲话,聊几句家常,说个冷笑话。这次讲到绘画,提及梵高。

“知道梵高在哪里出生?”迪克特斯医生问。

这么简单的问题,哪能考得倒我?我立即脱口回答:“津德尔特。”

他赞许地点头:“你知道津德尔特出了几位名人?”紧接着考我。

这下,我可傻了。除了梵高,还真不知津德尔特出过什么其他名人。

我的家庭医生这下得意了,微笑着宣布谜底:“梵高和你的家庭医生。”

“什么?你生在津德尔特?”我有些惊奇,有点怀疑他在开玩笑。

他正经点头道:“是的,我是津德尔特人。虽不是出生在梵高家那幢房子里,但在同一条街上,离得很近。”

津德尔特的“两位名人”,一位照顾我的身体健康,一位影响我的精神生活。两位都与我的生活关系密切,这才有了走访津德尔特的积极行动。探访中不仅多了一份感情,也增加了趣味。

津德尔特镇正如其他荷兰小镇,清清幽幽。来到地方政府大楼前的红砖广场,区政府的白色大建筑物,方正庄严地矗立,隔着广场、一条大马路与一排衔接的砖房相对。政府大楼正前方的屋宇——呈山形屋顶装饰的一幢褐赭色砖房,竖立着一根高耸的旗杆,旗帜在空中展开。大幅的旗帜印刷着梵高戴草帽自画像,写着“这儿曾是文森特·梵高家的房子”。细看大门旁边,砖墙上镶了一块水泥板,雕饰着一只鸟站立于柔软的草叶上,记录:一八五三年三月三十日,梵高诞生于此。

荷兰各城镇到处可见的一幢普通坚实的砖房,因为水泥板上的几个字,这幢房屋立刻显得意义非凡。

梵高去世前,居住在法国小城奥维,从他租赁的房间窗户望出去,也是隔条马路面对着广场,广场后即市政厅。

生与死的环境,居然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巧合?!当梵高在奥维的小房间凭窗凝望,举起画笔画下该地市政厅的画幅时,是否曾回忆起童年的家,而泛起温馨的微笑?

从梵高出生房子前面的马路,往上直走不过百来米,与他家同一侧有一个小广场,被命名为“梵高广场”。广场中央搭建起一个略为高起的平台,上面放置一座细长的雕像:两个身穿西装外套的男子相拥而立,脸贴着脸,手执着手,足并着足。这个直截了当表现兄弟之情的当代雕塑,是津德尔特镇为纪念文森特·梵高与西奥·梵高,交由艺术家奥西普·扎德金(Ossip Zadkin)所制成的作品。从雕塑侧面望向后方,背景的深绿树荫下,是一座在暗影中浮现的宁静肃穆的小教堂。

教堂外低矮的围栏上了锁,无法进入教堂巡礼,我便沿着围篱绕看,已具年代、孤独直立的小教堂外表砖墙、四周高擎而枝叶浓密的大树与墓园,追怀梵高。

当年梵高父亲在此侍奉上帝,这里也是幼年梵高除了家教之外,接受宗教熏陶最重要的场所。梵高的悲天悯人与宗教情怀,就是在这儿孕育出来的了。

开着车,唐效与我把津德尔特镇的大街小巷全部游逛一番,连偏远一点的木造风车,也去观览了一番,一张巨大、木质有些朽坏的早年风车叶片,静置在修复好的风车旁边,供人凭吊臆想。

不像近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城市乡镇大兴土木,大多较久远的历史印痕都被毫不吝惜地抹去,小镇虽因年代变迁,盖了许多新建筑,但由于荷兰人对于人文历史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仍能在夹杂的古老屋宇与存留的砖石街道中,轻而易举地捡拾起过往的岁月。梵高兄弟以及他们的玩伴,曾在这些地方穿梭玩耍的情景,在相隔一百多年之后,我还能身临其境浮想联翩,何其幸运。

一八六〇年,梵高进入出生地津德尔特的乡村小学就读,全校约两百个学生,仅有一名教师。梵高父母对此小学的教育不满意,他们发现儿子和农家的男孩子混在一块儿,言行举止受到影响变得粗鄙。因此一八六一年开始,梵高和妹妹安娜不再上学,父母特别延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教导两个学龄期的小孩,直至一八六四年九月。

在儿童时代的故乡,一八六二年,九岁的梵高画出了最早的素描,他用铅笔画桥、搅牛奶的桶还有狗。一八六三年,画了蓟菊、柱头、一小束花。纯粹是小孩子涂鸦,何况梵高也没有表现出对画图的特别热情,谁会料到这孩子长大之后,几经生活的历练、工作跑道的转换,竟会走上从事作画的艺术工作,而且戏剧性地在他去世后,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传颂至今。

一八六四至一八六九年,梵高先赴泽芬贝亨镇,再到提耳堡市住读,但每逢假期则返回津德尔特家中。假期,他与妹妹安娜帮扬·多门做园艺,也帮扬·凡·阿特森放羊,赶着山羊沿树篱、小径到处游荡。他常常被家中的女仆米安巧·洪考普惩罚,在她眼中梵高总是不安分,行为古怪。

梵高童年即对阅读怀有强烈的热情,学习了多种语言,包括法语、英语和德语。这段时日,远在东方的中国,也开始了西式教育,有了英文的教学。在津德尔特,在父母注重教育的培养下,小梵高平顺地度过了童年与少年。

虽然只用很短的时间走了一遭津德尔特,却因多年居住荷兰,了解荷兰人的文化习俗,我已经从朴实宁静的小镇感受到了梵高的成长。

津德尔特,一个属于荷兰北布拉邦省的小乡镇。我长年居住的考克区也隶属同一省份,我早已深深领会北布拉邦省人性情的温暖,小地方人与人互助的亲密,以及对于宗教的虔敬。

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疗养期间,画了不少追想北布拉邦省的图画,金光灿美、风景宜人,他的心情我懂。

一八六九年,十六岁的少年梵高,离开出生地津德尔特之后,再没回来过。但津德尔特永远存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他曾写道:“哦!津德尔特,有时回想起来,非常清晰强烈。”也叙述道:“我在画布上努力创作,正如津德尔特人,在他们的农田里辛勤工作。”故乡大自然的美丽,一直鲜明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太阳在树林后方转变成红色,沼泽地上反射着黄昏的气味,荒野与黄色、白色、灰色的砂土,充满了色调和气氛。这种生活中短暂少许的一瞥,让我们的心中获得平静。我们的生命似乎朝这样的荒野走去,但并非经常如此。

津德尔特之行,虽没能探看梵高曾经礼拜过的小教堂内部,心中并不觉太遗憾。

猜想自己亦如梵高的离去,不会再次刻意前来津德尔特抚今追昔,但小镇的景象却将常驻心底。

P5-11

后记

踏寻梵高足迹后的省思

在长年时光的流转中,我,既是刻意也是随兴,断断续续在地图上,踏寻梵高曾经的足迹。

回家翻阅史料,得知与梵高同时代的中国重要知名画家,包括:虚谷(1823—1896)、任伯年(1840—1895或1896)、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4—1957)、黄宾虹(1864—1955)等。

据中国美术史记载:虚谷运用干笔偏锋,敷色以淡彩为主,偶亦用强烈对比色。任伯年重视写生,以勾勒、点簇、泼墨交替互用,赋色鲜活明丽,形象生动活泼。吴昌硕制印用笔结体,朴茂雄健,古气盘旋,能破陈规:作画博采徐渭、朱耷、石涛、赵之谦诸家之长,兼取篆、隶、狂草笔意,色酣墨饱,雄健古拙。作品重整体,尚气势,有金石气。齐白石重视创造,经常否定已得成就,不断求变,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神态活泼,色彩鲜明强烈,取材广阔,充满民间情味。黄宾虹平生遍游山川,重视写生,积稿盈万。中年严于用笔,晚年精于用墨。常作山水元气淋漓,墨华飞动,浑厚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

这些画家的作品,再度从我脑海记忆库中翻出,与梵高的创作比对:梵高的素描让我联想起白石老人画作的线条和笔意:梵高油画的笔触和大胆色块,则往往让我与黄宾虹淋漓潇洒的山水相呼应。

思念梵高、追寻他足迹的同时,我不曾忘记自己家国的艺术与创作者。

走访过梵高在世上三十七年的足迹,写完印象中的点点滴滴,放下笔,我居然没有什么兴奋。回想起来,踏寻的过程,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鞭策力量,催促自己不断地走、不停地冲,充满激情与欲望。随着行程的结束、文章的完成,收集、整理与省思告一段落,只觉得心中终于获得了平静。

捡拾梵高的脚印,我无怨无悔。感激在此过程中,他带给我对生命更多的领悟和对艺术更深的融会贯通。

目录

自序 踏寻梵高的足迹

辑一 踏寻梵高的足迹

 津德尔特

 泽芬贝亨,提耳堡

 海牙

 伦敦

 海尔福伊特

 埃滕

 拉姆斯盖特

 艾尔沃斯

 多德雷赫特

 阿姆斯特丹

 布鲁塞尔

 博里纳日——奎姆、瓦姆

 霍赫芬,新阿姆斯特丹

 纽伦

 安特卫普

 巴黎

 阿尔勒,圣雷米

 奥维

辑二 我看梵高

 我看梵高的经济算盘

 从梵高的教育谈起

 梵高背后的女人

 访故居看梵高的恋爱

后记 踏寻梵高足迹后的省思

序言

踏寻梵高的足迹

我出生于南台湾的新营市,自有记忆开始,几乎每个新年父母都会带着我们三姐弟,搭着火车去台南市的生生皮鞋店,为每人买一双新皮鞋。之后,尚有余暇,便领我们去延平郡王祠或者赤嵌楼走一走。因此,对于荷兰人曾经占领台湾,而后被郑成功赶走的历史非常熟悉。

长大去了台北读书,大学时代与工作之后,一直喜爱淡水的景致与人情,常于假日与好友们往淡水河口去,并在河边、山上、大街小巷间乱窜。淡水的红毛城、淡水工商的红砖建筑,总叫我流连忘返。对荷兰,更增添了许多好奇。

一九八六年,我前往欧洲自助旅行,遇见当时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的唐效,他领着我走出观光客的游区,让我对于荷兰的城乡规划、政经体制、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这个小国的国富与民安大为惊奇。

一九八八年放下工作前往比利时留学,由于地利,我经常前往荷兰。那时的我,多么年轻,除了因热爱文艺改读艺术,把研究荷兰艺术大师林布兰特、维梅尔、梵高、蒙德里安等的创作,视为提升自己艺术境界的力量;同时还忧国忧民,心想:早先自己主攻新闻与大众传播,总应该利用原来的专业训练,把荷兰这个国家弄清楚,待学成返台,也许这方面累积的知识还能做些贡献。

没想到,一九九。年与唐效结婚,他被任职的国际公司派往美国工作,我们因此转战美国。一年之后,我们必须做出决定,留驻美国还是返回荷兰?面对高科技蓬勃发展的美国,对热衷科学研究的丈夫来说,留下来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时,大部分亲朋好友也都认为定居美国乃上策,为什么要返回荷兰那“农业小国”?其中唯独郑树森教授力劝我们回到欧洲。

他说:“现代通信的快速发展,有心做研究在哪儿做差别不大,可是生活质量各国的差别却很大,荷兰是我们一批朋友公认的‘理想国’。”唐效与我再三斟酌,接受了他的意见。

虽返回荷兰,但并没有长居的打算。喜爱游山玩水及对不同文化充满好奇的我们,在没有儿女牵绊的基础下,梦想着每隔五年转换一个国家,领略不同的生活形式。岂料,回到荷兰不久,丈夫换了公司,进入了不同的工作领域——金刚石在工业上的用途,其中充满了新科技的新鲜与挑战:十多年后,又自己创业。于是,在荷兰留了下来。等再回头一看,居然二十几年过去了!

书中《踏寻梵高的足迹》这一辑,内容是我居住欧洲这些年,陆陆续续走过梵高生前停留过的地方后,将旅行的感触,加上梵高在世时西方与中国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的书写。希望透过描绘梵高的生命历程、自己旅行所见所闻和历史对照的心得,引起读者共鸣。

写作方式是以梵高年表的顺序,让读者易于联想。为了尽量写全梵高生前住处,我阅读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些地方虽已造访过,也重新再行走过,以补充不足,并添拍照片。

“踏寻”这件事,当一九九九年有了开头之后,就欲罢不能地坚持了下来,陆陆续续走到二。一二年。

梵高在他生活的年代,属于旅行颇多的人:能完成走访梵高足迹的行程,特别感谢唐效的支持与协助,他牺牲休假充当司机,毫无怨言。特别是巴黎之行,城里交通复杂又无处停车,每找到一处遗址,我下车观察、感受、拍照,而他只能守在车内注意躲避警察,紧张一日,肩膀僵硬、腰酸背痛、胃口全失。

阅读报纸,得知二〇一五年,梵高居住过的纽伦,特意铺就一条星空自行车大道,宛如名画《星夜》中的晶莹灿烂,长六百米,吸引梵高迷。近年,法国南部阿尔勒旅游局一反过去的沉默,突显该地梵高的曾经,招徕观光客:效法奥维,在每个梵高户外创作之处,竖立画作标牌,对照实景,带出思古幽情。

伴随更多梵高个人与画的研究,许多有关他的事物,正以不同的新方式不断呈现,都待读者有机会自己去感受;而我呢,也会在将来的岁月,一一前去领会昔时与变化后的个中差异。

至于《我看梵高》文辑,顾名思义,收录的几篇短文,是我自己对梵高的一些剖析。二〇〇九年台湾联合报系在台北举办梵高特展,邀我写文章共襄盛举,《从梵高的教育谈起》《梵高背后的女人》《访故居看梵高的恋爱》三篇文章,即配合展出刊登于《联合报》要闻版《名人堂》专栏上。而《我看梵高的经济算盘》,则是后来自己认为应该补写的一篇文章,曾于二。一六年五月刊登于《深圳商报》文化副刊《万象》我的《荷兰闲园》专栏里。

梵高之为梵高,他成长中接受的教育与自学、他面对爱情的执着疯狂、他自负的艺术鉴赏能力、他的穷困潦倒等,都触动我去思考前因后果。笔记走过梵高足迹的种种,加上四篇我看梵高的省思文章,似乎才能较完整地突出我心目中这位艺术大师不朽的立体风貌。

希望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一种深度艺术旅行的信息,更能刺激、引发出读者“阅读旅游”或“亲身探访”的共鸣,甚或挑起其他的意见和看法吧。

《踏寻梵高的足迹》的出版,我自认为意义不同于一般梵高的传记和评述,有了另外的切入点,增加了新的观察面与内容。

因缘巧合吧!与荷兰这个国家的缘分,梵高与我虽然生存在不同的时代,彼此之间竟紧密地连接了起来。

内容推荐

梵高出生于津德尔特,在泽芬贝亨、提耳堡读书,在海牙学习成为一位艺术经纪人,在伦敦认识了尤金妮……奥维,是他生命的终点站。

《踏寻梵高的足迹》作者丘彦明用数年时间,走访梵高到过的地方,找回“梵高脚步的声音”(Van Gogh's Footfall)。将梵高的生命和艺术历程立体饱满地呈现出来。书中共提及欧洲22座城镇,它们在历史上的某一刻与梵高相遇了,梵高或做短暂停留,或有了情感的纠葛,或有了命运的哲思……街角、教堂、酒吧、麦田……城镇中的人或物,冥冥中成为拨动梵高命运的推手。风轻云淡,人类艺术史上的天才已远离,而城镇却依旧矗立。这是观察、了解梵高的另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角度,同时让人产生一股内生的提升艺术境界的力量。

编辑推荐

《踏寻梵高的足迹》是作者丘彦明根据梵高生前的活动轨迹而写的一部行旅散文,除了以地点为线索描写梵高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深入描绘了梵高与油画、素描,弟弟西奥、画家高更、收藏家等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作者为了尽量写全梵谷生前住处,除了阅读大量相关资料,有些地方还多次造访,补拍照片,以补充不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