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是记者楷模,中宣部树立的学习典范。
《勿忘人民》一书的作者张惠芳和王昉根据20多年面对面采访穆青的丰富积累,在她们已出版的《人民记者穆青传记》和《穆青自述》的基础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地再创造出这部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生动反映出穆青同志精彩传奇的人生。您可看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历史名篇是怎样写成的,及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剧中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宕起伏,细节生动感人。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其爱情、亲情、友情、特别是穆青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剧本为电视剧再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丰富的舞台。
《勿忘人民》电视剧剧本是由《人民记者穆青传记》《穆青自述》的作者张惠芳和王昉,在两本书的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53集电视剧本。穆青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真实的记述了穆青光辉灿烂的一生。描述了其少为人知的青春岁月,披露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黄钟大吕式篇诞生详情,展示了他引领新华社开拓创新的伟业,再现了他与人民群众尤其是河南父老乡亲的情谊,阐释了他“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
片头
《勿忘人民》主题歌
第1集 杞人忧天
第2集 “挽国魂于童蒙”
第3集 大同中学聚群鸥
第4集 冲破牢笼
第5集 1937年没有花香
第6集 汪洋里一条小船
第7集 黄河在咆哮
第8集 八路军学兵队
第9集 冀中抗日
第10集 黄河转了两个弯儿
第11集 第一个冲击波
第12集 第一次风浪
第13集 风雪万里图
第14集 为东北抗日联军英雄立传
第15集 收获爱情
第16集 最幸福的年代
第17集 在“重庆号”起义军舰上历险
第18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启示
第19集 湘江之畔的故事
第20集 黄浦江畔的岁月
第21集 黑云压城的日子
第22集 “卫星”不能再放了!
第23集 痛定思痛
第24集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怎样写成的
第25集 采访“打虎英雄”
第26集 终于找到“这一个”:焦裕禄
第27集 敢于突破“禁区”,泪洒稿纸
第28集 整个中国被感动了!
第29集 红旗渠上
第30集 寒冷的夏季
第31集 向毛主席状告江青
第32集 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
第33集 与“四人帮”软抵硬抗巧周旋
第34集 朱穆李事件
第35集 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36集 人民英雄的颂歌
第37集 心系大地
第38集 百姓情结
第39集 心上的树
第40集 金果飘香
第41集 军令状
第42集 不能让一个蛀虫毁了牌子
第43集 为人民呼唤焦裕禄
第44集 不信东风唤不回
第45集 扬起希望的风帆
第46集 寻找活着的焦裕禄
第47集 难忘那双手
第48集 心上的渠
第49集 欠多少父老相思债
第50集 翱翔于彩色的世界
第51集 再剪晚霞作征袍
第52集 悲歌祭恩师
第53集 描绘《绚丽的祖国》
第54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附录 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学习活动
后记
第1集 杞人忧天
字幕 1931年9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侵华枪炮声震撼了中国,震惊了世界。百姓逃难,大批学生流亡,泪流满面唱着:“九一八、九一八……”
枪炮声震动着中原大地。
画面:莽莽黄河,苍苍平原,一条涡水,蜿蜒流向古黄河大冲积面的东南,杞县城门屹立于豫东平原上。
平原上出现一架马车,载着穆青一家老小和行李,逃难来到杞县。
画外音:不同时代的青少年,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是由人类的、社会的、时代的命运所决定的。穆青的人生轨迹是从拯救民族危亡开始的,他以满腔热血点燃了生命之火……
穆青自述:人生不可没梦。我的梦是从10岁开始的。
因爷爷猝死,一家生活没有依靠,9月问,父母带着我们兄妹6人从安徽的蚌埠回到河南的杞县。
10岁的穆青背着行李,同父亲走在小毛驴拉的马车前面。
穆青:爹,杞县是什么地方?咱们为啥要回杞县?
爹:这里是你奶奶的娘家,你爷爷在世时,委托你舅爷在这里买了几十亩地。如今日寇入侵,又连年军阀混战,眼下只有这里是咱的根儿了!你奶奶先回来租下了房子。
穆青:这就是那个“杞人忧天”的地方吗?听爷爷讲,杞国有个人,总害怕天就要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爹:孩子,眼下中国的天就要塌下来了,小日本早就觊觎中国,已经在东北三省挑起事端,下一步就要吞并中国了,咱们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孩子,你要好好学习,担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穆青激昂地大步向前。
10岁的少年,白净的圆脸,聪慧的大眼睛,内秀可爱。
城内,满目苍凉,饥民衣衫褴褛。
父子走到孔子庙前(这是未来的大同中学校址)。
旁边有一个烧饼炉,焦香流油的热烧饼令穆青垂涎。
穆青:爹,买个尝尝吧,我肚子早饿了!
(爹掏出一把铜板交给他。穆青一站在炉边,周围就伸过来几个讨饭的碗和几只脏兮兮的手:行行好吧,俺两天没有吃饭啦!穆青想起爷爷领他到清真寺,教他将托盘里的铜钱分发给穷人的场景,没有再买烧饼,而把铜钱分别投进那些碗里和手心……)
穆青画外音:从那一刻起,我的第一个梦就是把H本鬼子赶出中国,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也是在孔子庙前,两个少年在惶惶议论。
冯永清:咱可咋办?县城只一所学校已经收满了,没学上可不把俺妈给急死了!
魏定远:我已经接连来了三天了!也没办法呀。
穆青凑过来问:一个县城只一个学校?
(焦急地):爹,我已耽误一年没得学上,咋办呀?
两个少年凑过来问:你是从外地来的吗?
穆青:可不。我刚从蚌埠来,人生地不熟的……
两少年:我们从乡下来,连考的机会都找不到!
穆青:天无绝人之路,咱们一起想办法,不行,咱就到开封去上学!听说这里离开封只有60里!
旁边一个拉洋车(人力车)的车夫帮腔:那我就送你们去,书不可不读!我叫文成,人称“赛大马”!
这时,两个头戴国民党帽徽的警察骑着高头大马横冲直闯而来,遇到路旁穆青家的行李车,向拉车的小毛驴甩了一鞭,吆喝一声:闪开!(P1-2)
片头
画外音:1966年2月7日,在早春料峭的寒风中,一个悲壮精彩的人生故事在神州大地上传颂着:《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出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激越悲壮、充满感染力的播音,焦裕禄的事迹在千山万水问回响,在亿万人心中激荡。
焦裕禄精神跨越五十载。2014年3月17日,泡桐花盛开的时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焦裕禄》的激越悲壮的声音,重又响彻兰考上空。此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群众动情地说: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还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政治课老师念着、念着,竟然泣不成声……
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而兰考群众说:没有穆青,就没有《焦裕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第十七届记者节会见记者时,号召大家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讲话中赞扬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的穆青,提出向穆青学习。
穆青凭什么写就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催人泪下、黄钟大吕式的名篇?
请听穆青怎么回答——
人们常问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怎样写成的?一句话也说不清。原因也简单,那就是我们这代人,受到过人民群众的爱护、保护,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终生理想,时刻提醒自己:勿忘人民。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英雄的人民。我们的责任,是把人民中最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再奉献给人民,奉献给人类,鼓舞人民前进……
后记
2000年3月17日,我和王防在穆青办公室采访时,我与穆老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说:我觉着你的材料比焦裕禄还丰富,我们要根据这些材料写成电影剧本和电视剧本,你说的很多都是现成的画面,还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和细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强,是很吸引人的。
穆青想了想说:咱又不是什么大人物,不值得。不过有一条,你必须把握住真实这个原则,不准胡编乱造,添油加醋。许多电影、电视剧是“够不够,爱情凑”,烦死人了,我很讨厌看。决不能搞庸俗的那一套。
我说:放心吧。我会记住你的话。我参加过河南省第一届电影培训班,70年代吧,老师是谢晋和陈怀恺,就是陈凯歌的父亲。我还采访了谢晋。你给我的人物特写集《崇高的爱》题写书名时,看了写谢晋的那篇文章,对谢晋很赞赏。你放心吧。当然这是以后的事,现在是怎样把这本书搞好……
从此,我们在写书的过程中,一直进行着电影、电视剧的构想。在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人民记者穆青》出版,还获得第14届中国图书奖,《人民记者穆青传记》《穆青自述》分别于2013年、2014年出版。从2015年,我和王防就着手根据20多年的采写积累创作电视剧本,是该兑现对老师的承诺的时候了。按照老师教导的,我们几经修改,“精益求精”。自然首先把握住真实的原则。可以说,所有剧中发生的人和事,都是来自生活。生活本身的生动、精彩、丰富,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人物大多用原名。许多地方用了穆青的录音。
我们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使其更典型、更强烈、更集中,实现艺术的真实。
艺术是美的,剧中除了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突出了诗情画意。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到国内、国外的广大空间,为电视再创作提供了广阔多彩的舞台和坚实的基础。许多场景都可以现场拍摄,会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中我们依然被剧中人物深深感动着,有时仍忍不住掉泪。我们愿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而不至于随时间淹没。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出版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创新之举。这本书的编审人员依然激情似火,参与策划。我因双眼做了白内障手术,无法用电脑,就用手写,几大本手写剧本由一群巧手姑娘分头打字,一天即完成。我又登上出版社10楼那熟悉的工作问,感受着一种团结战斗的氛围和快乐。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与策划电视剧打造,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社长赵铁军不仅率领全体职工以实际行动学习穆青精神,而且大力支持剧本创作。
我们期待着更多热心的文艺工作者加入这个行列,让穆青形象尽早走上电视屏幕,打造出中华文化名牌。
张惠芳
于第17届中国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