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是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特质、而有“金陵狮子林”美誉的古典园林,也是一处文化底蕴深厚、南京地域文化的兴旺之地。走进愚园,阅读那些与愚园有关的史料和诗文,可让我们于游赏全园的情景交融中,感受那时代变迁的激荡、士子风雅的韵味和民俗风情的旨趣。
《南京愚园史话/南京故事丛书》由陶起鸣著。
| 书名 | 南京愚园史话/南京故事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陶起鸣 |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愚园,是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特质、而有“金陵狮子林”美誉的古典园林,也是一处文化底蕴深厚、南京地域文化的兴旺之地。走进愚园,阅读那些与愚园有关的史料和诗文,可让我们于游赏全园的情景交融中,感受那时代变迁的激荡、士子风雅的韵味和民俗风情的旨趣。 《南京愚园史话/南京故事丛书》由陶起鸣著。 内容推荐 由陶起鸣著的《南京愚园史话/南京故事丛书》为“南京故事”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部分“沿革篇”,介绍愚园及周边环境的历史沿革,对愚园的前世今生,侧重于它的衰败经过;第二部分“景观篇”,先依游园顺序作一全景式的介绍,力图重现往日愚园的七十景;后于今日愚园的二十余景点,再作较详细的介绍和赏析;第三部分“人物篇”,以小传的形式,梳理愚园四代主人的人生经历,简介胡氏家族部分成员,简述政要名流与园主的密切交往;第四部分“文脉篇”,则是愚园文化中富有特点、故事性较强的几个专题;第五部分“文物篇”,展示已发现的具有文物价值的愚园遗物。为方便读者查阅,书中另附史事年表和参考资料目录。通过本书,意在为人们游园和探究愚园文化,提供一些帮助。 目录 导言:走进愚园 悦目清心 沿革篇 凤台宝地名园倚 百年兴衰今焕发 景观篇 鸟瞰愚园七十景 近观佳景二十处 巍峨正厅铭泽堂 舒适恬逸居室雅 文气浓郁觅句廊 借景范例分荫轩 莱衣娱亲春晖堂 假山堪比狮子林 一园之胜清远堂 园中福地水石居 青山伴读藏书楼 荷香满袖渡愚湖 在水一方念伊人 柳岸波光清风徐 乞借春阴春睡轩 城市山林神往之 青色人园延青阁 遗风余韵一啸台 课耕草堂田园情 养生池碑志功德 秋水蒹葭怀故人 容安小舍悟人生 人物篇 大智若愚胡思燮 年少好文,边关砺志 众亲殉节,恨由心生 破衣草履,潜京内应 雪窖救母,名列清史 数次上阵,荣获军功 辗转廿年,潜心务实 匠心筑园,名噪白下 古石惊现,翘楚一方 失鹿聘鹿,唱酬甚乐 带病受命,出山办矿 多方勘察,招商集资 凿井造屋,荡产经营 博采众长,体恤民生 操琴赏石,文心荡漾 丧母投池,抱病书传 善继善述胡光国 避难行船显器宇,效仿朱然为嗣子 策马纵览古战场,五夜长驱雪月天 猜疑消除受器重,筑堤修桥官民颂 提调矿务图强国,移师开发青山泉 苦心孤诣难兴业,寸心耿耿奈何天 惨淡经营求生路,苦闷彷徨回家乡 语不及私办盐务,仁者爱人彪其勋 “隙地”主人终寻得,五十思亲孺慕深 重整旗鼓添新景,怀白楼起了心愿 慧识野藤祥瑞兆,筑墓立坊树石碑 结社觞咏多雅集,撰文著述传后世 散尽黄金白发存,争说共和新世界 乐天知命老犹孩,朝朝酬唱意弥亲 一生勤俭尽忠孝,半世舟车为家国 回天乏力胡吕期 艰难度日胡君平 胡氏家族群星谱 园主名流往来事 文脉篇 寄安愚园寓意深 候选知府,无官可辞 筑园养母,园主初衷 报国未遂,寄情筑园 寄安之名,园主初拟 以愚命园,好友提议 别名多多,盖有其源 试读章节 胡恩燮受聘后,按左宗棠之意延请英国矿师巴尔查勘矿苗、拟定《招商集资章程》。左宗棠亲自审定《招商集资章程》,对其中集股、分红和用人等条款,逐条批示。 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十四日,他应胡恩燮之请,上书光绪皇帝“酌减税银”,后得到允准。在胡恩燮经营难以为继时,左宗棠让江宁布政使司调拨“闲款”,帮助胡渡过难关。 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晚号桑根老人,清代进士、学者、诗人,官至杭州知府,主讲(负责)南京惜阴书院、尊经书院,南京诸景名胜多有其题咏。 光绪三年(1877),愚园甫成。胡恩燮即邀约薛时雨等,于园内雅集。席间,继王葆辰,王庭训之后,薛时雨、胡恩燮亦相继和诗。后来,薛时雨多次参加愚园雅集,并执牛耳。他还携学生秦际唐、冯煦和邓嘉缉等共赴雅集。薛时雨的另一得意门生陈作霖也与愚园主人情意深厚 薛时雨为愚园撰联题咏颇多,其中不乏佳作,如“旧址拓西园,接山城迤逦,水木清华湛露,昔承恩胜国,雄藩休沐地;新图规北苑,经杨柳池台,蘼芜门径飞英,重作会嘉宾,贤主艳阳天”。胡恩燮将此联悬于园内标志性景点春晖堂。 愚园发现六朝古石,一时传为奇闻。薛时雨和其他友人纷纷作记、赋诗庆贺。他撰写的《六朝石记》等均编人《白下愚园集》。 光绪十年(1884),胡思燮见老母无疾而逝,投池身殉,经施救,不思茶水。薛时雨相伴左右,慰之再三。 沈葆桢(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林则徐的女婿。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一次,愚园饲养的一只牝鹿惜死,沈葆桢即以煦园三只幼鹿补之。陈幼莲说,这是嫁鹿。赵季梅便作《嫁鹿词》,胡恩燮则作《聘鹿词》和之。演绎成一段雅事。 他为春晖堂题写的楹联“寸草春晖寿如金石,名园涤水家住楼台”,颇受好评。 孙文川(1822—1882),字澄之,又写作激之,一作伯澄。胡恩燮童年时的伙伴和成年后的挚友.太平天国运动中。他俩曾一道于天京(南京)为清军谋内应,也都于风雪夜晚负母而逃。《清史稿》中均有二人史事记录。 1853年8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后,他与胡思燮一同请求驻扎在淳化镇的江宁太守赵德辙(静山)“设抚恤局以安难民,联孝陵卫以通声气”。 胡恩燮“雪窖救母”,广受赞许,画师作《雪窖寻亲图》以彰其孝,他亦赠胡恩燮雪窖寻亲图咏。 光绪初年,愚园建成,发现一块有题字的假山石,胡恩燮请孙文川等人考证此石来历。经多方考证,孙文川等人认为此石乃北宋名臣张乖崖醉卧之处,即“张乖崖醉石”。孙文川遂撰写《六朝石记》,此文列为《白下愚园集》卷四《六朝石题咏》首篇。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道光进士,历官督抚、北洋大臣、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他对胡恩燮“筑园养亲,隐居不仕”之德行深为敬重,遂取“寸草春晖之意”,为园中主景撰题堂名春晖堂,且“书以贈之”。 李鸿章还为又一村撰联:“山椒云气易为雨,村落人家总人诗。”为水石居题联:“空岩已礼百千相,明月谁分上下池。” 光绪十三年(1887),胡光国赴天津面谒李鸿章,请求将他与其父创办的利国矿“允归公办”。当时胡恩燮“风痹之疾”发作,愁绪万千,在撰写自传《患难一家言》时,特记下此事。 曾国荃(1824一1890),字沅浦,号叔纯,又名子植。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官至两江总督。 他是最早为愚园题咏的名士。愚园偶得六朝石,一时传为佳话。 P126-127 序言 读了起鸣君的愚园史话书稿,诸多想法涌上心头。无须归纳,不外乎是:陶起鸣这个人,《南京愚园史话》这本书(以下简称《史话》)。油然而生感喟,这个人,这本书,都是因了这座园。 陶起鸣这个人,真是一个一门心思想要探究并写出愚园及其文化内涵的痴情主人。 人人都说家乡美,却并非都能说些所以然。起呜于此要求甚高,在他看来,“(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家乡之美所知寥寥,既羞且愧”。他曾自责:“执教于老门西数十年,却不知学校附近有座清末南京最著名的私家宅园一一愚园。”(均见《最忆是金陵.自白》)因此,这位癸未(1943)生人的陶老师,退休之后,有时间、有闲心,便一门心思去给自己补上愚园这门课了。 他用戴着眼镜的双眼去发现,他依凭数码相机和摄像机这两只“慧眼”去记录,以认真做作业的态度,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这正是他用“六眼羊”作为网名的原因所在。他起初只有制作《愚园百年》视频(纪录片)的“小目标”。后来愚园复建,他想为之提供书面材料。待到初步完工时,他又想到园子开放要有较完整的书刊支撑,这就需要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相关人员,力求准确、全面、翔实。为此,他仔细研读《白下愚园集》《白下愚园续集》《灌叟撮记》等愚园文献,常去图书馆查阅抄录资枓,两次走访胡氏第四代后人胡君平,并摄像备存,常与第五代后人胡维辛交谈,还访问了胡肇煌等胡氏其他后人。他和亲友、同事外出游玩时,也很注意搜集与愚园有关的资料。一次去高邮,他让亲友绕道江都,只是为了拍摄胡光国负责修复的万福桥照片;一次去徐州,也不忘拍摄胡氏父子创办的利国煤矿蔡山矿井的照片。 及至此时,作为文物保护志愿者的陶起鸣,已是一门心思要为愚园出点力、做点事了。 他先后拍摄录制了愚园里原有住户拆迁前后及重建时等各个日寸期不同景象。其中最能反映愚园风采的正房门楼等照片,外界极少见到。他发现愚园有一小石船散落在外,不能回归愚园,便多次请求有关部门和领导过问此事,帮助解决。为此,他集中与此有关的资料,证明此船为愚园旧物,并以个人名义向区文化局呈交《文物认定报告》。现今,此船已经回归愚园。愚园重建之时,新开一门,征询门额。他曾在查阅资料时获知,“寄安”是胡恩燮最早想到的园名,后因未用,人多不知。他建议新开之门采用此名,以合愚园史实,后被主持者采纳。愚园开放之初,他开了题为“愚园春秋”的公益讲座,两天讲了四场。听众中有近百人加入了他的“最忆是金陵”公众号,希望继续了解愚园故事。此后,他连续推出愚园系列短文、视频和图片,获得好评而受到欢迎。 大凡自觉去做的,心里总是乐意的,兴趣往往自在其中。而长吋浸淫子这些活动之中,兴趣也会益发浓厚以致成癖。明人张岱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情也。”这就是说,癖是一种真情。以此验之子起呜,确是言之有理。他在不知不觉中,进而成为一门心思想要探究愚园及其文化内涵的痴情之人了。这也印证了“最好的文保是研究型的”这一倡导。 有道是,无心栽柳柳成荫。陶起鸣这个退休多年已无意于名利的老头子,不经意间竟然成了愚园研究的专家。他搜集并整理的胡光国《灌叟撮记),已被纳入《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南京愚园文献十一种).(南京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他撰写了为数不少有关愚园的文字,刊发在《江苏地方志》《南京史志)《秦淮夜谈)《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等报刊上。他接受领导咨询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愚园开放时,秦淮区一位副区长询问,愚园前缀“清末金陵著名私家园林”(这是媒体普遍提法)是否妥当,他建议加上“民初”二字并陈述理由,而被领导采纳。而今,他又拿出了《史话)这部即将付梓的书稿。我曾对他说,你不想当这个没有报酬的愚园专家也很难了哟! 《史话》这本书,确是一本详细介绍愚园、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涵的有益之书。 写作是人的某一思想形成、深化,并以文字形式加以显现的过程。《史话)的写作,正是作者反复思考诸多与愚园有关问题的过程:胡恩燮为何建园?他和继子胡光国又是何许人?他们在社会上做了哪些事?应该如何评价?愚园能否称为名园?审美、文化价值何在?园内有哪些景观,又有哪些文化内涵?应该如何欣赏?愚园在清末民初南京士人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在民国首都的影响如何?这些富裕士人在当时如何生活,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如何应对社会的动荡?到了20世纪3。年代后,愚园情况如何?因何衰败?经过怎样?愚园复建有何意义,有何得失?…… 也正因为作者广搜深思,不断琢磨,下了一番苦功,他的这本书,填补丁推介、研究愚园及其文化内涵的空白。书中多有新见、新材料,不少内容,有些见解,首次见诸文字;指谬正误、拾遗补阙,亦是为数不少。这里择其要者加以阐述。 愚园毕竟是园,人们大多会先关注它的观赏作用和审美价值。书中“景观篇”先以“鸟瞰”的方式,简明地描述了清末民初时的愚园70景,对这些曾有的景观,尽可能地说明它们所在的位置、勾画它们原有的景象、介绍因它们而作的诗词和联语、叙述与它们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让人们能够约略了解愚园昔时的景况。接着又以“近观”的方式,着重地解说了已经恢复和重建的2。余处景观。作者不惜浓墨重彩,逐一道出它们的美、妙之所在,分篇阐述它们的深厚内涵。仅看这些篇名:巍峨正厅铭泽堂、舒适恬逸居室雅、文气浓郁觅句廊、借景范例分荫轩、莱衣娱亲春晖堂、假山堪比狮子林、一园之胜清远堂、园中福地水石居、青山伴读藏书楼、荷香满袖渡愚湖、在水一方念伊人、柳岸波光清风徐、乞借春阴春睡轩、城市山林神往之、青色入园延青阁、遗风余韵一啸台、课耕草堂田园情、养生池碑志功德、秋水蒹葭怀故人、容安小舍悟人生,你便会觉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作者正在尽心尽力地为大家导游。而在娓娓道来中,作者不时夹有议论,有理有据地述说自己的想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她(此指胡光国之女胡韵蕖)与上述愚园常客一样,诗中也没涉及卿卿我我的似水柔情。可见舟名‘在水一方’和‘秋水蒹葭之馆’一样,与情爱无关。”“‘在水一方’是胡恩燮营造的36景之一,而邓嘉缉子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写成的《愚园记》对此未着一笔。可以推断,此景是在有了秋水蒹葭之馆之后安置的。看来园主对《蒹葭》一诗,是情有独钟的。”这较之于一般的导游书,对人们游园观景及赏析园林艺术,无疑会有更大的作用。而对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愚园至今已有140余年,其间的兴、衰、倾、复,则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书中“人物篇”推出各代园主的小传,以反映愚园变迁及其原因。作者依据文献,整理了一、二代园主的生平;通过走访,听取胡氏四、五代后人和老邻居的”口述史”,查阅当时的报刊资料,整理了三、四代园主的生平。从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这四代园主的小传:从愚园的初建者、“大智若愚胡恩燮”,到愚园的扩建者、“善继善述胡光国”,再到愚园开始衰败、“回天乏力胡昌期”,又到愚园破败不堪、“艰难度日胡君平”。同时还写出了胡氏家族其他后人胡恩植、胡恩培、胡光煜等人的一些情况。从一座园子的视角,透视了一个家族的变迁史,也展示了这座园子的兴衰史,而这些也必然和一部社会史息息相关。在”沿革篇”中,作者还记述了愚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和复建的经过,从设想到动王直至基本完成。据我所知,作者对愚园复建的得失,也作了认真思考,尚未写入书中。须知,愚园文献所录截止于1929年。此后有关材料,零星散落,搜求不易。作者用力甚勤,可谓功莫大焉。天道酬勤,《史话》正因作者之勤而资料翔实,持论有据,不失为颇为全面的愚园史。 愚园影响渐大,且多口口相传,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乃至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书中廓清了一些长期的讹传。例如,胡恩燮曾被授为“候选知府”,愚园又有“金陵狮子林”之誉,或许正是因此而被讹传为:苏州知府胡思燮,辞官归里,买地筑园,以“愚”名之,云云。直至近年的一些书报和网文,还在以讹传讹。书中明确指出,“候选知府”,仅是虚衔,并非实职,胡氏无官可辞。同时依据文献和实物,考定愚园落成时间为1877年。最早拟用“寄安”之名,其后以“愚”为名,乃是友人提议。 写到这里发现,拙文已过预定长度。有些想法,仅作简述。愚园文献多是出自干愚园盛时的名流文士,愚园的社会影响也多由他们传播。书中“文脉篇”梳理了当时频繁的雅集,再现了这些文人雅士吟诵唱和的场景。其中在南京的一些政要闻人与愚园两代主人不仅宴集酬唱,还有更多交往。“人物篇”对此又作了专门介绍,从另一角度留下这些人的踪迹,既为其他学科的学者提供材料,也较完整地反映了愚园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愚园文物具有史料价值,“文物篇”对其中的重要文物作了较详解说。而散落于园外的愚园文物,园方、胡家人和主管部门,尚未全然了解,书中所列是目前最完整的。书中所附的“史事年表”,记载了愚园建成至今的重要事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足资学人参考。 这人,这书,这园子,都在!大家自去领会其中的佳处、明白其中的不足,最好! 起鸣多次嘱咐,为其书稿写序。我以为,其书已有导言,毋庸我再赘言。然数辞而未能获允,坚辞亦不近情理,遂将所想录而成文,任由起呜处置。至于此文是否合格,就让读者诸君评说了。 2017年3月识于苏州不尽信书斋。 后记 拙稿即将付印之时,先后收到了五位“南京文化名人”的推荐语—— 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叶兆言:“南京胡家花园就在这本书上。” 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陶泽如:“愚园是南京风景中的一颗明珠。读读这本书,你就会看到愚园的精彩与价值。” 著名艺术设计家速泰熙:“……《南京愚园史话》,让我们重回历史中的胡家花园。” 大众书局董事长缪炳文:“(这本书)从私家花园的角度道出了南京一个家族的盛衰。” 国家一级导演陈应岐:“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值得一读。特别是我们南京人,读后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这些简朴而又深情的话语,让我感到他们的文化担当,也让我受到莫大鼓舞,更让我抑制不住感激之情。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我也要向他们表示谢意。 起初,我对愚园一无所知,是胡氏后人胡君平、胡维辛母子俩,让我便捷地接近愚园,找到愚园的“方位”。 杨献文和金戈二人从事地方志研究,早就关注愚园,对我写作愚园史话帮助很多,如杨献文亲手拓印过愚园石刻拓片,金戈收集到与愚园主人活动相关的《徐州煤矿史》,他们将这些资料无私地提供给我。周瑞玉藏书甚丰,极为爱惜,却主动将珍藏的《喜闻过斋诗集》等难得一见的古籍让我查阅。 愚园文献所记,大多截止于1929年,其后至今80余年的“空白”,在陶艺、吴惠风、赵元植、陈卫新、尹引和耿宝东等人的协助下,填补丁许多。 我从教四十余年,从未尝试过文史一类文字的写作。多亏刘朝骏、汪福田和潘丽莎等人给我以切实的帮助,让我避免在行文中贻笑大方,并于字里行间略见文采。 而本书的出版,幸有卢海呜、速泰椿和吴小铁等人的鼎力相助。 上述关心、帮助我的师友同好,少数几位是相知五十余载友情甚笃的老友,余者皆为近年所识,甚或仅为一面之缘。其中有人学养丰厚,于学界颇具影响。他们之所以能够伸出援手,则是由于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对家乡南京的爱恋。正是他们的鼓励,支撑着我一步步地走进愚园。 此书署名虽然是我,其实它也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辛劳,其中包括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书中所用图片有的未能注明来源,请予谅解。 我用网名“六眼羊”,面对文化内涵丰厚的愚园,即使六目洞开,也难以窥其全貌,兼之功力有限,书中定有谬误,敬请读者诸君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