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智慧》是尹正祥先生的新著,是一部感悟人生、励己励人的著作,全书闪耀着的文化光芒,照见的都是平凡人的生存状态。但这里呈现的更是独特的理性智慧:以在伦理实践领域获得的意志自由,思考自身、认识自身、解读自身、反省自身、体察自身、提升自身,从而表述出对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期求国民在共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铸成健全的集体人格,达到最高的人性状态。因而,从这部著述中人们看到的,乃是独特理性智慧观照下的人生。书中涉及众多知识门类,古今中外、宇宙自然、天文地理、文史哲经、考古考据、科技人文、诸子百家、宗教祭祀、阴阳五行、医卜星相、政治历史、社会人生、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生态环保、季节物候、民风民俗、士农工商、饮食男女、起居饮食、生老病死、百姓生活……作者检视国人的道德资源和文化根基,荟萃百科,溶成了宏大的知识流,使之激荡在字里行间,滋润着自己人生感悟的每一个章节。
尹正祥著的《凡人智慧》通过对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认识,寻找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的培养途径,驱使人臻于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具体内容包括识人性抑恶扬善、明方向志存高远、勤修炼提升素养、健体魄充满活力、惜人缘融入社会、精专业开创事业等。
本书不仅显见了作者知识的渊博,更见证了知识在这里的升华转化:转化成了智慧,成了一种独特的理性智慧。丰盈的知识,使人目不暇接,而对许多学理的叙述,又非常简明通俗,读来受益匪浅。
四、文化之土。内智外识激荡的结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品种问题,瓜豆的大小则是土壤、气候使然。一个农夫撒荞籽,一把撒出去有的落在地边的石头上,隔两天可能被鸟啄食,生命到此结束;有的落在地边的草丛中,长是长出来了,但因光热不够、地力不足,苗弱秆细,始终开不了花,结不了籽,白活了一回;大多数撒在肥土里,结果苗壮秆粗,籽粒饱满;当然也有些虽撒在肥土里,但因为是瘪籽,最后长势也劣。可见,好的籽种要有好的地力,好的地力要有好的籽种。好种子和好地力结合才会有丰收的景象。至于同样的种子,一把撒出去,有的落在肥土里,有的落在草丛中,有的落在石头上,几分钟后就被鸟吃了,生命到此结束,这大概就是佛家讲的机缘问题。
一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命运、人生轨迹、收获大小,大概与农夫撒荞籽有类似之处,好种子要有好土壤。有的人因疾病、车祸等,或是过早夭折,或是英才早逝,或是终身残废;有的人虽长命百岁,但浑浑噩噩无所作为,仅仅是活着;有的人才气超群,而终不能施展才志,一生压抑;有的人才气一般,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有的人一生积极向上,活出了生命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人生是立体的,是精彩的,其生长是全面的(我本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就是这种立体的、全面发展的人生)。这一切除了机缘因素外,也是人的先天智慧和后天社会环境、文化土壤互相激荡的结果,这个激荡的过程就是个人生长、奋斗的过程。
所谓文化土壤就是人生长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即人文山水。文化土壤于个人而言好与差、瘦与肥、利与弊,从客观上讲,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地域性,一个是时代性。看出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至圣先师孔子因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虽然聪明睿智,但不可能懂得今天的电脑和汽车,而今天智力平平的人都能使用电脑和汽车,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出生在中国贫困山区文盲家庭的孩子在上学之前不可能知道英语,而国外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也不可能懂得中文,“画家孩子识丹青,农家子弟知五谷”,这就是地域的差异、家庭的差异。从主观上讲,受制于个人身心两者的活动半径。前者决定社会可能给你提供的文化养分,后者决定在文化土壤具备的情况下,能吸收多少文化养分,正因为有后者的差距,同一时代,同一地点,先天智力差别不大的人,人生之旅才会迥然各异。
其实每个人既是天地合作的产物,也是父母遗传的结果,更是文化土壤的产物,当然也可以表达为时代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是被时代、潮流推着走,只有少数精英如文化精英、科技精英、政治精英可以推动社会、引领潮流,开时代之先河。特别是处于最高位置的政治精英,他们上边是天,不受制于人,若有大智、行大道、有大权三者的统一,最能助推时代的发展,引领时代潮流。正如毛泽东所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中的精英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历史的拐点上起的作用比普通人要大,这包括毛泽东本人。
每个人的成长、生活状况、思想体系,包括少数精英都是外界文化土壤(我称之为外识)对主观智力(我称之为内智)长期刺激的结果。如果没有外部文化土壤的滋养,主观智力只会睡觉,再好的慧根也不会苏醒,当然苏醒了的智慧会对自己生长有利的文化土壤进行选择,趋利避害,使自己生长得更好。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思想都必然深深地刻上时代的痕迹,个人境遇的烙印都是内智和外识激荡的结果。孔子因为个人早年当过鲁国的司寇,后来又教书育人,并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他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整天都想着社会怎样才能和谐,怎样才能回归到上古时候的礼乐社会,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做出表率,自己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修为,所以一部《论语》全是关于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理,并且很细腻、很深刻;老子出生在楚地,楚地多奇山异水,其风景多烟云缭绕,令人遐想,加之天资聪慧,长期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神游书海,皓首穷经,学养深厚,思想深邃,举目四顾,知音难觅,没有交流的对象,没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对象。于是老子除阅读和思考外,大量的时间寄情于山水之间,与造物主对话,倾情于山水,倾诉于天地,所以一部《道德经》探究的是自然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虽然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但很宏观、很抽象,虽深刻但不像《论语》那么现实、那么适用。释迦牟尼在做太子时看到生、老、病、死之痛,再看到修行人的庄严,而下定决心丢弃世俗生活,历尽艰辛,创建佛教,他的慧根也是人生境遇激荡后的苏醒。当然受生、老、病、死之痛折磨的激荡者千千万万,而能悟道成佛者只有释迦牟尼,这也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机缘。
我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建立“心”学,成为一代大师,也与他的人生阅历密切相关,特别是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为驿丞,因被追杀没有带书,也购不到书,因龙场驿周边都是少数民族,不懂汉话,故无书可读,又无人与之交流,寂寞难耐的情况下,只能与自己相处,与自己交流,向心中求理,所以悟出“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心外无理,良知便是天理”的独特见解。试想,如果王阳明不被贬龙场驿而是在朝廷平平安安、热热闹闹地做官,能产生这么深刻的思想吗?由此可见,事物都是辩证的,好事当然好,然而坏事也会变好事,促使人成长的不一定是顺境,也许逆境更好,顺境对事业发展有利,而逆境使人深刻,对道业有利。有时成全你的不一定是朋友,而是敌人,让人深刻的不是热闹,而是孤独。 文化土壤的构成元素十分复杂,但对大多数人影响较大的主要可分为四要素,一是制度体系,包括国家体制、法律、法规、村规乃至家规;二是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正统文化体系;三是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体系;四是以父传子、母传女、师带徒口口相传,手手相教的民间技艺,同时娴熟的技艺还可以上升为艺术。
P10-12
独特理性智慧观照下的人生
杨德辉
以极其谦恭的文化自觉,阅读完尹正祥先生的新著《凡人智慧》。是的,是“凡人智慧”,因为这部感悟人生、励己励人的著作,全书闪耀着的文化光芒,照见的都是平凡人的生存状态。但这里呈现的更是独特的理性智慧:以在伦理实践领域获得的意志自由,思考自身、认识自身、解读自身、反省自身、体察自身、提升自身,从而表述出对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期求国民在共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铸成健全的集体人格,达到最高的人性状态。因而,从这部著述中人们看到的,乃是独特理性智慧观照下的人生。
智慧,指的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等能力。而理性智慧则是切合于整体性原则的全方位文化思索,体现为对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及心理规律的理性反思。具体地还原于现实,理性智慧其实就是基于实践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获得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认识。本书正是理性智慧运用的成功范式,它通过对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认识,寻找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的培养途径,驱使人臻于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那么,何以见得这里运用的理性智慧是独特的呢?这恐怕得站在本书彰显的几个文化制高点上来眺望洞悉。
其一,本书视域广博,实现了“转识成智”。
这是一个奇观,在一本阐述人生感悟、漫谈为人处世之道的励志读物中,竟然使人领略到一番微型的“知识爆炸”。书中涉及众多知识门类,古今中外、宇宙自然、天文地理、文史哲经、考古考据、科技人文、诸子百家、宗教祭祀、阴阳五行、医卜星相、政治历史、社会人生、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生态环保、季节物候、民风民俗、士农工商、饮食男女、起居饮食、生老病死、百姓生活……作者检视国人的道德资源和文化根基,荟萃百科,溶成了宏大的知识流,使之激荡在字里行间,滋润着自己人生感悟的每一个章节。这不仅显见了作者知识的渊博,更见证了知识在这里的升华转化:转化成了智慧,成了一种独特的理性智慧。丰盈的知识,使人目不暇接,而对许多学理的叙述,又非常简明通俗,读来受益匪浅。
书中如此谈到关于人类(中国人)的起源:
考古证明,距今两三百万年前人类已经出现,距今一两百万年前,我国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已有直立人,古人类开始用火;距今100~20万年,古人类已能控制火堆,保存火种,用火煮食、取暖,制造工具,开始了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距今10万年前,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山西、辽宁地区的人类已进化到了早期智人,其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黄种人有较亲密的血缘关系;距今5万年前后,晚期智人出现,开始形成黄种人特征;距今2万年前后,晚期智人遗存几乎遍及我国各个省,发明了弓箭、人工取火,发现了骨针,开始缝制衣裳;距今1万年前后,萌生原始农业,发明了制陶技术,进入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相传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元年,为文明之肇始,所以黄帝被称为人文始祖,中国从此进入了文明时代。
从两三百万年前谈起,层层推进,源源不断,简略的一段文字厘清了重叠的知识,廓清了人类起源上的纷纭认识。对当今社会的评述,同样精练:
整个社会虽然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多需求的社会,但以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为标志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快速传递已经普及。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后盾的智能制造,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提速;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突飞猛进;产品、技术、思想的更新换代节奏加快。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这个时代,引领着这个时代的发展。
简约流畅的语言,使用时代性话语,将我们身临其间的智能化引领的多元社会,全面而准确地表述清楚,同时带出若干信息,发人深省。
其二,本书理念精进,成就了“概念创新”。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由人们通过实践,从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凡人智慧》一书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概念,毫不例外地也都是从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由于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这些概念全都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更令人赞叹的是,本书不满足于一般化的概念演绎,而是以精进独到的理念对概念进行限定或展开,增加或减少一些概念的内涵,从而派生出若干连带的概念,以至获得了新的突破。概念的创新,使本书充裕着勃勃新意。
缘分,泛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人缘则专指人与人之间的遇合可能。《凡人智慧》中则将人缘这个概念细化:
人缘从对人的身心影响和功利影响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善缘、恶缘、无缘。
善缘。人与人之间相处,互相交往,用一颗善心互相善待,互相理解。交往的双方,甚至多方互相尊重,感情融洽,情感上互相依靠,生活和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从中受益,促进身心健康,促进事业发展,整个人际关系呈现出一种良性互动。
恶缘。人与人之间相处,心存恶念,互相算计,以自我为中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讲得失,不讲情感;只讲利害,不讲规矩,见利忘义。在名利面前,给对方挖陷阱设障碍,在交往中互相伤害,交往中产生的是负能量,交往的一方或是双方深受其害。
…… 历史上的同乡会馆,本是适应铜商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提起会馆,内在地突出了会泽特殊的铜商文化。在列举一技一艺的匠人式的专业知识时,书中写到:
例如,一些复杂的雕刻,锻打工艺中的乌铜走银、会泽斑铜等,就因为稀少、面临失传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掌握并精通该工艺的匠人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个人的事业也做得很成功。
会泽斑铜确为工艺一绝,世代相传的技艺,也的确使其传人成就为工艺美术大师。“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斑铜成为绝技,足能看出会泽铜商经济的繁荣。关于系统理论支撑的专家性质的专业知识,书中也辩证地指出例外情况: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例如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很多精英人才没有接受过大学的专门教育而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成为专家、成为大家。北大、清华有没上过大学的老师当教授,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楚辞专家刘尧民只读过小学。
刘尧民是会泽人,是云南著名的学者。将他作为自学成才的特例非常合适,其实这里也纠结着作者的故土情结。书中论及决策要有胆商时,回顾了一段著名史实:
1915年,志得意满的袁世凯决心称帝。面对手握几十万北洋军的军阀袁世凯,面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称帝野心,面对谁拥护谁得好处,谁反对谁就有可能人头落地的残酷局面,手握重兵的各路军阀和不同政见的思想家大多选择沉默观望。而地处边陲的云南都督唐继尧,虽然仅有两万多兵力,在军事实力上和袁世凯相差几十倍,纯粹不在一个量级上,但唐继尧则积极备战,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云南举起了护国讨袁的大旗,用正义之剑砍向袁世凯,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成就了再造共和的丰功伟业。
唐继尧也是土生土长的会泽人,伟大的护国运动是他打响了第一枪。本书赞扬他足具胆商,是对他丰功伟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为恢复他应得的历史地位作正面呼吁。书中还列举其他人物,佐证应抒未抒之志:
我有一老友,从事文史工作数十年,掌握了大量的地方文史资料,但壮年在职阶段没有条件成书,退休之后发一宏愿,每年出一本书。结果61~70岁这个阶段,老友笔耕不辍,把青年、壮年积累的资料和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整理成册,出了十本书,系统地挖掘了地方文化。成了一个地方史学家,成了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我正是从老友的身上得出了61~70岁是人生的一个十年黄金期的结论。
作者的这位老友卞伯泽是会泽县的一张文化名片,以他为例看到了大器晚成,也让人们看到了会泽的地灵人杰。
此外,书中还纳入不少会泽的生活习俗,融人许多本地老百姓的特殊语言,这样珍视并运用“本土元素”,使本书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检览了作者独特理性智慧观照下的人生,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说:《凡人智慧》,上通天道,下接地气。正祥先生在本书扉页有精彩题句:“我不敢说我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但我在苦苦寻求/我不敢说我有智慧/但我在苦苦追求/……多想牵着你的手/结伴同行/分享寻找的心得/路旁的风景。”
会的,《凡人智慧》的面世,会有众多的人与之牵手,结伴而行。
2017年3月26日至4月2日
于东川望云楼之漏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