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勇编译的《一千零一夜(嵌式阅读)》以丰富的题材、生动的描绘,向读者展现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角度的写作中,反映不同阶层人民的社会状况。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对于人类智慧和勇敢的赞颂,反映劳苦大众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赞扬爱情的忠贞不渝,描写善良的人们对恶势力的斗争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此书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败,对统治阶级贪婪残暴和昏庸无道进行谴责。
全书故事以浪漫题材为主,并将残破的现实和美妙的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其中的很多文章中不乏色彩绚丽、想象奇妙、情节曲折、夸张大胆、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使这部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相传古代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善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清晨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她为国王讲了一千零一夜故事,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李庆勇编译的《一千零一夜(嵌式阅读)》因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故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座纪念碑”。
国王山努亚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古印度和中国的交界处,有一个王国叫作萨桑。它的国王深受臣民的爱戴,因为他是一位秉公执政而又智勇双全的骑士。国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山努亚,他骁勇善战,敌人闻风丧胆,这一点,他比小儿子萨曼更为出色。国王死后,王位由大儿子继承,新国王也公正廉明地执政,臣民们都很拥戴他,把他称为山努亚王。弟弟萨曼也有自己的封国,叫作萨买干第国,他被封为国王。两兄弟继承并不断地完善上一辈的法律,把各自的国家治理得政治清明、井井有条。两个国家的人民逐渐变得富裕起来,国力日益强盛。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过了20年。有一天,山努亚非常思念他的弟弟,很想和萨曼见上一面,于是和宰相商议有关走访萨曼的事宜。宰相提议由自己去送信把萨曼请过来。国王山努亚同意宰相的意见,就写了一封信交给宰相,这封信里面饱含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以及渴望兄弟团聚的情感。此外,他还给弟弟准备了非常贵重的礼物。山努亚国王叮嘱宰相用最快的速度前往萨买干第国,希望宰相尽快见到萨曼并且快点回来。他实在是太思念弟弟了。宰相奉命启程,很快就来到萨曼的王宫,和萨曼国王见面后,宰相把山努亚国王的礼物和信件交给萨曼,对萨曼国王说他的哥哥非常想念他。想请他去萨桑国团聚。萨曼看完信件之后对宰相说道:“我一定听从哥哥的话去萨桑国看他!”然后命左右跟随的人带宰相去休息。萨曼命令官员马上为他的出行收拾行装,一连花了三天的时间去准备。到第四天的早上,萨曼国王为山努亚国王准备好了数不清的礼物,带上帐篷、骡子、骆驼、谷物、士兵和奴仆,由宰相暂时处理国政,自己动身前往萨桑国。走出不远,萨曼国王才想起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礼物被落在宫中,于是转身回去取。可是他回到宫中,却看见王后、宫女和乐师们正在弹唱、嬉笑打闹。萨曼国王心里非常悲痛,自言自语地说:“我才刚离开王宫,她们就这样肆无忌惮、处处笙歌。要是我去哥哥那里住得久一些,保不准她和乐师会做出什么更见不得人的事情来呢。”他越想越气愤,越想越伤心,就拔出宝剑把王后和乐师杀了,随后拿着被遗忘的礼物,带着悲痛的心情离开了王宫。他率领着人马一路跋山涉水前往萨桑国,他的脑子里总是浮现着和妻子往日恩爱的情景和她不忠的画面,萨曼越想越悲伤,渐渐地就生病了。
终于快到萨桑国的京城了,萨曼国王叫人先去向哥哥报信,山努亚出城来迎接。兄弟见面,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非常高兴。山努亚国王为迎接弟弟的到来,把王宫装饰一新,并且天天陪着弟弟骑马打猎。可是萨曼国王却越来越忧郁,妻子不忠的画面总是时不时浮现在眼前,每每想到此,总是让他食不安,寝不眠。于是一天天憔悴下去。山努亚国王开始也没有太在意,以为弟弟只是思念妻子罢了,因而没有过问。(P6-7)
把伟大“嵌入”孩子的心灵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在哪里?无疑,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
那些最伟大的著作在哪里?在图书馆里,在我们家的书架上。
但是,如果没有阅读,这些著作就是一堆废纸。书籍的生命是通过阅读唤醒的。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智慧,也是通过阅读,才能“嵌入”我们的心灵。
成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品位、阅读能力,与我们从小开始的阅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曾经说过,儿童的秘密还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还远远没有被认识。儿童时期的阅读,对人的精神成长,乃至对于整个人生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我们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科学家认为,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以前经常给他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人生以后的历程,只不过是前面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事实上,孩子长大以后,是用在14岁以前所阅读、所体验、所经历的东西,从书本、从生活中获得的基本价值观,建设属于他们的世界,开创属于他们的人生。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谈及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时曾经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另一位著名作家格林也说:“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者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都会影响到未来。我想这正是书令人激昂兴奋的原因。从人生前14年所读的书中,我们获得激励与启示,如今从书中所获得的,怎么能与之相比呢?”
可惜的是,我们许多父母和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一项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学生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比较多。我一直认为,根据孩子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的情况,可以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孩子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肯定是愚昧无知的;第二种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第三种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可能成绩不错,但是却没有什么发展潜力;第四种孩子是不爱读教科书只爱读课外书,这种孩子也许成绩不理想,但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在学校教育中,阅读与学业从不矛盾。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两套大纲绝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现在很多父母和老师只盯着分数,其实是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一方面,成长绝对不仅看分数,阅读能够给孩子的成长打好精神的底色;另一方面,阅读只会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取得更好的分数。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单纯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我们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自由飞翔。
这正是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新课标必读名著“嵌入”式阅读丛书的价值。
首先,邀请优秀译者进行经典重译,让经典名著以不同的风貌呈现。虽然目前不少国外经典名著已经有不少好的名家名译本问世,但其中不少版本翻译的时间比较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习惯与当下有一定的距离。这套书尝试着邀请一些优秀的译者进行经典重译工作,本身值得探索。同时,新课标书目中许多是公版书,在各个出版社竞相出版的过程中,出现了鱼目混珠、粗制滥造的乱象。所以,应该鼓励负责任的出版社,用心地出版一些高品质的经典著作新译本。
其次,导读编写有创意有特色。每本书分为五个大的板块:用“阅读引擎”介绍每本书的文学地位、历史影响、作者的生活背景、书中人物图解、故事图解、地标物语等;用“阅读辅导”引导读者对全书进行深入的解析与欣赏;用“原著阅读”在原书的精彩片段与教材文字边上做了嵌入式的批注;用“阅读体验”从语言品位、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人生思考等方面感悟作品,以及读后感;用“阅读拓展”介绍相关图书、影像与文化链接等。作为图书的向导,这些设计显得细致入微、别出心裁。虽然学术界对是否需要把原著这样“嚼烂”了喂给孩子有不同的争论,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阅读“拐杖”的读者,无疑是有益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对每本书一一细读。就已经翻阅的部分书稿来说,还是让人欣慰的。感谢现代出版社和各位专家的辛勤劳作,为孩子们奉献了这样一套有品质的经典名著导读本。希望面世以后,能够在听取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订完善。更希望这套丛书,能够让那些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智慧,“嵌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精彩人生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