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1901-2017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一会儿授予通俗文学作家高尔斯华绥和赛珍珠,一会儿授予执意求新者艾略特和福克纳,一会儿又授予鲜为人知的大师辛格和米沃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托尔斯泰和哈代不能获奖?为什么亚洲的获奖者寥寥几?管争议众多,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

由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宋兆霖先生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1901-2017上下)(精)》分上、下两卷,收入了自一九〇一年颁奖以来的一百多位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或优秀作品。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前面,均列有《传略》和《授奖词》(或《授奖公告》)以便读者对该作家的生平情况、文学活动、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获奖理由等有所了解。入选本作品集的作品,除了少量属转译外,均直接自原文译出,译者则均为各国文学的知名译家和研究专家。

内容推荐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仪式,堪称聚焦全球注意力的文化盛事,神神秘秘、纷纷扰扰、热热闹闹、众口难调,鲜花与口水乱飞,道贺与嘲讽齐发,文雅与喧嚣并存。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1901-2017上下)(精)》权威揭晓评奖准则,深度释疑获奖争议,全面展示诺贝尔文学奖的辉煌与崇高,精彩呈现一百年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与成就。

本书由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宋兆霖先生主持编纂修订,高莽先生倾情绘制获奖者肖像(收2017新作),百余位知名翻译家联袂释译。全书分为上下两卷,收录了1901年至今所有获奖作家的代表力作,传略和授奖词(授奖公告)全方位呈现获奖作家的生平、文学活动、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获奖理由。

目录

上册

 前言

 增订说明

 1901 苏利-普吕多姆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2 蒙森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3 比昂松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4 弗·米斯特拉尔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4 埃切加赖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5 显克维奇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6 卡尔杜齐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7 吉卜林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8 奥伊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9 拉格洛夫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0 海泽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1 梅特林克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2 豪普特曼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3 泰戈尔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5 罗曼·罗兰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6 海顿斯坦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7 吉勒鲁普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7 彭托皮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9 施皮特勒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0 汉姆生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1 法朗士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2 贝纳文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3 叶芝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4 莱蒙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5 萧伯纳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6 黛莱达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7 柏格森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8 温塞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29 托马斯·曼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0 刘易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1 卡尔费尔德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2 高尔斯华绥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3 布宁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4 皮兰德娄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6 奥尼尔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7 马丁·杜加尔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8 赛珍珠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39 西伦佩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44 延森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45 加·米斯特拉尔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46 黑塞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47 纪德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48 托·斯·艾略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49 福克纳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0 罗素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1 拉格奎斯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2 莫里亚克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3 丘吉尔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4 海明威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5 拉克斯内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6 希门内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7 加缪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58 帕斯捷尔纳克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1959 夸西莫多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0 佩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1 安德里奇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2 斯坦贝克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3 塞菲里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4 萨特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1965 肖洛霍夫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下册

 1966 阿格农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6 萨克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7 阿斯图里亚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8 川端康成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69 贝克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0 索尔仁尼琴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1 聂鲁达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2 伯尔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3 怀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4 雍松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4 马丁逊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5 蒙塔莱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6 贝娄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7 阿莱克桑德雷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8 辛格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79 埃利蒂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0 米沃什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1 卡内蒂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2 马尔克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3 戈尔丁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4 塞弗尔特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1985 西蒙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6 索因卡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7 布罗茨基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8 马哈福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89 塞拉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90 帕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91 戈迪默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92 沃尔科特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93 莫里森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94 大江健三郎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95 希尼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1996 希姆博尔斯卡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1997 达里奥·福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1998 萨拉马戈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1999 格拉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2000 高行健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1 奈保尔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2 凯尔泰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2003 库切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4 耶利内克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5 哈罗德·品特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6 奥尔汉·帕穆克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7 多丽丝·莱辛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8 勒·克莱齐奥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9 赫塔·缪勒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0 巴尔加斯·略萨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1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2 莫言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3 艾丽丝·门罗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4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5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2016 鲍勃·迪伦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2017 石黑一雄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试读章节

危险的求婚

当爱丝罗成长为少女的时候,郝斯培家就不曾有过安静日子;说真的,天天晚上教区里的漂亮小伙子不是吵嘴,便是打架。最糟糕的是礼拜六晚上;因此,老头儿肯纳脱从来不敢脱去他的皮短裤睡觉,床边头也一直准备着一根桦木棍子。

“既然我有了标致的大闺女,我就一定要好好照顾她。”他说。

沙尔·拿赛脱不过是贫农的儿子;然而有人说,上郝斯培家去看大闺女的,就数他次数最多。老肯纳脱可不喜欢这种事,他还说这不是事实:“因为从不曾看见他来过。”但是人们都在暗中窃笑,认为如果老头儿不去跟那些在门外闹闹嚷嚷的人打架,只要到爱丝罗常去干活的秣棚里找一下,他准会发现沙尔在那儿。

春天来了,爱丝罗赶着牲口上山顶的小屋子里去了。于是,山下峡谷里的气候暖和起来了,高耸入云的山巅上却还是春寒料峭,牛颈上铃声叮当,牧羊人的狗儿狂吠,爱丝罗在山坡上唱着歌儿,吹着牛角,这时候,在山下草原上干活的小伙子心里都怪痒痒的。就在第一个星期六晚上,他们都奔上山去,一个快似一个。但是他们往山下滚得更快,因为山上站着一个人,守在屋子的门背后,他给每个爬上山去的人都那么一种热辣辣的款待,使他今后永远也不会忘掉随着款待而来的警告:

“下次再来吧,一定还有更多的奉敬。”

根据小伙子们的亲身体验,在他们教区里会使用那种拳法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便是沙尔·拿赛脱。这一群富家子弟都感到难为情,因为他们这一伙儿居然统统给一个贫农的儿子赶走啦。

当这件事传到了老肯纳脱的耳朵里,他也那么想,而且还说,如果没有人对付得了沙尔,那么他和他的儿子们不妨去试一下。不错,肯纳脱老迈了,可是尽管他年近六旬,每逢这儿或那儿的宴会感到沉闷时,他就常常会和他的大儿子玩上一场角力比赛。

上小屋子去的路只有一条,那条路直通农舍的院子。第二个礼拜六晚上,沙尔上小屋子去,正当他蹑手蹑脚地溜进了院子将要走近谷仓的时候,一个人迎面对着他的胸口冲过来。

“你干吗找上我?”沙尔一面讲,一面便把袭击者打倒在地上。

“你马上就明白啦。”后面又上来的一个人说,同时一拳打在沙尔的后脑勺上。他是第一个袭击者的哥哥。

“还有第三个呢!”老肯纳脱说着便奔上前去加入战斗。

危险使沙尔更勇猛了。他像柳枝般的柔软,而且拳无虚发。他左闪右躲,人家的拳头打不到他,而他的拳头却总是出其不意地叫对方记记挨着。可是,最后他终于被打输了;不过,后来老肯纳脱说,他很少对付过比沙尔更强的敌手。战斗一直继续到他血流如注,于是郝斯培喊道:

“住手!”接着他说,“下星期六晚上如果你有办法通过郝斯培家的老狼和小狼,我就把姑娘给你。”

沙尔好不容易地拖着步子拐回家去;他一到家,就倒在床上。

在郝斯培家,大伙儿纷纷谈着那一回的恶斗,大家都说:

“他还能讨到什么便宜呢?”

只有一个人不那么讲,那就是爱丝罗。那个星期六晚上她等着沙尔,后来听到他和爸爸之问发生了那么一回事时,她就坐下来痛哭,还对自己说道:

“如果我得不到沙尔,那么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快乐的日子了。”

整个星期天沙尔只能躺在床上;星期一还是不能动弹,他觉得仍旧没法起床。星期二到了,又是那么一个美丽的日子。晚上下了一场雨。山上湿漉漉的青翠如滴。绿叶的芳香从打开着的窗门中飘进来,山坡上传来了牛颈上的铃声,而且还听得到幽谷中有人在歌唱。如果不是因为妈妈坐在房间里,沙尔真会难受得哭出来了。

到了星期三,沙尔依然躺着;但是到了星期四,他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在星期六复原了;星期五他终于起床了。爱丝罗的父亲讲的话他记得清清楚楚:“下星期六如果你有办法通过郝斯培家的老狼和小狼,我就把姑娘给你。”他对着那边的小屋子望了又望。“我可再禁不起一顿好揍啦。”沙尔心中想着。

正像上面所说的,上郝斯培小屋子去的道路只有一条,不过聪明人也可以设法不通过正路而进入屋子。如果他不怕累,敢于偷渡山下的峡湾①,然后穿越那儿的一小块岬角,这样便能到达山的另外一面,他就可以打这儿爬上山去,不过都是连山羊也不敢走的峻岩陡壁——你知道,山羊是不大害怕爬山的。

星期六到来了,沙尔整天逗留在户外。阳光闪耀在一簇簇的树叶上面,他又不时听到山间传来迷人的歌声。黄昏近了,浓雾悄悄地罩上了山坡,他却依然坐在门外。他抬头望着那所小屋子,一切寂然无声。他又对郝斯培的农舍看了一会儿。于是他推出了他的小舟,绕着那个岬角摇起来了。

爱丝罗干完了一天的活儿,她端坐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她想沙尔今天不会来了,可是会有更多的人代替他来。她接着解开了狗的锁链,但是并没有告诉谁她要上哪儿去。她坐在看得见下面山谷的地方;有一阵浓雾正在上升,而且她还有点儿小小感触,因为下面的一切都勾起了她的回忆。于是她站起身来,也并不打算要干些什么,无意间正好来到山巅的另一面,她就坐下去,呆呆地盯着那海面。在那一片遥远的景色里多么安谧啊!

当下她只想唱歌。她选了一支音调长的歌曲;歌声响遍了这静静的黑夜。她感到高兴,于是又唱一支。不过那时候她仿佛觉得有人在峡谷下面遥遥地答和她。“哎呀,那是什么声音呢?”爱丝罗思忖着。她走到悬崖的边上,双臂抱住一株挂在绝壁上空摇晃着的小桦树,低着头朝下面望去,可是看不见什么。岬湾又平静又安谧地躺在那儿,连飞鸟都没有一只掠过那晶莹的水面。爱丝罗坐下来又唱啦。她感觉到有人在用同样的调子答和她,而且比第一回的声音更近。“不管怎么说,一定有人在那面。”爱丝罗跳起身来,打悬崖边上探出身去,就在下面的岩脚下,她望见有一条船泊在那儿,只是在那么遥远的山脚下,望去只有一个贝壳那么一丁点儿大。她再朝靠近山脚的上面一层岩石看去,她的眼睛落到一顶红帽子上,在帽子下面她望见一个小伙子,正困难地爬上这个几乎是笔直的山坡。“哎呀,那到底是谁呢?”爱丝罗一面问着,一面便放开了桦树,跳回原处。

她不敢回答自己的问题,因为她很明白那个人是谁。她扑倒在草地上,两只手抓住了两把青草,好像是她自己一定不会放开手似的。然而青草给连根拔起来了。

她大声哭喊,求上帝帮助沙尔。但是她马上又觉得沙尔的这次举动实在叫上帝生气,所以不会有得救的希望。

“救他这么一次吧!”她哀求着。

她又把双臂抱住了那条狗,好像狗就是沙尔,她抱着它不放,只怕抓不住它。她和它一起在草地上打滚,几分钟的时间就像几个年头那么长。可是那条狗不久便挣脱了她的怀抱,“汪汪”,它一面对着绝壁的边缘狂吠,一面摇着尾巴。“汪汪”,它又对爱丝罗叫起来了,还用两只前脚扑在她的身上。“汪汪”,它又转过身去对着绝壁;一顶红帽子出现在崖头上了,接着沙尔便躺倒在爱丝罗的怀抱中。

老肯纳脱一听到这件事,他就讲了一句非常开明的话,因为他说的是:“这孩子有本领,姑娘应该是他的。”

云汀译

P21-23

序言

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他的遗嘱的发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捐献出自己几乎所有的巨额财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遗嘱写道: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这份资金将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形式,分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五份,其分配方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学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与促进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贡献的人……

于是声名卓著的诺贝尔奖就随之产生,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和平奖(一九六八年瑞典银行又出资增设了经济学奖,一九六九年第一次颁发)。把文学奖与科学奖、和平奖并列,本身就表明这位具有博大襟怀的发明家的远见卓识。他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设立的这个大奖,鼓励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上取得尽可能同步和谐的发展,因为他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关注着人类道德精神的成长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这也许可以称之为“诺贝尔精神”。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历来颇多争议,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与否之类。 说起来,瑞典学院的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也是够为难的。 因为按照遗嘱规定,文学奖应给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所谓“最佳作品”,想必是指在国内外得到评论家好评和读者欢迎的作品。这说来容易,可评之不易。文学观念、艺术标准、审美情趣、鉴赏口味,必然各有所好,不尽相同。至于何谓“理想主义倾向”,则更是众说纷纭了。诺贝尔本人并未对此作过任何解释,瑞典学院那些评奖的老先生们的理解和把握,也未必完全符合诺贝尔的初衷。 因而有人说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

最初,评奖委员们把“理想主义倾向”解释成维护二十世纪初理想主义的一种保守观点,要求入选作家的创作都能符合传统文学的风范,而对当时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则采取排斥态度,因而像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学巨子都未能入选,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囿于瑞典本身的处境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使得瑞典学院的视线只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和北欧。

后来,评委们又解释说,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倾向”是“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采取批判态度”。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则解释为“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与“广泛的博爱主义”。这说明瑞典学院已逐渐摆脱初期的拘谨和保守态度,开始树立起现代文化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增强了现代人类的文化意识。这一时期获奖的虽然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大都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在托马斯·曼、刘易斯的小说和皮兰德娄、奥尼尔的戏剧中,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探讨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一阶段,瑞典学院的视线虽然主要仍落在欧洲,但也逐步扩大到美洲、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较大变化。评委们看重的是“文学的开拓者”,同时认识到,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因而在这段时期内获奖的,有许多是现代主义作家,如托‘斯·艾略特、福克纳、加缪、萨特、贝克特等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瑞典学院又转而特别重视“地方上的文学巨匠”,从而使获奖者扩大到澳洲、非洲,同时也把一些在当地声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坛默默无闻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从近年的情况看,瑞典学院似乎很重视通过多元交融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现实主义题旨,又有阿拉伯风味和现代新手法的马哈福兹,熔本民族传统、东方哲学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为一炉的帕斯,既继承印第安人和黑人传统,又吸收欧美当代观念的沃尔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传统、现实题旨和现代手法结合在一起的托尼·莫里森,以及有着多元文化身份的奈保尔,等等。此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有较多的诗人获奖,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瑞典学院想以“纯诗”来复兴一种人文精神。一九九七年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和二〇〇三年南非作家库切的获奖,则表明评委们对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综观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对评选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在不断改变和改进之中,这一过程也反映了评奖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家都知道,评奖不易,评文学奖更难。在文学领域里,一切选择都可能会有争议。而且,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毕竟囿于自身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文学观点、审美情趣等等,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奖,要评得大家满意,完全“公正合理”,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说到底,毕竟是一家之言,当然这是一“大家”之言。综观一百多年来的授奖情况,虽有不少文学大家未能获得这一殊荣,也有一些获奖者似嫌不足,但大部分获奖作家应该说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精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具有时代意义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或者在某个时期、某一地区、某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 总之,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和价值,它的世界性和权威性,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我们选编了这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意在向我国读者介绍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情况,其中包括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获奖的原因、他们的生平传略、时代背景、文学观念、文学成果等,供我国读者欣赏和借鉴,并得以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貌,而且也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概况和文学潮流的变迁,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分上、下两卷,收入了自一九〇一年颁奖以来的一百多位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或优秀作品。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前面,均列有《传略》和《授奖词》(或《授奖公告》)以便读者对该作家的生平情况、文学活动、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获奖理由等有所了解。入选本作品集的作品,除少量属转译外,均直接自原文译出,其中包括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希腊、波兰、瑞典、阿拉伯、孟加拉等文种。译者则均为各国文学的知名译家和研究专家。在本作品集的选编过程中,瑞典诺贝尔奖基金会多次无偿提供了宝贵的原文资料,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许多知名译家朋友给予了大力支持,《世界文学》前主编、著名翻译家、肖像画家高莽先生不仅为本作品集提供了译稿,还专为获奖作家画了头像,谨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宋兆霖

于浙江大学求是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