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从文的朋友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雪舞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湘西小文书愣头闯此京

1923年8月19日,乡下人沈从文乘坐完了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还兼着步行,花了整整十九天的时间,完成了2328公里的长途旅行,最后在那辆老式火车烦人的“哐当哐当”呐喊声停止了之后,终于来到了北京城。

沈从文是直接从湖南湘西极偏僻的保靖小城奔北京来的。在那小城时,作为陈渠珍身边的一个书记员,他替“湘西王”保管着书籍、古画、古瓷和铜器,做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

正邪相兼、连跨三个朝代的湘西山大王陈渠珍,后来被人将他与当过袁世凯第一任总理的熊希龄、连同后来成为文学巨匠的沈从文,一起称为“凤凰三杰”。这位乱世中拼杀出来的一杰,不仅是擅长山区作战的高手,对于诗书、古玩也情有独钟。因为这方面的兴趣和雅好,陈渠珍对当时已然初小文化,且读过《辞源》《史记》《汉书》以及一些西方小说、一些宣传新思想的报纸杂志,又听过一个进士谈“宋元哲学”“大乘”与“进化论”的沈从文,便比较地喜欢和器重了。

如果,沈从文就这么跟着陈渠珍干下去,结果很可能就如他1931年动笔的《从文自传》里回忆的那样:“假若命运不给我一些折磨,允许我那么把岁月送走,我想这时节我应当在那地方做了一个小绅士,我的太太一定是有些财产的商人女,我一定做过两任县知事,还一定做了四个以上孩子的父亲;而且必然还学会了吸鸦片烟。照情形看来,我的生活是应当在那么一个公式里发展的。”

5岁时,他就上了私塾。由于年纪最小,总是“坐在书桌边读书的时间少,坐在女先生膝上玩的时间多”。而后转到管教更严的私塾,一颗心也“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不断地逃学去享受这些新鲜玩意儿。

直到13岁,沈从文插班进了新式的文昌阁小学就读,因学校不用背诵经书,老师也不随便体罚学生,同时也不必成天坐在书桌边,每星期还放假一天。这样的读书,沈从文虽不再逃学,可他还是感到“在那学校照例也就什么都不曾学到”,每天上课时照例去上,放学时常常绕很远的路,去看城里城外的许多新鲜有趣的人事。

也正因为如此,对这一段时光里的生活,沈从文后来在自传中说:“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玩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还觉得不必看这本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这样的日子于沈从文其实只有两年多,到他15岁时,刚升入高小的沈从文,在继续读书的同时,征得母亲的同意,参加了当地开办的一个预备兵技术班。

这次预备兵技术班的训练历时八个月,期间沈从文参加了三次补当地守军缺额的考试,均未被选拔上,直到第二年——1918年8月21日,预备兵技术训练班结束,家里又因父亲逃亡已完全衰落,加之母亲认为沈从文不易管教,就让他辍学参加一支由亲戚杨再春带领的土著军队,开始了16岁小青年的军旅生涯。

人的兴趣就有这么奇怪,命运安排他专心读书时,沈从文不爱读书;当命运让他去腥风血雨中讨生活时,他却又变得嗜书如命,从《秋水轩尺牍》《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昭明文选》,到《辞源》《史记》《汉书》以及一些西方小说、一些宣传新思想的报纸杂志,沈从文见到书就想看。

就在他来北京前的两个月,“因气候变化无常,且工作太劳累,沈从文得了一场热病”,这一病就是四十天。刚刚好转,好友陆弢在泅过新涨河水中为岸边漩涡卷沉淹死。

在沈从文生病时,陆弢没少照顾他,待他病好了,陆瞍却离开了人世。一个比自己还强壮、还年轻的朋友,转眼就这么没了。命运这般的无常,这般的残酷,让沈从文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由此他“痴呆想了整四天”。就在这时候,他刚好又听到了在北京可以“半工半读”求学的消息。

就这样,沈从文毅然决然地下定了一个让人惊诧的决定:

“为了独立,到北京去读书!”

那是一个热得让人坐着不动也要流汗的夏日,沈从文来到军部,把一份刚刚抄好的文件送给“湘西护国联军第一军”军长、兼任“湘西巡防军统领”的陈渠珍手上后,并不像往日那样行过礼转身离去,而是面带微笑地看着他的军长。

陈渠珍立刻意识到这小子有事,便抬起头来打量着他,意思是让沈从文有话快说。

“我想……”

陈渠珍的眼睛瞪得更大了些,分明是在催促。

汗水从沈从文宽阔的额头上流下来,流过浓密的眉毛,快到眼睛时,沈从文用衣袖擦了一把。

“我想去北京读书!”

趁着擦汗水的那一瞬间,沈从文很快地把心里想的说出来了。

陈渠珍闭上眼睛,马上又睁开。面对眼前这个小文书,他一直都比较看好,在那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文盲的年代,一个初小生还是很难得的,却万万没想到他会有这样大胆的想法。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净干一些出格的事情!陈渠珍在心里喊道。“你这个沈从文,文书当得好好的,口袋里又没有几个铜子,却要跑去北京读什么书!”

陈渠珍嘴上对沈从文虽然是这么嚷着,心里对他却还是有点佩服,因为凡是大胆妄为的人,陈渠珍都是有一些佩服的,何况在他看来,读书确实是件好事。如果沈从文是他的儿子,他一定让他去读书,而不是留他在军营。只是,他父亲刺杀袁世凯的事情败露逃亡之后,家道败落得已经什么都没了,甚至连祖屋都卖掉了,这么个经济状况,能去北京读书吗?这么想着,陈渠珍看着沈从文问:

“你能行吗?”

“我想去!”

沈从文说完,低下头来。陈渠珍望着他,心里明白:这小子虽然长相待人都很和气,但骨子里却非常的倔,他想要做的事,是一定会去做的。

“想明白了?”陈渠珍目光罩着他又问。

“我已经痴呆地想了整四天。”

“既然这样,你到军需处去,支取三个月薪水。”

就这么,沈从文在许多人惊诧、许多人费解、许多人冷笑中,告别“湘西王”,从湘西军营,来到北京,“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与沈从文同行的,还有他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感情比亲兄弟还好的满叔远。出了车站,他俩兴奋地打量着车站附近宽敞的大道、浏览着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起来都像家乡的山峦一样总也望不到边的楼宇。当沈从文的目光转到巍然屹立在车站前面装饰豪华的前门时,心里不由得一喜,两眼灿灿地发光。P1-3

后记

再版后记

《沈从文的朋友圈》(初版书名为《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出版已经六年了,这六年来,得到了一些读者、特别是喜欢沈从文的人好评,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教授在爱人住院的情况下坚持读完了这本书,来信说这是他“读过最真实的一本写父亲的书”;传媒大学的吕佩浩教授读后曾特意打电话来激动地说“太好了,太感人,我感觉只有大师的老乡——您才可以写出别人不知道的细节”;82岁的诗画家徐伦罴在轮椅上读完此书后,给我打了一小时电话盛赞书中几个令他流泪的细节;近来还有晓芳编辑,在读了之后说:“我被您的书打动了,看到郁达夫去见沈从文,我哭了……”

沈从文去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人们对他的兴趣一直有增无减。而因传记改变了人生的我呢?这么些年来,陆续出版了四十位余位名人的大小传记,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个习惯:

但凡有这些名人的新史料出现,我都会认真品读,摘其精华保存下来,以做修改传记之中。现在沈从文的新史料积累得越来越多,很想充实修改一下,重新再版六年前出版的这部书稿,让这部书稿能以一种新的面貌与喜欢这位中国20世纪最为传奇最有生命力作家的朋友见面。

此次再版,除去字斟句酌地修改精准了一些细节,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沈从文与之身边人交往的经过,且更加明确地表达了我对他们交往的理解与看法……

譬如沈从文与巴金的交流。沈从文追张兆和从青岛去苏州,到上海时有《创作月刊》陈曼铎请他吃了顿便餐。用餐时,陈曼铎将巴金也捎上,巴金便在饭桌上得与沈从文聊几句。饭后三人本来是各奔东西,热心的巴金偏要去替沈从文挑个给张兆和的“见面礼”。完了之后沈从文客气一句“青岛美丽安静,有空来玩玩”。巴金不久就真去了,且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待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巴金再去,且不管沈从文在度蜜月需要独处,占着沈从文的书房写自己的《雷电》。沈从文竟然很乐意,自己去院中的枣树下写《边城》。

也就是朋友的饭局上这么一见,就这么真心实意相处下来。

到了1935年,沈从文感觉巴金的文学观念有问题,竟发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评;等到1949年,沈从文被郭沫若整得自杀、在很多朋友都和他划清了界限时,独有巴金多次来看望他;再到“文革”时,巴金被打成反革命,在亲朋都唯恐避之不及时,独有沈从文寄来了安慰信,情真意切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以致病危的萧珊泪流满面地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而巴金眼中的沈从文则是:“在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的只有你,至少你是第一个。这是真话。”  两位现代文坛巨匠,在一个饭局上相识,一见如故地交往了一生,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聚在一起,心却一直是紧连的。相聚时亲人般不拘小节,有意见还是要提,当对方处境难堪时,尽心力送去安慰……这才是让人羡慕的朋友之情!

又譬如沈从文与胡适的交往。1929年6月,沈从文与丁玲夫妇在上海合办的《红与黑》停刊。辛苦了大半年,三人赚不到一分钱反倒欠大洋一千元,于是各奔东西。沈从文此时有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要照顾抚养,万般无奈下求徐志摩给谋一份有些稳定收入的职业。没想到徐志摩竟推荐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去中国公学教书,更没想到时任公学校长的胡适竞大胆接纳。沈从文后来谈起此事:“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北大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胡适对沈从文的帮助,远不止于成全他的职业,还进一步成全他的爱情。

沈从文做了北大的老师不久便执着地爱上校花张兆和。一封封的情书进攻,迫使校花去找校长告状,孰料胡适竟夸奖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很有文采;不但劝她接受沈的爱情,且提出要亲自为他们做媒。

1934年2月14日,胡适在日记中颇有感触地写下自己破格聘请沈从文任教的原因:“北大国文系偏重考古,我在南方见侃如夫妇皆不看重学生试作文艺,始觉此风气之偏。”

原来胡适聘沈从文,并不只因为好友介绍,根本是想打破当时中文系只重古文教学的风气,让大学中文系能够重视创作,以此来促进新文学的发展。而胡适成全沈从文对友人女儿张兆和的爱情,显然是看上了沈从文的才气和人品。后来的事实证明,胡适对沈从文的两方面成全,是眼光独到的。

1949年后,胡适成为新政权批判的靶子,在1956年批判胡适最为激烈时,一贯谨小慎微的沈从文竟在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大胆写道:“有几个人在我生活上思想上,是有一定程度影响的:例如我的一个兄弟……其次是胡适,他的哲学思想我并不觉得如何高明,政治活动也不怎么知道,所提倡的全盘西化崇美思想,我更少同感。但是以为二十年来私人有情谊,在工作上曾给过我鼓励,而且当胡也频、丁玲前后被捕时,还到处为其写介绍信营救,总还是个够得上叫作自由主义者的知识分子,至少比一些贪污狼藉反复无常的职业官僚政客正派一些。”

对于胡适的信任和提携,沈从文无以回报,只能一直地将胡先生视为良师和益友而已;当他看到所有人都在给胡适抹黑时,终是不顾政治风险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感情。

再譬如沈从文与丁玲的交往。1925年,沈从文因文章结识《民众文艺》的编辑胡也频。没几天,丁玲便随着热恋自己的胡也频来见沈从文。两位都是湘西人,在这遥远的北京相遇自然格外亲切,于是开始亲人般的交往,然后一起办杂志,然后渐渐地展现出分歧。丁玲恨北京的文人,试图在小说中发泄自己对社会的鄙视,在展示个人孤独的灵魂仍然倔强中去寻求一种安慰;沈从文的内心深处虽然也不认同眼前的世界,却把一腔的爱都放在对遥远故乡那不老的山和灵动的水的追忆和拾掇上。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丁玲日益地倾向阶级斗争,最后毅然决然地投奔延安,举起了推翻旧政权的大旗;而沈从文,却始终辗转在都市,寄情于故乡,并以之与眼前大都市对比,呼唤淳朴人性的回归。

这些分歧,在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并没有影响他俩的友情。

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亲送丁玲回故乡,沿途悉心照顾安慰;当丁玲接任共产党的刊物《北斗》主编后,出于政治需要并没有给沈从文讲真话,沈从文则心知肚明却还是竭尽全力来支持她。1933年丁玲被捕,沈从文悲愤不已,不仅挥笔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误以为丁玲被害后,又连写了多篇文章对国民党杀戮作家的恶行进行指责。

而丁玲呢?在新政权的建立之前对沈从文是相当信任和充满感情的。她被捕时交往的人已经很多,更何况还有党组织,结果却只给沈从文留下一纸请求:“一旦我遭遇不测,希望你能代为照看我和也频的孩子以及他的母亲。”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丁玲也曾一直想把沈从文拉到革命队伍中来,奈何沈从文不想革任何人的命。由于人生观不同,这两个都想改变世道的老乡,从1930年后终是越走越远。

到1949年之后,两人命运都有些坎坷。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是入围“反党小集团”、紧接着以右派分子的名义在黑龙江垦区劳动改造十二年,“文革”来临升级到牢里一待五年,历尽折磨到“四人帮”倒台才平反出来。两年后在《诗刊》发文,指责沈从文的《记丁玲女士》:“胡言乱语,连篇累牍,不仅暴露了作者对革命的无知、无情,而且显示了作者十分自得于自己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相对而言,1949年之后,沈从文的日子要比丁玲好过些。虽然初时也自杀过,被迫离开了他熟悉的文坛和讲堂后,徘徊于故宫昏黄的灯影中却心有所系;埋头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终是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文赏玉》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以上沈从文往来人物的种种,初版中虽都有提及,但经过修改后的再版,却是会多出些让人眼前一亮,更为之动心的情景。 人总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展示自己,让人看清自己。 对读者而言,不仅可以在传记中看清一个人,也可以通过看清的这个人认识了解另一个人,还可以通过这些人的交往了解认识一个时代,在完成一次时代的穿越中,更有见识地来触摸和理解当下自己的时代。

正是基于有这么些切身的感受,让我感受到了人物传记超强的魅力并为之倾倒,才这么热衷于人物传记,并愿意为之耗尽能够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岁月与精力……

目录

第一章 湘西小文书愣头闯北京

第二章 酉西会馆来了两个“蹭住”客

第三章 考学囧况:越考越勇,屡考屡败

第四章 “我走了,为了填饱肚子,你留下吧,为了梦!”

第五章 乞讨?还是卖文?这是一个问题

第六章 考不上北大,那就去北大蹭课吧

第七章 文艺小粉丝的福利:终于见到了鲁迅

第八章 来自“窄而霉小斋”的短信

第九章 快哉!与郁达夫“互赞”

第十章 丁玲——来自“附近的人”

第十一章 林宰平牵线:让“圈子”有套路

第十二章 与陈翔鹤的“香山私聊”

第十三章 与志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十四章 怒甩工作:都是吐槽惹的祸

第十五章 在《晨报副刊》上尽情刷屏

第十六章 对恩人的不辞而别——只为尊严

第十七章 志摩先生,你真的错了!

第十八章 朋友圈里的波澜

第十九章 走吧!去上海,那里更浪漫

第二十章 激情众筹《红与黑》

第二十一章 上海哪里浪漫?分明是个是非之地

第二十二章 因为爱情,它可以度沧桑

第二十三章 北大“蹭课生”执鞭大学堂

第二十四章 小聚佳肴,竟成了最后的午餐

第二十五章 仗义此逢读书人——千里送丁玲

第二十六章 志摩先生,愿来生再复相聚

第二十七章 香山私聊2.0——青岛再逢陈翔鹤

第二十八章 窈窕俊女,交个朋友可好?

第二十九章 与巴金的奇妙互动

第三十章 “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做了我的未婚妻

第三十一章 发布朋友圈里的重磅文章——《记丁玲女士》

第三十二章 京派与海派的互撕大战

第三十三章 不可言说的温爱——《边城》

第三十四章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第三十五章 我要为湘西人争一口气

第三十六章 西南联大的特殊经历:被汪曾祺点了个“赞”

第三十七章 战火中的朋友圈:几多欢喜几多愁

第三十八章 文人圈子里的头脑风暴:《战国策》

第三十九章 拿着短篇创作玩转朋友圈

第四十章 顶着枪火作《长河》

第四十一章 疯癫的世道,疯癫的九妹

第四十二章 文坛大咖也玩“情感漂流瓶”

第四十三章 忙碌中体验“回帖”的乐趣

第四十四章 “相爱一生,还是太短”:文星休笔

第四十五章 香山私聊3.0——参加土改途中倾谈陈翔鹤

第四十六章 幸运地度过悲惨时光

第四十七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往事……

第四十八章 从文,生而往矣:再见,1988

再版后记

内容推荐

杨雪舞著的这本《沈从文的朋友圈》藉由文学大师沈从文传奇般的人生轨迹,向世人详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胡适、徐志摩等多位文坛重要人士间鲜为人知的交往经历,从而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有一番风貌的文人朋友圈。

《沈从文的朋友圈》会让你惊喜地发现:文学大师沈从文与我们所有人一样,享受过生命的喜悦与感动,也无法避开生之苦楚的不可言说。

《沈从文的朋友圈》也会带你认识一个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介于极度自信与极度自卑之间的,让所有知道他的人以为熟悉实则陌生的沈从文。

编辑推荐

杨雪舞著的这本《沈从文的朋友圈》介绍了,文学大师沈从文诞辰115周年特别纪念行走在《沈从文的朋友圈》,细观沈从文一生的精神转变。沈从文长子沈龙朱为《沈从文的朋友圈》亲笔手绘大量肖像插图,重现沈从文及其亲友的昔日风貌。跟着湘西作者重温湘西文人的纯净、诗意与孤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8: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