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他主张“文以明道”,其文“古雅、平正、冲和”。
曾巩成就虽不及韩、柳、欧、苏,但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苏辙赠诗赞曰:“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存世有《曾巩集》《元丰类稿》《隆平集》等。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千秋醇儒曾巩》选取八位大家曾巩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千秋醇儒曾巩》以曾巩一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曾巩求学、为官及仕途不顺的过程,重点讲述了他为官爱民、为民办事以及其文的成就,对其有影响力的一些文稿进行了点评。
本书讲究故事性,可读性强。
说起曾巩就一定要说说南丰县。南丰县在江西省境内,始建于三国时期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当时由于县城境内常产嘉禾,所谓嘉禾,就是指一茎多穗的稻谷,古时人们将这种稻谷视为祥瑞象征.因为盛产这种多穗的稻谷,所以这个地方也就被认为是吉祥之地,后来就叫做丰县。
在徐州境内也有一个丰县,当地的人们为了区别两个丰县,根据地理特征,就将江西境内的丰县加了个“南”字,所以江西境内的丰县被称为“南丰县”,该称号一直延续至今,南丰桔就是该县的特产。
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l9年)八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南丰县世代为儒的曾家出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就是日后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因为家乡在南丰,所以后来曾巩一直被人称为“南丰先生”。
曾巩出生的天禧时代,此时北宋的全盛时期早已结束了,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宋朝开国之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朝廷为了维护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措施,然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无法改变当时的社会矛盾,地主官僚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不考虑农民的死活,大肆兼并土地,在国内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北部边境地区也战事频繁,宋朝统治者不断征兵、加赋,朝廷强加给人民的赋税和徭役日益繁重。
国家越来越贫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引起广大劳动人民以及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农民起义日增,朝廷内的有识之士要求革除弊政、变法图强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了能够革除弊政,在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和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曾经有过两次变法运动,这两次变法,都提出过一系列的改良措施,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缓和国内外不断增加的危机。但是,这两次变法都触犯了大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变法革新者本身的局限性,这两次变法都失败了。
北宋时期虽说社会矛盾日趋激烈,但是,当时的文坛却特别繁荣,曾巩就处于这样的一个文学繁荣时代。
曾巩自幼勤奋好学。曾巩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十二岁时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并写出了气势磅礴的《六论》,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见了此文也大加赞赏,称曾巩是“未冠,名闻四方”。
曾巩小时候非常聪明,曾经在曾氏学舍读书学习,当然,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少时的他非常贪玩。他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予幼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
当时,曾巩住在后来被叫做“密公旧宅”的房子里,这房子位于南丰县东广慈寺侧,今南丰县城前街。虽然没有官宦世家华阁崇楼、峥嵘轩峻的气象,却也宽敞,前厅后院俱全。大门高悬着“秋雨名家”的匾。
曾巩小时候,其父亲在信州府玉山县任县令,但家中亲人多住在临川,他和几个兄弟都生在临川、长在临川,大部分时间在临川读书。
宋代的临川,是“名儒巨公,彬彬辈出”的地方,从晋到宋,许多著名文人学士(如王羲之、谢灵运、晏殊等)都在临川定居、为官,使临川一带学风蔚然,人才辈出。充满清廉刚正和笃学成风的家庭、乡土环境,给曾巩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曾巩曾住在祖父的旧宅里。相传,曾巩的祖父曾致尧任光禄丞监越州酒税官时,有一次,他回家省亲的时候,衣冠破旧.人也非常瘦弱,乡亲中便有人议论纷纷,认为他作为一个当官的,竟然如此寒酸。可是,曾巩的曾祖母周氏却高兴地说:“贫而见我,是我荣也,若随贵重财礼而归,就使我担忧了。”
P1-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巨擘。在明初,朱右最初把这八个作家的文章编选在了一本书中刊行,名为《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用了这八个人的文章。之后明朝古文家茅坤对前人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和编选.最后取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闻名于世,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欧阳修是一个文学奇才,他的创作非常丰富,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作家。苏洵抱济世之学,他在政绩上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为文却耀眼夺目,其文不屑蹈袭前人的旧踪,能够据前人皆知的史实,挖掘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苏辙与其父、兄合称”三苏”,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政论和史论。虽然他的才气不如其兄苏轼,但他的文章于冲和淡泊中蕴蓄着沉雄雅健之势,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王安石一生脚踏实地,做过很多小官,如知县、通判、太守等.后来当了宰相。他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男人,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但是,也有人评价其变法是一场社会灾难。是非功过,千载之后犹难论定。
曾巩”家世为儒”,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当官后,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做官的时间不多,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他们的人生多难,政途不如意,但在文学方面却有着不可多得的才华。他们的文章不仅仅在唐宋时期非常有名,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非常深且高的造诣,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韩愈的文章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的文章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的文章唱叹多情,从容不迫:苏洵的文章纵横雄奇,一波三折;曾巩的文章醇朴平实,深切往复;王安石的文章锋利劲峭,绝少枝叶;苏轼的文章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辙的文章委曲明畅,尤长策论。他们的文学成就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文化,也为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期望能使多数读者朋友不至于同阅读史料一样,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从围绕史实故事、趣闻以及议论中轻松地了解到”唐宋八大家”的生平阅历、艺术成就。
本套书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倾尽全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疏漏或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