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豹下天山/再难见到的动物丛书/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赵序茅//马鸣//邢睿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雪豹下天山》是记录了天山雪豹的“血泪史”。本书将作者赵序茅、马鸣、邢睿他们十年来在雪豹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文献和著作中的材料一一进行了整理,将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向世人揭开雪豹神秘的面纱。

翻开这部优秀原创雪豹生态科普读物,跟随作者们走近雪豹那神秘的世界。

内容推荐

雪豹是一种面临濒危的猫科动物,是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是1990年代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的痛心呐喊。目前,野外只有在新疆的天山一带还可以见到。作者赵序茅、马鸣、邢睿曾在新疆参与雪豹等动物的科考,在《雪豹下天山》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有关雪豹的传说、身世之谜、繁殖秘密、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内容,突出了趣味性、可读性,是一部不错的原创动物生态科普著作。

目录

 雪豹下天山

红外相机 探秘雪豹

 荒野新疆追兽组

 北山羊悬案

 群羊争霸

 发现雪豹

 天雪的“爱人”

 雪豹求偶

 独居

 不惧山狼

 金雕来袭

 学习捕猎

 巡视领地

 捕猎中的权衡

 诱捕旱獭

 小试牛刀杀盘羊

 嗜血如命

 冬天来了

 巧借地形擒黄牛

 独战狼群

 濒临城下

囚笼下的“王者”

 小雪豹事件

 牧民进山

 家畜的扩张

 人畜冲突

 皮毛贸易

 偷猎

 雪豹遇难

 自己摔坏了下巴的雪豹

 雪豹的“守护英雄”

 幼豹罹难

 观点论述:动物园,雪豹的天堂还是地狱?

 延伸阅读:成吉思汗的猎豹

天山寻“隐士”

 雪豹高速路

 铁峰突击队

 博物地理:托木尔峰

 雪豹发怒为哪般

 和雪豹近距离接触

 天山守护者

 自然调节

 延伸阅读:豹图腾

 东天山考察记

 野猪袭击羊群

 毒蛇出没

 乌兰沙地客

 深山藏雪莲

 蝴蝶谷

 黑鹳巡河

 奥开践行

 西天山的“雷达”

 拍摄绝活儿

 追逐山羊

 收获

昆仑之墟人狼大战

 桑株古道

 延伸阅读:岩画中的豹子

 新疆最高雪线上的雪豹

 马可波罗盘羊面临绝灭

 奇闻异事:吃雪豹肉

 动荡

 科学探讨:狼的生存智慧

 人狼大战背后的反思

阿尔金山熊豹之争

 雪豹去哪了?

 三大浩劫

 动物趣闻:棕熊葬子

 血战棕熊

 观点评述:自然保护区:动物最后的避难所

地球之巅雪山之王

 雪豹的身世之谜

 雪豹的归属

 雪豹的命名

 延伸阅读:猎豹来自中国

 延伸阅读:猫科动物的家谱

 动物所首次拍摄到青藏高原雪豹照片

 珠峰雪豹

 雪豹的出路在何方?

试读章节

转眼间到了夏天,天山所有的臣民都在忙碌着,追兽组也一如既往地跟踪雪豹母子。此时的雪亮已经三个月大了,天雪要带它熟悉周围的领地,教给它如何在自己的领地上做标记。雪豹出门的时候一般选择在傍晚和晨昏。雪豹走路则习惯沿着山脊线,因为站在山脊上视野更开阔,更容易发现两边的猎物。回来的时候,则走长长的峡谷,此时天快亮了,峡谷里不仅食物丰富,隐蔽性也好。

天雪一边走一遍停下来教雪亮如何在领地上做标记,标记能让别人知道这里是自己的地盘,而不至于擅自闯入。需要说明的是,雪豹所做的标记一般只针对自己的同类。标记除了有宣誓主权的功能外,还可以帮助记住领地内的地形特点。雪豹一般晨昏出来捕猎,光靠视力是不够的,要靠灵敏的嗅觉,结合自己之前做的标记。雪豹最擅长的捕猎手段就是依托地形打伏击,标记类似于人类的地图,通过标记对地形增加掌握,可大大提高捕猎的效率。

天雪做标记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松软的土地上,以及活动频繁的地方,它们往往会留下自己的刨痕,所谓刨痕就是在地面上挖个坑把自己的粪便埋起来。追兽组曾在后峡发现天雪留下的刨迹。刨迹多的地方就是天雪经常活动的地方。在岩壁上,它们会留下嗅迹(也称气味标记,一种油性挥发性物质,有点像尿但不是尿,喷射在岩石上)或尿迹。无论是嗅迹还是尿迹都很容易挥发,一般只能保留五六天。如果在野外发现新鲜的嗅迹或尿迹,则说明雪豹刚离开此处不久。如果遇到两旁有树的地方,雪豹还要在树上抓上几下,留下自己的抓痕。抓痕不仅可以标记领地还能磨一磨自己长长的指甲,可谓一举两得。

巡视领地的途中,除了教雪亮做标记外,天雪还要教孩子识别各种动物的痕迹,包括脚印、气味等,尤其是北山羊和狼。北山羊是雪豹的食物基础,自然不用多说。对于猎物的任何特性都要熟悉,有些时候,北山羊穿梭在陡峭的岩石间不好察觉,这时就要靠嗅觉了,雪亮对北山羊的气味自然不会陌生。嗅觉只有在一定的距离才好使,如果距离较远,又找不到北山羊的蹄印,这时的搜寻就靠经验了。北山羊一般在有一定坡度的高山草甸处活动,中午的时候一般会躲进岩石洞里乘凉。对于雪豹而言,很多时候捕猎经验比捕猎本领更重要。

除了识别北山羊外,雪豹还要记得狼的痕迹。如果说在天山雪豹有对手的话,狼算得上一个。这里的天山狼非常凶猛,成年狼的个头比雪豹还大。一对一单挑的话,狼不是雪豹的对手,可是遇到狼群的话,雪豹就危险的。识别狼的活动特征,对雪豹尤其是刚刚独立的小雪豹是很有必要的。狼可比北山羊狡猾得多,它们活动的地方,一般会被弄得乱七八糟,不让别人发现。和雪豹一样,狼也极善于利用地形发起进攻,尤其是在窄小的峡谷处,发起合围可是狼群的拿手好戏。  方圆几十千米的范围都是天雪母子活动的领地,每一次巡视都要花上7~8天的时间。在这样大的领地范围内,它们的路线却是非常的单一,有时甚至是固定的。

雪豹沿着固定路线活动是有理由的,山地里雪厚,平静的雪花下面就有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基于此,天雪母子总是按固定的路线出行。在没有自己足迹、气味的地方,它们会非常的小心,这时长长的尾巴就有了用武之地。每当它急速地在雪地奔驰,下陷的重力总可以被宽大的长尾分担,并在身后铺开,使得它不至于下陷过深,并迅速从雪面获得再次上跃的作用力。除了尾巴外,在雪地里行走,雪豹的大脚也派上了大用处,大脚的作用如雪地靴,可以分散体重在雪地上的压力,不会在松软的积雪上陷得太深。而脚掌的毛除了可以增加在雪面上的摩擦,也可减少从脚掌散失的体热。这样一来,雪豹就像一匹从雪原滑行而过的快艇,以最浅的吃水,获得最大的速度。

P36-38

序言

雪豹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Panthera),与华南虎、东北虎、非洲狮、美洲豹、金钱豹、云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同属。虎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非洲狮分布在非洲,美洲狮分布在北美,云豹分布在东亚常绿阔叶林区,金钱豹分布最广,从远东到南非都有分布。雪豹分布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系的海拔900~5500米的亚高山和高山区地带。常见的分布区海拔为3000~4500米,仅在雪豹分布的北界,雪豹可能在海拔900~2500米地区活动。

豹属动物大约在100~800万年前进化产生。1993年,有学者根据当时的研究结果,将雪豹单列于食肉目猫科雪豹属(Unica)。2006年安徽师范大学吴孝兵教授研究组对雪豹线粒体DNA基因组进行了全序测定,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雪豹仍与豹属的其他种类同属一个进化分支,特别是与非洲狮的进化血缘关系更近,并没有形成独立进化分支。因此,雪豹的分类地位仍归属豹属。目前研究人员对雪豹的分类还有不同意见。

雪豹体型矫健、形态高贵、行动敏捷、出没无常。雪豹浑身被毛长而厚软,体色呈银灰色,腹部被毛白色,身上有似金钱豹的黑色斑点。对于栖息在高山裸岩与雪地的雪豹,其银灰色皮毛缀着深色的玫瑰斑点与圆斑点,起到很好的隐蔽作用。夏季,雪豹的斑点颜色较深,冬季斑点颜色变浅,被毛下层的绒毛似羊毛般的密实。

雪豹生活在中亚高山地区的雪线附近,常在晨昏和夜间活动、行踪飘忽不定。雪豹一般单独活动,成群活动的雪豹十分罕见。是人们难得一见的“雪峰隐士”。

雪豹是典型的高山动物,分布在中亚。从喜马拉雅山到塔什库尔干高原,从海拔5500米的西藏高原到阿尔泰、天山的针叶林区,人们都发现了雪豹。雪豹行动敏捷,善于跳跃,栖息于悬崖陡壁的高山区,也在开阔平坦的高原地带活动。在青藏高原,从海拔4000米至雪线附近都有雪豹活动。为了适应高原环境,雪豹有发达的鼻腔,被毛下有厚厚的绒毛。四肢较短,仅60厘米高,胸肌发达,善于攀援。有趣的是,成年雪豹的尾巴长达一米,几乎与身体等长,那条长长的尾巴有助于雪豹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当雪豹躺下时,它将尾巴盘在身体上保暖。

雪豹居于高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是一个机会主义捕食者,主要捕食对象是岩羊、北山羊、捻角山羊、盘羊。雪豹也捕食鼠兔、草兔、雉鹑、雪鸡等。在夏季,有人曾发现雪豹的食谱中约一半是旱獭。每10天或半个月,雪豹要猎杀一只岩羊,猎到一只岩羊后,雪豹要吃3天到一周。雪豹一年中要捕食20~30只成年岩羊。于是,雪豹控制了高山草食动物的数量增长。雪豹栖息地生存着一些古老的游牧民族。据估计,每个高原游牧聚居点每年大约有2%的家畜被雪豹捕食。在尼泊尔,当旱獭冬眠,厚厚的雪被覆盖大地时,雪豹会捕食更多的家畜。但是,那些信佛的藏族,认为食肉是雪豹的天性,多数情形下,他们宽容了雪豹。他们世世代代与雪豹、与其他野生动物和谐相处,雪豹成为他们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

高山区是牧业区,近年来随着放牧家畜的增长,牧民放牧的海拔高度在不断上升,放牧家畜数量也在增长。雪豹分布区与牧民的放牧区重叠。在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和我国都曾经有雪豹会在食物缺乏的冬季夜间捕食家畜的报道。放牧家畜传播传染给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疾病,如从放牧家畜传播给北山羊的口蹄疫,减少了雪豹的自然食物,迫使雪豹寻找替补食物。当雪豹捕食过多的家畜时,牧民会报复性捕杀雪豹。人兽冲突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如何解决雪豹与牧民的冲突成为雪豹保护的关键问题。

雪豹呈斑块状的不连续分布。全球雪豹潜在生境面积约302万平方公里。其中60%在中国。中国潜在雪豹生境面积约18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7%。其中有110万平方公里生境有雪豹分布,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1。5%。中国有2000~2500只雪豹,约占全球雪豹总数的一半。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和云南六省区有雪豹分布。其中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祁连山、塔什库尔干、珠峰等自然保护区都有雪豹分布。

然而,雪豹像其他许多野生动物一样,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些危机来自生境破碎,偷猎、猎物资源衰竭。导致这些危机的根源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人类的影响已经影响到过去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带。于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雪豹列为濒危物种。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也将雪豹列为该公约的附录I,禁止国际间贸易。雪豹分布国也将一些雪豹分布区列为自然保护区。

中国有世界主要雪豹分布区,有着世界最大的雪豹种群。中国雪豹保护对于世界雪豹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最近北京召开的中国雪豹保护研讨会上,与会者发现我们对雪豹这一重要物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例如,我们还不知道,中国不同的雪豹种群之间是否存在基因交流?一个可生存的雪豹种群有多大?需要多大的栖息地?一些重要雪豹潜在分布地区,如横断山区,还没有开展雪豹研究。我们缺乏对雪豹的种群数量、生态习性、活动规律的了解。雪豹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妨碍了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著名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曾经说过:“当中亚的雪豹灭绝后,中亚高山区将只剩下无言的岩石。”中国动物学家有责任开展更多的研究,为保护雪豹作出更大贡献。

我很高兴阅读了赵序茅等的《雪豹下天山》书稿。这本书的第一作者赵序茅作为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勤于笔耕,在研究的空余记录下自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跟随马鸣教授在天山研究雪豹的一些经历。在本书中,记录了雪豹科学考察团队的所见所闻。近年来,热爱自然、喜欢野生动物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动物学科普还没有形成规模。现在野生动物专业研究论文数量很多,但是这些论文局限于探索专业问题。能读懂那些论文的人很少,我们更缺乏大众能够接受的读物。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大众读物。乔治。夏勒博士每完成一场科学考察,即留下一本野生动物科普著作。他的著作,如《塞伦盖提的狮子》《最后的熊猫》和《青藏高原上的生灵》脍炙人口,都是畅销读物。乔治?夏勒博士年近八旬,仍不时有新作面世。我祝愿赵序茅像乔治?夏勒博士一样,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将自己未来的科考经历与发现贡献给读者,成为一位不仅有学术成就的研究人员,而且受大众欢迎的科普作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蒋志刚

2015年7月10日

后记

早就听师姐们说过,在中科院读研基本上没有空闲时间。还在2011年暑假正式入学之前,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来了:当时马鸣老师正在主编《新疆雪豹》一书,让我负责搜集一些蒙古雪豹方面的资料。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有了对雪豹的印象:作为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它是世界上最高海拔动物的典型代表,也是健康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它那机警、神秘、独来独往、远离人迹的特点,是不被世人所知的原因,也给野外研究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雪豹一身灰白色的皮毛与环境融为一体,昼伏夜出,悄无声息,犹如一名高山隐士。

马鸣老师是全国知名的鸟类专家,却因雪豹而出名。面试结束之后的6月份,没有其他事情,我便随老师上山了。虽然没有见到雪豹,但我们发现了它美丽的脚印,雪豹走路爪子不伸开,脚印如同梅花,非常漂亮。

雪豹课题研究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一项任务,也是老师对我的信任与考验。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中后,我每天的任务除了搜集整理有关雪豹的资料,也参与到《新疆雪豹》一书的编写工作中来。如果没有雪豹出现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会显得平淡得多。

之后,我又接受了一项新的挑战,老师让我继续把关于雪豹的书稿写下去,而且这不再是他书中的一个章节,而是想再独立编写一部面向大众介绍雪豹的科普图书,共同署名出版。这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如何构思这本有关雪豹的科普书了。

研二回到了新疆,正式加入马鸣老师的雪豹项目组。马鸣老师从2004年开始先后率领科学考察队深入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进行考察。后来邢睿发动民间力量组建荒野新疆志愿者团队,雪豹野外考察队伍渐渐壮大。为了寻找雪豹,大家爬雪山、过草地,深入不毛之地,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有老师为此牺牲了生命,马鸣老师也险些遇难。可惜大家的付出除了更多地了解了雪豹的生态,也收获了些许的凄凉:家羊成功取代北山羊、岩羊的地位成为天山新的主人;狼来了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而人来了在狼族中却变成了现实;食物链顶级杀手雪山之王,早就失去了昔日王者的尊严,更愿意躲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去当一个隐士。

四年之后,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出版雪豹科普图书《雪豹下天山》的愿望得以实现,终于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雪豹的故事,以及守候雪豹的团队。《雪豹下天山》一书出版之际,感谢中国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百忙之中为此书作序;感谢荒野新疆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乐呵呵、冰雪、雪山飞胡、丫丫、老董、老甄、老马、黑骏马、浪迹天涯、青乔、罗彪、岩蜥、李泉、兰子、刘响忠;感谢《森林与人类》、全景供图,有些照片由于时间原因无法依依联系到具体的作者,希望你们看到本书后可以来信;感谢黄亚慧在百忙之中帮着寻找照片;感谢我的几位师兄师弟徐峰、丁鹏、张同、徐国华;感谢野外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们,虽然很多叫不上名字,但是你们的恩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感谢一起关注、保护雪豹的人士和机构。

赵序茅

2015年6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用大众的语言,叙述科学事件,又突破传统科普的窠臼一一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珍贵探索。美文美图,展示科学价值和科学之美。雪豹的奥秘,也是大自然的奥秘。

——《森林与人类》主编 张连友

雪豹是国家濒危一级保护动物,很遗憾至今我们对这种性情凶猛的肉食动物的生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还知之甚少。《雪豹下天山》记录了作者们在野外追踪雪豹踪迹的故事,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悟,在带给我们知识享受的同时,更引发我们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德华

能读懂那些论文的人很少,我们缺乏的是大众能够接受的读物。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大众读物。

——北京生态前线文化工作室 陈晓东

雪豹是我认为最有品格的猫科动物,傲骨于雪巅之上,与世无争;高贵优雅冷艳的外表令人肃然起敬;智慧、速度与力量是它们生存的法宝。作者深入野外,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全书璧坐玑驰,妙趣横生,是一部可贵的原创科普作品。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 张劲硕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