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路风痕(老城游走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一帆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们的北京城

在北京上学的时候,我习惯出门逛逛,去西单、王府井买些书,到什刹海吃点爆肚,或是花上20元买张学生门票到故宫看看古董,我用这种方法感受着老北京,也感受着北京高速发展下的变化。摩天大楼和汽车群,以及花哨灯光组成的北京之夜都让我眼花缭乱,纵是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我,也不禁感叹仅30年的改革发展就造出了如此喧嚣的城市。犹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印象里,北京有很多老槐树和吊死鬼儿(槐树上的虫子)、高矮相近的楼房、到处叮当响的自行车、早上到处都有的卖茶叶蛋、豆腐脑的早点铺,还有练太极剑、跳扇子舞的老头老太太。

自21世纪到来,北京在我的眼中快速地发展着:五、六环汽车快速路的接连修建、到处破土动工的地铁线、更有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而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更是加剧了首都的现代化发展,如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T3航站楼、“鸟巢”、“大裤衩”等地标性建筑随之应运而生。

但是,看着新北京的流光溢彩,我不禁思考:以这样的模式发展北京,真是对的吗?

北京的起源

说起北京城的起源,还是要从古时谈起。北京这片地方从很久以前就是我们祖先的聚集地,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向着华北大平原,并且正好位于两条略为平行的河流中间。

关于北京地区最早的记载源自周朝的蓟国(约公元前500年),后被燕国(公元前11世纪~前222年)吞并后定为都城,名“蓟”。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统一六国后,蓟城自然地成为了华北平原的重要政治经济要地。到了唐朝(公元618~907年)时期,这里被命名为幽州城,人口增加,物产丰富,始成商业交流的中心;后因为晚唐衰落,契丹人从东北长驱直入侵占了幽州等地并建立了辽国(公元907~1125年),并为此地起名“燕京”;十年后,辽原来的臣民女真人攻占这片地区,建立了金朝(公元1115~1234年),改辽国的燕京城为中都,定为都城。这数百年间,历史上的北京多次改朝换代,难得平静,城市的轮廓也不甚清晰。

直到1215年,蒙古人突破南口天险摧毁了金朝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并且在金国皇帝的一个离宫所在的琼华岛(现在的北海公园白塔山)为中心建立了元大都,这就是现在北京城位置的基础。

可惜的是,元朝刚刚建都100年后就被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公元1368~1644年)赶走,公元1402年6月17日,明成祖朱棣夺权,从南京迁都北平,并改名“北京”。同时元大都的宫城也遭到毁灭性的拆除。

自此,北京城作为一国之都的基调似乎被定下来了,风风雨雨500多年间走过明朝又漫过清朝,老北京的建筑与道路都没再有太大的变化。

北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这是一座拥有将近6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瑰丽完美的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环绕北京的古老城墙、城墙上伟岸的角楼箭楼、宏伟庞大的宫殿群、大街小巷、牌楼店面,还有坛庙、塔寺、宅第、民居……北京城的一切都留存在老一辈人的心里,也透过书本和照片,以及长辈的讲述存在于我们热爱北京的年轻一代人的想象里。在我的心中,老北京城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清晨随着有节奏的晨钟慢慢苏醒,人们吃过早点,开始一天的生活;而到了夜晚,整个城市又随着悠扬的钟鼓声渐渐入睡……

我是北京孩子,渴望了解北京,但今天的北京展示给我的历史太少太少。在嘈杂忙碌的繁华背后,我似乎感受到属于文化古城的种种韵味正在逐渐地、慢慢地消散。城市为谁而建?

现代化的发展加速了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直线提高。工业化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发明就是汽车。汽车加速了人的生活节奏,使人更加繁忙起来,不论是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是稍远一点的路程都要用汽车来代步,生活渐渐变成了“上车、开车、下车”的模式。在我看来,以前北京人走街串巷的乐趣已经变为了单调的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快递程序”;不论是远距离驱车,或是到近处买菜,还是去坐地铁,都是从一个地方奔到另一个地方,人们极强的目的性已成惯有思维,因为沿街都是没事不会随便进的,或不能进,或不吸引你进的房子,在街上,没人会想起关注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除非你喜欢只看大马路。

我这个在北京长大的年轻人对此耳闻目睹,感触很深。

现代化追求的可能是速度和量化,人们对文化与情感的追求也就因此渐渐降低了。反映在北京里,就是对老城区大范围的改造。因为人们对汽车的依赖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无休止地为汽车开辟道路。现在北京的公路又宽又直,各种立交桥、高速路、环城公路的建设使得汽车能更加肆意地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代价就是拆除原有的建筑,尽管这些建筑是百年老城文化的载体。在有些城市规划者眼里,以前路边随处可见的小商业区、老旧的房子不算什么,供行人散步闲逛的人行道更是可以随便占用,什么都要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让步,都要为汽车的快速通行让路。我想问,如果说拆除街边的旧房小铺是为了建设新北京,但作为文化之都的北京是仅仅需要这样的大马路吗?那些充满人情味和历史遗迹的旧房子小铺子难道不是新北京也需要的吗?

如果回头望望百年之前的老北京城就会发现,城市内每个街区都由各种产业、商业和住宅融合在一起,人们在城市里随时随地感受生活的乐趣。而现在,有些现代建筑群里的北京人说就连下楼买包烟的地方都找不着。当人们能够方便地在城市里生活、工作、娱乐,而不是每天都要目的性极强地从一个点奔向到另外一个点的时候,汽车也就不会那么必要,生活也将会更加轻松和有滋有味了。

有人说:“北京是个大郊区。”因为这里的马路太多,有些马路又太宽,而且马路也完全不和两旁的建筑发生关系,这完全就是郊区的模式。而且建过宽的马路确实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马路宽、占地大,通达的地方就会减少,像北京几条快速环线一旦堵车就会一堵很久,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把大路的结构分成多条有交集的小马路就能形成更加密集灵活的路网,而路窄些车流也就少些,步行的人多些,沿街的商业生意也许就能更好些。

……

P25-29

目录

作者序

我们的北京城

第一节 走进古城

 深宅

 人之乐

 繁塔

 推钟

 蟹黄小笼包

 狗市

 阳朔的悲哀

 树神

 南京,北京

第二节 古董见闻

 一片碎瓷话晚清

 报国寺打眼记

 洛阳铲

 龙生九子

第三节风与痕

 雪

 跟着

 牙口好的黄山人

 小女孩

 叶子

 鸭脖

 漓江

序言

大约有十午没有见到一帆了,在我的印象中,他还是个非常可爱、敦敦实实的大胖小子,真是没有想到,一瞬间变成了留学美国,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设计学院的青年才俊。一帆的父亲是我的表弟,也是一位优秀的设计艺术家和企业家,而一帆从小天资聪慧,喜欢书画,多次获奖,大概也有乃父的艺术基因。

一帆拿来一本他新写的旅行散记一《古路风痕》,要我给他写篇序言。书是中、英两种文字写的,是他这几年在国内旅行所见所闻的散记,并配有十分丰富的图片,那些照片也是他自己拍摄的,自然真实,非常富有感染力。图文并茂,浑然一体,实在是趣味盎然。

一帆今年才21岁,但是去过的地方不少了,从名都汴洛到丽江古城;从凤凰村寨到江南水乡,更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许多地方都是他作为一个背包客,栉风沐雨,独自旅行甚至是徒步走过来的。因此,感受之深,思绪之切,也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所不能比拟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抵是知与行的关系,旅行是践行所知的踏勘;而读书又是游历的基础。一帆读的书不少,涉猎广泛,非此,不可能有散记中的感悟。据我所知,一帆从小随父母去过世界上不少国家,加上这两年在美国的生活,他的世界历史文化知识也不少。但是,这本散记却仅限于国内的游历见闻,着眼于自己更为熟悉的生活场景,我想,这也是他追求务实厚重的原因。他的根在自己的祖国,他的爱更在这片滋养他的土地。

一帆从小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无论是书法、诗词、骨董(同古董,古代遗存的有价值器物的统称,涵盖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品的遗存)、古建、饮食、民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在这种濡润之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同时,旅行的所见所闻也给了他更多的思考空间,因此,在这本散记中更多融入的不仅是见闻和猎奇,而是有着更多独立的见地和思想。从古都建设的得失到各地文化保护的忧虑,已经超乎他这个年龄的思维范畴,我想,这正是《古路风痕》的可贵之处。游记是可以任意写来的东西,同样的风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有不同的感悟,一帆虽然很年轻,但是可以看出,那些还透着稚嫩的文字中,背负的却是沉甸甸的历史和责任。

情感,是艺术的根,很难想象会有没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家, 《古路风痕》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着一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归纳而言,就是对自然之爱,对人类之爱。一帆是学习建筑艺术设计的学子,他的路还很长,《古路风痕》也不过是他初涉写作的小品,但是这种情感和爱会对他将来的成就有着深刻的影响,使他受益终身。

也许是一帆的生活与读书道路与我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他让我为他的书作序我也很高兴,但是我那时却没有他今天这样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艳羡之余,却也异常欣喜,尤其是他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和自然流畅的文笔,读来都非常舒服,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读读这本小书,或许会有自己的更多的感想和启迪。

赵珩

乙未孟夏于彀外书屋

内容推荐

《古路风痕(老城游走札记)》是一本中英双语的旅行札记,作者王一帆从旅行中挑选了一些印象深刻且富有文化内涵和趣味性的故事,整理成札记,以对今天的中国古城古镇的观察,试图在现代社会的外表下找寻历史遗存的文化痕迹。稿件为中英双语,图文并茂,以怀旧的黑白照片为主,图说丰富细腻,语言流畅简洁。

编辑推荐

王一帆从小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无论是书法、诗词、骨董(同古董,古代遗存的有价值器物的统称,涵盖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品的遗存)、古建、饮食、民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在这种濡润之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同时,旅行的所见所闻也给了他更多的思考空间,因此,在这本散记中更多融入的不仅是见闻和猎奇,而是有着更多独立的见地和思想。从古都建设的得失到各地文化保护的忧虑,已经超乎他这个年龄的思维范畴。游记是可以任意写来的东西,同样的风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有不同的感悟,一帆虽然很年轻,但是可以看出,那些还透着稚嫩的文字中,背负的却是沉甸甸的历史和责任。

情感,是艺术的根,很难想象会有没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家,《古路风痕(老城游走札记)》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着一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归纳而言,就是对自然之爱,对人类之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