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河长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华章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碧水丹山长相思

一条江,一条河,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往往难以想象。早在20世纪,滚滚沅水长流在沈从文的心中,深情眷恋如同“母亲河”一样,生相连,死相依。那每一条险滩,那每一座巨岩,那每一个县份和码头,都映在他的眼里,都踩在他的足下,都留在他的心里。凡读过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人,莫不触摸得到他的心跳,他的脉动,他的炽热,以及那淡淡的忧郁,他同这条沅水相依相恋了一辈子。

沅水发源于贵州都匀市的云雾山,上游称清水江,自湖南洪江以下始名沅江。东北流经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常德等县市,流入洞庭湖。全长993公里。辰水(辰河)是其中一条大的支流,而我家乡的溆水也是流入沅水的。我从熟悉沈从文这个名字后,便对这条辰河有了难以割舍的缕缕情思,它常常流动在我的梦里。

十多年前,我曾从沅水中游的辰溪出发,顺流而下。可天不作美,巧遇涨大洪水,小船如飞,飘忽而过,飙险滩,穿山峡,惊心动魄。脑海里一片空白。

这次湖南作家辰溪行,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游船悠悠下行,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辰河水碧绿纯净,清澈明亮,倒映着神秘天空的变幻。犹如沈从文所描写的那样,“河水深到三丈尚清可见底”。我们莫不为这罕见的清江碧水而倾心而美丽。江水常绿,生命之树常青。这是当代人最深切的生命体验。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没有不为黄河、长江之水的严重污染而忧心忡忡。面对辰河的千顷碧波,我们情不自禁地掬起一捧辰河水,赏心悦目,浮想联翩。沈从文曾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今天,我们的想象又将从辰河上飞驰到哪里,扩大到什么地方?我们作家又将从这条河产生何种哲思,做出什么远梦呢?

当年,沈从文从这条河写了许多“水边的故事”,他的文字中多了一点忧郁气氛。大约1920年,沈从文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15年后,他又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再次经过箱子岩,小船又在这里停泊。他那真实而生动的描写,至今保留在我的印象中。一次是五月十五大端阳节;一次是腊月快要过年的时候。这次经过箱子岩,我老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远远地我就望见江北岸那一列巨大的“青黛斩削的石壁,夹江高矗”。游船近了,近了。我看见了岩壁缺口处的人家,几栋矮矮的黑瓦覆盖着的木柱、板壁。周围树木青翠,梯田层层,油菜花落了,已结成菜籽,鸡犬之声相闻,三五农人正在地里做事。我们望着他们,他们不约而同地朝我们张望,似面带笑容。这匆匆地一瞥,便印在我的心上。他们的生命既卑微且强大,祖祖辈辈,自食其力地过日子。我油然产生了一种奇异的乡情……

因为距离五月端阳还有一月有余,没有眼福看见沈从文所描写的划龙船比赛的热闹情景:河面上停着三只龙船,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索,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而看比赛的妇女、小孩们,精神无不十分兴奋,锐声呼喊……这些正直善良的乡下人,用这种“划龙船的精神”活了下来,并用这种“娱乐上的狂热”,使他们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从这里,我仿佛触摸到了一种辰河之魂!

箱子岩下,潭深水平,船速有意慢了下来。令人吃惊的是,这列插江陡峭的绝壁竟有一二千米长,悬崖陡壁,好似斩削斧劈一般,岩壁上藤萝草木已经泛绿,石罅、溶洞处处,奇形怪状,图案干姿百态。悬崖半腰的石穴里,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岩壁石缝里粗大的木梁大多已腐朽;寻觅那口神秘的红宝箱,已没见踪迹。但“悬棺葬”的遗迹随处可见,依稀可辨。经过考古专家考察,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崖墓葬”,即“悬棺葬”、“船棺葬”和“穴墓葬”,在这里全都能找到它的遗迹,实在神奇而罕见。昭往下行,还有“盘瓠岩”、“辛女岩”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堪称经典。辰河悠悠地流淌,柔柔的碧波承载着多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文化遗产!人生就像一条美丽的河。“艰难处和美丽处实在可以平分”。

辰河啊,从你美丽的流域,从你碧水同青山的共鸣中,我会长记忆、长相,鼠的。

P26-274

后记

30多年来,除了出版《巫山神女》《高峡出平湖》《中华三伟人的故事》《中国的脊梁》《三字经故事精选》等10部少儿图书外,主要还是坚守写作散文。我的散文创作,打个比方,就像散步一样,任意东西,自由游荡,以自然而然就好。或许不够豪迈,不够先锋,不够呼风唤雨,但是,真情实感,质朴清新,厚重大气,始终带着自己的体温与爱憎,弘扬真善美。每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二三十篇作品,每隔二三年编选一部散文新集。这部新书主要遴选2014—2016年的散文随笔,取名为《江河长流》。正如知名评论家李鲁平所说,“两条河流他写了一生”(原载《湖北日报》,人民网、中国网、新民网等转载)。全书分为“沅水心影”、“三峡情怀”、“最美之缘”、“品书读人”四辑以及附录“自赏文选”。

我先后出版散文随笔集《绿韵》《湘西,我的梦》《生命的河》《李华章散文选集》《岁月叠影》《更行更远》等14部。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散文愈写愈感觉难写了。当下,有些人误认为散文是一种没有“难度”的写作,人皆可写。因此小看了它。其实,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散文佳作,绝非简单的、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作者全身心地直接参与,匠心独具。

一直以来,我非常认同林非、石英、吴泰昌、涂怀章、傅德岷、张新颖等散文大家和著名学者的见解,大凡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首先要有感而发,富有真情实感。因为散文是“心的文学”。其次,散文是最贴近日常生活、接地气、独具个性、别人不可替代的文本。再次,好散文是有血有肉的、追求真善美,字里行间带着生命的疼痛和欣喜,具有终极的人文关怀。同时,好散文也是智性的,贵有思想光采,而绝非泡沫化、浮泛化与滥情化的文字。好散文看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实际上是作者惨淡经营、耗去大量生活积累、精雕细刻的结晶。诚然,要完全达到这些大家的审美标准,的确是很难很难的,一篇作品倘若具备其中的一二条,便称得上是佳作与好文了。

我的散文大多是短篇文字,真实地记录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以及时代的主流声音,而情有独钟的是“两条河流”,即生我养我的千里沅水和长江三峡,那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乡情和亲情,乃至风花与雪月。都是我永远梦绕魂牵的乡愁。

新集子里回忆沈从文、舒新城、钱基博、徐迟、鄢国培等大师和大家的篇什,是为情所动而发的。他们人虽然不在了,但作品依旧活着。人文风范仍然常存,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本书的“附录”,名之为“自赏文选”,仅代表作者的喜爱而已,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我心里想,在自己写的上千篇散文随笔中,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又是自己欣赏的作品?然后遴选出几篇代表作来,这其实是件非常难的事。因为对一篇散文优劣、高低的鉴别,因人、因时而异,审美趣味不尽相同,各人的眼光更不一样,见仁见智。但自我感觉总是很重要的。文章得失寸心知。为了不重复入选集子,便只好作为“附录”,仍热切期望有更多不同年代的读者阅读与关注它。

就一个历史时期而言,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坛上出现群星灿烂、佳作如林的景象是存在的。但对一个作家来说,要出现佳作如林之景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作家一生中能有一二篇或三五篇精品佳作传世,那就是可宝贵的文学贡献。

当我重读“附录”的时候,似还带有作者的体温,仍还有一种呼吸的起伏感,给人几缕思想的光彩,入乎其内,似有深情,出乎其外,尚存高格,仍有生命力。难免生出几分自我欣赏之情。

编完《江河长流》这部新散文集后,我由衷地感激曾编发拙作的《三峡晚报》《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中国三峡工程报》《怀化日报》《劳动时报》《团结报》《边城晚报》《广州日报》《人民日报》与《三峡文化》《雪峰文化》《武陵文化》《江河文学》《怀化文学》《旅游散文》《长航文艺》《北京文学》《散文》《散文百家》《散文世界》《中华散文》《散文海外版》等报刊(排序不分先后)与编辑的慧眼、厚爱和鼓励。≯ 在我的阅读习惯中,常常必先读“序”与“跋”(后记),然后再读正文。于是灵机一动,就把湖北大学文学院涂怀章教授的一篇评论《步履健美写年华》(原发表于《文艺新观察》杂志,约7000字),删节后作为本书的代序。涂教授在回复我的请求时说:“您用我的评论代序,我很高兴。遵嘱看了几遍,对个别字句做了‘微调’。”在此,谨表示最诚挚的谢忱!

最后,还要十分感谢潘洁主编的精心策划与大力支持。

对于本书的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李华章

2016年8月于三峡荷屋

目录

沅水心影

 沈从文心中的沅水

 沈从文流泪听“傩堂”

 舒新城与船的情结

 钱基博先生在溆浦

 溆浦的“两个端阳”

 沅有芷兮

 洪江风采

 难忘雪峰山

 安江散记

 碧水丹山长相思

 花瑶梯田,壮美的画

 龙潭,最美的缘

 诗画“涉江楼”

 双井

 田野的声音

 顺木匠

 一床棉絮

 过年的礼性

 留守小兄妹

 梦忆枣子坡

三峡情怀

 远逝的三峡民谣

 像流水积下了层叠的悲哀

 巴蜀胜境张飞庙

 待到巫山红叶时

 三峡,永远的风景

 舒新城“滟灏堆”之恋

 沈从文过三峡记

 沈从文行船过枝江

 诗人兴会屈原故里

 守望诗魂之舍

 香溪缘

 香溪的“散文树”

 “东山图画”怀想

 永驻心中的“天官牌坊”

 幸福在路上

 观“光”

 春的声音

 珍藏

 行走的魅力

 “跳龙门”

 金字塔的山

 漫步东山大道

 至喜大桥凌空俏

 牧心月儿湾

 最美茶乡邓村

 园园的魅力

 灼灼其华映峡口

最美之缘

 取夫么三豕

 乌镇:我轻轻地来

 拜读寒山寺

 苏马荡流淌出的美

 情满山楂树

 神秘的佛地

 幽幽桂子香

 山歌飞出白溢寨

 我眼中的台湾同胞

 珠海情思(外一章)

 美丽董市之恋

品书读人

 不应被遗忘之珠

 春风沉醉的“闲书”

 从梭罗的自嘲说起

 生命的美容

 永不凋谢的奇葩

 浓郁的大湘西风情

 呕心沥血著奇书

 从风情清江走出的作家

 从香溪流淌出的浪花

 深沉的黄柏河情怀

 有爱便有了散文

 他永远活在作品中

 我认识的“沅水文痴”

 我走过的文学之路

附录:自赏文选

 梦里的溆水

 王村镇风韵

 千年屋

 山里舅舅

 欢喜佛

 神女峰,永远美丽

 杖简而哭

 梦怀过年

 滩多流急西陵峡

后记

序言

喜读李华章的散文

一位作家迎面走来,步履健美,著述丰厚。30多年来出版10余部散文集。

李华章先生的散文,总数逾千,历经时间风雨的冲刷,个人心智的磨砺,挑出来的皆闪光之珍品。好作品是审美与高尚情思的结晶。读李华章的散文,我的第一感觉是心情愉悦,进而有所体验,有所领悟,直至赏心怡神,获得精神享受。这就是被艺术唤醒的足以提高生命活力的美感,它引起我对作品的巨大兴趣和积极理解。

现实中的审美属性,多以可感的直观形式呈现。作者深谙此理,紧紧抓住画面特征,描绘自然,讴歌生活。在叙写故乡往事的篇章中,他是才华横溢的画师,潇洒泼墨,绘出一系列风景画、风物画、风俗画、风情画、人物画。它们各有区别,也互相辉映,色彩鲜丽,线条清晰,动感极强。比如写湘西凤凰山、南华山、丹岩山、花果山……写沅水以及它的支流溆水、舞水、酉水,美得令人无法转述。

当然,作者并不满足于感性的、自然的、直接的联系,不只是观看、倾听、品尝、触摸,而是以它们为出发点,赋予丰富的社会意义。不是照相般地复制形状、色彩、光线,而是取综合式动态展现并各有侧重。意在激活外表,情思刷新空间。写风物的,如《千年屋》《历史的丰碑》《欢喜佛》《吊脚楼赋》《湘西的水车》《记忆烘桶》,注重思索富含时代特征和地域色彩的典型物件,追溯已逝时空的生命脚印,折射人世沧桑与社会变迁的哲理。写风俗的,如《溆水河畔屈原魂》,讲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颇显神奇。至于侧重风情和人物的佳品,更体现作者对美感要素的综合把握。《水灵灵的秧苗》,展开“四月八,开秧门”的画卷,幽默诙谐,给人印象和启迪均很深刻。《王村镇风韵》写古镇新貌,苗、土少数民族劳动场面,彩亭铜柱引人深思,感觉蕴涵不凡。更有以记人为主的佳作,如《晚景》写含辛茹苦、坎坷一生的父亲;《山里舅舅》《三舅》《边城茶峒寻梦》《阿拉女人》等篇,都是抓取人物特征、思考时代变迁的佳构。歌赞革命历史人物和古今文化艺术名家的散文,大都通过某纪念地风物而深切缅怀。如对向警予、贺龙、粟裕的礼赞,对屈原、王昌龄、沈从文、黄永玉的景仰,着意弘扬造福后世的崇高精神,益人心智,澎湃着鲜明的意识引力。

如果说李华章的“湘西组画”以清丽柔美为主要特征,那么,他的“三峡画廊”则多了雄浑壮丽的风格。他尊重客体自身尺度,全面、精练、形象地展现三峡全景。既从不同侧面显现了三峡壮美的外在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赋予了全新的当代社会意义。以《滩多流急西陵峡》为例,足以证明这种主客体尺度统一的良好效果。读此文.我仿佛置身惊涛骇浪的闯滩全过程,同时听到高度浓缩的关于历史传说、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的精彩解说,惊魂动魄,感悟良多。

另外,“神州选画”。有对母校华中师大的回忆,对清江水库、鄂西茶山的歌吟,有对“行万里路”的踪迹写意。武夷山、庐山、鼓浪屿、北戴河、洞庭湖、虎门、丽江、大连海港、鲁迅故里、四川三星堆、苏州小巷、常德诗墙以及柳叶湖畔司马楼……尽在他的纸上流光溢彩。它们弓I起的美感是多样的。当然,这只是此类散文的部分美学要素。笔者在《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散文卷《序言》中说过:“他的笔墨始终散发着纯正的思想芳香”,此书再次做了印证。

李华章的散文已形成个人风格。这就是说,其多数作品从选材到立意,从章法到技法,富有思想和艺术特征的自我一贯性,具有与他人散文的明晰区别性。他坚信真情出美文,追求至情、至真、至美境界。所取题材,必是真感动了他的对象,然后被他描写。他属于审美类型的人,易受触动,又能理解,在思维的情感化和情感的思维化之交叉反应中,理性与感性认识互融,于是有了创造,通过形象表达出来。虽然,创作受世界观和学识所支配,但他从不赤裸地表现理论概念,也不像有些散文卖弄学识——“掉书袋”。而是追求清新质朴,清纯自然,不喜堆砌和炫艳,反对矫揉造作。他的抒情和对古今文典的引用,都是附丽于情思的自然流露,融入无痕。有些事物使他激动、沉醉、难以忘怀,但他决不停留于生理学意义的冲动。而是表达升华的所获。根据规律,文学创作具有作家自我表现的一面,作家个人经历、独特遭遇、一生之中尤其童年心灵所受的影响,往往会有形无形地表现于作品中,即很大程度上受其禀赋的影响,他当然也不例外。他的秉赋优秀——我们不从先天的聪明理解,而是看作后天实践的结果。他生长于民风淳朴的乡土,经过学校与社会的陶冶,在政治风雨和时事变迁中淬火,执着地追求先进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高尚情操和优雅气质,也培养了高度敏锐的辨别力与分寸感,所以,他的散文不浮不躁,不俗不腻,纯朴自然,显示出平易亲切的素质,达到了难得的高雅境界。

就结构而言,走笔多像随意漫步,述说感悟,抒发真情,自由自在。或如一笔行草书法,远望养眼,近观好认,不繁冗,不做作,不生硬。他的语言清新、明快、典雅、凝练。时引幽默生活化语句,谐趣而不失端庄。他写湘西的篇章,深得沈从文技巧之堂奥,却有发展和革新,广泛描绘乡村人的风韵与神采,每篇立意不同,格调迥异。其氛围、场面、境界、语言技巧,可与大师媲美,堪称《湘行散记》之续篇。而寄寓美与爱的理想、表达民族和个人情感,则富有全新的高度和意义。注重学习与吸收沈氏技法之精华,却不受其模式束缚,而是掌握内在规律,驾驭自如。在写三峡和其他散文中,更有突破和大胆创造,让我感到他胸怀着新的艺术使命。  信念坚定重情义,步履健美写年华。岁月使有价值的艰辛凝为永恒,李华章的精选文集使我们有理由赞扬他的足迹与成功。(有删节)

内容推荐

《江河长流》为散文作家李华章的最新散文集。取名江河长流是因为作者所入选书中的散文,绝大多数是围绕着沅水与长江三峡这两个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地理范畴进行创作的。虽然有地域的明显标记,但作者散文所涉猎的历史、人文、情感、风情等等却是丰富和宏大的。全书分为沅水心影、三峡情怀、最美之源、品书读人四个部门,又自选精品散文9篇。作者文思细密、学养深厚,反映了散文这一题材当前的发展水平。

编辑推荐

由李华章所著的《江河长流》走笔多像随意漫步,述说感悟,抒发真情,自由自在。或如一笔行草书法,远望养眼,近观好认,不繁冗,不做作,不生硬。他的语言清新、明快、典雅、凝练。时引幽默生活化语句,谐趣而不失端庄。他写湘西的篇章,深得沈从文技巧之堂奥,却有发展和革新,广泛描绘乡村人的风韵与神采,每篇立意不同,格调迥异。其氛围、场面、境界、语言技巧,可与大师媲美,堪称《湘行散记》之续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