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物之物语(精)/戴明贤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戴明贤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物之物语》为《戴明贤集》第三卷,系戴明贤老先生贵州系列作品之一。

书中,作者着眼于生活小物件,集中选取了父辈友朋之间流传赠送的部分书画拓印、照片书稿、居家物什等,从“物之历史”的视角切入,将物之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亦默默写下数十位亲人师友的人生故事。

书中主要述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人事,并借由相关物件追忆更早年月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地域变换多,所述人物众多。这些物件带着历史和旧日子的气息,是百样人生的无言见证。戴老以生活中的物件为支点撬动记忆,由物及人,展现了各种人物及其背后的时代风景,构成了“人与岁月”的深刻内涵。

内容推荐

《物之物语》为继《安顺旧事:一种城记》后,戴明贤推出的贵州系列作品之一。书中叙述了1950年代之后的人事(也有相关物品牵引出的更早年月),以“物件之历史”的视角切入,刻绘父母流传下来的老物件、友朋间赠送的书画及小物品以及一些老照片等等所蕴含的人生故事。在特殊年月中,书中人物以各自的耐力与韧性维系存在,无助而有尊严,缄默而有定见,令人感佩。而作者的惜物、惜人、惜光阴、惜旧情、惜缘分、惜传统的情怀,在今日也倍显安详和自足。

目录

竹节紫砂杯

三枪自行车

太平洋石子儿

张问陶诗横披

“小僧揖客”石

《聊斋志异》和《扫盲课本》

三副对联

骆驼骨佛头

穆瑙杯垫

《母仪永式》图册

笔拓《齐白石印谱》

“秋翁”小照

《刘式型书画集》

“贵阳陈氏考藏”印

象管笔

乌蒙故人合影

高原奇事·金瓶梅

师生扫墓合影

赤金丹

鹤西译《鲁拜集》

轮圈校钟

蒋旭英《民国安顺老照片》劫余

集体回忆录《见证》

木虎·木杖·木酋长

印度木象

赵祖武《林场二十年》

萤火虫

马踏飞燕

吴祖光《写剧生涯》

阿琦婆·人生相

蔡斯照相机

钢刺猬

王松年《墨竹》

七星贝

张充和自书《蝶恋花》词

何二手绘青花瓶

半两粮票

高碑小学旧照

杨国勋漫画《全家福》

碎瓷水盂

冬衣夏裳

龙纹印

《杜若观风集》册页

“溃军”合影

双面镜

张宗和书《鲁迅诗抄》

苗溪春关羽剧照

谷府出殡照

“仙侠”小影

复写件《灵犀吟草》

乌蒙灶

窗友重聚影

八音钟

李麦宁《往事》打印稿

安溪铁观音

一份遗嘱

后记

试读章节

近些年风行紫砂茶具。我对此不甚措意,却也收到过多套友人馈赠的礼品。大多转送子侄辈了,只留下两三把造型悦目者。值得一说的,是四只旧茶杯。

这本是全套,一壶四杯,竹节造型。一个方木盘,盘心是一片花卉圆瓷。民国时代产品,绝无拍卖价值,只有纪念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众多国立院校内迁,家乡安顺接纳了国立军医学校和国立兽医学校两所大专。不知通过谁的介绍,父亲把他的前后两间卧室让出来,借给兽医学校附属医院的张院长夫妇居住。张院长夫妇一直住到抗日战争胜利,难民纷纷回乡之时才离开。

那时安顺小城热闹非凡。大街两侧摆满难民出售家用杂件的地摊,也就是“跳蚤市场”。小城整天人头攒动,人流汹涌。张家夫妇的生活却是静得出奇,从早到晚没有一丝声响。麻脸的张院长每天上班下班,我还偶尔在院子里得见;张太太却是童话里被父王锁在高塔里的公主,绝不下楼一步。我母亲常背地赞叹她的风度,我却似乎没有真正见过她的样貌。有一天黄昏,我在院子里挥舞长竹竿,追打飘掠来去的蝙蝠,偶然瞥见被夕阳烧得金灿灿的窗影里,张太太倚着窗子在望远处。后来猜想,她一定是在想念日寇铁蹄下的故乡,就像大姐唱的那支歌:“小楼上的人影,正遥望点点归帆。”这支流行于抗战时期的歌,我至今没忘。词作者杨友群先生,贵州毕节人;曲作者汪秋逸先生,浙江人。当时二位都在贵阳教中学,合作了几首好歌。

父母与张家夫妇成了好朋友,常常在晚上去陪他们说些闲话,让两个异乡人不太冷清。而我,却是与她家的老勤务兵结下了无情缘。这位老兵不仅穿得整洁,皱纹密布的小脸洗得亮亮的,连那把小菜刀都是通体雪亮,没一点锈斑,像现今才有的不锈钢刀具。灶上地下清清爽爽。张家厨房原是我家堆杂物的一个小单间,与大厨房隔园相对。我常去看老勤务兵干活。看他煮极少的饭,炒极少的菜,炖极少的汤,一切做好,用长方大盘摆好,端上楼去。我家人多,天天大盘子大碗,张家饭菜看去很荒谬,不像真的,像是“办姨妈”的玩具,但又觉得很精致,一定特别好吃。老勤务兵自己在厨房单独吃。有一次我闯进去。见他端着碗,看着小窗外的园子发呆。最令我纳闷的是他炼猪油。买的是净肥肉,切成极小的丁,炼完的油渣,已缩成豆样的小粒,通通倒进垃圾桶。按安顺人习惯,油渣炒豆豉是一道好菜,我至今酷爱。他把油渣当垃圾,我觉得很可恶。参观老勤务兵做饭的全过程,我绝不开口,他也绝不开口。他常常蠕动着瘪瘪的嘴唇,不知是在骂日本人,还是在做唇部运动。我看他做饭记不清多少次,却似乎没有对过一句话。做饭有什么好看的,但我常去看他做饭,至今莫名其所以然。

一天,母亲说,昨晚在张太太屋里说闲话,三更了,忽然听得“老呜唔”在很近的地方叫。安顺人认为那是一种怪鸟,以其叫声为其名,叫它“老呜唔”。说它只在深夜啼叫,在哪儿叫,哪儿就要死人。小孩偶尔中夜醒来,听见那不动声色、无一点余音的老妇人一般的叫声,确实很恐怖。母亲说,张院长和父亲立刻到窗口去望,发现是远处屋脊上蹲着的一只猫头鹰。张院长有手枪,对着开了一枪,没打中,簌簌飞走了。相对大笑。但我母亲心里不服,因为猫头鹰都是“咕咕”叫,没有“呜唔”叫的。

抗战胜利,难民们喜极而泣之后,纷纷筹划归计。张院长夫妇决定立即动身回乡,我父母力主少安毋躁,等院校回迁时一道走,万无一失。但他们归心似箭,还是加入最早返乡的人流。没想到在途中遭到抢劫,夫妇俩都惨死了,老勤务兵挺身护主,也死了。消息传来,父亲震惊,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堕泪不止,一再痛惜张太太那样的好女子。

此前告别时,张院长把他日常使用的这套竹节茶具送给父亲做纪念。张太太也要赠我母亲纪念物,我母亲就要了一只旧铁皮饼干盒。盒子很平凡。我母亲一直使用到她一九八九年去世。这套茶具,几十年总摆在父亲房里,从不使用。我们都知道这是他珍惜之物,小心着不去碰它。

P1-3

序言

这本书稿的动笔,起因于一次饭后围炉的闲话。大约是说起家里一件什么东西的来历吧(这种故事平日不知讲过多少),儿子忽然道,要是把这种有来历的物件集中起来写本书,肯定有意思。我一听,这主意不错。

种种不起眼的居家小物件,年深月久仿佛就成了精。木然漠然地待着,不学狗摇尾巴猫跳怀,你不理它,它不会理你。与你相忘于咫尺,相忘于终日累年。猫狗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小物件却负载着你的历史。冷不防一瞥瞥见它,一念念及它,一用用到它,它就会拉回逝去的时间,唤醒远去的亲人,重演依稀的旧事,俨然成了一段历史的发言人。

开始动笔,是在二〇〇八年年尾。及至基本完稿,不觉已到了二〇一〇年岁暮。回头一看,写的是“物”,成的却是数十位亲人师友的人生轨迹,而且尚存者已然寥寥,不禁生出“此身虽在堪惊”之感。陈与义这首《临江仙》曰:“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我没有堪称豪英的朋友,也没有杏花影下通宵吹笛的韵事,学习写作几十年,笔下只有小人物的蝼蚁生涯。袁枚的《马嵬》诗最得我心:“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黔首黎庶,与强势者同样是构成历史的成分,且能补充官修史册的空隙。

本来拟定的篇目还有一些,但还是听元帅诗人陈毅的“诗总写不完,止于可以止”罢。

“物之物语”这个书名,是连载时用的。日文“物语”即故事,然则《物之物语》即物件的故事。当时想出这么个拗口标题,是想新鲜别致一点。现在编者也觉得不错,就不另动脑筋了。

二〇一一年元月十六日呵冻

后记

我少年时代在家乡度过。上中学到了省城,几年后全家迁来。此后六十余年中,除了有七年在乌蒙山区教中学,一直生活在贵阳。多次有朋友问我:十几年的事你写了一本《一个人的安顺》,几十年的事怎么不写一本《一个人的贵阳》呢?其实,后半段的人与事,我还是写过不少的,但单篇散页,他们读是读了,不能形成整体感觉。写安顺,空间和时间都比较集中,适合用那种方志式、城记式的结构。这以后的几十年,时间跨度大,地域变换多,人和事十分庞杂,得另找一个能把它们收容在一起的口袋,才能使之形成整体。儿子无意间提出写“纪念品”的点子,我心里一亮:就是它了。

口袋有了,货物蜂拥而至,搅得心中五味俱全。从开始动笔到基本写完,是在二〇一〇年首尾,恰是我与妻子龚兴群的“金婚”之年。写下的这些人物,她也几乎全部与我同样熟悉。于是乎,它本身也成了一个纪念品。

借物写人,写出来一个巨变迭起的大时代中一堆渺小的“个案”。某日老同事王鼎名教授来访,一起回忆共历的种种往事,正像歌里唱的:有乐也有苦。他乃建议我写一本自传。我说,已经写了,就是那本《安顺》和这本《物语》。要想撇开其中的人和事,专写我自己,真就没了可写的东西。不是他们活在这些“物”上,而是我活在他们身上。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我却是“我写他人故我在”。如果不曾有过这些“被记录者”,我这个“记录员”就成了“0”。这个发现令我惊悚。

这组长短文字,从二〇一〇年初开始在《贵阳日报》副刊上连载,临近年尾归总起来,动手做一次通体修订:补写不应缺席的篇目,梳理文字,等等。中间接杜丽女士电话,告知拟将《一个人的安顺》收入《人与岁月》丛书。交谈中听我说起这部《物之物语》书稿,她出于职业敏感,立刻要求传去一阅。几天后回信:要了。我于是把应补入的篇章写出来,对全部文字再次做了梳理,成为眼前这个样子。她称这种写作是法国百科全书派微型史观的路子,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学派,但立刻望文生义地认同它完全符合我的观点。在此,谨对杜丽女士和贵阳日报王莹女士致以谢忱!

二〇一〇年元月十六日呵冻记于适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