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诗歌的教学
诗歌部分开场白
一、引言
今天我们开始进人一个新的单元:诗。
提起诗来,过去高语班同学们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说:“诗在中学里最难教。我们平常对诗感到最没有办法。”是的,这是事实,不但在我们同学间,就是在一般的中学语文教师中(譬如说,桂林市各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有同样的感觉。
这是一种现象,而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但是,我却同时看到另一种现象:我们的青年同学们,尤其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们,在各种文学样式中特别喜欢、特别发生兴趣的正是诗。青年同学们好读诗,好朗诵诗,而且还有不少人好写诗。华中工学院的同学们是学工的,他们却组织了诗朗诵会,利用文娱时间来朗诵诗。仅就我所知道的他们就有好几位同学好写诗,而且写得还有一定水平。就拿上学期和这一学期来说,不论华中工学院或我们学校,在开晚会、迎新会时常常有朗诵诗的节目。
那么,好了,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为什么青年学生这样喜欢诗,甚至被诗迷恋了;而另外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却反而觉得“诗不容易懂…‘没有办法”和“诗最难教”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如果我的体会是不错的话,我认为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我们是否有一颗诗人澎湃的热情和天真无邪的心的问题。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诗,是因为青年本身就具有诗的气质。因为诗人和青年在气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热情洋溢,对新鲜事物都有高度敏感性,都具有一个燃烧到白热化的“童心”。关于这一点,我想到用艾青同志在《文艺学习》刊登的一篇《诗与感情》文章里所写的:
……年轻人看世界比较单纯,他们常常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来判断各种事物。当一个人的经验愈多,就常常以比较清醒的反复思考对待事物。因此,那种好像出于直觉的庞大的写诗的冲动,就愈来愈少了。而只有那些始终保持着新锐的感觉而有点近乎天真的热情的人们,借用古话来说,就是保持着“赤子之心”的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能写出抒情气息很浓的诗篇。
艾青这一段话是正确、中肯的,用在写诗固然是对的,用在解释一些人爱不爱好诗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对于今天的新社会、新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和激情呢?我是不是对新事物有高度的敏感呢?当我看电影、看话剧、读小说,看到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幸福或苦难,我是不是能够和他们一同喜怒哀乐,是不是具有一个伟大、真挚的同情心呢?
所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诗的气质、有没有诗人的感情的尺度。而能不能真正爱好诗、欣赏诗,首先就决定于我们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感情。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于诗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究竟怎样学诗的具体问题。但这个问题必须和上一个问题联系起来看。因为如果一个完全没有或很少有诗人感情的人,即使掌握了诗的特点和怎样学诗的方法,他既不可能真正理解诗,也就没有可能真正学好诗,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因为,这是做好一个语文系学生和将来的文学教师的先决条件。
P(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