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读历史感悟智勇/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史世海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着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史世海著的《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围绕仁孝、礼义、廉耻、智勇、忠信五组主题,精选古代历史故事,系统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内涵,引导读者从历史的镜鉴中,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实现一段精神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书为《品读历史感悟智勇》,重点讲解的是智、勇二德。

内容推荐

史世海著的《品读历史感悟智勇》围绕智德与勇德,精选古代历史故事,系统阐释仁智并举、学而不厌、勤思明辨、自信求真、持正不阿、无畏敢为、抗暴御侮、励志自强的道德内涵,引导读者从历史的镜鉴中,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实现一段精神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录

第一章 仁智并举:道德才能的有机统一

 格物致知 自求诸心

 清而不激 和而不流

 不慕荣利 崇尚自然

 变古愈尽 便民愈甚

 理财有方 利国利民

 《农政全书》成其德

 医德正己 医术救人

 悯农《观刈麦》 稽政《长恨歌》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口蜜腹剑 挟才为恶

第二章 好学近智:创造价值的必由之路

 所贵在道 道法自然

 三对策问 弘德事功

 书无不读 穷探圣微

 所志者大 所据者实

 智慧结晶《授时历》

 注释“三礼” 创立“郑学”

 更推余智教陈平

 好学不倦 守操终老

 学贵实效 康济时艰

 趋时求宠 机巧误身

第三章 勤思明辨:方圓处世的应有素养

 朋友之交贵相知

 “三聚三散”见大智

 明辨是非 巧除恶习

 谨畏自保 声施后世

 明情知理有才鉴

 丙吉问牛 颇知大体

 因时而变 随事而制

 育善在家 目光远大

 见微知著 不惑于事

 恃才傲物 身败于狂

第四章 自信求真:顺时应势的运筹悟性

 兵者大道 胜从计出

 吕端大事不糊涂

 穷不失义 诗泣鬼神

 愿闻显据 以核理实

 理性处事 萧规曹随

 文韬武略 智之贵也

 乘势待时 击其惰归

 庄话谐说 机智建言

 心明澄澈 务在自知

 学忌空谈 知须躬行

第五章 无所畏惧:战胜邪恶的英雄气概

 勇担重任 治水为民

 我自横刀向天笑

 谏迎佛骨 无所畏避

 陇上铁汉 不辞其诛

 傲骨不可无 傲心不可有

 灭蝗救灾 敢冒风险

 思天下事 同万民情

 为民除害 敢作敢为

 勇不当义 不若无勇

第六章 抗暴御侮:苟利国家的赤子情怀

 首倡起义 反抗暴虐

 勇赴国难 壮怀激烈

 千秋大业驱荷虏

 袍鼓不鸣董少平

 将军西征勇于义

 未敢忘危负年华

 勇冠干军“杨无敌”

 痛斥叛逆 不武而威

 血洒定海 为国捐躯

第七章 持正不阿:捍卫道义的坚强意志

 大义凛然《神灭论》

 不教胡马度阴山

 椒山自有胆 何必蚺蛇哉

 明时思解慍 愿斫五弦琴

 勇力抚世 守之以怯

 太守归来 我民忻哉

 横戈跃马赋新词

 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

第八章 砺志自强:成就事业的必练之功

 苟利国家 死生以之

 胡服骑射 各顺其宜

 咬牙砺志 临危不惧

 乘风破浪胆气壮

 悬壶济世 创新医术

 大智大勇 诛杀宦官

 改过为勇 贞节高举

 成事不可缺智勇

 血气之勇危害多

试读章节

格物致知 自求诸心

【原典】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王守仁《传习录》

【译文】知的真切笃实处是行,而行的精明觉察处就是知,知与行的功夫本来就不可分离……真知就是用来指导行的,不行就算不得知。

【历史披览】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从小志存高远,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见解不同凡俗,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十五岁时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了经略四方之志。五十四岁时,他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传授“阳明心学”,并将其精炼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据《明史·王守仁传》记载,王守仁二十岁时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善射。弘治十二年(1499年),他考中进士,朝廷派他处理前威宁伯王越的葬礼,还京时朝廷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正急,王守仁条列八件事奏上。不久他授官刑部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不顾一切递上奏章企图解救,刘瑾发怒了,在朝廷上杖责他四十棍,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各族杂居。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少数民族百姓很高兴,他们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王守仁居住。刘瑾伏诛以后,王守仁经考察改任庐陵知县。入京进见武宗后,升任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任他为验封官,后来几次提升,为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又升为鸿胪卿。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平定江西、福建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王守仁,他在袁州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传檄各地到江西勤王,在南昌张贴假檄迷惑朱宸濠,为集结军队争取时间。过了十多天,勤王兵马未到,朱宸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此时王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朱宸濠攻打安庆受挫,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王守仁率兵攻打南昌,朱宸濠回兵救南昌,双方在鄱阳湖激战三天,朱宸濠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三十五天后宣告结束。

王守仁天资不同常人。十七岁时他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讲论朱子格物之学的大意。回家以后,他每日里正身而坐,研读“五经”,不轻易和人说笑。从九华山游历归来,他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贬官于龙场时,荒远之地,无书可读,他只好每天研读旧有知识。一天,他忽然悟出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王守仁从事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认为宋代周敦颐、二程兄弟以后,只有陆九渊的学说简单易行,直截了当,能够承接孟轲之传。而朱熹的《集注》、《或问》之类,乃是他中年思想学术还没有稳定时的学说。当时学者一致跟从王守仁,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

万历十二年(1584年),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向朝廷说:“王守仁说获取知识出于《大学》,良知出于《孟子》。陈献章主张静,沿袭宋儒周敦颐、程颢的学说。况且孝友出处如陈献章,气节文章功业如王守仁,不能认为是禅,确实应尊崇祭祀。”皇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终明朝之世,从祀孔庙的人只有王守仁等四人。

【美德感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智”德,提倡一个人饱读圣贤之书,还不等于人格的完成,只有那些在行动上自觉地按“礼”、“道”的各种规范行事,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才能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因此,古代先贤不但重视“学”,更重视“行”。行动是知识特有的果实。“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践,它着重强调的是对道德规范的实践,也就是对人格的造就。P2-4

序言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各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包含着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传家之宝。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着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伟大民族精神、崇高民族品格、纯朴民族情感、优良民族习俗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正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传统美德在一代代人中绵延不绝的传承,成就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与文明的共同延续。

仁,是内涵于人的道德能力,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仁人”,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修身养性,陶冶品行,德业兼修,日日精进。人的一生,应是一段学于仁,依于仁,行于仁,安于仁的旅程……

义,具有不为世俗功利观所左右的独立的价值。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君子生而为道义,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我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是为了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

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智慧,丰富心灵世界,涵养生命气质,提升修养品级,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诚实贵于珠宝,守信乃人民之珍”,信实的品格,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做人,就应该“表里相符,德行协同”,保持自己的本色,任凭岁月流逝,也绝不会减弱诚信在心灵中发散的光泽……

忠,是国家稳固的依靠。做人,应把公忠报国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事业的一片忠诚。一个人如果怀有忠诚之心,就能做到忠爱、忠义、忠正、忠敬、忠善、忠诚……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人守孝道,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和亲人,而且要扩而广之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进而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尽大孝而行大义,立大志而成大事……

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做人应守身如玉,矢志不渝地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涵养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人生犹如一幅画,当我们用心灵之笔勾画每一道风景时,清廉应是美丽的一笔……

耻,是明善恶、辨是非、识美丑的内心标准。做人,需要“行己有耻”,守住人之为人的底线。知耻,是一个人良知的先导,只有“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正确对待荣与辱,灵魂才会健康而有活力……

勇,体现为一种自强不息、担当大义的坚忍意志和奋斗精神。做人,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勇德,勇于行义,勇于为善,勇于进取,勇于创新,让生命因为“勇者不惧”而更加绚丽,更有力量……

综观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周易》有云:“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历史是一部让人清醒的教科书,阅读古圣先贤的故事,能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择善而从,品味人生的价值,体悟生命的意义,用传统美德启迪思想,提升眼界,温润心灵,修炼品格……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品读历史,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从而在历史的镜鉴中,校准时代的心灵坐标,引领社会的价值航向。“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正是为了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作,本书重点讲解的是智、勇二德。如果读者能够从中收获一份历史的馈赠,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实现一段精神的升华,那都将是作者最为欣慰之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