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新隽雅喜彩莲/中华名伶传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慧//曹其敏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慧、曹其敏著的《清新隽雅喜彩莲/中华名伶传奇丛书》的写作依据主要是喜彩莲同志和徐朴斋先生生前的亲口叙述,又查阅了1934年至1986年间京、津、沪三地相关的报刊资料,予以核实订正,同时采访了喜彩莲的姐妹朋友喜彩雯、花月仙、花砚茹和琴师杨嘉麟,他们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其中改良的“报花名”唱词就是根据花砚茹的回忆记录下来的,全面反映了喜彩莲的传奇艺术人生。

内容推荐

张慧、曹其敏著的《清新隽雅喜彩莲/中华名伶传奇丛书》讲述了:喜彩莲出身贫苦,为糊口才学唱戏。重戏德,救场如火初露头。成名“阳春社”,闯江湖,巡演大江南北,。博采撷英春申地,锐意改革面貌新。人隽雅,艺清新,众口赞其为“时代艺人”。

目录

诗序

一、我也得当顶梁术

二、小荷露出尖尖角

三、小角顶梁唱新戏

四、芙蓉屏上见真情

五、愿当甩手大主演

六、阳春社出师大捷

七、初生牛犊江江南

八、浓情蜜意闯江湖

九、魔炼提高在上海

十、改革图强夫妻忙

十一、酒香不怕巷子深

十二、好难演的戏外戏

十三、宁可缺钱不缺德

十四、别开生面《潘金莲》

十五、“白吉对垒”入境

十六、京腔京韵润喜派

十七、始料不及惜分飞

十八、喜彩莲又回来了

十九、我重新活了一回

二十、霜叶红似二月花

附录 喜彩莲演出剧目略计

后记

试读章节

薄田卖了,破屋送给了叔叔家,把仅剩的简单衣物一归拢,一家人趁着天不亮就离开了村,登上了下关东的不归路。

张泰和、张桂芬一家七口奔的还是丹东,因为人熟是一宝,这里究竟还有他们的熟人和朋友。戏园子老板很念旧,依然收留了张泰和,让他到票房卖票。张桂芬由于一路劳乏,到丹东就分娩了,张泰和高兴地请了九股香,这次生的是个儿子,张桂芬乐得直想从床上蹦起来跑回后坡村,告诉那里的三老四少,我张桂芬不是瓦窑,我生儿子啦!两口子给儿子取了个吉利名字叫蚨祥。

张泰和家兴高采烈,却有个人不痛快,这就是张桂芬的老娘。见着闺女总是好事,母女连心吗!可是看见女婿依旧穷得叮哨响,她又烦了,孩子一大群,看着他们就闹心,帮他们?不痛快!不帮他们?不忍心。反复掂量,终于找了个眼不见为净的路子,去上海找二闺女张桂芳去了。这时候,张桂芳搭了个上海的彩头班,正在那里演连台本戏。

张桂芬没出满月就登台唱戏了,因为光靠张泰和那点工钱,实在养不活一家八口。但是张桂芬已经是六个孩子的妈妈,生活艰难,营养不良,气力嗓音已大不如前,戏份儿拿得不多,张泰和除了卖票,抽空还得到澡堂搓澡挣点零钱。两个大人苦扒苦拽,一家人吃了上顿愁下顿。  .

张桂芬有个姓王的师弟常来串门儿,他本来是京剧班的,现在在一个叫复盛戏社的落子班里打大锣。他看张家日子过得实在太难,就劝师姐赶紧让大点的孩子学戏,即使养不了家,送出去总能省点家里的“嚼谷”。张桂芬对女戏子受人作践的事看多了,经多了,本不想让自己的下一代吃这“开口饭”。但是一群孩子像张嘴的小燕子等着喂食,自己又有多大能耐准保填饱她们的肚子?无奈何,只得先让老大素娥跟着自己学京剧,可偏偏此时落子在东北兴起来了,由于它好听好学,一些年轻人对它的兴头超过了京剧,园子接落子班多过京剧班,素娥迷上了落子,妈妈给说京剧腔,她哼着哼着就走了调,串到落子上去了。张桂芬连数落带骂,有时还抄起扫炕笤帚拍打几下,可就是不管用,两年里小素娥京剧没记住多少,落子倒是能背整出戏的全活儿,生旦净丑一勺烩。张桂芬又是一个无奈,还是由王家师弟搭桥,带素娥到了由芙蓉花挑班的复盛戏社,把她写给了在这里教戏的吴寿朋师父,学戏三年,满师后谢师一年(就是给师父白唱一年戏,只管饭,不给钱),当时素娥只有十岁。

素娥走了之后,张家屡遭变故。先是老二素艳到河边木排子上洗尿布,风吹排子,断了绳子散了架,小素艳掉到河里被卷到另一木排底下,淹死了,好久以后才从下游挺远的地方找到尸体。张泰和伤心过度,一病不起,留下了五个孩子撒手人寰。他临终时已说不出话,两眼紧盯着一群孩子。吴寿朋是位仁义的师父,听说张泰和病危,带着素娥赶来,从张泰和的眼神里看出他是放心不下这群儿女。吴寿朋拉着张泰和的手含着泪对他说:

“老哥,放心吧!兄弟不会不管你这群孩子。我没别的本事,保不了别的,只能保他们站到台上是块材料,不给你丢脸,不让我姓吴的损寿。”

张泰和此时终于露出了难以察觉的苦笑,手松开了,但是眼睛还是没有闭,因为他的心愿是让儿子上学,改换门庭。吴寿朋只得用手给他抹下了眼皮。

丧事办完,吴寿朋决定带走小三儿,此时素娥已离开复盛戏社随师父到了哈尔滨李金顺挑班的元顺剧社。亲兄弟明算账,吴寿朋虽然接受了张泰和的托孤,还是与张桂芬签了小三儿的拜师合同书。考虑到带着两个女徒弟不方便,吴寿朋索性把自己的妻儿和张桂芬一家全部接到哈尔滨,两家分着开伙,哪家有了大事由吴寿朋和张桂芬共同商量。

P6-8

序言

诗序

一一新世纪第二春题贺喜彩莲传问世

马少波

同里东莱喜彩莲,

大江南北展芳妍。

悲欢一部氍毹史,

福寿并臻别有天。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人为喜彩莲作过传,为什么12年后我又写了这本书呢?这里面有个历史渊源和我与喜彩莲女士生前有过的口头约定。在这里向读者做个说明:

我出身于20世纪30年代的富贾之家,1937年来到北京。在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家里经常收到戏班或戏园送来的红票(一种高价的所谓优待券),我常常抓了去看戏,所以有幸看到了当时若干京剧名家的演出,可惜年龄太小,根本看不出门道,只是看个热闹。一天偶然在戏票上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一华北戏院,出于好奇,就跑到那里去看戏,演出戏班叫莲剧团,当晚是喜彩莲主演双出,《打狗劝夫》和《斩经堂》。那时候我既不懂平剧与评剧有什么区别,更不知喜彩莲为何许人也,只觉得唱腔新鲜,不难听还挺好懂,看得满有兴味。散戏回家就兴高采烈地向父亲介绍看到了好戏。没想到父亲竟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说:“一个正经人家的小姐跑到那种地方看小戏儿,不成体统!”大有家法从事的架势。我莫名其妙地喃喃争辩:“人家喜彩莲唱得挺好的。”听到这话,父亲的脸色立即缓和了,说了句:“是喜彩莲啊,那也罢了!”竟一天云雾散了。从此我知道了其他的“小戏儿”(评剧)不能看,喜彩莲的可以,后来又去看了若干次。全国解放之后,我参加了媒体的文艺宣传工作,第一次接触的评剧团是新中华评剧工作团,第一次接触的新评剧是喜彩莲与小白玉霜合演的《千年冰河开了冻》,用句老话说,我和喜彩莲有缘。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我与喜彩莲接触频繁(我老伴何海东是她的同事),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她的喜派艺术,以及她在评剧发展史上起过的作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有时就动笔写一写,表达我对喜派艺术的欣赏和敬重。

1982年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和同事庞无比先生合作,写了一篇万字长文《谈喜派》(连载于1983年的《戏曲艺术》杂志),较为全面地评述了喜彩莲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的历史价值。在动笔之前,我与喜彩莲进行过多次交谈,当我征询她如何掌握描写李小舫的分寸时,她一直犹豫不决,考虑再三之后表示:“只说是我的艺术合作伙伴吧。”我当即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样不够公平,还特别指出如果传记也这样写,则是不尊重历史。喜彩莲承认我的意见是对的,但还是顾忌魏荣元去世不久,李小舫又已建立起一个美满的家庭,认为以不提往事为好。她在沉吟许久之后又对我说:“这样吧,我详细地把我与李小舫的悲欢离合告诉你,等将来我走了,你再写,写得越充分越好。”我听后立即指着当时在座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庞无比先生和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曹其敏女士说:“好!这二位是我们这口头约定的见证人,如果我真走在你后面的话,一定为你再写一部传记。”我自己也没闹清楚,当时只是说说而已,还是承诺了喜彩莲的委托。  200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华名伶传奇丛书》,张辉先生约我重写《芳菲永驻小白玉霜》,使我这段尘封18年的记忆重又活跃起来,于是邀请曹其敏女士合作,动手写了这部小书。全书20节,我用了17节多的篇幅叙述了李岱一一李小舫这位评剧艺术的开拓者对喜彩莲的发现、开发与不遗余力地扶植和帮助,以及他们两人那值得追述并令人羡慕赞叹的艺术合作历程,因为我与喜彩莲早已取得共识一一没有李小舫就没有喜派艺术。只是时间久远。虽然查阅了1934年以来的有关报刊资料,走访了为数不多的喜彩莲同时期的人,材料的搜集也难说全面,因此写得是否如喜彩莲所嘱“越充分越好”,很没把握,只能用一句现代比较时髦的话说“我尽力了”。

因为此书的重点在于还原喜彩莲与李小舫共同创业,建立喜派艺术的历史,对喜彩莲后期创作的描写就从简了,反正已有若干文章发表,说多了反而显得重复。

本书的写作依据主要是喜彩莲同志和徐朴斋先生生前的亲口叙述,我们又查阅了1934年至1986年间京、津、沪三地相关的报刊资料,予以核实订正,同时采访了喜彩莲的姐妹朋友喜彩雯、花月仙、花砚茹和琴师杨嘉麟,他们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其中改良的“报花名”唱词就是根据花砚茹的回忆记录下来的,特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及《芳菲永驻小白玉霜》中采用的部分照片,皆为祁建同志拍摄,在此谨致谢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