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人们的说法,这正月十五的灯盏,很有一点神的味道。一旦点燃,则需真心守护,不得轻慢。就默默地守着,看一盏灯苗在静静地赶它的路,看一星灯花渐渐地结在灯捻上,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福中、喜悦中、感动中。渐渐地,觉得自己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我想,佛家所说的定境中的喜悦也不过如此吧。现在想来,当时守着的其实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最深处。那种铺天盖地的喜悦正是因为自己离自己最近的缘故,那种纯粹的爱正是因为看到了那个本来。
默默地注视着灯盏,我问父亲,到底是油在着呢,还是棉花在着呢?父亲示意我不要说话。现在想来,父亲是正确的,这样重大的一个话题,我等岂敢又岂能说得。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他用一个最具活性的东西,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后来,每每去看电华灯,一种深刻的虚假和巨大的呆板就让人生厌,因而,我宁可回家呆在怀念中。后来看了一些资料,知道既甘又苦且柔且韧的荞面具有别的食品不能代替的活血降火功用,就更为祖先用荞面做灯盏叫绝。它,不正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吗?
天下没有不灭的灯。大人们用灯捻上留下的灯花来安慰灯的熄灭给儿女们的打击,说,那灯花将预示着来年的收获和前途,又将我们的心思转移到期冀当中。
但是熄灭毕竟给了我们不小的打击。当时又没有足够的清油供我们将灯多点一会儿。事实上点灯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短暂仪式。可是那时的我们不可能想那么多,我们只将它看作一种无比美好的过程,因而,在那灯焰一闪一闪就要熄灭的时候,心里还是一阵阵生疼。
亮着,是多么的好啊。
然而,那最后一闪终于到来。
整个屋子一下子失魂似的空落。
这时,母亲就要说,尝尝娘做的灯盏是什么味道。
我不知母亲是不是存心转移我们的心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空落真的被产生于舌头上的实在的喜悦安抚了。一种大美在双齿合上的同时变为一种实在的满足。现在想来,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一个巧合。在我们弟兄中,最是弟弟生得可爱,真是人见人爱,差不多村里所有人几天不见就说想得不行。可是有一年元宵夜,一股风突然进来将弟弟的灯吹灭了,一家人一下子脸上都挂了霜。
弟弟用火柴再次将灯点着。风又将它吹灭。弟弟就再点。
可是弟弟手中的火柴最终没有抗拒过风,七个月后,可怜的弟弟死于痢疾。 十几年过去了,死别的悲痛渐淡,生命的感伤更浓。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弟弟还活着,他该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我甚至想,是聪明的弟弟耍了一个花招,将生命中的许多艰辛一下子甩开了。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再后来,我想,弟弟正是用他的“去”,保全了他的宁静。
而我们就不能披拨红尘,于纷繁中守持那个宁静吗?倘若能够,那不更为上乘之功?可是,我们为什么就往往迷失了呢?
P20-21
从年节民俗、乡土伦理中走出来的郭文斌,宽柔,慈敏,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用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写意宁夏,读者将在他的文章里找到内心的吉祥如意,找到远离喧嚣纷扰的世外桃源。
——李舫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总序/李舫
第1辑
点灯时分
清明不是节日
红色中秋
腊月,怀念一种花
守岁
愿人人都能顺利返乡
大年,中国人的心灵底片
我的大年我的洞房
全本戏
第2辑
安详银川
生命之河
我是一杆什么笔
荷花沟
凉天峡
风景
第3辑
一片荞地
永远的堡子
布底鞋
时间简史
儿子如书
大山行孝记
雷抒雁老师和他的第二故乡
用怀念为先生守灵
第4辑
盗不走的坦然
知足的蹄声
当喜悦成为习惯
流自源头的美
如水的清明
活在当下
素食伦理
错过是罪
五福临门
第5辑
文学到底是什么
以笔为渡
如莲的心事
文学的祝福性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在苍莽辽阔的欧亚非大陆,有这样两“条”史诗般的商路:一条在陆路,商队翻过崇山峻岭,穿越于戈壁沙漠,声声驼铃回荡遥无涯际的漫长旅程;一条在海洋,商船出征碧海蓝天,颠簸于惊涛骇浪,点点白帆点缀波涛汹涌的无垠海面。
这两“条”商路,一端连接着欧亚大陆东端的古中国,一端连接着欧亚大陆西端的古罗马——两个强大的帝国,串起了整个世界·踏着这千年商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的人们往来穿梭,把盏言欢。
正是通过这条史诗般的商路,一个又一个宗教诞生了,一种又一种语言得以升华,一个又一个雄伟的国家兴衰荣败,一种又一种文化样式不断丰富;正是通过这条史诗般的商路,中亚大草原发生的事件的余震可以辐射到北非,东方的丝绸产量无形中影响了西欧的社会阶层和文化思潮——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深刻、自由、畅通,相互连接又相互影响的世界。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将这个蛛网一般密布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几千年来,恰恰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这个地区,把欧洲和太平洋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构成地球运转的轴心。丝绸之路打破了族与族、国与国的界限,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连在一起,商路连接了市场,连起了心灵,联结了文明。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显示出探知未知文明样式的兴奋,西方历史学家尤其如此。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到底孕育着人类的哪些生机?又将对西方文明产生怎样的动力?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回答了这些疑问:“东方化的西方’,即“落后的西方”如何通过“先发地区”的东方,捕捉人类文明的萤火,一步步塑造领导世界的能力。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西汉张骞两次从陆路出使西域,中国船队在海上远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唐代对外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l5世纪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东南亚诸多国家,远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近代科技知识,欧洲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学,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理论,并传播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对这些国家的哲学、艺术、礼仪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人发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革故鼎新,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法国总统戴高乐评价道,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国家,她更是一种文明,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明。中华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地区文化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排他性最小,包容性又最强。我们奢侈地“日用而不觉”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它已与我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根本的价值取向相结合,不断地延展和衍生自己,成为最基础也最扎实的一层底色。西方学者曾经评价空前鼎盛、空前繁荣的隋唐时代,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的鲜明,以致在文明史上立刻引起一些最有意义的问题。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美国史学家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中国文明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中国在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没有建立过侵略性的政权。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和平主义精神约束了它的向外扩张。
由是,经济得以繁荣,文化得以传播,文明得以融合。
《写意宁夏/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作者郭文斌用写意的方式描绘“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宁夏,让人联想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者笔触细腻安详温暖,不仅仅由于宁夏之“风土”,更由于作者身边集中了母亲、儿子等一系列中国传统之“人情”,作者去感受、感恩,“那正是中国真正的现实,如果把中华民族看成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部正是安详温暖,否则,就无法保持五千多年的生命力”,并对他们寄托“文字的祝福功能”。这样的方式讲中国故事,真挚,深远。
《写意宁夏/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是当代著名作家郭文斌关于丝绸之路的散文精选。郭文斌的为文,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谦卑中有傲岸,安详中有叱咤风云。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语言,以及驾驭这些语言的高超的技巧,使得他的文字和他的思想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民族的浪漫和诗意,如大地一样广袤敦厚,雍容包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