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伦·斯诺评传/国际名人看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凯莉·安·朗恩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国际名人看中国”丛书收录了多个国家的著名国际人士的著作。这些作者分别在20世纪中前期亲历、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或亲自参加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通过在华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切身感受,深刻地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不能建设新中国”这一被历史证明的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与成果,‘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今天的中国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建立的历史功勋,客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对中国共产党不走老路、邪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给予了有力的诠释。

本书为《海伦·斯诺评传》,由凯莉·安·朗恩著,是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凯莉·安·朗恩著的《海伦·斯诺评传》是迄今第一部美国专家撰写的海伦·斯诺评传。通过翻译,译者认为这是一部对海伦生平及其成就进行系统介绍且客观公正的评传。全书由“教育背景”“延安印象”“思想转变”“经典成就”等11章组成。

目录

译者前言

引言

第一章 海伦的教育背景

第二章 一位美国人的出场

第三章 婚姻及北京岁月

第四章 一位美国作家与中国学生激进主义

第五章 共同冒险与孤身旅行

第六章 延安印象

第七章 经典成就

第八章 红色中国内幕

第九章 历史的力量

第十章 思想转变

第十一章 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

后记

鸣谢

附录

试读章节

1991年10月的一天,我与海伦·福斯特·斯诺坐在门廊里,柔和的秋阳透过树梢洒在我们的身上。我担心微风会转凉,对她的健康不利,便与她坐进并不宽敞的房间,这些房间划出了她的老年生活的个人空问与界限。房问的墙壁上挂着成排的铅笔素描画像、油画像、水彩画像和人物照片,每一幅都定格在这位女士人生中的某个瞬间,涵盖她的青年、中年和老年。这位女士就是海伦·福斯特·斯诺。正像这些画像,海伦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许多人的著作中,但是与墙上这些画像的不同之处是,她从来不是那些著作中的中心人物,而仅仅在焦点之外的背景中。尽管各种关于20世纪中美关系的著作仅仅提及她的名字、引用她的文章或者描述一下她这个人,我却在这本著作中竭尽全力地聚焦于这位让人着迷的美国女性的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及在聪明才智上的贡献。

第一次引起我注意到“尼姆·威尔斯”这个名字的地方是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三一学院。在那里,我参加了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赞助主办的“现代中国社会批判作家”研讨会。我当时正在研究丁玲的生平和作品。丁玲是一位凭借社会现实主义作品而获得声誉的中国作家。在研究当中,一条交叉引用将我的目光定向到尼姆·威尔斯的著作《现代中国妇女》上。后来我了解到,尼姆。威尔斯的真实姓名是海伦·斯诺,是一位住在麦迪逊并且离哈特福德市不远的女士。在20世纪80年代,当80岁高龄的丁玲访问美国时,与她的老朋友海伦重逢于麦迪逊。当时80多岁的海伦站在门廊里,戴着一顶“毛帽”向丁玲招着手。她们之间的这些奇特关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渴望去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美国女性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位中国著名作家专程去拜访她。在我给海伦写信和打电话介绍自己并最终去看望这位非凡女性之前,我已经阅读了她的很多著作。

那个10月的下午,海伦坐在垫得又高又厚的扶手椅上,向我回忆着她的一生,而我则在她的身旁一边提问一边做笔记。当她提到那些过往成功的美好回忆时兴致盎然,却对曾经的失败哀婉痛惜。从上学起,她就感觉自己是“致力于世界的美好的某种权力的工具”。之后,她谈及了她在晚年的一个忧虑,心酸地说,她不想让自己像“盐溶在水中一样”地消失。她有时将自己描述成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有时却说自己“孤独地站在世界的尽头,不属于任何地方”。在那次采访以及其他采访中,我遇到的那位女士会咄咄逼人、大声责骂,有时还会大声地纠正我所说的话而让我吃惊,然而,她也展示了脆弱和温和的一面,更有值得聆听的故事。

她的故事是关于一位美国女性的故事。她在犹他州和爱达荷州的早年经历赋予了她聪明才智、特别的美国性格与世界观。1931年,23岁的海伦离开了犹他州,她渴望去了解世界,她拥有激动人心的经历,并掌握可以让她成为美国伟大作家的重视祖国的视角和观点。她选择了一条与绝大多数美国女性的传统道路不同的道路,在她的人生选择中,包括她在中国的冒险经历中,她冲破和穿越了一道道的传统界限。海伦并不自我标榜为那个时代的激进分子,但是,她在那样年轻的时候便大胆决定孤身远行,并投身于那个时代紧迫的社会及政治问题当中。她居住上海期间,也就是那个繁荣和充满现代感的中国经济和文学中心,她的计划便是成为一名旅居海外的作家。

25岁嫁给埃德加·斯诺后,当海伦在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和新观念之间艰难地踏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时,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少。她雄心勃勃地在报道国外事件的新闻领域中追逐着个人梦想,并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一个异国土地上的社会事业,而她的职业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典型的男性奋斗的领域。她写了许多在那个被冲突和矛盾所困扰的亚洲国家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直到1940年才离开亚洲。

P1-3

序言

“第一个为海伦写传的人”,是译者在1993年12月16日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采访凯莉·安·朗恩的长文使用的标题。出乎意料的是,20年后,这位美国女博士真的完成了她的宏伟心愿——《海伦.斯诺评传》由美国卡罗拉多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出乎意料的是,把她的这本大作翻译为中文的使命落在了我和西安交通大学张雨金教授的肩上。或许是历史巧合,或许是机缘使然,我觉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凯莉依然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为海伦写传的人”。

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刚刚成立的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于当年金秋之际在宝鸡策划举办了“纪念中国‘工合’创建55周年国际研讨会”(即宝鸡“工合”国际研讨会),凯莉作为大会邀请的美国斯诺研究专家接受了译者的采访。记得她当时30岁出头,身材高挑,面容端庄,微笑的脸颊上总是显露出浅浅的酒窝。译者陪她走访了宝鸡和西安,虽然没有陪她去延安,但她答应我会把延安的采访整理成笔记并在回国前交给我一套复印件。也就是根据我与她两天的接触和她留给我的采访笔记,才有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那篇长篇报道。2000年10月,我和张雨金教授在美国杨伯翰大学参加“海伦·斯诺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再次见到了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凯莉。大家久别重逢,不仅共同回忆了7年前在西安、宝鸡的美好时光,而且还做了深入的交谈。她当时告诉我们,她的《海伦·斯诺评传》已经动笔,估计两年内可以完成,尚需要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还需要大家的继续帮助。

凯莉对斯诺研究的兴趣始于1990年。当时她已经读过许多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书籍,对鲁迅、丁玲、茅盾等作家非常熟悉。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续西行漫记》,从此手不释卷。她问她的教授:“尼姆·威尔斯是什么人?”教授告诉她,尼姆·威尔斯是海伦·斯诺的笔名,是一位可以载人史册的伟大女性,是一位当时还健在的高尚女性。从教授那里得到海伦的住址后,一股从未有过的冲动驱使着她开始给海伦写信,并在短短两年中,3次从遥远的西部专程赶到美国东岸的麦迪逊小镇,看望85岁高龄的海伦女士。

回忆第一次见到海伦时的情景,凯莉说的确有几分紧张。但海伦孤居多年,生活贫困,对远方来客总是喜出望外,很快消除了凯莉的拘谨与不安。坐在海伦堆满书籍和手稿的小木屋里,这两个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忘年之交从早谈到晚,谈埃德加与海伦的婚姻,谈海伦20世纪30年代在亚洲的经历。凯莉回忆说,当时海伦穿着一件中式外套,站在门口迎接她,显得很激动。房子里很拥挤,没什么家具,书堆周围不经意地摆放着一件件精巧的小礼物——这些都是她80多个春秋中最有意义的纪念品。

此后的两年中,凯莉有时驱车带海伦去大西洋海边散步、游泳,有时带她进城购物,还带她去吃意大利馅饼。一个完全可以做海伦孙女的陌生姑娘终于用一颗年轻滚烫的心,敲开了这位八旬老人的心扉。据凯莉在《海伦·斯诺评传》的“引言”中所说,就是在“那个10月的下午,海伦坐在垫得又高又厚的扶手椅上,向我回忆着她的一生,而我则在她的身旁一边提问一边做笔记。当时她兴致昂扬,时而准确忆起过往的成功,时而又对曾经的失败恸哭惋惜”。

1991年夏天,凯莉随美国福布莱特教授旅游团首次访问中国。在北京,她来到未名湖畔凭吊斯诺的墓地,默默献上一束鲜花;在西安,她专程拜访了我国著名斯诺研究专家——安危,尽可能地收集海伦在中国的历史资料,、会见所有海伦接触过的每一位中国朋友。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伟大的计划在她心里孕育而成,那就是写一部海伦传记,而且要在海伦健在时完成。从已经在美国出版的《海伦·斯诺评传》的“引言”中我们得知,“第一次引起我注意到‘尼姆·威尔斯’这个名字的地方是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三一学院。在那里,我参加了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赞助主办的‘现代中国社会批判作家’研讨会。我当时正在研究丁玲的生平和作品”。“在研究当中,一条交叉引用将我的目光定向到尼姆·威尔斯的著作《现代中国妇女》上。后来我了解到,尼姆·威尔斯的真实姓名是‘海伦·斯诺’,是一位住在麦迪逊并且离哈特福德市不远的女士”。

记得1993年8月,凯莉来陕参加宝鸡“工合”国际研讨会。“临出发去延安的那个晚上”,她“激动得一宿没睡,时而在地图上寻找,时而拿出旧时照片,努力想象着当年海伦去延安的情景”。激动之余,她还有几分担心,因为在北京和上海,许多人提醒她,到西安旅行要倍加小心,而延安则是个西部小城,条件很差,社会治安也不太稳定。她之所以要单身前往延安,就是要亲身体验一番,在海伦只身前往延安50多年后,另一个美国姑娘再次只身在中国西部究膏会遇到什么?

在延安,她看到了斯诺夫妇当年采访过的陕北沟壑,这使她想起了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川道中的窑洞使她联想到科罗拉多州古印第安人居住的悬崖峭壁,而点缀在田园美景中的农舍则使她想起了苏格兰低地和内布拉斯加州平原早期移民的茅草屋。尤其是一生中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玉米、高粱、向日葵,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庄稼,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普通农民,更使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她在日记里写道:

这里的确很穷,但没有我想象得那么荒凉,和海伦在书中的描写相比,虽然景物依旧,但窑洞外、村道旁停放的各式汽车和人们的新潮装束却把这里带入了现代世界。昔日干旱贫瘠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延河水蜿蜒流过黄土地。此刻我有一种自豪感,在这里我不仅仅是个外国人,而且是一个单身旅行的女人,并没有感到什么危险。

每当被一些普通的中国人所包围,我就有一种感觉,在婚姻和家庭之外选择了研究海伦这一宏伟而崇高的事业,并为此奉献我的一生和创造力,继续把这里发生过的历史昭示天下,该是多么有意义、多么重要。

8月17日,凯莉在宝塔山下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生日。她穿上红军的衣服,带上八角帽,腿上裹着绑腿,以宝塔为背景,拍下了这一永远难忘的瞬间。她说,当年海伦到延安,第一眼看到的景物就是这座宝塔,如今,它依然屹立在山顶,散发着持久的魅力,召唤着远方的客人。“延安与30年代相比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还是个贫穷的地方,然而这毕竟是中国,在我眼里,这是我看到的最美好的中国。”

在王家坪、杨家岭,在中央大礼堂,她怀着肃穆的心情仔细端详那些尘封的历史照片。她说:“我在这里感受到一股火热的革命激情。”在延安的街头巷尾,她被一群村民和孩子包围着。她说:“我们之间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理解、沟通、友谊尽在不言之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海伦·斯诺评传》的原文,我们在动手翻译前,查阅了大量有关凯莉的学术研究成果。早在1992年,也就是她只身前往延安的前一年,她就完成了第一本专著《海伦·斯诺与“一二·九”运动》,后来又写了《海伦对中美关系的贡献》等文章。参加宝鸡“工合”国际研讨会时,她在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当海伦创建“工合”的时候》,以详尽的史料和万余字的篇幅,论证了海伦帮助埃德加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创建中国“工合”运动的曲折经历,而许多从未披露的珍贵历史资料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这些成就不仅为她获得博士学位创造了条件,也为她完成那个“伟大的计划”奠定了基础。

凯莉后来告诉我,当她第一次把写海伦传记的想法告诉海伦时,海伦热情地鼓励她:“干下去,快点开始。”

遗憾的是,当海伦1997年去世时,《海伦·斯诺评传》还没有出版,但这不是凯莉的错,只怪她们相识太晚,而上帝召唤海伦的时间又太早。

2014年10月9日,当译者手捧黄玫瑰来到海伦的墓前凭吊时,便默默许下心愿:“海伦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包括安危和凯莉,还有许多海伦认识的中国朋友。我们陕西斯诺研究中心经过20多年的大浪淘沙,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于海伦研究的翻译家、文史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们与海伦研究结缘也许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这群人里就包括我们两个译者。”

在长达半年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从美国读博归来的陕西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杜琛女士的大力协助(她对本书前8章的译文进行了认真修改),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马焕玉 张雨金

2015年11月

后记

海伦·斯诺——这位世界旅行者返回康涅狄格州的麦迪逊小镇的一座狭窄的居所后,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后半生。她从事社会活动,结识她的邻居们,和一些朋友有亲密的友谊,并在美国、欧洲和中国旅行。没有详细的书面记录可以证明海伦希望她自己要与世隔绝。海伦·福斯特·斯诺档案中的照片提醒我们,在她的一生中,除了她与埃德加·斯诺婚姻的某些叙述外,她始终没有公开过自己的私生活。

在她晚年所写的题为“我的人生综述”的一篇文章中,海伦·斯诺解释道,离婚的“可怕折磨”迫使她“重新学习如何生存”。她描述了她的家的重要性:“从1941年起,我最好的朋友就是这所建于1752年的小房子……这是一个作家的天堂。”但是这间房子有时似乎更像一座监狱,比如当她为了节省费用而被迫放弃了她的车,这使她更加孤立,让她觉得“一切都陷入瘫痪”。尽管如此,但她还是创造性地找到了养活自己的方法:出租“玉米谷仓”,节约暖气,自己维修房屋。她的家谱研究给她带来了一点收入,刚好可以勉强支付她微薄的社会保障金。在她的晚年,因为她无法支付所有的支出和医疗费,康涅狄格州的老年人援助组织用她的房子做抵押来照顾她的健康——等她去世后房子的出售所得将抵销她的照顾费用。

当她的朋友丁玲在80年代早期访问美国时,海伦的健康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引起了这位中国作家的高度关心。海伦说,她给了自己500美元。海伦还表示,中国政府曾提出在中国照顾她的晚年。她拒绝了,部分原因是担心高空飞行可能会危及她的健康。海伦思索着自己衰老的过程:“当你年纪大了,从你的同龄人那里听到很多可怕的疾病时,你就会为自己还能四处走动而感到高兴。”

即使当身体条件限制了她只能待在家里,海伦还是用她的智慧来探索其他领域。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海伦继续用写作来反映她的世界。她在众所周知的美国式的独立、独处和简单生活方式中不断摸索,并重新操起她年轻时曾很喜欢的一种流派写作风格。

这种写作唤起了她对早期工作的满足感,反映了海伦对外界的感知。在一个悲伤的故事里,她讲述了一只陪她多年的名叫玛丽莲的猫的死亡过程。海伦推测自己的死亡:“我对我的猫的突然死亡感到震惊,她没有一点生病的迹象……但这是一个离开这个世界的好办法。没有疼痛或挣扎的迹象。”“养老院里一位有经验的护士告诉我,她见过的所有要死去的人,脸上都显出解脱和幸福的表情——从明显的痛苦和问题中解脱出来的表情。”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她当时对死亡的恐惧。护士的话让她感到“比以前好多了,因为她曾经以为死亡是很可怕的痛苦和折磨,那种生不如死的痛苦”。从当时关于海伦的几个故事里,都看到了自然规律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抚慰人类的灵魂。

亨利特·赫茨曾认为,诗歌是一种文学种类,可以让海伦·斯诺成名。海伦晚年写诗,这是她对人生看法最有力的表达。在继续寻求她的祖籍根源的同时,她写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她独特的持久感。一首关于濒危的斑点猫头鹰的诗中的几句是这样写的:“我是一个濒危物种/唯一的此类物种/我的书是不朽的/为了任何读者的心灵。”在“耳朵紧贴地面”的诗歌里,海伦揭示了她内心接受死亡的准备。

……

核心的隐喻是围绕海伦·福斯特·斯诺的故事,证明了她是一位架桥者。希望有一天能在中国建立一座教堂,末世圣徒教会的代表会用这一形象来促进两国之间的友谊,这意味着在中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努力。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受到美国私塾教育的中国家长们,可以选择让孩子们在西安郊区的尼姆·威尔斯学校就读。该校校门口的一尊海伦·斯诺塑像欢迎着学生们的到来,欢迎教育旅行团的光临。

在她的晚年,海伦曾经鼓励许多表示对她的生活故事感兴趣的人,为他们提供相类似的资料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当这些信息相互矛盾或对她带有批评性时,她会对这些信息剪裁后再送给别人。她还说,她多年前已经清理了她的文件,不能再提供私人信件了。但是,当她的几位文学托管人为杨伯翰大学档案室捐赠了海伦的文献和照片时,同时也提供了关于她离婚的私人信件。他们曾希望密封这些信件。一位档案保管员劝阻了他们的这一行动。即使海伦·斯诺曾经试图保守秘密,她的关于自己所有写作均可公开的誓词仍然符合她的形象,也是符合她把自己列为美国妇女楷模的地位的。

事实上,和其他人不一样,海伦·斯诺是用她自己独特的努力方式来引导历史记录的方向。其他人的文献已经被他们自己或被有特殊利益的人修改或删除了。这种人为地控制史料的做法妨碍了其他人研究历史,是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面临的障碍之一。有时被研究的材料变得让人饶有兴趣,但却又难以和别的记录或叙述相配套。总结自己这许多年的努力,我时常被提醒历史是一个变化的、修改的和持续的进行再解释的过程。海伦·斯诺和其他中国通的人生故事也要面对历史的长河。其他人将提供意见,确认或质疑海伦.福斯特·斯诺的重要角色,确认或质疑她是否在跨文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带来了重要观点,甚至还可以确认或质疑作为一个群体的西方人是否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不管未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变化,海伦·福斯特·斯诺的生平永远都是一个优秀的戏剧性故事。用一部描述她生命里决定性时刻的电影里的形象来结束我们对她的研究,那一时刻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她的生活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其间发生的事情让她反复回忆起她逃离西安,奔向延安的故事。这一章节包含了高风险的所有因素:一个精心设计的计划流产,用欺骗的手段摆脱追捕者,午夜跳出窗户,戒严令下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戒备森严的寂静,还有一个胆战心惊的人力车夫冲过黑暗的街道,走向未知的未来。

影片《冒险的美国女人》中的一个镜头展现了一条漆黑的街道。一声枪响的声音撕裂本来的静谧。人力车的轮子在石子路上有节奏地快速旋转着,车夫急促有力的呼吸声把人力车拉向前方。一辆自行车的铃声响起,黑暗中一根点燃的香烟忽隐忽现。镜头从自行车转到了一座桥下的角落。一位刚才镜头里没有注意到的行人进入画面:他身穿一件长风衣,衣领竖起来,低着头,头戴帽子。这部电影满足了海伦坚持不要歪曲她的故事的要求,至少不要扭曲她的历史角色。这部电影让海伦·福斯特·斯诺的形象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当海伦·福斯特·斯诺的这一形象和其他形象逐渐被世人所知时,被推向未来时,它们将一起成为跨文化历史中的一部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完美的缜密故事,就像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讲述的那样。这就是海伦·福斯特·斯诺和尼姆·威尔斯所想要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6: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