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烟的散文,有女性散文作家的那种细腻、周到、善解人意。她似乎不喜欢叙事,她似乎偏爱抒情,她谈爱情,谈男女,谈草木,谈感情,谈情趣,谈读书、谈女人,谈音乐,谈收藏,谈银幕,谈旗袍,谈生活的准则,常常是一些跳跃的画面、听闻、感觉,叫人觉得似乎见到了真人,却又恍然不见,仿佛看到了故事,却又是淡化的情节,似乎有些模糊,却又好像清晰。有一些朦胧的美。
在这本《水净香自远》里,时见她独处的脚迹,或向往独处的心迹。她还钟情介乎散文与诗之间的散文诗的文体。是散文,也不是散文。诗的心,散文的形式,有时成为一个人的最爱。
文如烟著的《水净香自远》是一本散文随笔作品集,共分为四个部分:“奔放的旋律”是心情的写意,有情绪的描写,有对生活趣味的描绘,也有对美好时光的记录;“指尖华尔兹”系生活的感悟,通过对电影的欣赏、音乐的聆听等将生活的丰盈娓娓道来;“水净香自远”乃心灵美文,把柔软的心事淡描轻绘,把记忆的碎片一一串起,把如花的心事轻轻点染;“且行且思量”为哲理小文,细细梳理做人和处事的点滴,极尽描摹美好和希望。全书文思灵秀,情感细腻,意境隽永。
想你的时候,即为重逢
习惯在晨间梳洗的空隙,和我的花花草草亲昵一番,给它们洒洒水,整理一下枝叶,或是盯着一片叶子发会呆,出神入化间心一下子就被打开了。随着清香的潜入我会听见枝叶的拔节,随着莹莹的光影我会看见无数颗亮晶晶的粒子烁烁闪闪地涌来。
一
我承认自己是自恋的,可我更相信花儿也是懂我的。
就像我的这盆小茉莉,缘于节气的转换,我曾一度失望过,甚至想到了放弃。面对凋零,我清楚地知道,怎样的惋惜都无济于事,可我不忍面对繁盛之后的憔悴。毕竟那精灵般的花骨朵让我体会到花开满枝的丰盈,那蚀骨的清芬给我带来了一段静好时光。何况我从来就没有太多的贪恋,毕竟怎样的久长也不过是回首时的一瞬间。
小茉莉生病的那段日子,我隔三岔五地给它洒水,偶尔也会极小心地搬动一下,挪个较好的位置让它晒晒太阳,吹吹风。那时候它全身除去斑驳的叶片没有一丝绿意。日子一天天地划过,我的爱抚从没有间断。是怎样的惊喜呀,当我轻轻抖落那枯黄的叶片,竟发现枯枯的枝干上泛出茸茸的绿意,一天,两天,三片,五片,嫩嫩的绿芽芽冒出来了,娇柔的小叶子长大了,小小的茉莉像是被染上了一层绿绿的光晕,在夜月下烁烁闪闪,在晨光里娉娉婷婷,更有那小小的透着月白色的花苞儿悄悄地探出了头。茉莉,莫离,想象着粉嘟嘟的小白花儿,想象着幽幽淡淡的清香,想象着花枝摇曳的瞬间,一抹温软拂面而来。
感谢生活,让我懂得珍惜的同时学会了淡然面对。感谢我的小茉莉,让我知道了凡事尽力就不会留有太多的遗憾。
二
午后的静谧,是需要音乐来填充的。
清凉凉的风儿自窗前飘过,恍惚了我的眉心,抿一口红酒,听一段琴音。或眯缝起眼睛小睡一会,或随意地翻阅喜欢的书籍;时针滴滴答答地摇摆着,心儿随着音乐的节拍翩跹起舞。
音乐的世界,每个女子都是柔肠婉转的,何况是这细雨飘飞的幽寂里?清风摇曳,雨丝低吟,伤情别离的怅然浅滋暗涌。一些纷扰无法释然,一些落寞无从启口,一些情绪又岂是三两句能够道清的。
什么时间开始,一些嘈杂濡染了单纯,潮湿了净美,以至于纷至沓来的忧患,无从拒绝。什么时间开始,恬淡失了颜色,孤傲落入俗套,清净跌入尘埃。
身心倦怠,不是因节气的转变,不是因红酒的催化,更不是外界的繁复强加而来的。
其实,怎样的孤独都会被渗入,怎样的清高都会被打磨,何况是心性柔弱的人儿。
也罢,所谓美好不过是一时的兴起,一些执念更适合隐匿心底。就像聆听,轻轻一点,可以让心境倏然闪亮,轻舞飞扬出万千旖旎;也会让千般情绪戛然而止,重重地坠入深渊。只是,怎样的赤诚才能抵得过最初的澄明?
袅袅余音间,有一个声音叩击心扉,腾空唱响。
三
夜晚,看一个个字符安静地盛开,该是最好的享受了。
循着熟稔的气息,随着文字的韵脚,兜兜转转在美丽与哀愁中徘徊,在缥缈和素朴间流连,在热烈或低迷中游弋,于我,是极好的消闲。
喜欢温婉的字迹,沉迷柔暖的情致,向往淳美的意念,更欣喜那孜孜不倦抒写的人儿。是的,我一直相信文字是最好的依托,可以让心变得踏实也生动,可以让想象变得饱满也真实。
文字里的遇见,如同在大自然中游走,有青山绿水可依,有清风冷雨磨砺,更有如初的柔暖抚慰。
无声胜有声的情韵里,即便只是过客,重逢的欢喜,依旧会在眉间心上燃亮。
最好的遇见
进门,她用了足足三秒钟的光景,立在那儿,一动不动。
她刚刚回来,是从她的“小屋”回来的。确切地说,小屋是个昵称,有着独属于她和小屋之间的秘密。小屋的全名叫“枫庭水岸”,而她一直称它为“小屋”,就像称呼某个闺蜜的小名一样。
小屋距离她的住所,不远也不近。风里来雨里去,这些年小屋成了她的一个习惯,几乎是每隔一段日子,就会想起,要去看看。
当初是怎样遇见的,已经忘记了。后来,她成为小屋的常客,纯粹因着那里的氛围,那种小资情调,还有那位极具亲和力的女主人。
而今,所谓的小屋,除了地址没有变,所有的都不同以往了。
小屋是过去式。
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她再次走近小屋。推门的刹那,有些犹疑。眼前,硕大的牌子,大红烫金的“如家茶社”四个字,就像暗夜里突然亮起的一束灯光,逼仄而来,让她极不适应。眯缝起眼睛,细细地瞅着,说不清,总觉得是哪里不对劲。是这跳跃到几近刺眼的色彩?是因突然改变的模样?一时半会儿她找不到答案。
“欢迎光临。”热情的服务生,将恍惚中的她唤醒。定了定神,她露出习惯性的微笑,小心翼翼地绕过人群,走向最后的那个座位。
较之于其他座位,这里光线不佳,视线极好,可以看到店堂的每一个角落,包括进进出出的客人。
P3-5
心温软了,眼光自会温软
许辉
读王永红女士散文集《水净香自远》,不由间脑海中便跳出这么一句话,叫“心温软了,眼光自会温软”,这是说王永红女士的散文,有一种温软的特质,读来叫人感觉温润和自静。
她的散文,有女性散文作家的那种细腻、周到、善解人意。或许温软、细腻、周到、善解人意是女性散文作家特有的文质?但也不全是。有的女性散文作家温软得过了头,有些女性散文作家强说愁绪,有些女性散文作家过度地放大了琐屑。王永红女士的散文作品,却是实在的,又是温软和细致的。
王永红女士似乎不喜欢叙事,她似乎偏爱抒情,她谈爱情,谈男女,谈草木,谈感情,谈情趣,谈读书、谈女人,谈音乐,谈收藏,谈银幕,谈旗袍,谈生活的准则,常常是一些跳跃的画面、听闻、感觉,叫人觉得似乎见到了真人,却又恍然不见,仿佛看到了故事,却又是淡化的情节,似乎有些模糊,却又好像清晰。有一些朦胧的美。
她的散文又有点象英国女作家伍尔芙,但她不是意识流,而是那种对事物细节的关注、对感觉细节的偏爱,对阴柔美学的靠近,对情感生活的钟情,对品赏场面的厚爱,对人物内心的好奇,对绵软生活的沉醉。
王永红女士对独处的情有独钟,是她文学的一个基础,在这本《水净香自远》里,时见她独处的脚迹,或向往独处的心迹。所谓独处,就是自个儿单独存在。一种独处是独自呆着,这是独处最常见的形式;另一种独处却是在繁华、喧嚣和众人中,让自己的灵魂独自呆着,这是最不常见也最不容易达到的状态。不过有独处的向往,这就好了!
她还钟情介乎散文与诗之间的散文诗的文体。她可能想要散文,想要那种略带纪事的文本,她可能又同时想要抒情致意,想要那种诗态的宣泄,因此她常常选择散文诗的那种形式,来作一个即时的出口。是诗,又不是诗,是散文,也不是散文。诗的心,散文的形式,有时成为一个人的最爱。
她又似乎喜欢草木,用很多的篇幅描写草木。在草木面前,许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就是人的心容易静下来,人的心容易欢喜不禁。心的静,人的静,当然可以是无处不在的,但在草木面前,人的静,心的静,就更容易实现了。这是一个女人的爱,是她的爱。这是很好的品质。
2017年11月4日星期六上午
于合肥淮北佬斋
今夜,有风吹过
心如素,文如烟,薄荷的清芬悠悠然。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窗外,有风吹过。
——题记
不为重逢,只因喜欢。
循着月色,我在一阕诗行里沉溺。此刻,眼帘的字符,安静而柔软,一如我心中那段有你同在的日子。秋意阑珊时我们不期而遇;桂子飘香时我们情结小巷;雪花飞扬时,我们默然相惜;陌上花开时,我揣着如素心简,行走在文字的大漠。
远去的时光里,一场邂逅,成就一段铭心;一款执念,滋生出别样的柔暖,魂牵梦绕在我的神秘园。
风声瑟瑟,恋音缱绻。
尘封已久的往事,翩跹着裙袂,欢呼而来。是怎样的缘起,我等你,在清秋时节;是怎样的牵念,想你的时候,即为重逢;是怎样的情怀哦,我一边清唱着执迷不悔,一边安抚着自己说清寂时光,我自悠然。守望荒芜的岁月里,寂静之声在心中婉转;且等春归的日子里,结一颗素心,花开纸上。
匆匆的时光,只因有你,如棉的女子,心,净如莲。
逝水流连,寂寞如歌。
孤帆只影的你呵,是否记得曾经,清旋脉脉绕心田的时光。侧耳聆听,风儿呀,你是不是满载着一腔心恋,为我而来?月下漫思,偶尔庸俗,偶尔文艺的我,喜欢循香而行,在画里的故事中,听花开花又落。独步清秋,看戏里戏外,雏菊花开。抬头,微笑,朝着有你的方向,轻轻地道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珊然独步的日子里,一些习惯亦是自然。记得你也说过:总有些风景,让我们恋恋不舍。
其实,用文字演绎的那份纯美,我们如何能搁浅。用文字串起的时光,谁又能说那不是一种永恒。
绿意融融,光影摇曳。
我眯缝起眼睛,想着你的模样还有写诗的你。轻捡流光,浅夏深春时,我沉溺雨雾中徒步;清风明月中,我揽香入怀,听五月花语,看时光静好。春去春又来,一曲听海是我给你的守候,越孤独越美丽成了我的柔软时光。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心情。而我只要在你的一纸素简中,诗意地栖居。可好?
提笔之时,有薄荷色的悠莲,徐徐绽放。抬眼处,我好像看见你,隔一张纸的距离,一笔一画地写着:执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