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黄鸭之父(香港玩具人林亮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戚小彬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林亮,1924年生于香港,祖籍南海。童年在家乡和香港读书,1941年底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辍学,香港沦陷后回乡务农。战后重返香港发展,1947年加入从事塑胶原料生意的源兴行有限公司。翌年开展创业生涯,1948年至1957年间,先后创办利民塑胶厂、力行塑胶厂、福和制品和美丽有限公司,生产塑胶日用品及玩具。1960年与合伙人创办永和实业有限公司,为欧美市场生产玩具,到1960年代开拓代工生产业务,1969年于台湾开设分厂,1970年代全面拓展代工生产业务。1979年后逐渐将生产线北移,先后在东莞、南海和连州设厂。永和如今已交第三代管理。2014年,以90岁高龄第二次创业,成立得意创作有限公司,重新设计并推广早于1948年面世的经典小黄鸭LT Duek。2015年荣获香港杰出工业家奖。戚小彬著的《小黄鸭之父(香港玩具人林亮传奇)》记载了中国小黄鸭之父林亮成长为香港玩具业大亨的奋斗人生,以及他耄耋之年追求理想的青春精神。

内容推荐

戚小彬著的《小黄鸭之父(香港玩具人林亮传奇)》记载了中国小黄鸭之父林亮成长为香港玩具业大亨的奋斗人生,以及他耄耋之年追求理想的青春精神。反映了香港玩具业从产生、发展到辉煌的曲折历程,也从侧面勾勒了我国从1940年至今七十余年的建国、强国、富国之路。书中对林亮事业重要节点的回顾、记录详细而准确,对林亮家庭与感情的记载、描述血肉丰满而动人心扉,对“中国小黄鸭”等最终成就林亮香港玩具业大亨地位的玩具创作的探究详尽而具体。

目录

上篇

 变幻人生的不老传奇

 苦难童年

 香港沦陷,年少丧父

 世纪笔记本

 发现舶来品“地雷”的秘密

 经典小黄鸭的浮出

 打工仔变小老板

 芭比娃娃与林亮的渊源

 一老一少棋逢对手

 永和实业有限公司的诞生

 勇闯海外市场

 以怨报德的合伙人

 风起云涌重回内地

 牛刀小试东莞开厂

 中国变形金刚之父

下篇

 千里姻缘明星牵

 惊险看奥运

 年轻人的生命导师

 感动的翅膀

 与内地著名品牌擦肩而过

 一洗中国玩具业屈辱

 跨过鬼门关

 第二次创业

 偶遇——精彩故事的开始

 来自汇丰银行的惊喜

 品牌路上的风风雨雨

 活到老学到老——世博会最年长设计者

 老顽童的长寿密码

 不敢惊动的谢幕

后记

试读章节

苦难童年

1924年3月31日早上,在香港东区医院,一个男婴出生了。

这个男婴和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婴儿没有什么不同,一样会哭会笑,会拉会尿,一样在饥饿的时候会吸吮母亲的奶汁,一样用幼稚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不一样的,是后来各自所走的人生之路,是各自所得的成就。

父亲林宁(此为乳名,父亲的大名为林福三)在为男婴进行出生登记时,登记处的职员在父亲栏中误将“林宁”写成了“林零”。从未读过书的年轻人初为人父,满心欢喜的目光未发现这一字之误。这个误会就在档案里保存至今。

由于是男婴,自然受到父母的疼爱。虽是贫穷一族,但不妨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连起名字都寄托了老一辈的希望——林亮添。亮,因为是男丁,父母感觉到天空、事物等一切都明亮光彩起来了;添,当然是盼望他的出现再为林家添丁增福。果然两年后,他又有了一个弟弟。但不幸的是,由于家境贫寒,弟弟年幼时因病夭折了。七年后,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取名林爱明。

当年,父亲在香港一家美国银行驻港的经理家中当厨师,每月薪水20元。全家因此得以住在位于旧山顶道大宅的工人宿舍内。

大约三四岁时,母亲常牵着他的手从太平山梅道走去中环,经过皇后大道中的大会堂(香港中银旧址)时,常常见有三四个轿子停在门前广场等客。轿夫从大会堂将客人抬上半山区,每趟单程可挣三毛钱。

小时候的林亮,聪明、顽皮、爱说话、好动,也喜欢读书。因母亲在乡间曾当过老师,幼承庭训,林亮三岁就开始学《三字经》《千字文》。

“七岁应神童,天生我姓聪。”他母亲经常很骄傲地这样对儿子说。

家穷,使林亮从小就懂得节俭。他从不乱花钱,这根深蒂固的习惯一直伴随他。七岁回家乡读私塾,三年后入国民小学,之后父母便带他返香港读英文小学。当时,父亲月薪已有30元,头三年学费每月两元,第四年每月的学费是四元,已经占了全家收入不小的比例。

每天父亲给他三分钱作零用,这已包括了全部。当时单程电车是三分钱,买一块面包是一分钱,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乘车去上学,他就没钱买面包当午餐。

念英文小学时,他与四个同学自发成立一个学习小组,规定在学校见面交谈时只能讲英语,不许说中文,违规者每次罚一毫。每当罚款累积到五毫时,他们五个就一起去看一场电影。当时电影票一毫一位,已经算贵了。因那时芽菜炒面才一分钱一碟,红豆粥亦是一分钱一碗。但林亮几乎未被罚过。

第五年他考上华仁书院。为了省钱,他天天从铜锣湾步行到中环半山的罗便臣道上学。他个子瘦小,书包又重,每次来回要用去近两个小时。林亮的脚力特别好,到今天93岁高龄,仍健步如飞,可能与他小时候的锻炼有关。

逢下雨天,他就开始动脑筋了。当年的电车是敞开式,无门的,与我们在旧电影里看到的一样。儿时的他聪明又顽皮,故意走在靠近电车轨的路旁,一双小眼睛盯着售票员。电车售票员通常只有一个人,脖子上挂着一个口袋,边收钱,边卖票。

他总是盯着售票员去上层查票的时候,就快速跳上车。估计快查完票要下来的时候,他再跳下车,就这样搭一段“免费”车。这样跳上跳下当然很危险,而且要是遇上雨天,路很滑,摔倒了或正巧后面有车开过来,都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会赔上性命。但初生牛犊不畏虎,他还觉得这样跳上跳下蛮好玩的,而且经常能化险为夷。

可能是从小练就的敏捷身手,他83岁那年,有一次在佛山南海桂城千灯湖公园大门的台阶上,大家正准备集合,林亮不小心一脚踏空,整个人从高处倾斜着几乎摔倒在地。当时他太太就站在他身边,事出突然,太太伸出手但没能抓住他。P5-7

序言

这本书的主人翁是93岁的林亮先生。

10年前,在被称为香港文化飨宴的“炉峰雅聚”上,因工业家蒋震先生的引介,我认识了林老。只见他一头浓浓的花白头发,额上一轮轮如铁轨的皱纹,犹似刻画了识尽人间滋味的沧桑。他浓眉慈容,给我一见如故的亲切,而他天真无邪的笑声更令满室充盈了欢愉。经友人相告,才知道原来林亮先生是香港玩具业的老行尊,是一生都为儿童打造快乐的玩具人,无怪乎我见到他就感觉到他的赤子心、孩子气。

超过半个多世纪中,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到60年代,林亮一直在塑胶业与玩具中寻梦、追梦,这为他带来许多大大小小的成功与胜利,但每次成功、胜利的欢笑背后,总有不少艰辛、奋斗与挫折。1952年,一夜间,工厂改姓“公”,多年心血付之东流,所有几乎归零,一切打回原形。到了70年代,那是经济全球化狂飙的时代,也是中国开放改革,展开现代化新长征的时代。林亮洞悉世界玩具业的挑战与机会,1978年一天,他决心做玩具业的改革先锋,跨过罗湖桥,在东莞设立“永和玩具厂”。林亮既小心谨慎又有勇气与决断,他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8年,林亮凭着在玩具业的信誉与专业,与美国玩具大企业“孩之宝(Hasbro)”达成合作,推出了“变形金刚”新型玩具。“变形金刚”在中国大陆一出现,即刻引发疯卖现象,三个月销100万个,走进了千家万户。林亮也赢得了“中国变形金刚之父”的名号。无疑,引进“变形金刚”来中国生产是他玩具生涯中一个新机遇,同时也恰恰证实了西谚“机会总是预给有准备的人”。林亮时时刻刻在找商机,他一生都在准备中。

林亮这位玩具业的寻梦人,是永远不肯停止追梦的脚步的。2013年林亮89岁,他的追梦、创梦之心再次被在维多利亚港引起轰动的“大黄鸭”激活,林亮于1948年创作的塑胶经典小黄鸭在停产50年后又重生了。

林亮老人于90岁那年设立了“得意创作有限公司”(Funderful Creatlon Ltd.),正式再次走上创业追梦之路。这次创业,不为钱,不为利,只是他七岁少年时要造玩具梦想的延续。林亮是~个没有玩具之乐成长的人,所以他一辈子就是要为天下儿童创造玩具,所以他一辈子都拥有那颗赤子心,那股孩子气,所以他一辈子都是满身焕发正能量的玩具人。见过林亮老人的人,莫不被他乐观、爽朗的性格所感染,但谁能知道他也有一个可能今日狮子山下很少人能想象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

林亮幼时贫苦,读香港华仁书院时,每天要在乘电车或吃午餐中做选择,因为乘电车就没钱吃午餐了。若不是校长分外体恤,他几乎因交不足学费而退学。林亮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厨师,日日辛劳尚不足以养家。日军占领香港后不久,他竟被日本军人无故刺死,死时才48岁。父亡后,林亮只好随母亲北归故里南海。为了养家,林亮小小年纪就拿起锄头做农夫,间中还要做些小买卖。不是受不了农村之苦,而是想到城市闯一片天。开始他在城中的长生店(棺材铺)打杂,夜晚睡棺材板。之后,他又选择了收入低微的售卖书报工作,为的是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新资讯。林亮心里已存了一个只有靠知识才有出头日的想法。这段日子里,他已隐约了解到在欧美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必须苦读英文,努力武装自己。后来他为多个老板打工,一点不奇怪,有的老板好,有的老板不那么好,但不论老板好坏,他都为老板所赏识,因为他不但勤奋、忠诚,而且有想法,帮老板赚钱,赚大钱。

是的,林亮终于自己也成为了老板。初时规模小,但他可做自己梦想的工作,而他对工友,则一律宽厚、体谅,所以工友都肯与他同心同力。后来他事业不断扩大,2000年时,已拥有八间工厂,雇用了近两万工人。事实上他影响了整个玩具工业,使玩具工业进入了一个大蓬勃发展的局面。林亮不论何时何地,自始至终都坚持他自许的做人做事原则“诚、信、勤”。正因如此,他才能在行内,甚至异国同行中,赢得尊重与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林亮先生因诚信待人处事,而为中外同行所信任,而他的专业与眼光,加上他的英语能力,使他与外国企业大老板、政界名士交流无碍,并屡屡赢得商机。1960年,他单枪匹马在伦敦智斗世界玩具大王马克斯;1986年用英文演说半小时,说服“孩之宝”众高层在中国内地投资,并引进“变形金刚”;2007年,舌战美国国会11位议员组成的代表团,讨论玩具油漆铅含量责任问题,最后迫使他们向中国人民道歉。最令他兴奋的是一次不关商业的谈话,2002年,他受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isity)邀请,用英语与学生座谈,讨论“中美友好商贸关系的基本原则——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训”,他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对答如流,令中外学生肃然起敬。林亮先生已经从一个企业家变为国民外交的使者了。

林亮是一位杰出的玩具工业家,这是了无疑义的。2015年,他被香港工业总会颁授“杰出工业家奖”,可说实至名归,《南华早报》亦有大篇幅报道。林亮在玩具业寻梦、追梦的一生,从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几乎与香港发展、上升的历史是分不开的。20世纪40年代,香港是人口60]5-的旧式殖民城市,而今日已是超过700万人的国际大都会了。

林亮93年的人生,跌宕起伏,有欢笑,也有悲伤,但每次风雨过后,总见彩虹。他是香港塑胶工业开拓者之一,更是香港玩具工业的先行人,他为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做了生动的诠释。林亮这位杰出的玩具工业家的奋斗历史是香港集体回忆中珍贵一页,值得书写下来与香港同存共久。

非常有意思的是,书写林亮平凡中有不平凡故事的是自1994年与林亮携手走来的戚小彬Shelly女士。Shelly原是中国内地的军医生,专业是医学,但她唯一爱好是文学,写得一手好文章。Shelly与林亮老哥20多年来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体。知林亮其人、其事、其志趣者,莫有过于Shelly。Shelly何幸有林亮为知己,林亮亦何幸有Shelly为知音。Shelly这本《小黄鸭之父——香港玩具人林亮传奇》写了很久,写得辛苦又快乐,但确是写得很好,连主人翁林亮自己也十分满意。读者如我,对作者Shelly是十分感激的,因为她加深了我对这位结交10年的老朋友的认识。当林亮伉俪要我为本书作序时,我是欣然从命的。

是为序。

后记

走进历史,才能感知现在。

在中国,往往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书中的主人公算不上英雄,他只是一个前辈,一个早出生我们几十年的老人,一位战争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革”和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是千千万万个平凡人之一。但是在他平凡的人生中,有着不平凡的两件大事,必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记:一是1948年原创经典小黄鸭;二是改革开放早期,大胆引进变形金钢。

在互联网、手机横行的今天,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仍有耐心读完这本书。90多年的人生经历,实在有太多要写,浓缩再压缩,才有了现在这本书。

写作不同于买菜装大筐,扫一眼什么都可以拿来放入筐内。没有灵感的时候,坐在桌旁对着稿件,耗两个钟都还是无灵感。硬憋出来的语言是干巴巴,无水分的,若自己都不认可,又怎会以此去浪费读者的时间?

写作也是一件很寂寞的事,独自一人,对着纸和笔,不能开电视,太吵会分神:不能出外应酬,太耽误时间。我也几乎不开空调,因为肩周炎,平时要贴药膏和按摩,受风后会更痛,只好忍。打开窗,吹进来的又都是热风。写作时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洗手间,因不停地出汗,要不停地饮水,不停地用凉毛巾擦腋下和后背的汗。出汗多时,连头发都是湿的,我自嘲这是排毒。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有大有小。我的是小梦——用手中的笔将一些历史事实用文字留下来,写一本有文采、吸引人的传记,而非流水账。阅后给人留下印象,留下回味。这当然需要功力,我自知远远不够,但我愿意学习,乐于改进。我由衷地希望,有那么一天,后代看到小黄鸭时,会想、会问:它到底怎么来的?它代表了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金耀基教授,他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当我满怀歉意硬着头皮开口请他写序时,不曾想他会一口应允,令我惊喜。事后才知他非常忙,找他的人也非常多,他已推掉了六个请求,这更让我感到不好意思,而金教授又非常负责任地提出要看完全部文稿才肯动笔。如此打扰他,让我更加过意不去。

三联书店是我十分喜爱的书店之一,先生亦至少每月去一次。很巧合,它也是在1948年成立的。冥冥中似乎命运安排,该书港版与三联牵手,也是因缘而至。

现在,有缘与南方日报出版社携手出版简体版《小黄鸭之父——香港玩具人林亮传奇》,我亦感荣幸。

近期,南海区政府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在南海区千灯湖公园邻近地段打造“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承蒙厚爱,林亮先生的LT DUCK经典小黄鸭被选中。目前,我们已成立新公司,并以原创经典小黄鸭艺术馆的形式展示LT DUCK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  在此,特别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刘志~编辑、陈静编辑为此书付出的努力。

捧着这十几万字的习作、六年的心血,心里都有一点小激动。不论社会如何评价,它在与阳光的对望中努力透出自己的一束明亮:用文学的形式为彷徨犹豫、思绪杂乱和患得患失的人们,提供一种自己相信别人、也相信的信念——没有谁的人生是容易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这本书的只言片语,或许可以给人些许启示和参考,这也是我的初衷,一为记录,二为传播。我喜欢以书交友。如果此书阅后能给你留下一点思考,哪个白只是一点点,在我心底的角落,都会有一份朴素的欢喜。

最后用泰戈尔的一句诗,作为本书的结束语:“天空没有乌的痕迹,但是它已飞过。”

书评(媒体评论)

林亮九十三年的人生,跌宕起伏,有欢笑,也有悲伤,但每次风雨过后,总见彩虹。他是香港塑胶工业开拓者之一,更是香港玩具工业的先行人,他为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作了生动的诠释。林亮这位杰出的玩具工业家的奋斗历史是香港集体回忆中珍贵一页,值得书写下来与香港同存共久。

——金耀基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新亚书院原院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