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易中天品读中国(共6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2018全新修订版《易中天品读中国(共6册)》共收录有易中天著作六种:《闲话中国人》《品人录》《大话方言》《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人的智慧》。

丛书以易懂的语言,从不同视角,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

内容推荐

《易中天品读中国(共6册)》共有易中天著作六种:

《闲话中国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孕育一个民族。作者易中天从饮食、穿衣、单位、人情、家庭等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活现象中,用闲话家常的口吻,风趣幽默的笔法,揭示了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深层的秘密,仿佛于无声处听惊雷。

《品人录》

项羽刘邦、曹操刘备诸葛亮、武则天长孙无忌、海瑞、康熙雍正年羹尧……以五个历史人物为切入点,有据有料地告诉你,关于他们的英雄故事、政治角力、宫斗大戏。

《大话方言》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南腔北调”“朝秦暮楚”“东拉西扯”“死去活来”“张冠李戴”“指桑骂槐”六个部分,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全面考察,并以其一贯风趣诙谐的笔调进行阐释,内容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充满了奇闻异趣,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常有恍然大悟眼界大开之感,令人回味无穷。

《读城记》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好爽硬朗”。就像喜欢品评人物一样,人们也喜欢议论城市。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从两个性别角色入手,先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再到两者现实的社会表现,进一步考察两者关系的社会历史演变。本着实证精神,这种考察并没有止步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道德边缘,而是呈现了两性关系的完整图景,其内容有助于人们寻求自身性别角色的历史渊源。

《中国人的智慧》

本书以易懂的语言,阐释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基本包含中国原典精髓。看完本书,中国智慧的精华也便算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

目录

《品人录/易中天品读中国》

项羽

 贵族与流氓

 项羽的毛病

 韩信的错误

 刘邦的长处

 项羽之死

曹操

 做能臣,还是做奸雄

 天才与蠢才

 宽容与报复

 几桩谋杀案

 无情未必真豪杰

 可爱的奸雄

武则天

 这个女人不寻常

 大尾巴羊

 血染的皇冠

 左右开弓

 进退两难

海瑞

 屡被罢官的官

 不合时宜的人

 无法医治之国

 难以成功的事

雍正

 如此父子

 如此兄弟

 如此君臣

 如此朋友

 如此皇帝

 如此帝国

 谁是赢家

文化与人

 关于“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的正解

《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中国》

南腔北调

 南方与北方

 南腔与北调

 方言与官话

 谁跟谁学

 多样与统一

 再说南方

 再说北方

 南征北战

朝秦暮楚

 英雄与美人

 行尽潇湘到洞庭

 吴楚东南坼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一堆石头

 杂交品种

东拉西扯

 洋芋与土豆

 胡番与西洋

 佛国梵音

 老母鸡变鸭

 东边日出西边雨

 引进与发明

 外语与方言

死去活来

 德律风与BBS

 上海口头禅

 北京流行语

 从头到尾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新与旧

张冠李戴

 隔儿屁着凉大海棠

 禁忌种种

 说一不二

 倒霉的蛋

 蜜与屉

 口彩

指桑骂槐

 麻烦与趣味

 吃不了兜着走

 捣糨糊,还是倒江湖

 活法与说法

 雅与俗

 再说雅俗

《读城记/易中天品读中国》

城市与人

 中国的城市

 城市的魅力

 男性的和女性的

 我们到底要读什么

北京城

 北京的门

 城与市

 有容乃大

 霸气与和气

 平民与市民

 两种世故

 北京人与上海人

 官气与痞气

 我爱北京

上海滩

 外地人与上海人

 上海人与上海滩

 上海滩与北京城

 “城市部落人”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上海的男人和女人

 新上海人

广州市

 怪异的城市

 天高皇帝远

 广州是个大市场

 “市态”种种

 多说几句

厦门岛

 解读厦门

 最温馨的城市

 岛与人

 走出厦门看厦门

成都府

 成都的茶馆

 龙门阵

 小吃与花会

 朴野与儒雅

 成都,雄起

武汉三镇

 差一点成为首都

 武汉人的性格

 生命的劲歌

 可爱的武汉人

 优势与难题

《中国人的智慧/易中天品读中国》

周易的启示

 金字塔和昆仑山

 《易经》与《易传》

 周与易

 《周易》的方法

 《周易》的系统

 《周易》与忧患意识

 《周易》与理性态度

 《周易》与变革精神

 《周易》与中庸原则

中庸的原则

 中庸不是什么

 什么是“中”

 什么是“庸”

 关于“中庸”的三个结论

 中庸与权宜

 权宜之法

 中庸与和谐

 再说几句

兵家的思考

 兵家的时代

 两个战例

 战争与和平

 成本与效益

 胜与败

 怎样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让敌人犯错误

老子的方法

 老子与孙子

 兵道与人道

 言外之意

 人往低处走

 唱反调与想问题

 境界与追求

 真无为,还是假无为

魏晋的风度

 怪异的风度

 真性情

 高智商

 美仪容

 风采与雅量

 真真假假

 意义所在

禅宗的境界

 禅宗传说

 六祖传奇

 人间的佛法

 简易的佛法

 破字当头

 自由之路

 只许佳人独自知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品读中国》

第一章 男人

 奶油小生

 江湖好汉

 忠臣孝子

 大老粗与小白脸

 寻找男子汉

第二章 女人

 贤妻良母

 弱女子与女强人

 淫毒妇与贞烈女

 嗲妹妹与假小子

 二十世纪新女性

第三章 性

 神圣祭坛

 从禁忌到贞节

 从图腾到祖宗

 等级与配额

 设男女之大防

第四章 夫妻

 形式与内容

 所谓“明媒正娶”

 无爱之婚

 无性之恋

 恋丈夫与怕老婆

第五章 姬妾

 妻与妾

 妾之地位

 妻不如妾

 妒妇与宠姬

 妾不如婢

第六章 娼妓

 起源与类别

 青楼的功能

 婢不如妓

 风雅与才情

 铜臭与血腥

第七章 情人

 妓不如窃

 怀春与钟情

 私奔与私通

 偷情种种

 捉奸心理

第八章 闲话

 荤话与风话

 微妙关系两种

 孤男寡女

 离婚与再婚

 窃不如说

《闲话中国人/易中天品读中国》

引言

第一章 饮食

 一 民主食为天

 二 生命与血缘

 三 请客吃饭这谜

 四 烟、酒、茶

第二章 服饰

 一 文明与野蛮

 二 道德与礼仪

 三 非凡意义

 四 时尚问题

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系

 二 面子丢失之后

 三 吃得天与玩得转

 四 面具、角色、戏剧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面子与人情

 二 人情法则

 三 做人问题

 四 良心、义气、人情味

第五章 单位

 一 单位之谜

 二 公与平

 三 窝里斗揭秘

 四 告别单位

第六章 家庭

 一 家为国之本

 二 差异与等级

 三 泛伦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恋

 一 无爱的婚姻

 二 子女问题

 三 大男大女

 四 当代婚恋

第八章 友谊

 一 真情所系

 二 交友三昧

 三 任侠与清高

 四 圈子

第九章 闲话

 一 所谓闲话

 二 闲话不闲

 三 男人和女人

 四 闲话心理

试读章节

城市的魅力

在进行了这样一番走马观花的匆匆掠影后,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的魅力其实无关乎它们的大小和行政级别。九十九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就有不少是小城。事实上也是如此。比方说大连较之沈阳,青岛较之济南,厦门较之福州,开封、洛阳较之郑州,喀什、伊宁较之乌鲁木齐,就更具魅力。显然,这样一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但,准确地把握这些城市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说出它们的魅力所在,却并不容易。

在《新周刊》编辑《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专辑时,本书的初版已经面世,我也和他们交换过意见。他们对某些城市魅力的定位,我是赞同的,比如北京是“最大气的城市”,苏州是“最精致的城市”,拉萨是“最神秘的城市”,西安是“最古朴的城市”,厦门是“最温馨的城市”,成都是“最悠闲的城市”等。但有些定位则可以商榷。比如,说上海是“最奢华的城市”,南京是“最伤感的城市”,大连是“最男性化的城市”,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广州是“最说不清的城市”,深圳是“最有欲望的城市”,香港是“最辛苦的城市”,台北是“最陌生的城市”等等,就未必准确。比方说,对于我们这些无缘“跨过海峡去看一看”的大多数“大陆同胞”来讲,台北无疑是“陌生的”。但,一旦两岸结束敌对状态,海峡变成了通途,去台北和去上海一样便当时,台北便有可能不再陌生。那么,到时候,不再陌生的台北,是不是就会因失去了“陌生感”而同时失去其魅力呢?

事实上,陌生并不是台北的特征,不是台北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台北也并不曾着意营造陌生的氛围,或打算使自己成为一个他人眼里陌生的城市。我们对台北的陌生感,其实是两岸的隔阂造成的。所以,即便是去过台北的人,也可能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台北。其实,用于广州的那个头衔——“最说不清的城市”,用在台北身上没准更合适。可不是吗?“这个城市,充满了混杂的风景”,“走在街上,你不仅会产生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空间交织的幻象,而且有古今中外混淆的文化时间错杂感”,“台北是温柔的也是暴力的”,“在台北,你分不清楚人们是贫是富”,“也说不清楚是科学或是迷信,草根抑或前卫”。这是一个“处处有活力,处处有怪招,处处有机会与失足,有发财梦与邪恶”的陷阱。“什么都绕着你转,却什么都抓不住”(徐学《最陌生的城市:台北》)。是不是有点“说不清”呢?

其实,即便把台北称之为“最说不清的城市”,也是不妥的。因为它的说不清,实际上还是说得清,只不过很难用一个两个词来概括罢了。如果一定要概括,也许只能用多样两个字,称之为“最多样的城市”。我们知道,这个先前叫做艋钾的小镇,成为名叫台北的大都会,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而这个城市的文化,其实是由移民创造的。中国移民程度最高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台北,但移民成分却各不相同。台北的移民,主要有20世纪40年代东渡的政治移民,他们来自山东、湖南、四川、东北;有50年代和60年代进城的乡下移民,他们来自台南、花莲、宜兰、屏东;有70年代的国际移民,他们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拉丁美洲;还有90年代来自中国大陆的经济移民,还有从日本和欧美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以及他们带回的海外配偶。说得早一点,则还有明清时代的闽粤移民,也许还有日本统治时期留下的某些移民,不折不扣的一支“多国部队”。这些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他们身上的文化无意识也都是根深蒂固的。但他们又都要在台北讨生活谋生存,他们也要通婚并生下第二代第三代。因此这些不同的文化便只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既对立又交融,既冲突又整合,结果便呈现出新老并存、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局面。比方说评剧、舞台剧、现代舞共聚一堂,歌仔戏、脱口秀、摇滚乐同台献艺,或者“早上坐飞机,中午冷气机,下午电算机,晚上找童乩(扶乩算命)”什么的。这种风格,我们不妨称之为多样或驳杂。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之为光怪陆离或面目模糊。

如果说,把台北称之为“最陌生的城市”尚有可取之处,那么,把香港称之为“最辛苦的城市”便未免匪夷所思。陌生也许是一种魅力,辛苦怎么也是魅力呢?谁又会把辛苦看作魅力呢?的确,香港是忙碌的。“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然而,在香港忙碌的背后,我们不但看到了辛苦,更看到了活力。

其实,与其把香港称之为“最辛苦的城市”,不如称作“最有活力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香港政府曾开展过“活力运动”,而“活力”,则恰恰是香港的魅力所在。谁都知道,香港最让世界瞩目的,就是创造了长期繁荣的经济奇迹。香港的经济自由度名列世界第一,人均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贸易量仅次于欧盟、美国、日本,名列世界第四,人均年收入更早已跨过两万美元的全球富裕线,而香港不过是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百万的“弹丸之地”。如果没有自身的活力,怎么创造得出这样的奇迹?

P12-14(《读城记》)

序言

看不懂的中国人

这本书是讲中国人的。

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

比如腐败。中国人喜欢腐败吗?当然不喜欢。提起腐败,中国人没有不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连那些行贿受贿者,也未必当真喜欢腐败。如果不受贿即可财源滚滚,他为什么要冒丢官下狱的风险?如果不行贿就能通行无阻,他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送人?渴望腐败的大约只有一种人——在种种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中拉皮条的。但那是极少数。

多数人是不喜欢腐败的。但他们又离不开腐败。事实上许多中国人一旦自己有事,首先想到的便是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当真既不吃请也不收礼,恐怕不少人就会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的事到底办不办得成。所以,不反腐败是不行的,反得太厉害怕也不行。最好是留一条尾巴,限制在吃一两顿饭和收一两条烟的范围内,则皆大欢喜。

你说这是逼出来的?也未必。比如公款吃喝,是大家都反对,都憎恶的。但如果你请那从未参加过的人一起来吃,则他多半会欣然前往,且面有得色。可见他反对的并不是公款吃喝,而是别人有份自己没有。因为自己没有份,便只好连公款吃喝一齐加以反对。

那么,中国人两面派吗?不对!他是始终如一的,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以后要讲到的人情、面子等等。你请他吃饭,是你的人情,也是给他面子,岂能不领情,给脸不兜着?换句话说,他吃的只是你的人情你的面子。至于用的是公款还是私款,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当然也不妨碍他在理论上反对公款吃喝。结果,大家都反对公款吃喝,而公款吃喝却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因为没有人会把抽象的原则和具体的事物混为一谈,也没有人会为了某个大道理牺牲面子人情。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比方说,你那个老朋友是一贯反对公款吃喝的,但如果他到了你的辖区,你不拿公款招待他,他还不高兴!因为这似乎意味着他上不了台面,或没有资格享受公款吃喝,是很没有面子的。

显然,不是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也不是中国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法则太多,又往往互相矛盾。老祖宗留下了不少的遗训,这些遗训常常都是要打架的。比方说,老祖宗谆谆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同时又会告诫我们少管闲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那么,我们是管还是不管?哈!这你就不懂了。管不管,要看那事是不是闲事。如果是闲事,就不该管;不是闲事,就应该管。所以,见义勇为是对的,袖手旁观也是对的。中国有句老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就是说,有理没理,不光看讲不讲得出道理来,还要看你是“公”还是“婆”。

这样一来,研究中国人“国民性”或“民族性”的人就麻烦了。他实在想不出该用哪一两个词或哪一两句话来概括中国人,概括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比方说,中国人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却又轻信,古板却又灵活,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喜排场,守古法却又赶时髦,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爱抱团儿却又好窝里斗,爱挑刺儿却又会打圆场,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懂得只争朝夕的道理却又主张慢慢来,等等,等等。结果,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先富起来,却又最终弄得一穷二白,因为落后而挨打。总之,中国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岂但外国人看不懂,便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

其实,就连“说不清”也是不对的。如果你用“说不清”三个字来概括中国人,保准有人立马表示反对:说不清?怎么说不清?我就说得清。然后,他就会一五一十地说将起来,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说得旁边的人直点头。可是,点头又怎么样呢?他听张三讲的时候会点头,听李四讲的时候也会点头,因为张三、李四讲得都对。但你要以为张三、李四观点一致,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说法很可能正好相反——张三讲的是“公理”,而李四讲的是“婆理”。何况在中国,点头并不一定表示赞同(当然也不一定表示不赞同)。它可能是表示在倾听,或者表示礼貌,甚至只不过习惯动作而已。

中国人的事,实在是麻烦得很。

就说吃饭。中国人是最爱请客吃饭的。南方北方,都一样。但如何吃,吃什么,却不大相同。北方人请客吃饭,总是整一桌子菜,盘子叠盘子碗摞碗。那些菜,往往也都很实在,整只的鸡整只的鸭,整只的猪腿或羊腿,总之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南方的盘子就要小得多,菜的分量也少得多,几乎一筷子就可以夹完,但花色品种则比较负责。哪怕只是一盘菜的享用,也得自己点了自己吃;即便是在他人的误导下点了榨菜肉丝汤,也得由自己硬着头皮喝下去。因为具有独立人格,所以,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他人都不能强加干涉,除非是危害了公众利益。大至总统的选举,小至职业的选择,都如此。至于吃饭穿衣之类,就更是纯属个人行为,与他人毫不相干。别人爱吃什么,想吃什么,我管不着;我自己爱吃想吃的,也用不着请别人吃或让别人吃,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干涉了别人的意志自由,侵犯了别人的人格独立。既然如此,自然是各点各的菜,各人点了各人吃,甚至各付各的账。

所谓群体意识,也简单一点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即便吃饭穿衣,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事。如果是众人聚餐,就更要“顾全大局”。比方说,在点菜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大家都爱吃的菜,不能只顾自己的口味。因为“一人向隅”,尚且“举座不欢”,倘若只有你一个人吃得开心,又成何体统?至于各自为政,就更没名堂。如果各点各的,各吃各的,那又何必坐到一起来?干脆各自回家或者吃份饭好了。聚餐,不就图的是大家在一起,体验群体性吗?

不同的思想内核,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性格。

一般地说,以个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民族多半性格外向,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民族多半性格内向。因为个体已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实在已无“内”可“向”。只有向外发展,才能求得生存空间。群体却有着自己的内部空间。以群体为单位,生存空间界定以后,要解决的就是内部问题,眼睛非向内看不可。所以,中国人性格内向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当然也就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西方人见面,是两个单独个体的事情。个体的独立人格不可入,自由意志不可犯。因此必须敞开怀抱,伸出双手,表示愿意建立关系;还必须握手拥抱,相互接触,关系的建立才能得到确证。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则另有一番意义。双手抱拳,表示关系早已确定,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像左手和右手,早就抱成了团儿,不必再分彼此,如果把手伸了出去,岂非见外?至于点头弯腰,则无非表示敬意。因为即便是“哥们”,也有大有小有兄有弟。自己的头低一点,腰弯一点,也就抬高了对方。大家都礼貌,都谦让,也就能“群”。

可见,文化现象是体现着文化内核的。为此,本书特别拈出九种文化现象来进行讨论。这九种文化现象,有的是中国独有的,如人情、面子;有的虽非中国独有,却颇具中国特色,如饮食、家庭。现象虽有九种,但“九九归一”,目的却只有一个,即要揭示出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深层的秘密。

所以,这些现象,便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是每个中国人熟视无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因为最“寻常”的,也就必然是最“正常”的。文化内核既然是最具纲领性的东西,就一定能见之于最具普遍性的现象。不过,太寻常也就难免看不见。这就需要分析,需要解剖,需要追根寻源,或者说,需要“破译”,才能“解密”。

这,便正是本书要做的事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