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一位深爱写作的英语教师向杂志《杜鹃》投出了一份短篇小说,他的名字,叫作夏目漱石。
“人类一思考,猫咪就发笑。”——这便是《我是猫》。由于受到读者的狂热追捧,这篇短篇小说不断续载,并成为了这位后来的日本“国民大作家”的成名作。如果你在寻求消遣,你可以读《我是猫》,因为猫的语言风趣诙谐、灵活夸张;如果你在反思人生,你同样可以读《我是猫》,因为在“猫”幽默讽刺的语言之中,隐藏着对世间百态的哲思。
为什么选择《我是猫(日汉对照精装有声撷英版)(精)》?
1.日汉对照:左侧日文原著+右侧中文名译,逐句对应,轻松对照,舒适阅读,日文全文标注假名,方便提升日语能力。
2.双语音频:日文全文朗读+中文广播剧,日籍播音员倾情朗读日文原文,知名电台主持人演播中文广播,扫一扫二维码,便可随时在线收听,丰富阅读体验。
3.名家名译:复旦大学日语系主任邹波倾情献译,中日文精准对应,文笔风雅诙谐,附有专有名词的详细注释+翻译难点、技巧总结。
《我是猫》是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是一部对鲁迅、芥川龙之介、村上春树影响至深的作品。本书通过教师苦沙弥家一只猫的独特视角,冷静地观察明治初期的社会百态。猫虽无名,却毒舌又犀利。漱石用笑意轻快的语言、灵活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幅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群像。
本书选取《杜鹃》杂志连载原本,用精确流畅的语言,回归“猫”的初心。复旦大学日文系主任邹波倾情献译,内附译者精心总结的翻译难点与技巧。随书附赠日文全文朗读音频与中文广播剧,帮助日语学习,丰富阅读体验。
一
我輩は猫である。名前はまだ無い。
一
在下是猫,名字嘛,暂且还没有。
二
吾輩は新年来多少有名になったので、 猫ながらちょっと鼻が高く
感ぜらるるのはありがたい。
二
新年之后我有了点小名气,作为猫,扬眉吐气一回实在难得。
译者后记
在下是猫,名字嘛,暂且还没有。
要说在哪儿出生,我没有丝毫的印象,只记得曾在幽暗潮湿的地方喵喵地哭过。就是在这里,我第一次遇见了人这种东西。后来才听说,书生’是其中最为狰狞的种族。据说书生常常把我们捉去,煮了吃掉。那时候我一无所知,所以并不觉得特别害怕。只是被他托在掌上嗖地突然举高时,感觉飘飘悠悠。当我在他手掌上定下心来,看见了书生的脸,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人类。奇怪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首先,理应有毛来装饰的人脸光溜溜的,像个烧水壶。后来我也遇见很多猫,从未见过这么不完美的脸。而且,他的脸部中央过于隆起,洞里面不时地噗噗地蹿出烟雾,呛得我受不了。最近我才弄明白,那是人类吸食的烟草。
我在书生的手掌上舒舒服服地坐着,没过多久便飞速旋转起来,也不知道是书生在动,还是我在动,只觉得天旋地转,恶心难受。刚寻思这下没救了,啪的一声,我眼冒金星。之前的事我还记得,后来发生了什么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当我回过神来,书生已经消失不见。兄弟姐妹们一只都见不着,连最最重要的妈妈也没了踪影。而且,现在我身处前所未有的明亮之处,亮得几乎睁不开眼睛。咦,真奇怪。我慢慢爬出来,浑身疼痛。原来我被书生突然从稻草窝扔进了矮竹丛。
好不容易爬出竹丛,前面是一个大池塘。我坐在池塘前面,琢磨接下来咋办,却没什么好主意。过了一会儿,我寻思着如果哭鼻子书生或许会来找我,试着喵喵地哭,可是不见人来。这时候风声唰唰,吹过水面,天开始黑下来。我肚子很饿,想哭也哭不出声。没辙,只好先找个能填饱肚子的地方。拿定主意,我迈步慢腾腾地绕着池边向左走,步履很艰难。忍着痛往前爬,总算到了有人昧的地方。天无绝猫之路,我钻过竹篱笆的破洞,来到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缘分真是奇妙,如果竹篱笆没有破,我也许就饿死在路边了,常言道,一树之荫,前世之缘,此言不虚。这个篱笆洞现在已经成为我拜访邻家三色猫的必经之路。话说我进了这户人家,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办。天已经黑了,饥肠辘辘,天寒地冻,眼看就要下雨,容不得半刻迟疑。走投无路之下,去暖和亮堂的地方再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已经钻进人家里了。在这里我有机会遇见了书生以外的人类,碰到的第一个人是厨娘,她比之前的书生还要粗暴,一看见我就揪住脖子扔到门外。完了,我心想,两眼一闭听天由命算了。可是又冷又饿,怎么也扛不住。我乘她不注意,爬进厨房。没多久,我又被扔了出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记得如此这般重复了四五次。那时候,厨娘也厌烦了。对了,前些时候我偷吃了她的秋刀鱼,总算报了仇,大快我心。她正要把我丢出去的当儿,这家主人出来了。“吵吵闹闹的,怎么回事啊?”厨娘提溜着我,说这只流浪猫怎么赶都要进厨房,不知咋办。主人捻着鼻子下面的黑毛,打量了一下我的脸,说了一句“那就把它收下吧”,转身进了里屋。貌似主人平时话不多。厨娘不情愿地把我扔进厨房。就这样,我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容身之处。
我家主人很少和我照面。听说他是教书的先生,从学校回来便成天待在书房里,几乎不出来。家里人都觉得他勤勉好学,他也摆出一副读书人的架势。其实他并非家人所说的那样用功,有时我蹑手蹑脚往书房里窥视,见他常在午睡,口水流到读了一半的书上。他的胃长期病弱,皮肤呈浅黄色,显得没有弹性,缺乏活力。奇怪的是他饭量很大。饱食之后喝助消化的淀粉酶。,然后展卷读书,读上两三页便犯困,口水流到书本上——这就是他每晚重复的功课。我虽然是猫,有时也想,教师这职业真是轻松。如果投胎为人,最好是当教师。如此呼呼大睡也算工作,连猫都不难做到。可是主人说,没有比做教师更辛苦的职业,每当朋友来访,他总是怨声连连。
P3-9
因难见趣:《我是猫》的一些翻译难点
邹波
1.凡事开头难:书名与首句的翻译
关于《我是猫》书名的翻译,历来有许多讨论。最早将书名的翻译作为问题提出来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我是猫”的译法无法完全对应原文的意味,神采有所缺失。
例如《我是猫》这个书名,从汉文上说只有这一个译法,英文也是译为I am a Cat,所以不能算不对,然而与原文比较,总觉得很有点失掉了神采了。原名云Wagahaiwanekodearu。第一,Wagahai这字写作“我辈”,本意是说我们,与汉字原义相同,但是用作单数代名词时则意仍云“我”而似稍有尊大的口气,在中国无相似的例。
——周作人《我是猫》1936
夏目漱石的原作标题为“吾辈は猫でぁる”,吾辈的词源为汉语,出自《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况城中将士皆吾辈父兄子弟,吾辈一唱於外,彼必响应於内矣。”词义为同辈,我们。“吾辈/我辈”进入日文之后,除了表示复数的“我们”之外,还派生出作为单数的用法,谦称,且带有自傲的语义。例如,福泽谕吉在名作《劝学篇》中写道:“今我辈も此国に生れて日本人の名ぁり。(吾生于此邦,即有日本人之名)”用“吾辈”作为第一人称,体现出既谦卑又有傲骨的色彩,带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笔者在翻译书名时考虑过译成《吾辈是猫》,形式上与原作达到对等的效果。但问题在于,虽然中文里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例子,字面上是复数,从语义学角度来看,实际指代自己,但用例不太普遍,读者看到“吾辈”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而且,“吾辈”在诗文之外,已经不再出现于日常口语之中,会使读者对译作产生距离感。另外,如果主语用“吾辈”,谓语用“是”便不太合适,半文半白,十分别扭。如果翻译成“吾辈乃猫也”,则拖沓冗长,装腔作势,容易让读者产生隔阂感。因此,考虑到约定俗成,避免让读者产生隔阂感,“我是猫”不失为一个既中庸,又大巧不工的译法。
夏目漱石的原作以“吾辈は猫でぁる。名前はまだ無ぃ”,开篇。“吾辈”是一个古意盎然的词,用哪种第一人称进行对应,值得好好思量。英文中通用“I”作为第一人称。中文则不然,第一人称有我、吾、予、余、仆、某等,自谦的说法有在下、不才、小可、愚、小人、小子等,如果算上方言,则有俺、咱家、洒家、阿拉(上海)、吾(扬州)、我家(常州)等多种表达方式。
中译本中将首句译为“我是猫”的占大多数,如果考虑和标题一致,这种译法最为合理。笔者在翻译小说的首句时,考虑到以下两点:首句相当于戏剧中的开场白,对于凸显主人公的气质至关重要;书名翻译中缺失的既谦卑又自傲的语感,在正文中可以适当地弥补。原作中,猫的第一人称统一用了“吾辈”,如果考虑到词汇所包含的感情色彩,短句“吾辈は猫でぁる”译为“我是猫”未必是最佳的选择。书名可以遵循约定俗成、简洁易懂的原则,但正文的处理却有更多的灵活性。换言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书名中缺失的感情色彩,在正文的翻译中可以适当地进行弥补。正文中用“我”作为第一人称是最稳妥的方案,而开场白则不同,采用“在下”等自谦语符合人物登台亮相的场景,略带古雅的台词能够体现作品中猫不屑与人类为伍的心境。
……
7.结语:双语对照翻译的可能性
此次翻译的《我是猫》是日汉对照的译本,与传统翻译作品的差别在于,出版物以“原作一译文”对应的形式排版,预设的读者有一定日文素养,具备阅读日文原作的能力;或者是掌握了初级日语,将日汉对照译本作为语言学习的双语读物。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的结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圣经不同文字的逐行对照本是所有译作的原型和理想。”这篇短文本来是本雅明为自己翻译的波德莱尔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奇妙的是他没有涉及翻译的对象和内容,而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的本质。圣经的逐行对照本有效规避了译者随意性的发挥,为具备双语阅读能力的读者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两个文本。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从考证翻译的字意出发,指出中国对于翻译的定义始于《说文解字》。“囵,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日‘囵’,读若‘譌’”。他指出,“‘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为的‘虚函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在钱钟书看来,好的译本具备“媒”的作用,能够“诱”读者阅读原作。如果日汉对照版《我是猫》能让读者产生阅读日文原作的兴趣,则是可喜的幸事。
补记:
本书选取的底本为1905年1月开始连载于《杜鹃》杂志的文本,对应通行的全本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夏目漱石原本只打算写一个短篇,即本书的第一章。小说刊载之后反响颇佳,于是创作了续篇,即本书的第二章。之后夏目又继续创作,最终将《我是猫》写成了一个长篇。
本书的第一章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阅读,加上第二章,则是夏目最初构思的一个完整的版本。而从全本的第三章开始,则可以作为前两章的续篇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