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其外的人
“瞧,菲莱蒙的衣服金光闪闪。”
“商人的衣服也金光闪闪。”
“他的衣服是用最精细的料子做的。”
“那些料子在裁剪之前,摆在柜台上不是同样精细吗?’,
“可是,刺绣和饰物更使它增添了华丽。”
“那么我赞美匠人的手艺。”
“要是有人问他时间,他掏出一块精美绝伦的怀表;他的佩剑的护手是用玉石雕琢而成;他手上戴着一颗耀眼的大钻石,那确实是一件珍宝;那些随身带的既华丽又实用的小玩意儿,他样样俱全,而且他像那些娶了家财万贯的老处女的年轻人,用各种首饰打扮自己。,,
“你终于引起我的好奇心了;我无论如何要亲眼看看这些珍奇的物品:请把菲莱蒙的衣服和首饰给我送来,但是人不必来。”
菲莱蒙,如果你以为你乘坐六匹高头大马拉的华丽马车,有一大群无赖跟随左右,别人就会更加器重你,那你就错了。别人衡量你的时候,会把这一切与你无关的东西撇开,看穿你这个蠢材。
对那些因为衣着华丽、车马闪光、从者如云,从而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人,有时要略加教训!从与他们谈话的对方的态度和眼神里应该看出这一点。
钻营者
莫佩斯和我素不相识,由于他登门造访,我才见过他一面。他请不认识的人把他带到从未谋面的人家中,他给仅仅面熟的女人写信,他钻进一些受人敬重但与他素昧平生的人物当中,而且常常旁若无人,打断别人的谈话,以可笑的方式大发议论。有一次,他出席一个集会,见空位就坐,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别人请他离开那个留给某位大臣的位置,他又跑到公爵的位置上就座。他成了众人的笑柄,而唯独他本人板着脸,毫无笑容。你要是把一条狗从国王的扶手椅上赶开,它会爬上布道者的讲坛,而且无所谓地望着大家,既不显得尴尬,也不显得惭愧:这条狗同蠢人一样,毫无廉耻。
自负的人
梅里佩是一只披着各色羽毛的鸟,但这些羽毛不是他的。他不说话,他不思考,他只是重复别人的情感和话语。他对别人的思想一知半解,常常张冠李戴。而且他在重复别人刚才的讲话时竞以为在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同他这种人一块儿待一刻钟还可以,再长了他就支支吾吾,前言不对后语,把些许的记忆力赐给他的微弱光芒丧失殆尽,露出他的本相。唯独他本人不知道他距离崇高和英豪是多么遥远。他无法想象人们的才智可以达到多么高的顶峰,他天真地认为所有人都同他一样平庸,所以他的神态、举止表明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英才比起谁也不逊色。他经常自言自语,而且当着别人的面。人们看见他仿佛时刻在运筹帷幄,决断机要。如果你向他致敬,他会显得困惑,不知道是否应该还礼。而他还在犹豫不决的当儿,你已经走开了。他的虚荣心使他钻入上流社会,使他成为一个超过他能力的人,一个他不配做的人。从他那副神气,看得出他一心记挂着自己的外表。他知道自己的衣服很合身,自己的打扮很人时,他以为所有的眼睛都望着他,以为人们摩肩接踵,以一睹他的风采为快。P4-6
译序:法国散文的流变
与汉语“散文”相对应的法语词是“prose”。但是,无论汉语的“散文”或法语的“prose”都有双重的意义。首先,这是与韵文(法语为vers)相对而言的,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另外,散文还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大的文学类别,包括杂文、随笔、小品、特写、尺牍、评论、对话、报告文学等,含义非常宽广。郁达夫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现代散文只能约略的说,是Prose的译名,和Essay有些相像,系除小说、戏剧以外的一种文体。”散文体裁多种多样,手法灵活,不拘一格,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或随便,是最贴近生活的艺术。由于文无定法,随意吞吐,所以情感真切,较少束缚,这是散文的一大长处。本选集是以后一种定义为标准选编、翻译而成的,包括从十六世纪以来法国散文大家、名家的一些代表作。
法兰西语言诞生于九世纪,而要等到十六世纪法语才成为全体法国人的唯一共同语言。由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宗教改革的推行,法国需要打破中世纪的枷锁,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建立新的思想和新的精神。’在这种形势下,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法国,十六世纪的法国文学艺术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一批反映新思想、新精神的文学作品问世,如拉伯雷的充满乐观精神的小说,龙沙洋溢享乐主义的情诗,都是对生活的讴歌。在散文方面,首屈一指的是蒙田的《Essais》。Essai在法文中是“尝试”“实验”“经验”“试作”的意思,相当于英文的essay,梁宗岱先生曾将蒙田的这本著作译为《蒙田试笔》,但今天译作“蒙田随笔”的居多。蒙田说,他这本书是他“自然天性的尝试”。按照他的说法,这本书在法国文学中,甚至在世界文学中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他在其中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是“一个人对睿智的追寻的记录”。蒙田充满人文主义思想,主张遵循个性,而不要去违拗它、强迫它。蒙田并非一个感情激荡的人,他只钟情于两样东西:真理和自由。作为原则,他说:“我热爱生命。”
十七世纪是法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发展,百业兴盛,绝对君权得到巩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当时的法国,在各个领域,在欧洲都处于统治地位。与绝对君权相对应的是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十七世纪初的法国文学承继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乐观和朝气蓬勃,也承继了蒙田的睿智,但后来占据上风的是笛卡儿的理性。他最著名的命题是“我思故我在”。新一代的理想是笛卡儿的“高贵者”,高乃依的英雄。哲学对古典主义作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绝对君权强调“秩序”“权威”,古典主义文学则强调“理性”。路易十四支持古典主义文学,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文学的胜利与路易十四的统治和他本人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一些作家在他们的散文中,仍然关心农民的苦难,对他们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同时揭露了宫廷的骄奢淫逸。读者从拉布吕耶尔的《社会的不公正》和《反对战争》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拉布吕耶尔以他洞察秋毫的观察力、睥睨一切的讽刺和生动别致的文笔使《品格论》获得奇迹般的成功。这本书结构松散,内容庞杂,包括文学批评、人物肖像、社会习俗、政治评论等部分,但最成功的是“人物肖像”。为此,拉布吕耶尔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但同时也给自己树立了许多仇敌。应该说,他在社会批评方面所做的甚至超过了莫里哀和拉封丹。另外一位值得提到的著名散文家是波舒哀。他曾担任主教,发表过许多雄辩和感情充沛的布道演说,如《教会统一》《富人呀,扛起穷人的重负吧!》,还有一些悲怆的诔文,如哀悼玛昂-德·英格兰公主的悼词《夫人垂危!夫人死了!》等。
古典主义文学推崇“非个人”倾向,着力于描写普遍“人性”,而不是“我”。跟蒙田、卢梭或浪漫主义作家不同,十七世纪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并不热衷于自我暴露和倾诉衷肠,帕斯卡甚至说:“我是令人憎恶的。”但传记和书简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而且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回忆录作者和书简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这些作者绕过了古典主义原则给主要体裁(戏剧、诗歌)设下的重重障碍,同我们坦诚相见,推心置腹。但是,他们的坦率,他们的自我剖析,与卢梭在《忏悔录》和《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表现的毫无保留的态度毕竟是不同的。在回忆录方面,我们可以举圣西蒙和雷斯红衣主教的回忆录为例,这些作品有重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另外,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书简在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不仅是传播消息的主要手段(如同今天的媒体),而且是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因此产生许多杰出的书简作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雷斯红衣主教,尤其塞维涅夫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塞维涅夫人留下的书简达一千五百余封,是法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她是一位贵族夫人,轮流在布列塔尼乡间和巴黎居……的大师们个个都是雄辩家,他们充满哲学精神,他们历数旧制度的弊端,呼唤科学和进步,提出种种改造社会的计划,他们热烈激昂的声音今天还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沙龙和咖啡馆(后者十七世纪后半期才出现)这类社交场所和十八世纪出现的俱乐部的作用。这些场所提供了交换消息、交流思想、进行哲学辩论的机会,对文学趣味的培养和创作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些传世经典散文就是在这种自由自在的气氛中酝酿成熟和问世的,如卢梭的《忏悔录》、夏多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波德莱尔在他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显然咀嚼了他的玩世不恭和忧郁之情,甚至表达了他的绝望,但在《点心》《穷人的眼睛》等篇章中,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他针对畸形和丑恶现象的愤懑是跃然纸上的。虽然在二十世纪一些消极世界观泛滥,主张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法国散文家依然众多,如法朗士、纪德、萨特、加缪、马尔罗。正是由于法国有这么一批热爱自由并且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正义而斗争的文学家,法国在世界上享有“革命的国家,自由的祖国”的美誉。
最后,法国散文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法国散文的精品不仅在思想上、在哲理上启迪我们,而且用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我们,给我们带来莫大的享受。法国散文家属于不同的流派,各有特点,各有千秋,此人的优点也许刚好是彼人的不足,要找出共同的艺术特点绝非易事,甚至可能是徒劳无功的事情。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成功的散文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都是言志、言情的作品。换句话说,成功的散文家都是情感作家。他们选择了最适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各种语言、修辞手段用得恰到好处。散文表达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以感情的类别来定散文价值的高下。无论欢乐、悲伤、愤怒、忧郁或豪放,都有存在的理由,在散文家笔下都可以写得感人肺腑,惊天地、泣鬼神。有一点是肯定的:散文家一定要真诚。只有真正发自作者内心的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几个世纪以来,法国散文大家如群星璀璨,但我们认为有几颗星星特别耀眼,他们居高临下,出类拔萃,具有象征意义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同。他们是十六世纪的蒙田、十八世纪的卢梭、十九世纪的夏多勃里昂。至于刚刚结束的二十世纪,由于没有足够的距离,我们还一时难于做出判断。萨特、加缪、马尔罗当然是伟大和崇高的,但他们似乎太着重演绎他们的哲学观;莫洛亚是睿智和风趣的,他别树一帜,但他还不是法国散文发展的标志;蓬热无论从他的作品的题材或表现手法,绝对是一位散文大家,但其地位还不能同萨特等相提并论。有人说,莫里亚克继承了夏多勃里昂的抒情散文传统,他的作品音韵和谐,节奏舒缓,具有难以抵御的魅力……我们暂且不下结论吧。
本选集是在拙译《法国散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基础上重新编撰、翻译而成的,篇幅由原来的15万字增加到约26万字,选译的作者25位,作品约200篇。译者希望通过这本书使读者对法国散文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个目的能否达到呢?这只能由专家和读者来判断了。
程依荣
2015年5月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法国散文大家如群星璀璨,有几颗星星特别耀眼,十六世纪的蒙田,十八世纪的卢梭,十九世纪的夏多勃里昂,二十世纪的加缪等。
程依荣编译的《法兰西散文精选(精)》荟萃了这些大家约200篇代表性的散文,既是传世的文学名篇,又是大师们人生感悟与哲学思考的直接体现,让读者在绝佳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思想和哲学上的启迪,领略法兰西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程依荣编译的《法兰西散文精选(精)》精选了蒙田、卢梭、夏多勃里昂等25位名家约200篇散文。本书始终贯穿法国散文的人文主义精神。作者关心的是人的感情和人的命运。其中的米什莱即使在那些把鸟类、昆虫、山岳、海洋当作描写对象的精美散文中,他也表现了对人类的脉脉温情。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作品中对普通人的关心和他对美好理想的追究是令人感动的。法兰西散文一方面对现实生活采取审视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志存高远,视追求自由和美好理想为己任。拉布吕耶尔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波德莱尔在他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显然咀嚼了他的玩世不恭和忧郁之情,甚至表达了他的绝望,但在《点心》《穷人的眼睛》等篇章中,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他针对畸形和丑恶现象的愤懑是跃然纸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