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芸教授的《共生翻译学建构》试图从共生翻译学的角度,进行梳理、廓清与重新估价。一方面,本书以共生翻译学的理论建构,几乎对当代所有重大的翻译理论都做出了理论回应,甚至包括深奥的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另一方面,她又以共生翻译学的理论视野,对翻译史进行了反思。就我上述提到的问题,本书对传统的忠实翻译之说给予充分的理性解读,即使在遭遇到跨文化与主观主义的翻译理论冲击之后,她仍坚持要实现文化传递的任务,完成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的使命,并从共生翻译学的角度,认为“翻译意味着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生态场中同质互助、异质共存”。
刘满芸所著的《共生翻译学建构/共生系列丛书》将生物学中生物共生的自然科学观点引入翻译学领域进行研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理论建构,以研究翻译中的共生现象、性质及规律为宏观路径,对翻译中的基本共生关系、共生要素、共生环境、共生机制和共生伦理等问题进行系统性剖析,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与方法;冀对杂乱的、片面的、局域的、无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界,在思路上为琐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整合与归拢的方法,使之能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带来某种完整性启发。
模块一 共生翻译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 共生学概述
1.1 “共生”的概念及起源
1.2 共生学的生物科学依据
1.3 共生学的跨学科辐射与渗透
1.4 共生学观照下的人文理性之光
1.5 协同学与共生学的异曲同工之妙
1.6 共生理念的翻译学萌起
第二章 共生翻译学基本原理
2.1 共生:崭新的翻译学概念
2.2 什么是共生翻译学
2.3 翻译的基本共生关系
2.4 共生翻译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 共生翻译系统
3.1 关于“系统”的概念
3.2 社会共生系统
3.3 共生翻译系统
第四章 共生翻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视点
4.1 共生:翻译研究的新的哲学工具
4.2 翻译:人类文明的强大生产力
4.3 共生:人类语言与文化进化的互联与互通机制
4.4 共生翻译的实质
4.5 翻译的广延性与广涵性
4.6 翻译的基本共生关系
4.7 共生翻译与翻译共生
4.8 翻译中共生关系的演化与优化
4.9 异质多元与异质共生:共生翻译的健康形态与理性内涵
4.1 0伦理与规约:共生翻译关系的平衡与度
4.1 1翻译共生中的畸形与矫正
4.1 2语言共生的危机与诉求
第五章 共生翻译的内涵与外延
5.1 共生翻译的内涵
5.2 共生翻译的外延
模块二 共生:翻译的历时与共时语境
第六章 翻译的历史:人类文明共生之历程
6.1 人类语言何以共生
6.2 翻译:人类文明共生之纽带
6.3 翻译使欧洲文艺复兴之花在怒放中共生
6.4 翻译与西方近代的人文共生
6.5 共生的繁华:异常活跃的西方现代翻译生态场
6.6 古代中国佛经翻译:东方文明共生之纽带
6.7 新时期中国翻译的全方位繁荣与共生
6.8 文明的播扬:中华典籍汉译外
6.9 国际汉学的历时共生
6.1 0汉典外译:与世界经典互利共生
6.1 1共生视野下的汉典外译之反思
第七章 翻译理论与方法:历时与共时的双重共生
7.1 历时与共时视野下中西方翻译理论与方法的共生
7.2 对抗与共生:中西方现代译论的杂糅与交汇
7.世纪:翻译共生新趋势
模块三 共生:嘈杂声中的希冀
第八章 在对抗中共生:传统译论与现代译论的碰撞与荡涤
8.1 翻译冲突之源:关于翻译的悖论
8.2 翻译的标准之争
8.3 对传统译论的解构与颠覆
8.4 “译者主体”思潮的癫狂
8.5 译者主体与翻译伦理
8.6 翻译伦理与翻译共生
8.7 翻译共生:从主体间性到文本间性
第九章 嘈杂之中的共生:解构主义翻译思潮之盛行
9.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9.2 翻译研究的哲学转向
9.3 翻译研究的解构主义浪潮
9.4 解构之后:理性的回转
模块四 翻译:意义的流动文化的共生
第十章 意义的流动文化的共生
10.1 翻译中的文化传递困惑
10.2 翻译中的文化认知尴尬
10.3 翻译中的文化对抗心理
10.4 翻译中的文化共生诉求
第十一章 差异的光芒:多元文化共生图景
11.1 文化多元共生危机
11.2 西式文化的盛行
11.3 文化共生之敌:文化狭隘主义
11.4 共生:历史的启示
11.5 共生:重筑多元文化生态
第十二章 共生视野下的本土文化身份构建
12.1 共生视野下的本土文化生存状态
12.2 共生视野下的本土文化生存反思
12.3 共生视野下的本土文化外译研究
12.4 本土文化在传统翻译中的式微文化身份
12.5 本土文化在汉译外中的文化身份构建
模块五 共生:文本、文类与翻译
第十三章 共生:文本、文类与翻译
13.1 翻译研究范式的演进
13.2 翻译研究:“名”与“实”的共生
13.3 原文与译文:合而共生
13.4 文本、文类与翻译
第十四章 共生:人译、机译与翻译模式的变革
14.1 翻译的职业化趋向
14.2 翻译的产业化推进
14.3 翻译工具的现代化
14.4 翻译的本地化兴起
14.5 人译、机译与人机共生
模块六 共生:文本、翻译与性别
第十五章 经典重译与文本共生
15.1 不同的译本,迥异的言说
15.2 不同的译者,迥异的志趣
15.3 不同的译本,迥异的风格
15.4 译者的共生,共生的伦理
第十六章 共生:文本、翻译与性别
16.1 两性之争
16.2 “第二性”:传统思想中女性话语的隐匿
16.3 现代女性话语意识的崛起
16.4 语言与翻译:女性话语体系的构建
16.5 共生:翻译中的两性生态构建
模块七 共生:外语教育与翻译教学
第十七章 共生理念下的共生教育
17.1 共生理念的现实启示
17.2 共生理念之于教育
17.3 共生理念下我国当下教育之反思
第十八章 共生理念下的我国地方高校外语教育与教学
18.1 我国地方高校外语教育与教学现状综述
18.2 教材、教学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18.3 传统教学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共生关系
第十九章 共生翻译教学理念探研
19.1 共生翻译教学理念
19.2 译者的社会共生素养培养:翻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任务
19.3 译者的专业素养培养:翻译教学中的核心任务
19.4 共生翻译教学理念的多维实践与创新
参考文献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