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难忘二战(硝烟中军旗军徽军歌的故事)/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零主编的《难忘二战(硝烟中军旗军徽军歌的故事)》着重围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通过深入挖掘二战参战国军队军旗、军徽、军歌背后的故事,重点介绍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杀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涉及20亿人口,等等。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法西斯同盟。通过展示这些反映二战军旗、军徽、军歌的典型故事,以此警醒世人铭记历史、远离战争。

内容推荐

陈零主编的《难忘二战(硝烟中军旗军徽军歌的故事)》从军旗、军徽、军歌背后的故事入手,解读二战。通过二战硝烟中的军旗、军徽、军歌的故事,警醒世人穿越时空、铭记历史、远离战争。

目录

第一部分 军旗篇

 1.闪电般倒下的波兰军旗

 2.星条旗上永远的痛

 3.插在德国国会大厦上的苏联红军胜利旗

 4.日不落帝国军旗的荣耀

 5.沾满鲜血的“卍”字纳粹军旗

 6.悲壮的意大利阿古依师军旗

 7.被焚烧掉的日军旭日旗

 8.坚强的“自由法国”军旗-

 9.从镰刀斧头到青天白日

 10.那些白旗的故事

第二部分 军徽篇

 1.蒙哥马利与两个军徽的贝雷帽

 2.塔兰托夜空中闪耀的英国“靶心”机徽

 3.细数二战军徽上的动物

 4.斯巴达之魂

 5.不应被湮没的军徽

 6.美军军徽上的青天白日

 7.红色五角星的力量

 8.令人作呕的一点红

 9.纳粹恶魔之印

第三部分 军歌篇

 1.两个年轻人与《八路军进行曲》

 2.伴随壮士出征的军歌

 3.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4.喀秋莎

 5.苏联卫国战争音乐纪念碑

 6.反法西斯的赞歌

 7.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8.啊朋友再见!

 9.奥地利退役上校与雪绒花

试读章节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时刻。就在这一时刻,希特勒用“闪击战”,从波兰的西、北、南3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的“闪击战”是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先进的军事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而波兰西部平坦的地形,又为“闪击战”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军队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快速行动具有决定意义,这些行动应由飞机、坦克等新式兵器实施”。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仍“死抱着阵地战陈旧观念不放”。而波兰又是受法国军事思想影响较大的国家。

波兰与德国接壤的西部,地形平坦开阔,既没有山地,也没有多少河流可作防御屏障。在德国对波兰进行的“闪击战”中。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德国的空军。1939年9月1日,天刚蒙蒙亮,数以千计的德国飞机像扑食的鹰一样,扑向波兰各地,进攻的第一天,就把波兰空军消灭在机场上。正是空军在对波战争的第一天对波兰各处重要的军事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轰炸,才使得战争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当华沙军民决定决一死战的时候,又是德国的轰炸机从空中对城市的供水和供电设施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但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如果没有空中的俯冲轰炸机,那么,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阿击战”将是不可想象的。

很快,波兰的大部分后方基地就变成了废墟,铁路、公路运输线也被摧毁。与此同时,德国地面部队的150万大军从西、北、南三面同时发起攻势。各路突击部队以坦克装甲集群为先导,越过波兰边境脆弱的防线后,不停顿地向纵深猛插。几天后,波兰军队各主要作战力量就被德军分割合围起来。合围圈里的波兰军队既不能撤到后方组织新的防线,又得不到后勤补给,处于束手待毙的境地。

这时,波军统帅部下令被围部队以骑兵作先导,实施突围。于是战争史上出现了骑兵向坦克冲锋的奇观;带着白手套的波军指挥官一声令下,军号长鸣,旌旗挥动,战马奔腾,马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正当德军迷惑不解地观望之际,波兰骑兵已经冲到坦克的火力范围之内。几分钟之后,这支曾经被波兰视为骄傲的骑兵部队,在德军坦克火力打击下血肉横飞,人仰马翻。这种战法无疑是以卵击石,它除了在战争史上留下一段笑谈外,什么也没留下。

与德国相比,波兰无论国力还是军力都很弱小,因而波兰军队的失败并不足为奇。但是波兰之所以失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是与其落后的军队结构和军事理论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波兰军队的主力还是骑兵,波军首脑机关一贯轻视防御,幻想依靠其精锐的骑兵部队反击,扭转局面,最终结束战争。英国战史专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这种理论至少落后了80年。”因而波兰的失败,是“一支陈旧的无可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坦克部队加上优势的空军所瓦解”。

波兰是希特勒“闪击战”理论的第一块“试验田”。小试牛刀,大获全胜,更加刺激了希特勒吞并欧洲,进而争霸全球的狂妄野心。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德国发动的对波兰的袭击进行评论时所述:我们已经看见了现代“闪电战”的一个完整的标本:看见了陆军与空军在战场上的密切配合;看见了对于一切交通线及任何可以成为目标的城镇所进行的猛烈轰炸;看见了活跃的第5纵队的身手;看见了间谍和伞兵队的任意使用;最重要的是,看见了大批装甲部队势不可当地向前冲锋陷阵。

丘吉尔这里提到的“闪电战”也就是后人常说的“闪击战”。“闪击战”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孙子兵法》就明确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写道,达成出敌不意的效果“是军事艺术中最重要的手段”。然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闪击战”理论却是在本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冯·施里芬提出的。“闪击战”的德文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形容行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军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员和使用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

战争史一再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包括两方面,一种是武器技术上的落后,一种是军事观念、军事思想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制约着前者,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在当今世界上,要想不被欺侮,不仅要发展武器装备,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军事观念,发展军事理论。P10-13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杀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O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自1939年爆发至1945年结束。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法西斯同盟。

整场战争涉及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以及所有的大国,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

参加反法西斯同盟的有中、苏、美、英、法等50多个国家;

参加法西斯同盟的是德、意、日等7个国家。

主要的参战国纷纷宣布进入总体战状态,几乎将自身国家的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之上,同时也将民用与军用的资源合并以方便统筹规划。而包括有南京大屠杀和犹太人大屠杀,以及在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细菌战、美国对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弹等事件,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自有记录以来涉及最多大规模民众死亡案例的战争。

这场浩劫的代价是,无数城市与乡村满目疮痍,无数世界文明遗产毁于一旦,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上千万人无家可归,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人的60%~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70年。

今天我们若想读懂二战,读懂战争的主角——参战国军队,不妨从军旗、军徽、军歌背后的故事入手。

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部队的旗帜,出现在国旗之前是表示该军队或部队属何国武装力量的特殊标志,是对一国军队特质最为精练的概括;军徽是军魂的图腾,通常与军旗紧密相连;军歌则是军队与战争中的一件特殊的武器,激励着斗志、鼓舞着士气、承载着希望、给予着勇气。

今天让我们通过二战硝烟中的军旗、军徽、军歌的故事,警醒世人穿越时空、铭记历史、远离战争。

谨以此书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作者

2015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