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海军--1949-1955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传会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海军——1949-1955》不仅是中国海军草创阶段的战史、军史,也是作者黄传会个人的成长史,以小见大,又大中见小,宏大叙事和个人记忆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既通过此作了解了史实大概,又对作品的细部看得真切清晰。

更为难得的是作品中所包容的大量关于1949-1955年中国海军的珍贵史料,这些都是作者从采访当事人、亲历者的记忆中发掘、打捞出来,其中的很多人已经作古,这等于是作家以一己之力抢救出来的,如果他不写下这段历史,以后再没有人能知道人民海军是这样走过来的。

内容推荐

《中国海军——1949-1955》是一部出色的报告文学佳作,作者黄传会以海军创作员的特殊身份,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中国海军在1949-1955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过程;此作也可以视为中国海军的前传。结构上主要分两条线,一条线叙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的草创阶段,另一条线是写“我”从一名岸炮兵到成长为海军创作室创作员的经过。两条线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层层推进,最后收拢在“辽宁”号航母。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启航

 我是一个岸炮兵(之一)前线

第二章 “原海军”

 我是一个岸炮兵(之二)磨砺

第三章 迎着强烈的海风

 我是一个岸炮兵(之三)哨所

第四章 新的使命

 我是一个岸炮兵(之四)风波

第五章 长江之旅

 我是一个岸炮兵(之五)演出队

第六章 学习苏联老大哥

 我是一个岸炮兵(之六)“1102”事件

第七章 较量

尾声 站在辽宁舰甲板上

后记

试读章节

1930年6月,张爱萍在作战中负重伤,秘密前往上海医治。伤愈后,辗转去中央苏区工作,4年间,从共青团中心县委书记干到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宣传部长、少先队总队长,1933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节节失利,中央根据地岌岌可危。张爱萍坚决要求上前线,编入彭德怀统帅的红3军团,任红4师政治部主任。长征路上,张爱萍先后率领红12团、红11团、红13团,作为红军的主力,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土城激战、四渡赤水、抢夺娄山关、一占遵义、老鸦山阻击战,尔后是二战遵义,克贵阳、强渡北盘江、逼昆明、强占金沙江、大渡河、过藏区,翻雪山、过草地,然后是狙击马步芳的骑兵,一路打到陕北。16军、22军、38军、64军我军这些赫赫有名的王牌军战史上,都记载着前身红4师及所属红10团、红11团、红12团和红13团的辉煌战绩。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几乎均可见张爱萍的身影。

长征结束后,中央红军进行了改编,1935年11月,军委将张爱萍调到军委骑兵团任代团长兼政治委员。这是红军一支装备精良的铁甲骑兵,它的前身是陕甘宁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领导的红15军骑兵团。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甘肃军阀马鸿逵称霸大西北的马队,三番两次侵袭红军。为了保证党中央的安全,中央军委决定以红15军骑兵团为基础,连同缴获的一批战马,组建中央军委骑兵团。

为了配合红军主力东征,张爱萍率骑兵团连打了几场胜仗,荡平了盘踞在北部三边地区的马匪武装。不久,接到返回瓦窑堡休整的命令。张爱萍经常对部队说:“打了胜仗去见毛主席!”骑兵团的官兵此时无不觉得自己最有资格去见毛主席。

队伍一路歌声,途经青阳岔时,获悉我边区政府刚被一股残匪给端掉了的消息。张爱萍命令一营断后,自己率大部追击。一口气追出去30华里,残匪见红军来势凶猛,落荒而逃。此时,部队的情绪嗷嗷叫,纷纷要求乘势端掉残匪的老巢“再去见毛主席”。张爱萍犹豫了一下,再打下去,部队将会很疲劳的。但残匪老巢离此已经不远,求胜心切的张爱萍,一声令下,带两个营一阵急驰,杀进残匪老巢,发现敌人并不多,一问才明白,匪首带着他的人马又出去打劫了。张爱萍命部队带着缴获的战利品返回,也是冤家路窄,匪首听说老巢被端了,遂在红军撤回的路边设下了埋伏。而张爱萍预先安排掩护的那个营,迟迟见大部队未归,又擅自撤离了警戒位置。

张爱萍在队伍断后,听到枪声,一惊,立即驱马上前。正在此时,路左边小山头传来密集的机枪声,张爱萍正在判断之中,一排子弹便扫了过来,他被掀翻下马,要不是被马压住,命就没了。这股残匪,非常凶残。张爱萍迅速收拢部队,组织反击。傍晚,敌人溃逃了,但骑兵团付出惨重的代价:牺牲了几十位同志和几十匹战马。

翌日,张爱萍接到中央军委通令撤职的处分决定。

一天,张爱萍正在读书反省,接到通知,立即去见毛泽东主席。

张爱萍轻步走进毛泽东窑洞,毛泽东将书往桌上一扣,劈头盖睑来了句:“怎么!你张爱萍还不服气?”

张爱萍一愣,赶忙说:“主席,我没有不服气,我接受处罚。”

毛泽东又逼问:“接受处罚?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对吧?”

张爱萍在心中连连叫苦:“坏了!坏了!气头上随意说的一句话,怎么这么快就捅到主席这里来了?”

原来是两天前,张爱萍遇到过去在中央苏区共青团共事的一位“领导”,他阴阳怪气地说:“张爱萍,你不是个‘常胜’将军吗,这回怎么唱起了《落马湖》?”

打了败仗,已是懊恼之极,经他这一挖苦,一激,张爱萍回了句:“有什么了不起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对方也不饶他:“打了败仗还嘴硬,小心军法处置。”“要杀头,老子伸长脖子等着!”都在气头上,越说越离谱。

“主席,那真是句气话。”张爱萍替自己解释。

“气话,我看你张爱萍心里还是不服气吧?”毛泽东咄咄逼人。

张爱萍是一百张嘴也解释不清。

这便是年轻气盛要付出的代价啊。

“好犯上!”毛泽东对张爱萍的印象,或许由此而来。

后来,毛泽东给红军大学教育长罗瑞卿写了封信,推荐张爱萍去红军大学学习。

七七事变后,毛泽东派遣张爱萍赴上海建立江浙省军委。

1939年3月,豫皖苏省委成立,张爱萍被任命为书记。

抗战期间,张爱萍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历任八路军苏皖纵队第5纵队3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3师9旅旅长、3师副师长、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4 9币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抗大四分校校长等职。

1945年9月,中央决定由新四军第1师和第4师两个师部机构合并组成华中军区,粟裕和张爱萍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此时,国民党17个军约50万人向华东野战军推进,沿津浦线向北,直逼华北、东北。不久,张爱萍作为破袭津浦铁路顽敌的前线总指挥,率领部队奔赴前线,按中央军委下达的作战指示,即将发起津浦路徐济战役。

张爱萍坐在大卡车驾驶室,参谋及随行人员在后面车厢里。离前线不远了,遇到老百姓的支前运输队,马车、独轮车,还有挑担子的,把路堵得严严实实。张爱萍见车走不动,天又下着雨,走了一天了,应该下去搞点吃的。他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回身要向车厢里的参谋交代点什么……谁也没有发现车慢慢向后滑动,旁边刚好有一堵墙,他还没说完话,头就被夹在车门和墙壁间……顿时失去了知常……

P32-34

序言

三个细节,给了我创作这部报告文学的激情。

细节一:

65年前——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

第二天清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爱萍率领先头部队,从江阴八圩港搭乘小渡轮,去接管江阴要塞。

细雨蒙蒙,战鼓催征。站在小渡轮狭窄的甲板上,张爱萍点了点人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华东军区海军的先头部队,五名干部加八名战士,一共十三人——这大概是全世界最小的一支海军了!”

片刻,张爱萍又激情满怀地补充道:“十三个人,十三万兵马啊!”

细节二:

一年后的1950年3月,新上任的军委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视察海防,抵达山东威海,欲登岛却无船可乘,不得已租了一艘小渔船。

渔船被几个军人挤得满满登登。 眺望着不远处的刘公岛,萧劲光神色凝重。渔民一边摇着橹,一边有些不解地问:“你是个海军大司令,怎么还要租俺的渔船!”

说者无意,萧劲光的心却被刺痛了,他对身旁的随行参谋说:“大家都要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海军司令员可是租老百姓渔船视察刘公岛的!”

细节三:

我在翻阅史料时,无意间发现1953年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致萧劲光的一封信——萧司令:

我来海军一年了,在你的亲自领导下,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自己确有任重力薄之感,应付不暇了,海军任务巨大,发展前途也很光荣的。因此我也是全力以赴来为海军建设而积极的工作,并决心做好这个助手工作的。但经一年来工作的证明,我做这个工作是很吃力的。特别新制度确定参谋长为首长的第一个代理人,经我再三考虑,我是不称职的。我10年左右参谋长工作的体会,这个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特种兵很需要的,我诚心拥护,为了工作利益,我建议不要为人事妨害了制度的建立。

鉴于上述理由,我的意见,请令方(强)或罗(舜初)做参谋长,以便真正地把全面工作抓起来,以免工作受损失。我的再安排请勿顾虑,放到下面基地,或部门,或学校,我均无意见。如果需要我继续做参谋工作的话,做副参谋长亦可。我既然来海军了,就得下决心干下去,绝不会给你添麻烦。

个人之见,当否,请考虑!

布礼!

职 周希汉

1953年4月20日

著名战将周希汉,以敢打硬仗出名。粗算了一下,仅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部共击毙和生擒61名国民党将军,其中8名两星上将。在战争年代从未叫过苦喊过累、甚至面对死亡连眼都一眨不眨的硬汉子周希汉,何以在海军参谋长任上刚刚一年,便提出辞呈,打起了“退堂鼓”?

1949年至1955年,史称新中国人民海军“初创时期”。三个细节,均发生在那一时期。

那是个艰难困苦的年代,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萧劲光、张爱萍、王宏坤、苏振华、刘道生、罗舜初、周希汉、方强等五六十位身经百战的开国将领们,刚刚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仗打完了,蒋介石被赶到了台湾岛,新中国成立,该脱下战袍去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了。然而,毛泽东一声号令,将他们调去干海军。“干海军?”谁也未曾想过,一个个都是“旱鸭子”,如何干得了海军?但是,他们分明听到激越的召唤声了,一阵阵撞击心怀的召唤声,一阵阵如战鼓催征似的召唤声——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召唤!

10万官兵,披荆斩棘,踏上了一条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之路,开始了创建新中国人民海军之梦。

面对封锁、没有舰艇、缺少人才、“土包子”不知道海战该怎么打……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像翻涌的浪山般朝年轻的海军扑来,正因为如此艰苦卓绝,10万官兵才将初创时期那段历史抒写得波澜壮阔、抒写得惊天动地!

那是激荡着一个民族不屈的意志和自信的一段历史;

那是铭刻着一代军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一段历史。

当那段历史渐离渐远之时,前辈们的品格和精神,依然在闪烁着风采和光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和沉淀,前辈们当年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已经变成了一份厚重的财富。

于是,我——

思之!

记之!

歌之!

后记

时间如同大海的潮头,奔流不息,飞速向前。真不敢想象,我在海军已经服役了整整45个年头,换句话说,这身海军服我已经穿了整整45年了。

4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浪花,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近乎一半的生命史。我有幸陪伴人民海军走过风雨兼程的45年,见证了人民海军的艰辛与荣光。

综观人民海军65年历史,我觉得最振奋人心、最为精彩的是一“头”一“尾”。“头”指初创时期的五六年,而“尾”呢,则是被称为“海军跨越式发展”的近10年。编队环球航行、亚丁湾护航、辽宁舰入列……近10年来,海军的跨越式快速发展,为世人所关注。但随着岁月流逝,海军初创时期的那段历史,历经半个多世纪风云,渐离渐远。当年的指挥者和参与者,多数已驾鹤西去,健在的也已届耄耋。我常常担忧,担忧这些亲历者与见证者在带走生命的同时会让这段历史“屏蔽”。

于是,我执着地坐在档案馆与资料室里,轻轻拂去发黄的史料上的历史尘埃,然后去和陌生的“故人”对话。

同时,我马不停蹄地走进一所所海军干休所,寻找当年的亲历者,进行一次次的“抢救性”采访。

我把这次创作,看成是一项抢救性工程,我觉得,如果我现在不去做,将来是不是有入愿意做,我表示怀疑;即便有人愿意,困难或许更大。

《中国海军:1949—955》写的是人民海军史中“头”的故事。在人民海军初创时期那段艰难困苦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里,10万官兵,为复兴新中国人民海军之梦,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筚路蓝缕……

我一次次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动,当然,更让我感动的是前辈们的那种精神——那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奋勇直前的精神!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支军队也好,是不能忘却历史的,是不能没有这种精神的。

穿插在本书中的另一条副线——《我是一个岸炮兵》,写的是我自己在“福建前线”近3年的当兵史,也是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对于我们这支军队来说,我以为,每一位军人独特的个人史的总合,凝聚成了最真实的浩瀚的军史。

历时数载,几多心血,终于有了这部《中国海军:1949—1955》。

但愿我没有辜负历史和海军官兵的厚望!

2014年岁末

于海军大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