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罗荣桓传编写组编著的《罗荣桓传》查阅核实了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保存的有关罗荣桓元帅的数千份档案资料,而且对罗荣桓生前战友三百余人进行了数百次采访,同时查阅了大量报刊图书,以严谨的文笔再现罗荣桓元帅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罗荣桓(1902—1963),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衡东县人。早年组织通城秋收暴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红一军团(兼东路军)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山东分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兼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中局第二书记兼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民兵工作小组组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等。
罗荣桓传编写组编著的《罗荣桓传》由中共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批准立项、《罗荣桓传》编写组撰写。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阅,《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编辑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几万大军集中在大山里头,刚过了几天,给养便发生了困难。每人每天只能发几分钱菜金,菜还没有地方买,柴火得靠自己上山打。罗荣桓在这一期间一手抓训练,一手抓生活,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拂晓,他带领机关干部和部队一起爬山,练习抢占山头。晨雾还没有退尽,他便和战士们一道,一人背着一捆柴火走下山来。他号召大家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改善生活:每逢休息时间,他便利战士们一起挖竹笋、捉泥鳅、摸田螺、挑野菜……到了夜晚,常常可以见到“满田灯火摸螺蛳”的情景。实在没有菜吃,打些米面糊糊,放一点盐就算是菜。
环境这样艰苦,罗荣桓在抓训练、抓生活的过程中,始终把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予以高度重视。在他领导下,部队经常上课,党团员经常开会,以制订个人和班排的作战计划,讨论在即将来临的反“围剿”战斗中如何发挥模范作用和先锋作用。每个连队都布置了列宁室,出了墙报,到处都可以听到暸亮的歌声。
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红四军广大指战员始终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对此,毛泽东十分满意。原来,在决定罗荣桓任四军政委吋,因为林彪过去同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不少人都为罗荣桓捏了一把汗,连毛泽东也有点放心不下。罗荣桓到任后,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把四军的政治:正作、军事训练、供给工作抓得井井有条,与林彪配合得不错。林彪除了负责作战指挥外,对部队的日常工作索性不怎么过问了。毛泽东放了心,他高兴地对身边的同志说:“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
5月14日,敌两个师离开富田向东固前进。有利战机出现了。16日下午,四军抢占九寸岭、观音崖两处隘口,与敌激烈战斗,歼敌1个多师。红军随即向东横扫700里,15天打5仗,俘获人枪2万余,胜利粉碎了第二次“围剿”。
7月1日,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三次“围剿”。30万大军像洪水一般,由北而南,汹涌而来,一下子几乎占领了全部中央根据地。红军冒着酷暑,绕道千里,从闽丙经根据地底部到瑞金再到兴国高兴圩地区集中。8月7日清晨在莲塘全歼上官云相师1个旅,下午在良村又将敌郝梦龄师2个多团歼灭。
良村战后,红四军又转向东面去打驻黄陂的毛炳文师。在良村只留下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打扫战场:安置伤员、收容俘虏、运送枪支。部队正在转移,敌第十九路军又紧追上来!红军打扫战场的部队来不及疏散。一些俘虏、枪支又重新被敌人夺了回去,红军的一些伤员也被敌人抓走!罗荣桓认为自己作为四军军委书记和政委,应该负责。
在历次战斗中,罗荣桓都非常注意做好伤兵的政治工作。每次战斗结束,他都要亲自检查伤兵的安置,走到担架旁对伤兵进行慰问,逐个询问伤员,伤在哪里,感觉怎样,及时将前线的胜利消息告诉给伤员,鼓励他们到后方安心养伤,痊愈以后再返回前线杀敌。他还组织政治部做好担架队的鼓动工作,沿途准备开水、干粮,工作非常细致周到:在第二次反“围剿”一次战斗结束后,罗荣桓在路上碰到十一师的干事邓逸凡,便问他:“你是干什么工作的?”邓逸凡回答:“组织担架队救伤员。”罗荣桓点点头,拍拍邓逸凡的肩膀,鼓励他说:“这一项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负伤的阶级弟兄全部救回来。”
“一定要把负伤的阶级弟兄全部救回来”,罗荣桓把这件事看成是巩固部队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经常亲自动手去做,但是良村战斗后,部队马上要去打黄陂,军情急迫,他把这件事交给了政治部和供给部,不料出了岔子。尽管有种种客观原因,但他心情仍然十分沉重,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8月11日,罗荣桓等率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相配合,冒雨进攻黄陂,歼灭毛炳文师四个团。随即转到兴国枫边、城冈地区隐蔽休整,静观敌人的动向。
这一期间,在城冈召开了红四军军委会议,为贯彻王明路线而于4月间抵达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一位负责人出席,会上又扯起良村战后丢掉伤兵、俘虏和枪支的问题。罗荣桓主动承担了责任,再次作了严格的检讨。可是,林彪未作检讨。会后,罗荣桓被免除军委书记的职务,由林彪接任,罗荣桓对于受到不公道的批评,毫无怨言。后来也从未汁较此事。
9月间,寻找红军主力一再扑空的敌人开始撤退。红四军和三军团攻击高兴圩之十九路军,打成对峙:十一师师长曾士峨壮烈牺牲。这一仗罗荣桓因脚伤末到前沿阵地。对曾士峨的牺牲,他感到十分悲痛,决心为曾士峨和一切牺牲的烈士报仇。当时他脚伤已经化脓,行动十分不便,未愈便又上前线,与林彪率部于9月15闩在方石岭将敌五十二师歼灭。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红四军奉命到石城地区开展工作,这时政委办公厅已与政治部合并,罗荣桓任第四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原政治部主任彭祜调到江丙省军区。林彪虽己任四军军委书记,但仍然只管作战,很少过问部队整训、群众工作。同往常一样,这一切主要仍由罗荣桓来抓。
P57-58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布置在全国范围内编写出版《当代中国》丛书。根据编写计划,《当代中国》丛书依内容共分为五类,人物传记是其中之一。由于人物传记涉及方方面面,情况繁杂,且编写时间长,1991年人物传记从《当代中国》丛书中分立出来,确定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在丛书总序中说: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能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传记,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
“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社有幸承担了《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自1991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传记,获得很好的社会影响。我们将继续按照丛书的编辑出版方针,把《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做好,以飨读者。
当代中国出版社
在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关怀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罗荣桓传》现已完稿,并作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出版。
邓小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撰写本书依据的主要是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所保存的有关罗荣桓同志的数千份档案资料。军事博物馆亦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图片资料。同时,《罗荣桓传》编写组还对罗荣桓同志生前战友聂荣臻、粟裕、黄克诚、谭政、宋任穷、何长工、杨勇、萧华、江华、张爱萍、许世友、冯文彬、童小鹏、王建安、陈士榘等三百余人进行了数百次采访,查阅了大量报刊图书,力求尽可能广泛地搜集资料,认真进行分析鉴别和取舍。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全书由刘汉指导写作并多次审阅修改书稿。首先,由黄瑶、李维民、潘天嘉、白刃、杨国庆、李志经分工写出第一稿。黄瑶写青少年和红军时期,李维民写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7月至1942年),潘天嘉写抗日战争后期(1943年至1945年9月),杨国庆和白刃写解放战争时期,黄瑶、李志经和杨国庆写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这四部分共有近80万字。然后由黄瑶写成第二稿,并根据新掌握的材料和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和增删。在修改过程中,梁必业、陈沂、刘居英、华楠、李伟、辛国治、薛真、尹健、李圭、高七、江靖飞、宋群、牛荫西、李翔、陈文渊等同志和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审阅了书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编辑委员会办公室(总政宣传部编研室)对写作进行了指导,并多次主持召开书稿讨论会。为本书出版做了很多工作的还有陈去疾、孙剑云、毕秀芝、邹世勇、赵文翰、王洪、赵守忠、刘群法、王宏伟、黄敏等同志。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罗荣桓传》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