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著名学者特里·平卡德教授撰写的《黑格尔传/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甫一问世,就引来西方知识界好评如潮。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圆满最可信的黑格尔传记。它对黑格尔哲学思想作出了严格的解释,而且集学术、风趣和戏剧性于一体。较之已有的黑格尔传记,它对黑格尔生活思想谱系的梳理整合更加井井有条,内容更加广博清晰;这本传记使得(黑格尔)走下神坛,使他的哲学探索变得更加可信,更为感人。
| 书名 | 黑格尔传/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 作者 | (美)特里·平卡德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美国著名学者特里·平卡德教授撰写的《黑格尔传/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甫一问世,就引来西方知识界好评如潮。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圆满最可信的黑格尔传记。它对黑格尔哲学思想作出了严格的解释,而且集学术、风趣和戏剧性于一体。较之已有的黑格尔传记,它对黑格尔生活思想谱系的梳理整合更加井井有条,内容更加广博清晰;这本传记使得(黑格尔)走下神坛,使他的哲学探索变得更加可信,更为感人。 内容推荐 由国际知名黑格尔研究专家特里·平卡德完成的这本传记《黑格尔传/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结合黑格尔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展现其成长历程,其雄心壮志,其与同时代鸿儒如荷尔德林、歌德、洪堡、谢林、门德尔松的交往等。在作者的笔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钟情欧洲现代性,性情复杂、让人着迷。这本传记集学术、风趣和戏剧性于一体,人物立体生动,饱满可信。 目录 序言 鸣谢 关于本传记的说明 第1章 黑格尔古符腾堡时期思想根基的形成 第2章 图宾根新教神学院 第3章 从伯尔尼到法兰克福再到耶拿时期:失败的计划和崭新的开始 第4章 文本与草案:黑格尔从法兰克福到耶拿时期《精神现象学》之路 第5章 黑格尔开口说话了:《精神现象学》 第6章 生活的转折:从耶拿到班堡时期 第7章 纽伦堡受尊敬的人 第8章 从《精神现象学》到“体系”:黑格尔的《逻辑学》 第9章 海德堡时期:成为焦点人物 第10章 柏林时期:改革与镇压的中心(1818-1821) 第11章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自由、历史和现代欧洲国家 第12章 思想根基的巩固:柏林、布鲁塞尔、维也纳时期(1821-1824) 第13章 独树一帜:柏林和巴黎时期(1824-1827) 第14章 对现代生活的全面思考:自然、宗教、艺术和绝对 第15章 在家中:1827年至1831年 尾声 注释 黑格尔生平年表 本传记引用的黑格尔著作 本传记引用的其他著作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黑格尔出身美丽富饶的符腾堡一个中等富裕家庭。父亲格奥尔格·路德维希·黑格尔曾在图宾根大学学法律,他在黑格尔出生时任符腾堡宫廷税务局书记官。黑格尔父亲家族上溯几代,是16世纪从3奥地利移居符腾堡的;当奥地利新教徒在16世纪被要求皈依天主教时,黑格尔符腾堡家族中一名祖先约翰内斯·黑格尔这位锡匠就从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迁至信奉新教的符腾堡,但是他依然坚持对路德教的信仰(或者至少黑格尔家族自己是这样讲述的)。。黑格尔家族中有若干代人做过符腾堡牧师,牧师是符腾堡公国颇受尊重和极重要的职位。(举例来说,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就是由马堡一位名叫黑格尔的牧师施洗礼的。)黑格尔祖父(格奥尔格·路德维希·克里斯托夫)做过旧施泰格城的Oberamtmann(公爵司法行政长官,一种高级郡副司法长官),黑格尔曾祖父(也叫格奥尔格·路德维希·克里斯托夫)做过罗森费尔德城的stadtvogt(也是一种公爵司法行政长官)。黑格尔的母亲,玛丽·玛格达莱娜·路易扎·黑格尔(她的女佣唤作弗罗姆),她的父亲任符腾堡宫廷高院律师;她的家族在斯图加特生活长达一个多世纪,她母亲的家族可追溯到约翰内斯·布伦茨这位16世纪符腾堡著名新教徒改革家。 黑格尔父母生有6个子女;唯有他及其妹妹克里斯蒂亚娜·路易丝和弟弟格奥尔格·路德维希活了下来。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儿童的高死亡率是那时的客观事实;仅天花一项疾病就夺去18世纪初符腾堡每13名儿童中1名儿童的生命,黑格尔本人年轻时也生过数次严重危及生命的大病。实际上,他的健康状况使他终身饱受种种疾病的折磨。黑格尔11岁时,母亲(1781年9月20日)死于一种在斯图加特流行的“胆病引起的发烧”,这病也差点儿传染上了黑格尔及其父亲。这一次黑格尔算是逃过一劫,母亲无疑没有传染上他,但是对此我们未能发现什么证据;此后,黑格尔开始患上一种讲话口吃病,其潜在原因很可能和他母亲的死、他自己的幸存、他自己与父亲间的某种对抗有关,尽管这些原因现今实际上已无从查考。(黑格尔在信中几乎从未提到过父亲;他们父子关系看来很是紧张;举例来说,他上大学时,他和父亲就法国大革命的性质问题显然有过多次颇为激烈的争论。)黑格尔弟弟格奥尔格·路德维希,一度做过军官(被授予上尉军衔)且似乎以此为荣;他被封为贵族,从而成了格奥尔格.路德维希·冯·黑格尔;他随拿破仑奔赴前线参加1812年俄国战役,一去不归杳无音信。黑格尔妹妹克里斯蒂亚娜寿命只比黑格尔长几个月;身为一位极有教养的颇富主见的女子,她终身未嫁自愿在家照料父亲。 教育与“文化”显然颇受黑格尔家人的重视。黑格尔父母在黑格尔3岁时就把他送到被叫做德国小学学校念书,5岁时他被送到被叫作拉丁语小学学校念书。母亲在家教他拉丁语,所以,他就读拉丁语学校时,已晓得拉丁语第一格以及与第一格相配的名词。更确切地说,黑格尔毕生醉心学问,无条件地尊重学问,这些几乎肯定是肇始于他向母亲学习拉丁语和他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这些早年的体验。黑格尔母亲能够做到在家教儿子学拉丁语,此事本身已说明了学问在黑格尔一家人中具有的引人注目的地位,因为,说得婉转些,女子在这个时期接受一种竟使自己能够在家教四五岁儿子拉丁语的教育(一个被克里斯蒂亚娜·黑格尔在对她那个时代青年女子的回忆中加以大书特书的事实),这样的事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其实,当黑格尔年仅10岁时,父亲就为他请了一位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教师K.A.F.杜腾赫费尔做几何学家教;随着黑格尔渐渐长大,父亲继续为他请其他门课程家教。(举例来说,黑格尔很喜欢以这种方式学习法文。) P3-4 序言 黑格尔是几乎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认为对其略知一二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是卡尔·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先导,但是和身为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不同,黑格尔是从下列的意义上说的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现实最终是精神性的,它按照正题、反题、合题的过程发展。而且黑格尔也颂扬普鲁士国家,声称它是上帝的作品,是完美无缺的,是全部人类历史的顶峰。在他看来,普鲁士所有公民都应该无条件地效忠普鲁士国家,而普鲁士国家则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他们。黑格尔由于对他所炫耀地称作的绝对加以类乎神秘的颂扬而在德国民族主义、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发展中充当了主要角色。 第一段中除了第一句话外差不多每句话都是错误的。 甚至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就连这第一句话也极清楚地证明是错的,这句话长期以来在学术圈内成了众所周知的错话,而它却仍然出现在几乎一切思想简史或简明百科全书关于黑格尔词条里。 但是假如那不是黑格尔,那么黑格尔是谁?而且他怎么落得被人这么严重误解的下场呢? 黑格尔出生于现时代的转折时期,而他一生经历了现代两次伟大革命。出生于1770年的黑格尔,成长于国王稳坐宝位时期,而在浅薄的观察家看来,社会处在多年前呈现出的状况中。在他青少年时期,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就已相继爆发,而到1831年他辞世时德国工业革命即将来临;乘火车旅行和摄影已经变为现实,蒸汽机正在推动着工业的发展,并且世界正见证向经济全球化迈进时出现的一些激动人心的东西,而我们现在发现它们是我们世界的极为正常的部分。 我们在我们自己时代喜欢将大量技术变化看作快速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大概没有哪代人像黑格尔那代人一样经历过这种改变生活方式的痛苦。那时工业化和政治革命动乱对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异常罕见的;世界眨眼问变小了,革命的可能性始终悬于那时一触即发的气氛中,革命战争既给整个欧洲大陆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毁灭,到19世纪30年代,以往的偏僻地方陡然通过汽船和机车而相互连接起来并与世界大都市连接起来。全新的职业如雨后春笋,服务于现代世界快速兴起的经济行业。那时的青年男女完全有理由极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过着史无前例的生活,过去的世界甚至就连他们父母的世界也不复能对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新的世界生活提供适当引领。一些人的反应是,抵制那种令人晕眩的割裂游离感,希望回复到原来存在的那个世界中去;另一些人则对将来改变人性抱有革命的希望。 黑格尔本人对那些革命事件和对他自己那代人的那些深切体验并非是漠不关心的。他被它们所吸引,他拥抱它们,他引以为终身使命的就是试图去领会那些环境和那样的体验,就是努力去理解他和其他人,作为在18世纪末成长起来的、经历了那个时期混乱与19世纪黎明的德国青年和欧洲青年,亲身遭遇的巨变的意义。他哲学中许多内容所试图与之达成妥协的是,那些事件在我们即“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且必然意味着的东西(这里的我们作为“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企图绞尽脑汁地去理解我们自己的市场社会生活的意义和对自由的颂扬)。现时黑格尔已被称作使现代性自身成为人们思考的对象的第一位大哲学家,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尽管黑格尔对后世这么多的思想产生影响,他在当代哲学领域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位极为神秘的人物,而且这种神秘性的加深和变化取决于一个人是基于英美哲学语境还是基于欧陆哲学语境来考察他的思想被接受情况。在欧陆思想界,几乎当代每个哲学家都已对他的哲学作出反应,他依然代表着这一哲学传统的一股势力,依然代表着一位其影响几乎俯拾即是的思想家。举例来说,在现代文化的地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国家的作用、我们得怎样理解历史自身、现代艺术的发展前途如何这么多令人担心的问题背后,——站着的那个人,还是黑格尔,他赫然而立,成为关于上述诸问题争论中的主将之一。 不过,足以令人好奇的是,现时他的思想却已经被人再三宣布死定了且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是某种早就已经被克服了的东西。——然而,同样使人感到奇怪的是,他的思想这具所谓死尸却逐渐苏醒和重新露面。记得一位当代法国哲学家曾经评论道,所有现代哲学家们的极大焦虑是,他们不管开出多少条新路,总是发现它们全都是死胡同,因为黑格尔正等候在每条路的尽头且面带微笑。 诚然,对于许多人来说,黑格尔个人的名望已经是与声称使他的思想适应新环境的泰斗式人物卡尔·马克思的名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及其追随者断言已将黑格尔的据称“唯心主义”辩证法变成关于历史、社会和革命的“唯物主义”学说。不能不使人觉得很惊奇的是,马克思之后的学者对黑格尔所作出的反应是与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反应交织在一起的,而且这后一种反应又取决于人们对前一种反应做了何种思考,又取决于人们对黑格尔采取的不同态度。20世纪很多时候,“黑格尔”好像只不过成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这个短语中的非独立的一部分。 同样,由于被思想极为晦涩的海因里希·莫里茨·夏理鲍斯对黑格尔哲学做了在19世纪中期德国极为流行的阉割式介绍(和黑格尔哲学被马克思所解读),黑格尔思想旋即成了正题、反题、合题这个颇为枯燥无味的公式的代名词,这个公式从未被黑格尔本人用过且无论如何歪曲了他的思想结构。可是黑格尔哲学所具有的特性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而在许多人眼中,黑格尔依然只是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的唯心主义思想先驱,这种看法(取决于一个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使黑格尔成了一个英雄抑或一只狗熊,不过在这两种情况下,名人自己的思想无关紧要,他唯一的真正重要性在于他所影响的人。 黑格尔在英美哲学中受欢迎情况始终与他在欧陆受欢迎情况有着天壤之别。黑格尔虽在英语知识圈中一直不乏忠实的读者,还是遭到英语哲学圈很重要的一大部分人的强硬拒绝,有时甚至是极张狂地拒绝,被视为无任何重要性可言。 在英语哲学世界的许多地方,可以稳妥地说,黑格尔未遭彻底拒绝,只是受到冷落而已。如果我们发觉某些大学重要的哲学系,那里根本就不讲授他的哲学,特别是在研究生层面上,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几乎尽人皆知的是,有大量英美哲学家拒绝解读黑格尔,他们似乎完全认同贝特兰·罗素对黑格尔的批判,而从没有研究过黑格尔本人。英美哲学家中,最初由罗素和20世纪初针对德国唯心主义的伟大批评家所培养出的怀疑论者仍旧坚持认为,那被算作现代分析哲学伟大成就之一的明晰和严格论证,只能凭借彻底拒绝并避开黑格尔晦涩的散文体和难懂的欧陆思想而达到且保持。对于当代哲学中这些人来说,黑格尔已不属现时代大思想家之列,不复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人物,而成了人们实际上不惜任何代价躲之不及的名人,黑格尔已经无重要性可言,而且他的思想至多只不过是易受影响的青年人心灵必须特别加以防范的一种邪恶的诱惑。 好像黑格尔几乎成了一位不速之客,虽然如此,他仍拒绝离开,即使是在分析哲学本身中;相反,他继续冷不防地出现在当代知识生活的许多偏僻小径上。然而他为什么被人们撇在一边了呢?黑格尔怎么成了这样一个受蔑视的人了呢? 部分的解释,说白了是由于历史造成的。黑格尔在英语世界中遭到责备,说他应对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极权主义承担责任,应对那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分子所体现的民族主义国家崇拜承担责任。他不但有日耳曼人搅乱人心和学术殿堂中江湖骗子嫌疑,而且他的名字还和20世纪的道德灾难联系在一起。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卡尔·波普发表他的力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把德国很多灾难归咎于黑格尔思想的邪恶影响的时候,对黑格尔哲学似乎已盖棺定论。波普对黑格尔所作的那番论述本质上实属恶意诽谤,丝毫没有打消许多学者心目中的恐惧,即对黑格尔的好像可能有些说道的著作的研究本身是一项危险的工作。 黑格尔历经种种劫难,还是活了下来,仍然一直在我们中间,尽管他的遭际颇为殊异。我们会发觉,某所大学一个系里的名教授们颂扬黑格尔是现代世界知识巨人之一,而同所大学另一个系里同样知名的教授们则嘲弄他胡说八道,取笑他空话连篇,甚或讥讽他欺世盗名,这种情况现今在任何名牌大学中照旧是极其寻常的。黑格尔,这位神秘人物,当下依旧是颇有争议的,似乎他就在昨天还一直在某些名牌大学校园里作讲演。 可是,为什么,如果他很久以前就死了且一去不复返了,如果他的思想显然很久以前就被其他思想取代并被证明是错误的甚或是危险的,——他依然没有离开我们呢?他在学界所激起的热情看来好像与他在哲学史上的形象极不相称,因为他的影响据称已经消失殆尽。 那么黑格尔是谁? 后记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年推出的,特里·平卡德(Terry Pinkard)撰写的这部Hegel:A Biography(《黑格尔传》),是近160年来第一本用英语写成的黑格尔传记。 《黑格尔传》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本真的黑格尔,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传记。作者平卡德牢牢地使黑格尔置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再现黑格尔处于拿破仑时代和后拿破仑时代怀有的雄心壮志。可以说,历史的厚重、文学的手法、哲学的思辨,此三者在《黑格尔传》中融为一体。 当译者将这本黑格尔传记向商务印书馆作推荐时,陈小文副总编辑和朱泱编辑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这本传记中译文具体分工为,朱天幸翻译第3、4、7、10、13、15章,其余为朱进东所译,朱进东还对朱天幸的译文作了校译。赵欣、武志丽、杨波参加了部分章节的初稿翻译工作。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采用或参照了贺麟、王太庆、范阳、张企泰、梁志学、薛华诸位先生有关黑格尔著作的中译文。张澄清先生为中译本作了译序。 复旦大学图书馆薛××老师,提供了英文版黑格尔传记复印本。江苏大学于晓琪先生通读了译稿第11章。张佳莉从美国为译者复印了有关黑格尔传记方面的资料。 “翻译是一场马拉松”(南京大学陈亚军先生语),似应诠释为既比速度更较量耐力。翻译《黑格尔传》这场颇为艰辛的马拉松眼下已经跑完了全程。 译 者 2013年7月2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