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辜正坤汉译主编的这本《李尔王》为“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中的一本,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讲述听信两个大女儿阿谀奉承的李尔王将自己的国土分给她们,却赶走讲真话的小女儿,最终酿成了悲剧。
| 书名 | 李尔王(英汉双语本)/莎士比亚全集 |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 作者 | (英)莎士比亚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辜正坤汉译主编的这本《李尔王》为“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中的一本,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讲述听信两个大女儿阿谀奉承的李尔王将自己的国土分给她们,却赶走讲真话的小女儿,最终酿成了悲剧。 内容推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 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目录 出版说明 莎士比亚诗体重译集序 《李尔王》导言 李尔王 “试解最大的问题”—《李尔王》译后记 Introduction to The Tragedy of King Lear The Tragedy of King Lear User's guide 试读章节 不列颠王宫 肯特、格洛斯特与爱德蒙上 肯特 我原以为陛下喜欢奥尔巴尼公爵,胜过康沃尔公爵。 格洛斯特 我们向来觉得是这样;但现在要分国土,倒看不出他偏爱哪一位公爵,因为分配得太平均了,再怎么计较也无法看出差别。 肯特 大人,这位应是您的公子吧? 格洛斯特 老哥,他的养育是我的责任。我常羞于认他,但次数一多,现在已经老脸皮厚了。 肯特 我搞不懂您的意思。 格洛斯特 老哥,这小伙子的母亲可懂得搞;因此她的肚皮搞得圆滚滚,然后,老哥,枕边还没个丈夫,摇篮里就先有个儿子。您看出这犯了忌吧? 肯特 我倒不愿这档子事没有发生,因为结果是如此体面。 格洛斯特 可我有个儿子,老哥,是合法生的,比这个大一岁吧,倒也没有更得我宝贝。这小子虽然是有点不明不白就自动报到,可他娘长得漂亮,制造他的时候快活得很,所以这野种是一定要认祖归宗的。——你认得这位高贵的绅士吗,爱德蒙? 爱德蒙 不认得,父亲。 格洛斯特 是肯特大人。今后记住,他是我尊贵的朋友。 爱德蒙 但凭大人差遣。 肯特 我自然会爱护你,也愿意多认识你。 爱德蒙 大人,我会努力不辜负您。 格洛斯特 他出外九年了,还要再离家。王上来了。 仪仗号。[一人捧小王冠在前,随后]李尔王、康沃尔、奥尔巴尼、贡妮芮、丽根、蔻迪莉亚及众侍从上 李尔格洛斯特,去招呼法兰西王和勃艮第公爵。 格洛斯特 遵命,陛下。 李尔 朕要趁这时候公布朕的心意。把那地图拿来。听着:朕已经把国土分为三份,下了决心老来要摆脱一切烦恼和公务,交托给年富力强的,朕自己轻松地爬向死亡。康沃尔贤婿,还有你,朕同样疼爱的奥尔巴尼贤婿,朕心意已决,此刻要宣布各个女儿的嫁妆;未来的纷争现在就先预防。法兰西和勃艮第,两位王公是向朕幺女求爱的对手,为此在咱这宫内逗留了多日,今天要给他们答复。女儿们,告诉我——既然现在朕要卸下统治的权力,领土的、国事的操烦——让朕知道你们当中谁最爱朕,朕好把最丰厚的恩惠赐给既良善又孝顺的那一位。贡妮芮,你是老大,先说吧。 贡妮芮 父亲,我爱您非语言所能表达;胜过自己的眼睛、天地、自由;超乎世上的财富或珍宝;犹如德貌双全、康强、荣誉的生命。子女献爱,父亲见爱,至多如此;这种爱使言语贫乏。谈吐空虚:超过这一切的比拟——我爱您。 蔻迪莉亚 蔻迪莉亚该说什么?默默地爱吧。 李尔 在这全部的范围内,从这条线到这条,有遮天的森林也有丰饶的平野,有富足的河川和广阔的草原,朕都交给你。让你和奥尔巴尼的子孙代代相传。——咱的二女儿怎么说呢?咱最疼爱的康沃尔夫人,丽根? 丽根 我和姐姐是同样材料做成的,自认可以与她匹敌。我打从心底觉得,她说出了我的真隋实意;只是那还不够,因为我要声明,最宝贵的人身五官所能提供的种种乐趣我一概都厌弃;唯有在父王您的爱里才感到幸福。 蔻迪莉亚 这下蔻迪莉亚可怜了。却也不然,因为我确信我的爱结实厚重,胜过我的口舌。 李尔 你和你的子子孙孙永远继承朕这美丽江山的三分之一,无论面积、价值、享用都不下于赐给贡妮芮的。——现在,朕的宝贝,尽管你是老幺,你青春的爱情正由法兰西的葡萄和勃艮第的牛奶争夺着呢,你有什么可说,来取得比你两个姐姐更丰盛的第三份?说吧。 蔻迪莉亚 没有,父亲。 李尔 没有? 蔻迪莉亚 没有。 李尔 没有就什么都没有;重说。 蔻迪莉亚 我何其不幸,无法把我的心塞进我的嘴里:我爱王上是照着本分,不多也不少。 李尔 怎么回事,蔻迪莉亚?把话修正—下,免得损失了你的财富。 蔻迪莉亚 父亲大人,您生下我,养育我,疼爱我;我恰如其分地回报这一切,顺服您,敬爱您,格外尊崇您。两位姐姐为什么要嫁人,既然她们说全心爱您?也许哪天我结婚了'发誓和我过一辈子的夫婿会拿走我一半的爱,一半的关怀和责任;当然我无法像姐姐她们那样嫁法。 李尔 这可是你的真心话? 蔻迪莉亚 是的,父王。 李尔 这么年轻就这么无情? 蔻迪莉亚 这么年轻,父王,这么真诚。 李尔 那就这样:你的真诚就是你的嫁妆;我指着太阳神圣的光辉、指着巫神和黑夜的神秘、指着天上掌管我们生死的星宿之一切运行发誓——我在此弃绝所有为父的职责、嫡亲的血缘和骨肉关系;今后在我心里,在我面前,永远把你当作路人。古代的蛮族,或是那种吞食自己亲生子女果腹的人,我打从心里对他们的友爱、怜悯、照顾,不会比对你这已成过去的女儿更少。肯特 好陛下—— 李尔 闭嘴,肯特:不要闯入恶龙和它的怒火之间。我原来最疼她,想要把晚年交给她亲切照顾。——滚,给我滚!——愿我在坟墓得享安息,我要在此割断父女隋。去叫法兰西。没听见哪?去叫勃艮第。——康沃尔和奥尔巴尼,我两个女儿的妆奁以外,再加上这第三份。就让骄傲,她所谓的率直,把她嫁出去。 P10-14 序言 莎士比亚诗体重译集序 辜正坤 他非一代骚人,实属万古千秋。 这是英国大作家本·琼森(Ben Jonson)在第一部《莎士比亚全集》(Mr.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ies,Histories,& Tragedies,1623)扉页上题诗中的诗行。三百多年来,莎士比亚在全球逐步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似乎与这句预言在在呼应。但这并非偶然言中,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莎士比亚这一巨大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必然性。最关键的,至少有下面几点。 首先,其作品内容具有惊人的多样性。世界上很难有第二个作家像莎士比亚这样能够驾驭如此广阔的题材。他的作品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称得上英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帝王将相、走卒凡夫、才子佳人、恶棍屠夫……一切社会阶层都展现于他的笔底。从海上到陆地,从宫廷到民间,从国际到国内,从灵界到凡尘……笔锋所指,无处不至。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叙事诗、抒情诗……都成为他显示天才的文学样式。从哲理的韵味到浪漫的爱情,从盘根错节的叙述到一唱三叹的诗思,波涛汹涌的情怀,妙夺天工的笔触,凡开卷展读者,无不为之拊掌称绝。即使只从莎士比亚使用过的海量英语词汇来看,也令人产生仰之弥高的感觉。德国语言学家马克斯·缪勒(Max Mvller)原以为莎士比亚使用过的词汇最多为15,000个,事后证明这当然是小看了语言大师的词汇储藏量。美国教授爱德华·霍尔登(Edward Holden)经过一番考察后,认为至少达24,000个。可是他哪里知道,这依然是一种低估。有学者甚至声称用电脑检索出莎士比亚用的词汇多达43,566个!当然,这些数据还不是莎士比亚作品之所以产生空前影响的关键因素。 其次,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娱乐性。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寓教于乐。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能够给予读者或观众极大艺术享受的娱乐性创造物,往往具有明显的煽情效果,有意刺激人的欲望。这种艺术取向当然不是纯粹为了娱乐而娱乐,掩藏在背后的是当时西方人强有力的人本主义精神,即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来对抗欧洲上千年来以神为本的宗教价值观。重欲望、重娱乐的人本主义倾向明显对重神灵、重禁欲的神本主义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当然,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与中国古人所主张的人本主义有很大的区别。要而言之,前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或原始欲望的正当性,而后者则主要强调以人的仁爱为本规范人类社会秩序的高尚的道德要求。二者都具有娱乐效果,但前者具有纵欲性或开放性娱乐效果,后者则具有节欲性或适度自律性娱乐效果。换句话说,对于16、17世纪的西方人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暗中契合了试图挣脱过分禁欲的宗教教义的约束而走向个性解放的千百万西方人的娱乐追求,因此,它会取得巨大成功是势所必然的。 第三,时势造英雄。人类其实从来不缺善于煽情的作手或视野宏阔的巨匠,缺的常常是时势和机遇。莎士比亚的时代恰恰是英国文艺复兴思潮达到鼎盛的时代。禁欲千年之久的欧洲社会如堤坝围裹的宏湖,表面上浪静风平,其底层却汹涌着决堤的纵欲性暗流。一旦湖堤洞开,飞涛大浪呼卷而下,浩浩汤汤,汇作长河,而莎士比亚恰好是河面上乘势而起的弄潮儿,其迎合西方人情趣的精湛表演,遂赢得两岸雷鸣般的喝彩声。时势不光涵盖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牵连着别的因素。比如说,文学或文化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对莎士比亚作品理解、阐释的多样性与莎士比亚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成了西方学术界的口头禅。西方的每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尤其是文学理论要想获得有效性,都势必会将阐释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试金石。17世纪初的人文主义,18世纪的启蒙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的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都不同程度地、选择性地把莎士比亚作品作为阐释其理论特点的例证。也许17世纪的古典主义曾经阻遏过西方人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过度热情,但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流派却把莎士比亚作品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莎士比亚俨然成了西方文学的神灵。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可以说在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都互相对立,势同水火,可是在对待莎士比亚的问题上,居然有着惊人的共识与默契。不用说,社会主义阵营的立场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Karll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个人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马克思一家都是莎士比亚的粉丝;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人类文学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他号召作家们要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甚至指出:“单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不用说,这些话多多少少有某种程度的文学性夸张,但对莎士比亚的崇高地位来说,却无疑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1623年版《莎士比亚全集》奠定莎士比亚崇拜传统。这个版本即眼前译本所依据的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The RSC William Shakespeare:Complete Works,2007)的主要内容。该版本产生于莎士比亚去世的第七年。莎士比亚的舞台同仁赫明奇(John Heminge)和康德尔(Henry Condell)整理出版了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当时的大学者、大作家本-琼森为之题诗,诗中写道:“他非一代骚人,实属万古千秋。”这个调子奠定了莎士比亚偶像崇拜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一旦形成,后人就难以反抗。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偶像崇拜传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机制。至少近两百年来,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已被宣传成世界文学的顶峰。 第五,现在署名“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可能不只是莎士比亚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凝聚了当时英国若干戏剧创作精英的团体努力。众多大作家的智慧浓缩在以“莎士比亚”为代号的作品集中,其成就的伟大性自然就获得了解释。当然,这最后一点只是莎士比亚研究界若干学者的研究性推测,远非定论。有的莎士比亚著作爱好者害怕一旦证明莎士比亚不是署名为“莎士比亚”的著作的作者,莎士比亚的著作便失去了价值,这完全是杞人忧天。道理很简单,人们即使证明了《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或《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罗贯中,也丝毫不影响这些作品的伟大价值。同理,人们即使证明了《莎士比亚全集》不是莎士比亚一个人创作的,也丝毫不会影响《莎士比亚全集》是世界文学中的伟大作品这个事实,反倒会更有力地证明这个事实,因为集体的智慧远胜于个人。 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译本翻译总思路 横亘于前的这套新译本,是依据当今莎学界最负声望的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进行翻译的,而皇家版又正是以本·琼森题过诗的1623年版《莎士比亚全集》为主要依据。 这套译本是在考察了中国现有的各种译本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翻译目的打造出来的。其总的翻译思路是本套译本主编会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相关领导和责任编辑讨论的结果。总起来说,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译本在翻译思路上主要遵循了以下几条: 1、版本依据。如上所述,本版汉译本译文以英国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基本依据。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亦酌情参阅了其他版本,以增进对原作的理解。 2、翻译内容包括:内页所含全部文字。例如作品介绍与评论、正文、注释等。 …… 这种爱使言语贫乏,谈吐空虚: 超过这一切的比拟——我爱您。(《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 李尔 国王要跟康沃尔说话,慈爱的父亲 要跟他女儿说话,命令、等候他们服侍。 这话通禀他们了吗?我的气血都飙起来了! 火爆?火爆公爵?去告诉那烈性公爵—— 不,还是别急:也许他是真不舒服。 人病了,常会疏忽健康时应尽的 责任。身子受折磨, 逼着头脑跟它受苦, 人就不由自主了。我要忍耐, 不再顺着我过度的轻率任性, 把难受病人偶然的发作,错认是 健康人的行为。我的王权废掉算了! 为什么要他坐在这里?这种行为 使我相信公爵夫妇不来见我 是伎俩。把我的仆人放出来。 去跟公爵夫妇讲,我要跟他们说话, 现在就要。叫他们出来听我说, 不然我要在他们房门前打起鼓来, 不让他们好睡。(《李尔王》第二幕第二场) 奥瑟罗 诸位德高望重的大人, 我崇敬无比的主子, 我带走了这位元老的女儿, 这是真的;真的,我和她结了婚,说到底, 这就是我最大的罪状,再也没有什么罪名 可以加到我头上了。我虽然 说话粗鲁,不会花言巧语, 但是七年来我用尽了双臂之力, 直到九个月前,我一直 都在战场上拼死拼活, 所以对于这个世界,我只知道 冲锋向前,不敢退缩落后, 也不会用漂亮的字眼来掩饰 不漂亮的行为。不过,如果诸位愿意耐心听听, 我也可以把我没有化装掩盖的全部过程, 一五一十地摆到诸位面前,接受批判: 我绝没有用过什么迷魂汤药、魔法妖术, 还有什么歪门邪道——反正我得到他的女儿, 全用不着这一套。(《奥瑟罗》第一幕第三场) 后记 试解“最大的问题”——《李尔王》译后记 彭镜禧 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怎么狗啊、马啊、老鼠都有生命, 你却连一口气都没有?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这一版本的《导言》说,《李尔王》是一出充满问题的戏。重大问题都没有解答”,并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上所引李尔断气之前,对着已经香消玉殒的幺女所说的话。这个问题,连同李尔在暴风雨中发狂前后对上天所发出的不平之鸣,都是他在剧中“天问”的一部分。问题的答案,其实不假外求,就在李尔本身;因为这出戏演的主要是李尔生命的成长。 在开场戏里,李尔宣布退休,要把国土(也就是家产)分给三个女儿继承。我们看到他的偏心(最疼幺女蔻迪莉亚)、幼稚、自大愚昧(用表相的言语衡量内在的爱心)、暴躁不知反省(不听肯特忠言劝谏)、喜怒无常(说翻脸就翻脸)。他的大女儿贡妮芮与二女儿丽根对他的判断与防范亦非全然无理。 因此李尔注定要接受教育。莎士比亚安排他在剧中三次下跪,标示他生命成长的进程。李尔因贡妮芮要把他的侍卫从一百人削减为五十人,愤而转投丽根。不料两姊妹已经串通好;丽根劝父王回姐姐家,于是: 李尔向她讨饶? 你看看这样的家还成什么体统: 亲爱的女儿,我承认自己老了; 老人是多余的。我双膝跪下,求您 赐给我衣服、床铺、食物。 丽根好父王,别这样了:这把戏很难看。 回去姐姐那里吧。(第二幕第二场) 这是李尔的第一跪;这时候的他还处在愚顽的老我里。诚如丽根所说,这是难看的把戏,只是表达李尔极度的愤怒。当丽根要进一步削减李尔侍卫时,他对贡妮芮说: 我跟你走。 你那五十是二十五的两倍, 因此你的爱是她的双份。(第二幕第二场) 李尔简单的数字逻辑再度显示他喊价式的感情观。因此,当他发现最后竟连一个侍卫都不保的时候,难免就崩溃了: 噢,丽根、贡妮芮啊, 你们好心的老爸,他慷慨给了一切—— 噢,这样想会发疯:我要避免, 不再想这个。(第三幕第四场) 可怜的李尔把爱当作可以购买、交换的物品,终究只能发疯。 外在的暴风雨原本象征李尔内在的暴风雨,但疯狂的李尔在暴风雨中反而逐渐清醒。他的臣子要他进茅屋躲避,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人性,跪下来说: 赤条条的可怜人哪,不论你们在哪里, 碰到这无情的狂风暴雨不停息, 凭着你们上无片瓦的脑袋、饥饿的肚皮、 窟窿百出的褴褛衣裳,如何抵挡 这般天候?噢,我从来没有 关心到这个!奢侈的人,去治病吧: 裸露身子来体会穷人的感觉, 好甩掉你多余的给他们, 显得上天还有一些公道。(第三幕第四场) 这是第二跪。李尔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他同情贫苦百姓,认识到自己没有克尽身为国王应当体恤子民的职责。 李尔第三次下跪是在与幺女蔻迪莉亚相会的时候。 蔻迪莉亚 噢,请看看我,陛下,用您的手按在我头上祝福我:您不可以下跪。(第四幕第六场) 蔻迪莉亚请父王手按在她头上祝福,应该是自己跪下。她说,“您不可以下跪”,显然李尔也相应跪下。父亲向女儿下跪本不寻常,一般而言也不合体制。他向丽根的第一跪是气愤之下的把戏;向蔻迪莉亚的下跪,却是真心表达深沉的内疚。 两眼被挖出来的格洛斯特说自己“是在能看见的时候跌倒的”,李尔则是经历风暴之后,大彻大悟。就在同一场结束,众人下场之前,他对蔻迪莉亚说: 您必须容忍我。现在请您,忘记、宽恕: 我是既老又蠢了。 以敬语“您”(you)称呼女儿,请她“忘记、宽恕”,是李尔谦卑地承认自己铸成大错。痛苦炼净了他,使他得到内心的平静。蔻迪莉亚的勤王大军不幸败阵,父女成为俘虏。女儿贴心地问:“我们就不去见见这两个女儿、姐姐吗?”李尔潇洒地回答: 不,不,不,不!来,咱们坐牢去。 就只我们俩,要像笼中鸟般歌唱。 你求我祝福你,我就下跪, 求你宽恕:我们这样过日子、 祈祷、歌唱,还要说说老故事,笑看 金闪闪的彩蝶,听听倒霉的家伙 谈宫里的消息,我们也凑上去—— 谁输谁赢,谁得势,谁失宠—— 我们要假装参透世事的奥秘, 俨然神的耳目:在围墙里的监狱 我们看遍各帮各派大人物 随着月亮的圆缺浮浮沉沉。(第五幕第三场)曾经贵为国王、颐指气使惯了的李尔,如今成为自己女儿的阶下囚,却毫不把它放在心上。他的愿望只是和他最疼爱、也最疼爱他的幺女蔻迪莉亚相互祝福、宽恕,度此余生。 回想第一幕第一场,李尔因为蔻迪莉亚无法像两位姐姐那般谄媚而怒不可遏时,脱口说出真心话:“我原来最疼她,想要把晚年/交给她亲切照顾。”如今似乎——很讽刺地——可以在监牢里如愿以偿了。然而,命运戏弄,没有等到赦免令,蔻迪莉亚已被谋杀;她终究无法成为李尔晚年的安慰。“太迟了”是所有悲剧的缘由。这个“最大的问题”,乃是李尔的真正悲剧,也是对于世人的沉痛警惕。 书评(媒体评论) “莎士比亚作品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的新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其再添一笔华彩。但凡恋爱过、嫉妒过、恐惧过、厌憎过、渴望过的人,皆可从中找到共鸣;人生百态,世间风韵,都能在这里寻到踪影——它的确值得每个家庭拥有。” ——朱迪·丹奇女爵士 “感谢贝特和拉斯姆森两位编者为我们奉上这版《莎士比亚全集》,它的成就堪称出版界罕有,即便莎翁本人也无可挑剔。” ——罗伯特·麦克拉姆,《观察家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