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劳动者和革命战士,他们或许没有光彩夺目的荣誉名衔,但是他们的事迹早已深入民心,他们是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的海外归侨。
24篇口述历史文稿,讲述25位归国华侨的人生际遇,与你一起于烽火战乱中,感悟中山归侨炽热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
杨彪主编的“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第一卷《赤子豪情》以口述方式,记下了老一辈归侨在民族危难深重的时刻毅然返国,参加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 书名 | 赤子豪情/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编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劳动者和革命战士,他们或许没有光彩夺目的荣誉名衔,但是他们的事迹早已深入民心,他们是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的海外归侨。 24篇口述历史文稿,讲述25位归国华侨的人生际遇,与你一起于烽火战乱中,感悟中山归侨炽热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 杨彪主编的“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第一卷《赤子豪情》以口述方式,记下了老一辈归侨在民族危难深重的时刻毅然返国,参加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杨彪主编的“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第一卷《赤子豪情》是由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和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联合编著的,主要讲述了25名归国老华侨与中国革命的故事。全书图文并茂,描述了归侨为国奉献的感人事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书共辑录了25位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秘鲁、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海外归侨的个人历史。他们走过的道路各有不同,有的在居住地生活期间已经参加了由该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有的几经曲折、只身返国参加抗日游击队,还有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直接回国读书、参军的。在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有的成为市、局级干部,有的成为教育系统或工厂企业的优秀工作者。轨迹各自不同,各有各的精彩。他们的高风亮节,至今尤为亲朋好友和街坊邻里所津津乐道,为后生晚辈所敬仰。 目录 沙场女兵教坛良师——记印尼归侨陈艰 把一生献给祖国——马来西亚归侨陈庆发自述 人生就像一面湖水——记马来西亚归侨陈瑞珍 峥嵘岁月铸军魂——记马来西亚归侨池伙荣 因为经历传奇,所以更喜平淡——记印尼归侨邓伟达 抗日烽火中的青春岁月——秘鲁归侨甘岳雄自述 铮铮铁骨意志坚——记马来西亚归侨黄天然 演绎一生的爱国情怀——记秘鲁归侨黄玉微 菲岛抗日英雄——记菲律宾归侨李炳祥 烽火的回忆——记马来西亚归侨李森 枪林弹雨铁骨丹心——记马来西亚归侨林校施 “马拉”侨领“云汉”热心人——记马来西亚归侨刘社在 共产党的挚友——记美国归侨刘震球 苏仲英和中山育幼院——记马来西亚归侨苏仲英 一生献中华——记马来西亚归侨孙康 革命就必须全力以赴——记马来西亚归侨温坤 血与火中的成长——记新加坡归侨吴蔚新 我的三个“一般”——美国归侨吴祖文自述 在南洋的那段激情岁月——记马来西亚归侨萧志明 情归中山——记马来西亚归侨曾汉松 矢志抗日——记日本归侨郑诚知、郑倩文兄妹 时代磨炼出我的积极人生——记印尼归侨郑庆祥 铁打的汉子——记马来西亚归侨郑志敏 归侨赤子心款款桑梓情——记秘鲁归侨卓俊强 后记 试读章节 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21年9月,我出生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古晋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陈金声经营麻包袋出口生意,商号叫“开春”。母亲张燕娘年轻时嫁给大户林家。丈夫病逝后,她经常受到旧家庭的虐待,后逃出林家,改嫁给我父亲。我出生时父亲已47岁。我7岁时,父亲送我到附近的私塾读书,9岁时才进入古晋福建会馆办的福建学校。中学时进人嘉应五属同乡会办的公民学校,后转大客家公会办的越光中学读书。父亲逝世时我才16岁,生意由母亲经营管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高中尚未毕业。我们受到历史课教师的宣传教育影响,纷纷离校走上社会,参加抗日宣传组织“霏霏歌剧社”。该社是客属公会成员蔡博爱、邓蜀均领导。歌剧社到第一省(今古晋省与三马拉汉省)周边的城镇宣传抗日演出,颇得社会及华侨的欢迎。 大约一年后,朋友蔡通先生介绍我到了华商商会工作,负责与驻山打根的中国领事馆联系,办理华侨登记事项。不久,我又兼任沙捞越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主办的沙捞越月报社工作。 在这期间,华商商会秘书长蔡木兴先生要我同福建学校教师张梅影、杨克尼夫妇等人组办沙捞越华侨青年话剧研究社,组织爱国青年宣传抗日活动。我们利用节假日的晚上在古晋利联大剧院作了多场演出,还到砂拉越河上游的石角、尧湾、短廊、石隆门等地宣传演出,获得广大华侨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我们将宣传演出所筹得的义款全部交给砂拉越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 青年话剧研究社还创办了义务夜校作为宣传抗日的阵地。学员多是家庭妇女、店员职工等,讲课教师多是青年话剧研究社的干部。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兵分数路向南、西南进军。日军在一个月内先后侵占关岛、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同年12月15日开始空袭沙捞越,24日在古晋登陆,占领沙捞越全境。 日军空袭时,我在防空监护组,和我同组的两位朋友都在日军第一次空袭古晋时被炸死。日军飞机低空扫射、狂轰滥炸七英里机场、海乾路石油公司油库和地势较高的老鼠园。我在现场救护伤员。数十户华侨死伤惨重。日军登陆时,我带着妈妈、妹妹逃到2英里半之外的橡胶园。我们在橡胶园里度过了两个月不安的日子。 1942年,日军慰安所占据了圣玛利英文女校作所址。听说日军到处抓未婚华侨女子到慰安所服务。为了避免意外,我和未婚妻梁月娟商量后,两家人办了几席婚宴,宣布结了婚。 1942年夏,日军驻古晋司令部成立,开始抓人。2月13日这天先后逮捕了各属侨领百余人,都关到答闽路的大监狱。是日午夜,10多名日警宪兵分乘三部车开到我家撞门进屋。一马籍日军军官率领这些人在楼上楼下搜查了两个多小时,把我和娟的书信以及他们认为需要研究的资料全部拿去,并且通过翻译叫我穿多件衣服跟他们走。当我被押上车时,朦胧中见到车里有青年社的林金泉同志。被押到警备部后已是凌晨3点钟,那些探员把我们身上的衣物全脱去,只剩下薄单衣和短内裤,然后把我们分别关在黑牢里。每间牢房住六人,每晚只能分成两排各三人面对面地伸着腿坐着睡。后来,我知道中华中学的金熹然也被捕入狱。在牢里每天早晚各放风一次,放风时每人分给一勺稀饭和两小块咸鱼,有时咸鱼是生蛆的,难以下咽。我每天要到厕所几次,饮用自来水充饥。这时我才真正尝到了饥饿的痛苦。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一位99号印籍警员从小窗口叫我的名字,用英语问我需不需要帮助。当时我向他要了白纸条和笔,告诉娟我被关押在警备部。此后每隔两三晚,这位99号警员在深夜时就从铁窗门投入一小包热饭给我,让我减轻饥饿之苦。 一周后的一个晚上,我被拉到审讯室。日警官首次审问我。由于我没有向他们点头哈腰,日警官大声叫骂,用皮鞭抽打我,打得我在地上翻滚。接着追问我关于4月间发传单事,我感到很突然并予以否认。日警官大叫起来。两个探员压着我跪下,用圆棍子架在我腿上踩踏,直至双膝出血。最后,日警官又把指挥刀架在我的脖子上,说他随时可叫我头断血流。这时,我眼睛模糊了,随即昏倒在地上。这次审讯直到凌晨3时,我承认是青年话剧社负责人,而且负责话剧导演,筹款是为了赈济难民。 10天后,我又被带去审讯,除了警探长外,换了一个个子矮小的日警。他们又追问上次所问的那些问题,逼我承认发传单的细节。在审问过程中,日警宪队长照样用皮鞭抽打我,警探则用木棍击打我的头部,后来又在我的脖子上吊了两大瓶辣椒水逼我喝下,这次审问历时6/卜小时。 此后,警备部开始强迫我外出劳动,推汽油罐、修路、搬运家具等。娟从99号警员那里得知我的劳动地点,赶到那里给我送饭。从娟口里,我知道浩然兄和姐夫在外边不断奔走,花了很多钱疏通有关人员。娟的首饰也全拿出来交给了日警官。 同年10月1日下午我终于获释,这时我才知道各属侨领被关了10多天后便被释放了。有的人出来组织华人维持会,为日本人办事。我不愿为日本人做事,还是依靠零售维持生计。 1943年3月的一个上午,宪兵部的老虎车突然开到我家,从车上跳下三名宪兵,冲进店里,说我有藏枪。搜查后把我押到宪兵部,关在审讯室里。20分钟后,宪兵队长和两名探员进来审问我,追问我藏枪一事。他们用皮鞭、木棍抽打我,接着又说我藏有私货、烟酒等,最后用粗绳把我绑起来。直到傍晚,两名探员才放了我。 P12-15 序言 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人们把到海外求学、谋生(那时叫做“出洋”)视为畏途。 1846年,香港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布朗牧师在辞职返回美国前争得了外界赞助,希望携同校内优秀学生前往美国接受正规教育。当布朗牧师向全体学生表示,感兴趣者可以站起来时,起立的学生一共只有三个:容闳、黄胜、黄宽。他们的祖籍都是香山。 25年后,容闳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选送幼童赴美留学,并亲自在国内多所官立学校里挑选中英文皆有基础的聪颖学童。然而应者寥寥,容闳只好回到邻近港澳的家乡香山挑选。在第一批30名留学幼童中,广东籍24名,其中,香山籍13名。为了防止幼童的家长日后反悔,出发前,还得请家长和学生本人签下“生死状”。 然而,就是这先后几批以香山幼童为主的出洋留学先驱,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石。容闳成为著名的外交家和出洋留学事业的开拓者;黄宽成为近代著名西医和最早的西医学院的创办者;即便是因病辍学的黄胜,也成了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至于由容闳率领出国的先后4批留学幼童,在其后的历史中更是发挥巨大作用。他们当中,就有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享誉国际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在成千上万“出洋”谋生的香山人中,容闳与唐绍仪等人其实只是特例。他们的优势在于,“出洋”以及其后在外国求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全部由教会赞助或者政府公费支付。绝大多数“出洋”谋生的香山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出洋”都是因为生活窘迫,活不下去,不得已的“铤而走险”之举。稍为幸运的,还可由早已在异国谋生的亲友挈带“出洋”,日后再行偿还相关债务。最悲惨的是那些跨国人口贩卖的牺牲品,亦即契约华工,俗称“猪仔”。 容闳回忆1855年初次回国的感受时写道:“甫抵澳门,第一遇见的事,即为无数华工以辫相连,其一种奴隶牛马之惨状,及今思之,尤为酸鼻。”率领幼童赴美期间,他曾受李鸿章委派到秘鲁调查华工处境。经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查清了华工所受的种种非人待遇:被贩卖到深山、糖寮、鸟粪岛等地,开山、种蔗、挖鸟粪,备受虐待。有的被活活打死,有的熬受不了自投火炉、糖锅自杀。 早年赴旧金山(美国)、新金山(澳洲)谋生的华侨,或开矿采金,或修建铁路,境况不见得比到秘鲁好多少。1882年,在香山籍驻关外交官郑藻如的严正抗议下,美国国会仍然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 近代华侨史的第一页,原来竟是如此的悲壮! 血泪斑斑的一页终于翻过后,我们读到的,便是华侨在居住地艰辛创业,为居住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乃至报效祖国,回馈家乡的一章全新的华侨史。 辛亥革命的号角,最早是在檀香山吹响的。眼见李鸿章拒见,救国愿望落空,中日甲午战争的全面失利更将清廷的衰朽腐败暴露无遗,孙中山先生于是在1894年10月经上海转赴檀香山,在大哥孙眉的协助下与华侨频繁接触,同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民主革命时期的首个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公开亮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于翌年的10月26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广州重阳节起义,民主革命的大纛终于在中华大地上升起。当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在最早的126名会员中,包括孙中山在内,共有70人祖籍香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初捷,香山起义随即于11月3日爆发。起义者成功占领县城,成为广东全省光复的先声。领导香山起义的,正是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的香山归国华侨林君复、郑彼岸。 民国成立后,从美国归来的“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在征剿叛逆中为国捐躯;从澳洲归来的“中华百货之父”马应彪创办先施公司,在营商的同时,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曾任广州红十字会主席一职。中山华侨为祖国、为家乡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天日可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山华侨及其眷属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投身参与。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以香港为基地的海外同乡济难总会“密助我邑守土政府之饷械”、“供给士兵之药物和用品”、“运送防御工事之水泥钢铁”、“组织募捐小组委员会回邑施济”(见1946年出版的《香港中山侨商会特刊》)。出身于华侨家庭的“杨伯母”(谭杏)在大儿子杨日韶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后,毅然把自己大半生积存的9000多元以及自己陪嫁的金饰等全部献给部队,帮助部队渡过难关。杨日韶不幸牺牲后,又将二女儿送到游击队当交通员,年过半百的老伴杨东也参加了为游击队送信和管理钱粮的工作。三儿子杨日璋牺牲后,她又将两个女儿和最小的儿子送到部队。侨眷贺婶家里砌有夹墙,遇到必要时,就把游击队员们藏慝在夹墙里。游击队员们亲切地称呼贺家为“堡垒户”,直至1949年4月,贺婶夫妇惨遭国民党中山县当局杀害。 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华侨为革命之母。”这话是孙中山先生为了表彰华侨对辛亥革命所做的巨大贡献而说的。尽管其后再没有哪一位国家领导人对华侨所做的贡献,作过如此言简意赅的精确表述,但华侨的炽热的中国心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年国内的55万家外资企业中,近70%是华侨华人投资兴办的。累计引进的6000多亿美元外资中,华侨华人投资占60%以上。另有统计数据表明,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广东捐款赠物兴办公益慈善事业折合人民币近400亿元。自改革开放初期至2008年年底,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在中山投资企业1600家,投资总额近70亿美元。 有一点敬请读者注意。当提及华侨对国家的巨大贡献时,人们常把目光投向那些回国投资设厂,支持家乡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等公益事业的海外和港澳台人士,较少注意那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侨居地国籍,返回祖国参加家乡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归侨。作为革命和建设大军的成员,他们有如水滴投入大海,把自己与家乡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融为一体,因而不如那些品牌响亮的工厂企业、雄伟巍峨的医院、学校大楼、名誉市民和善长仁翁的荣誉名衔那么光彩夺目,然而,他们的奉献,却是侨居海外和身在港澳台者所不能替代的。中山市侨联和侨史学会编撰、出版《赤子豪情》(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正是为了彰显他们鲜为人知的出色贡献,让家乡人民永远铭记,并为身居海外的华人、侨胞乃至港澳台同胞树立榜样。 《赤子豪情》是一部由多位侨史学会会员共同撰写的口述历史,采访对象多为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仍健在的海外归侨,也选刊了部分根据其亲友撰写的回忆录或口头述说整理而成的早已逝去的归侨的生平事略,可见搜集、整理这批材料的珍贵与迫切性。目前付梓的第一集,共辑录了25位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秘鲁、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海外归侨的个人历史。他们走过的道路各有不同,有的在居住地生活期间已经参加了由该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有的几经曲折、只身返国参加抗日游击队,还有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直接回国读书、参军的。在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有的成为市、局级干部,有的成为教育系统或工厂企业的优秀工作者。轨迹各自不同,各有各的精彩。他们的高风亮节,至今尤为亲朋好友和街坊邻里所津津乐道,为后生晚辈所敬仰。把他们称为“无名英雄”并不合适,因为,他们的事迹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只是未写成文字广泛宣传报道而已。或许可以这样说,他们不负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人、侨胞与港澳台同胞的重望,以普通劳动者和革命战士的身份,献身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们与那些致富不忘祖国,斥巨资在家乡投资办厂、兴建医院、学校的海外华人、侨胞角色虽有不同,但都具备着同样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胸中跳动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值《赤子豪情》付梓之际,谨向书中所述的爱国归侨前辈致敬,并对辛勤搜集、记录、整理这部归侨故事集的作者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在抢救历史之余,为读者撰写了一本如此生动感人的爱国爱乡教材,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将中山市归侨的动人事迹和为国家与家乡所作的奉献一一记录在册,莫让历史的遗珠失落在记忆的尘埃里! 是为序。 刘居上 2014年7月 后记 中山市是著名侨乡,华侨历史悠久,人数众多。中山市华侨背井离乡,奔赴世界各地干事创业,为当地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他们也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香山文化的使者。 2012年9月,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换届,新一届理事会秉承良好传统,以弘扬中山华侨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侨史研究、收集整理侨史资料,为传承华侨爱国爱乡、艰苦创业精神,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在第一次理事会议上,决定公开出版中山归侨历史事迹。归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国外时就积极投身当地的进步事业。回到国内,他们服从祖国的安排和需要,奋斗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时至今日,很多老归侨已经谢世,使收集、整理、编撰侨史资料变得越来越困难和紧迫。在市侨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13年,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适时提出开展老归侨采访活动,并制订了编写出版《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的计划。 从2013年7月起,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杨彪、副会长陈迪秋与学会郭防凌、刘允立、张海军、高泳、李光先、余子龙等人,先后对居住在中山的马来西亚、美国、秘鲁、印度尼西亚、日本和菲律宾等国家的中山归侨或归侨亲属进行采访。初稿完成后,经过编委会讨论,初步确定入选故事集的归侨人选,撰写题目以及内容体例等。 这本《赤子豪情》讲述的中山归侨,绝大多数的青年时代是在20世纪前半期度过的。20世纪前半期,是世界形势、中国国内形势最复杂、最痛苦、最悲惨的时期。短短几十年间,接连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和东南亚、东北亚:国内爆发民族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大决战……接连不断的战乱,考验着优秀的中山华侨、中山归侨。本书讲述的中山归侨,人人都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有的为了祖国民族民主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有的为了抗日战争,满怀一腔热情,回归祖国,参加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复员,他们继续为了祖国富强,默默奋斗在各条战线上。他们的人生故事,或者可歌可泣,或者平凡无奇,但是,他们都真正做到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他们在家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山城市精神的铸造者!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与中山市侨联领导以及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会长魏海鹰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对文稿的采写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尤其要感谢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会长、中山市侨联顾问魏海鹰先生乐捐出版经费。 《赤子豪情》编委会 2014年8月22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