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是作者张中良30年鲁迅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个人关于鲁迅认识的演进亦能折射出30年间鲁迅研究界的学术发展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鲁迅是一个经典话题,而经典常读常新,人见人殊。本书对于鲁迅世界的理解,打开了新的视野,提出了新的观点,而且在历史还原等方法论上亦能给人以启迪。
| 书名 | 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 |
| 分类 | |
| 作者 | 张中良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是作者张中良30年鲁迅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个人关于鲁迅认识的演进亦能折射出30年间鲁迅研究界的学术发展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鲁迅是一个经典话题,而经典常读常新,人见人殊。本书对于鲁迅世界的理解,打开了新的视野,提出了新的观点,而且在历史还原等方法论上亦能给人以启迪。 内容推荐 《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呈现出作者张中良从少年时代到年逾花甲对鲁迅的认识轨迹,亦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的鲁迅认知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鲁迅作品曾经给作者以温馨的安慰与莫大的启迪,作者至今仍能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源泉。作者力避从概念出发的套路,在中国社会文化与外来影响交汇的背景下和鲁迅自身的脉络中对其作品进行细读,揭示其复杂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如把《孔乙己》视为心理上诀别周氏台门的“成人仪式”,从祥林嫂的疑问悟出民间信仰的某种价值,从《离婚》里爱姑的性格看出日本有岛武郎小说《该隐的末裔》男主人公的投影…… “民国史视角”的引入给鲁迅研究带来崭新的视野,如鲁迅笔下“中国”的歧义,鲁迅世界的多重民国影像,鲁迅对1930年代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等,对每个话题的讨论都引入新材料、提出新观点,形成了与鲁迅的深层对话。回到鲁迅本体,进而回到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历史情境,才能超越单纯的崇拜,准确全面地把握鲁迅,这才是对鲁迅的真正尊重,才能走向鲁迅所希冀的未来。 目录 引言 文本解读 《呐喊》:启蒙之声 《孔乙己》细读 《彷徨》:灵府剖析 《故事新编》:古今穿越 《野草》:明暗之际 《朝花夕拾》:溯源汲泉 鲁迅杂文观的缘起、脉络与背景 鲁迅杂文的视野与深度 鲁迅杂文的审美特色 民国史视角 鲁迅笔下“中国”的歧义 鲁迅世界的多重民国影像 鲁迅对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评价问题 鲁迅对19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 鲁迅对19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 比较文学 鲁迅与泰戈尔 鲁迅与有岛武郎——以“爱”为中心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在痛苦与挣扎中永生 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 《鲁迅探索》中译本序 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