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品记(精)》作者洪子诚基于个人阅读体验及研究经历,选取了十余部(篇)有启发性的俄/苏与中国当代作品进行讨论:上编为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既谈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也引申出一些文学史问题,解读的作品包括《见证》(伏尔科夫)、《接骨木和花楸树》(茨维塔耶娃)、《娘子谷及其他》(叶夫杜普申科)、《苔花集》《晚霞消失的时候》《绿化树》《爸爸爸》《异禀》《塔可夫斯基的树》等;下编更偏重于从文学史角度进行概括性论述,讨论如俄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相关性问题等。
| 书名 | 读作品记(精)/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洪子诚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作品记(精)》作者洪子诚基于个人阅读体验及研究经历,选取了十余部(篇)有启发性的俄/苏与中国当代作品进行讨论:上编为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既谈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也引申出一些文学史问题,解读的作品包括《见证》(伏尔科夫)、《接骨木和花楸树》(茨维塔耶娃)、《娘子谷及其他》(叶夫杜普申科)、《苔花集》《晚霞消失的时候》《绿化树》《爸爸爸》《异禀》《塔可夫斯基的树》等;下编更偏重于从文学史角度进行概括性论述,讨论如俄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相关性问题等。 内容推荐 《读作品记(精)》收入洪子诚教授新近撰写的22篇文章和1篇访谈,分为 “读作品记”和“文学史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基于个人阅读体验及研究经历,选取了十余部(篇)有启发性的中外当代文学作品或重要文论进行讨论;第二部分的文章更偏重于从文学史角度进行概括性论述,讨论如文学性、俄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当代的文学制度,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等问题。 目录 序 读作品记 《爸爸爸》:丙崽生长记 《<娘子谷>及其它》:政治诗的命运 《塔可夫斯基的树》:“逆时代”诗人 《见证》:真伪之间和之外 革命样板戏:内部的困境 《晚霞消失的时候》:历史反思的文学方式 《苔花集》到《古今集》:被迫“纯文学” 《司汤达的教训》:在19世纪“做一个被1935年的人阅读的作家” 《在有梦的地方做梦,或敌人》:教义之外的精神经验承担者 《绿化树》:前辈,强悍然而孱弱 与音乐相遇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诗集>序》:当代诗中的茨维塔耶娃及其他 《人歌人哭大旗前》:同时代人的关怀 《跨域与越界》:得知自身的位置 《冬夜繁星》:“这世界真好,不让你只活在现在” 《回顾一次写作》:前言·事情的次要方面 文学史问题 与吴晓东对话:文学性和文学批评 相关性问题:当代文学与俄苏文学 “作为方法”的八十年代 新诗史中的“两岸” “献给无限的少数人”:大陆近年诗歌状况 当代的文学制度问题 关于当代文学的史料 试读章节 天意难测,于是备了一桌肉饭,请来一位巫师…… 2008年版:有些寨子祭谷神,喜欢杀其他寨子的人,或者去路上劫杀过往的陌生商客,但鸡头寨似乎民风朴实,从不对神明弄虚作假,要杀就杀本寨人。抽签是确定对象的公道办法,从此以后每年对死者亲属补三担公田稻谷,算是补偿和抚恤。这一次,一签摇出来,摇到了丙崽的名下,让很多男人松了口气,一致认为丙崽真是幸运:这就对了,一个活活受罪的废物,天天受嘲笑和挨耳光,死了不就是脱离苦海?今后不再折磨他娘,还能每年给他娘赚回几担口粮,岂不是无本万利的好事? 听到消息,丙崽娘两眼翻白,当场晕了过去。几个汉子不由分说,照例放一挂鞭炮以示祝贺,把昏昏入睡的丙崽塞入一只麻袋,抬着往祠堂而去。不料走到半道,天上劈下一个炸雷,打得几个汉子脚底发麻,晕头转向,齐刷刷倒在泥水里。他们好半天才醒过来,吓得赶快对天叩拜,及时反省自己的罪过;莫非谷神大仙嫌丙崽肉少,对这个祭品很不满意,怒冲冲给出一个警告? 这样,丙崽娘哭着闹着赶上来,把麻袋打开,把咕咕噜噜的丙崽抱回家去,汉子们也就没怎么阻拦。 例三:写帖子告官。 1985年版:接下来,又发生一些问题。老班子要用文言写,他(指仁宝)主张要用白话;老班子主张用农历,他主张用什么公历…… “仁麻拐,你耳朵里好多毛!”竹意家的大寨突然冒出一句。 仁宝自我解嘲地摆摆头,嘿嘿一笑,眼睛更眯了。他意会到不能太脱离群众,便把几皮黄烟叶掏出来,一皮皮分送给男人们,自己一点末屑也没剩。加上这点慷慨,今天的表现就十分完满了。 他摩拳擦掌,去给父亲寻草药。没留神,差点被坐在地上的丙崽绊倒。 丙崽是来看热闹的,没意思,就玩鸡粪,不时搔一搔头上的一个脓疮。整整半天,他很不高兴,没有喊一声“爸爸”。 2008年版:接下来又发生一些问题。老班子要用文言写,他主张用什么白话;老班子主张用农历,他主张用什么公历…… “仁麻拐,你耳朵里好多毛!”丙崽娘忍无可忍,突然大喊了一声,“你哪来这么多弯弯肠子?四处打锣,到处都有你,都有你这一坨狗屎!” “婶娘……”仁宝嘿嘿一笑。 “哪个是你婶娘,呸呸呸……”丙崽娘抽了自己嘴巴一掌,眼眶一红,眼泪就流出来,“你晓得的,老娘的剪刀等着你!” 说完拉着丙崽就走。 人们不知道丙崽娘为何这样悲愤,不免悄声议论起来。仁宝急了,说她是个神经病,从来就不说人话。然后忙掏出几皮烟叶,一皮皮分送给男人们,自己一点也不剩。加上一个劲的讨好,他鸡啄米似的点头哈腰,到处拍肩膀送笑脸,慷慨英雄之态荡然无存…… 例四:迁徙时唱“简”。 1985年版:作为仪式,他们在一座座新坟前磕了头,抓起一把土包入衣襟,接着齐声“嘿哟喂”——开始唱“简”。 …… 男女们都认真地唱,或者说是卖力地喊。声音不太整齐,很干,很直,很尖厉,没有颤音,一直喊得引颈塌腰,气绝了才留下一个向下的小小滑音,落下音来,再接下一句。这种歌能使你联想到山中险壁林间大竹还有毫无必要那样粗重的门槛。这种水土才会渗出这种声音。 还加花,还加“嘿哟嘿”。当然是一首明亮灿烂的歌,像他们的眼睛,像女人的耳环和赤脚,像赤脚边笑咪咪的小花。毫无对战争和灾害的记叙,一丝血腥气也没有。 2008年版:作为临别仪式,他们在后山脚下的一排排新坟前磕头三拜,各自抓一把故土,用一块布包土,揣入自己的襟怀。 P14-16 序言 这个集子里的文字,以“读作品记”和“文学史问题”的标题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占的分量较大,就以它作为书名。除个别外,都写于2012年以来的这几年。“读作品记”和前些年出版的《我的阅读史》(北大出版社,2011年)有关系,但也不同。主要是减弱了“阅读”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迹的记录,而侧重延伸、扩展到对当代一些思想、文学问题的讨论。因为想保留一些资料,行文常常缺乏节制,有的文章显得冗长;这是个本来可以避免却无意避免的缺点。 2002年4月我从北大中文系退休。台湾的一些朋友说,你与其在家无所事事,度日如年,不如到我们这里上点课。这就有了2009年到2015年,在台湾三所大学——彰化师大国文系、“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清华大学”中文系——讲了三个学期大陆当代文学史的经历。这段经历,在情感、观念里留下一些深刻印痕;比如对“日常生活”、对“多元性”的再认识等等。据听过我课的一个学生说,我在课堂上谈到“思想的安逸”,引述了西蒙娜·波伏娃的话:“人们对多元性的接受是资产阶级完美的意识形态,但那其实是对混乱和困惑的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们不再争取某种确凿的希望。”我对自己曾有这样的引述毫无印象,翻遍讲稿也找不到这段话的踪迹,更难以确定当时和今天是否完全同意她的话。在台湾的这段时间,这些稍微复杂一点的感受往往无法说清楚,记得住也能说明白的,倒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与我的家乡相近而感到亲切的语言、饮食、气候;浊水溪以南壁虎如石头碰击般清脆的叫声;多次登上,却总也见不到蝴蝶的“清大”的蝴蝶山;电视里政治话题与搞笑娱乐有时难以区分的节目;每天无数次听到的“谢谢”,和在我也“谢谢”时让我不解的“不会啦”的回应;将自己菜田收获的小白菜,一棵棵细心码齐捆好的早市的年老农妇;其实远不如汕头的那种美味,却享受过多赞誉的蚵仔煎;…… 在课程进行和全部结束之后,便有出版社建议我将录音整理出版,彰化师大和“交大”社文所的录音确实也都整理完成。仔细读过之后,发现许多和我以前出版的论著重复,出版当属“自我抄袭”,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里面也还是有一些新的东西,如一些作品的解读分析,和若干文学史问题的讨论,便根据录音和讲稿修改扩充,它们构成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到,《读作品记》和我过去的许多书一样,都和教学有关,也都是事先并没有“预谋”的无意的成果。和吴晓东对话的一篇,本来是我对他的访谈,刊物发表时他不同意用“访谈”的字眼,成为我们的“对话”。但事实上仍是访谈;初衷是我有不明白的事情要向他请教。 在台湾的将近两年时间里,得到许多老师、学生的帮助、关照。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不只是学识,更可贵的是品格、为人处世方面的。在那里我住过医院,幺书仪也动过几次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得到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有人替我们代为感谢时,一位女生的说的是:“也没有什么啦,两位老人在台湾,旁边也没有什么人,也是蛮可怜的……”这个朴素的回答我长久不忘。借这本书出版的机会,衷心感谢他们。 感谢先期刊载这些文章的《中华读书报》《现代中文学刊》《文艺争鸣》《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感谢北大培文的黄敏劫、高秀芹、周彬长期以来的支持;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了信心。 洪子诚2017年7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