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谍:重庆人的精神鼓励我去奋斗
精力充沛、笑容阳光的李谍是一个“80后”大男孩。他是Indiefilm传媒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操盘手,但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一名健身教练,或者从事跟运动有关的职业。
从小就向往世界
“他性格开朗,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这是李谍身边的朋友、老师对他最多的评价。李谍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母亲准确地捕捉到他这一性格特点,希望他长大后能出去闯荡。因此,母亲把他送到渝中区新华路的一家双语幼儿园就读,让他从小学习英语。
10岁那年,李谍用当时的“286”计算机,在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上,认识了几位来自台湾和香港的网友。
在整个初中阶段,李谍是班上的活跃分子,他最喜欢的课程是英语和历史,并努力自学《新概念英语》,所以他拥有很好的英语基础。
快中考的时候,因为坐在教室里死记硬背地备战中考,每天面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李谍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李谍出国的初衷就是想改变这种当“学习机器”的现状,他更喜欢和老师平等互动、讨论式的学习,更喜欢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状态。
1997年,李谍14岁,他在网上填报了留学申请表,甚至以妈妈的口吻用英文给语言学校发了电子邮件,然后才告诉妈妈。
2000年,留学申请成功获批,李谍被汉密尔顿男子高中录取。之后,他独立办完了所有的出国手续,背上行囊独自一人来到新西兰,在汉密尔顿的一所男子高中就读。
每当寒暑假,不少留学生都回家度假,李谍则选择留在当地。“不是我不想念家乡亲入,只是觉得假期是我融入当地社会、学习各种风俗的好机会。”李谍说。
因此,他一离家就是八年。
在车库自主创业
李谍大学毕业后,也曾找过几份工作,但他认为这都不是理想的人生,于是他决定自己创业。
在新西兰怀卡托学习了电脑图像设计后,他决定开一家广告电影制作工作室。创业初期,资金不多,李谍就在自己所租房子的车库里搭建了一个非常简易的摄影棚、安装了三个聚光灯,开始了创业生涯。
李谍的经营理念主要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末下岗再就业的母亲做生意的方式。当时母亲背着他在新华路卖小饰品,别人从朝天门进货后,就直接卖出去,而李谍的母亲则会在发夹上面再粘一些东西,比如星星、小花之类的饰物,通过“二次创作”,货品就从一个工厂化的东西,变成了独特、具有创意的饰品。李谍从母亲的经历中受到了启发。
李谍依靠自己和团队的独特创意,慢慢地在当地广告圈做出了名气。在经历了创业阶段的苦心经营后,2008年,李谍的公司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重要的合作机会——新西兰著名的玺龙茶庄向李谍团队发出邀请,他们希望能够拍摄一部宣传片,展现茶庄所在的怀卡托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向世界旅游市场推广。
李谍认为,要想把这个宣传片拍好,必须用航拍手段。但是航拍的价格不菲,仅雇直升机1个小时就需要3000多纽币。李谍的摄影团队向客户提出设计构想后,客户因为费用问题没有同意。
为了把第一笔大业务做好,李谍主动向客户提出分担一半的航拍费用,并动用整个公司的力量,把宣传片设计得尽善尽美。
现在,玺龙茶庄依然还在使用这部制作精良的宣传片,而李谍的工作室也从地下车库转到了“地面”。做事不仅是为了赚钱
打开电视,新西兰二台正在播放一个推销小排量汽车的广告。 “这就是我们的作品。”李谍说。自从完成玺龙茶庄宣传片制作后,李谍的公司在电视广告拍摄、独立电影制作上,技术日臻成熟,在汉密尔顿开拓出一片天地。
目前,李谍的公司更倾向于公益广告的拍摄,其中一个宣传保护未成年儿童的广告,李谍的公司投入了18个月的拍摄时间,最终并没赚钱,但是该广告片赢得了业界的肯定,并在新西兰深入人心。“做事不仅仅为了赚钱,还要有良心。不少保健品公司来找我们制作广告片,由于不了解这些产品,我们都推掉了。”李谍说。
现在,李谍会用不少时间与重庆老乡联系。他说:“英语说得再流畅,也不如老乡聚会时讲重庆话来得爽快。”每次在汉密尔顿与重庆老乡聚会时,李谍都会想起重庆的小面。不是因为嘴馋,而是他认为小面最像他心目中的“重庆人的精神”,也就是这个精神一直鼓励他去奋斗。“虽然小面很普通,但‘酸甜麻辣’各种滋味都有,让人越吃越想吃,它就像我们这些在国外奋斗的人,大家都很平凡、很普通,但我们会去努力、去拼搏,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李谍感慨地说。
在感叹之余,李谍总结自己能以留学生的身份拿到新西兰绿卡,并取得事业成功的经验有四点:一是必须迅速过语言关。二是个性使然,性格外向更容易结交朋友,要有敢闯的精神,不要惧怕失败。三是保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调整心情,同家人、朋友沟通,控制情绪、保持冷静,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尤其是感觉自己孤独无助的时候。四是文化融合,必须改变自己去融入当地文化。这并不是要去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和中国的文化,融入其实是一个尊重与接受的过程。所谓入乡随俗,只有你真正放开自己去接受,才能获得认同感。了解、学习当地文化,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从沟通上解决文化差异的隔阂。 下一步,李谍将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广告片把新西兰的好东西推荐给家乡人。P3-5
李谍:重庆人的精神鼓励我去奋斗
蔡明福:闯荡沿边口岸的探路者
李义:在法国开重庆大排档
程晓刚:为外祖父卢作孚立传
程绍铭:文武双全的西南政法大学学子
王坚:叱咤英国商界的艺术家
王华:把火锅、小面带到新疆额尔齐斯河畔
李松:在澳大利亚创办留学中介
陆明兴:从小木匠到企业家
邓澍妤:掌舵美国最大的华人物流公司
吴玥媛:让川菜馆火遍巴黎城
周春生:从秀山走出去的公安作家
陈希垚:获得新西兰“天才移民”签证
巴山:他把三峡装进画册
冯旭:脚踏实地去实现梦想
陈代勇、伍明秋夫妇:用“小火柴”照亮重庆山区学子的心
邢增仪:重庆女人填补海南音乐文化空白
万大庆:璧山数学家破解世界难题Dwork猜想
周明蓉:打造青岛文化地标
贾强:重庆走出的世界一流大学教授
郭田:重庆小伙子当上新西兰农场主
陈强:农村娃成建筑大亨
杨旎琨:重庆女孩巴黎开面馆
洪显平:从建筑女工到教育集团“女掌门”
喻甫祥:重庆大山里走出的华尔街精英
李梦曦: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成长的“逐梦”二代
刘道荣:此生偏爱三峡石
邱盛丽:沙坪坝女杰架起中澳贸易桥梁
姜东海:西双版纳年轻的“香蕉大王”
熊榆:英国管理学领域最年轻的终身讲席教授
唐露:在温哥华设计地标建筑的重庆才女
黄光胜:让新式渝菜香飘京城
刘晓庆:家乡重庆给了我不服输的基因
胡菠:最早在三亚开家庭旅馆的重庆女孩
温建:想开南半球最大的川菜馆
吴晓璐:在澳大利亚研究重庆抗战史
刘成科:洗碗工成公司老板
牟星玥:在澳大利亚展现中国民乐的魅力
易兴敏:在天津创“金山城”餐饮品牌
姜敖:伦敦金融界的中国才女
黎骥:他是最“香港”的重庆人
艺涛: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舞台放声歌唱
李炜星:加拿大女足冠军队的华人球星
周凯:从“万县地区”走出的京剧名角
胡皛:重庆小伙在巴黎做保险精算师
吴雨朋:英国诺丁汉大学最年轻的博导
马培雄:黄河岸边挥洒青春
储云龙:在澳大利亚找个像北碚的地方安家
长安英国研发中心的“重庆人”
朱明霞:澳门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第一人
张焕乔:不图虚名只求实干的物理学家
但东明:重庆崽儿成包头川菜领舞者
殷光清:大厨师的“面馆梦”
陈晓智:重庆妹坚持在三亚推广正宗重庆味道
李政:巴黎旅游业爱折腾的重庆崽儿
毛尔加:美国西雅图的“白求恩”
杨卫平:我要将美丽重庆绘入画中
邓潇然:为爱定居法国格尼翁
李小明:“串场歌手”让重庆土菜香飘成都
郑昌熙:重庆大山里走出的福布斯青年才俊
田甜:跻身于新西兰金领阶层的保险精算师
钟亚铃:从明星到时尚设计师
彭宇:在法国任职全球知名认证机构的程序师
罗文静、杨晨:在云南经营咖啡的姐妹花
陈华:在加拿大构建自己的互联网王国
肖国栋:在英国拼搏的台球手
刘涛:一个策划师的“互联网”之梦
重庆籍空姐:在中澳之间飞翔的美丽彩虹
刘松:在云南坚持用良心做鲜花饼
冉雄飞:让更多孩子爱上足球
张克雷:荷兰与重庆友谊的使者
王德雄:将“重庆造”建材销往国外
罗海燕:在巴黎将美食做成事业
黄朝容:为乌鲁木齐添绿增景的“美容师”
曾鸿:在南宁通信市场闯出一片天地
项晓炜、方元平:为祖国的外交事业献力
唐远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专家
赵邕:重庆老板每年做公益
石兴贵:重庆汉子把家乡烤鱼店开到安徽
严平亮:重庆小伙在澳大利亚当护士
邓玉平:11次重走长征路感知历史
胡敏:成功打开英国艺术品材料市场
谭轩辕:从流浪卖唱到《中国好声音》季军
梅蕾:三次放弃“铁饭碗”成加拿大律政俏佳人
罗令:从失学少年到科技公司董事长
梁佳欣、梁佳悦:双胞胎姐妹舞出精彩人生
王峥:在澳大利亚为重庆人淘宝
孙远华:凭借骨子里的执着成就辉煌
李伟、郭久春:为重庆设计动车并将中医带到拉夫堡
刘兴元:从质检员到鲁班奖获得者
王豫明:用画笔和相机勾画人生轨迹
李洁君:央视女记者向世界报道中国
玉泽睿:从大山走出来的女收藏家
朱大明:让担担面和火锅在日本遍地开花
邹鹏:他把石材卖到全世界
唐跃生:用真情实感奏出时代最强音
朱渝:来自重庆的微软主管
李应坤:从文艺女青年到护肤品公司老总
张巍:韩国僧舞唯一的中国传承人
杨洪富:靠勤劳实现梦想的老板
梦有多远 路就有多长
每个人都怀揣梦想。梦想,是远方的灯塔,让心灵不再彷徨,让勇者更加坚强。
有这么一群重庆人,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毅然冲出峡谷,远赴他乡。他们一路披荆斩棘,拼搏奋斗,在他乡绽放出人生的别样精彩。
他们骨子里流淌着远古巴人的血液:英勇无畏、耿直善良、重情重义、吃苦耐劳……他们将巴渝精神传播到大江南北、世界各地,架起重庆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他们是现代重庆人的名片,是重庆的骄傲!
这个群体还在扩大。直辖以来,有10多万重庆人在世界各地创业发展,300多家重庆法人企业在外投资兴业。
为落实好“用中国人和中国家庭的精彩故事阐述‘中国梦’”的要求,根据中宣部关于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部署,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市外经贸委、市外侨办联合主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和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联合承办了“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
这次全媒体采访大行动从2015年2月启动,持续两年半时间,在全球采访报道520位逐梦他乡的重庆人。从2015年6月18日开始,“逐梦他乡重庆人”的精彩故事,已通过全媒体介质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呈现和传播。
此次寻访的“逐梦他乡重庆人”中,既有成功人士,也有平民英雄:著名的革命家、作家马识途,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英雄飞行员戴明盟,运动健将李雪芮,首席飞机制造专家蒲永伟,普通的古筝女孩唐天娇,想把重庆小面卖到全世界的张紫渝……更多的追梦者,或正在启程,或行至中途,或已攀登上了人生高峰;他们的逐梦历程,都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
寻访逐梦他乡重庆人,讲述他们难忘的奋斗故事,既是为了表达这座城市对他们的敬意,更是旨在激发家乡人民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释“中国梦”。
“中国梦”如同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更开启了人人筑梦、追梦、圆梦的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梦”正在华夏大地一步步变为现实。
毫无疑问,当一部分重庆人远离家乡追逐人生梦想时,重庆这座奋发的城市,也在只争朝夕地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在重庆,我们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这个梦想命名,以“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度,用“低调务实、少说多干”的精神,践行追逐“重庆梦”的责任、担当与作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十二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重庆的发展引来世人瞩目,已然成为众多海内外有志之士的逐梦热土。
“逐梦他乡重庆人”报道,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巨大反响和共鸣。上级领导给予批示表扬,广大读者纷纷来函来电谈感想,提供采访线索;相关报道已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大量转载;微博中“#逐梦他乡重庆人≠≠”话题,点击量超过6 500万人次。可以说,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打拼经历,就是追寻“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他们的故事,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励志教材。这,正是我们推出《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系列丛书的意义所在。
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描绘了重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再次踏上逐梦的新征程。“重庆梦”“重庆人之梦”正伴随着重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而无限延伸……
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我们坚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故事,必将凝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激励3000多万干事创业的重庆人,追逐梦想、同心戮力、砥砺前行!
燕平主编的《逐梦他乡重庆人(3)》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生动再现了重庆人在异乡追梦、逐梦的精彩故事,反映了中国人自信、自强、和善友爱的精神,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但我认为,“逐梦”报道不仅体现了他乡重庆人自强不息的性格特质,也反映了重庆新闻工作者执着的情怀。
燕平主编的《逐梦他乡重庆人(3)》从用黑白琴键奏响彩色之梦的李云迪,到“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再到环游世界搜集梦想的余莹,每个人身上都有受众想知道的新闻和故事,而且这些人带着梦想离开家乡闯荡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精彩又跟家乡息息相关,能激发普通受众的兴趣。“逐梦”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时代元素,“重庆”则立足本土,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点。接近性是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发生的新闻事实越接近受众,就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