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者圣,江苏海安人,数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民国史。因其掌握资料准确、善于构建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对民国历史的缜密思索,以及其作品中渗透的浓郁的民国情结,而成为既得到专业研究者认可、又受到普通读者欢迎的一位成绩卓著的民国人物传记作家。
自1993年,杨者圣陆续出版了《特工王戴笠》、《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国民党教父陈果夫》、《胡宗南这个人》、《特工老板徐恩曾》、《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和平将军张治中》、《国民党金融之父宋子文》八本传记,在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杨者圣著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共分九章。
宋蔼龄,民国时期一位神秘而特殊的女人。她没有担任任何公职,一生深居简出、行踪隐秘,却拥有显赫的无形权势,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门人。她因推动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蒋、宋联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荣;又因投机证券股市、倒腾军用物资、涉及贪污大案,而成众矢之的,声名狼藉。杨者圣著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以老练的文笔揭露了这位未加冕的女王显赫而精明的一生以及她所在时代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第一章宋家有女初长成
正如历史是由无数个偶然事件组成的一样,改变宋耀如一生命运的也正是许多个偶然的机遇。初至爪哇岛,宋耀如投靠一个远房亲戚,当一名学徒,并订立了三年期的契约。尽管宋耀如在这三年中干得很专心,也很卖力,但是爪哇岛的世界似乎已不能容纳他那颗时刻向往着到未知世界探奇历险的野心。终于,机会来到了。1878年初,他的一位在波士顿经商的堂舅归国探亲,返程时转道来爪哇作短暂停留。在爪哇,宋耀如第一次从堂舅口中听到,北美大陆那块神秘的土地上,有着许多拓荒者的传奇故事。几乎是在一闪念之间,宋耀如已经毫不怀疑自己梦寐以求的土地,正是美利坚合众国那片年轻而又神奇、充满冒险、挑战和竞争的新大陆。
于是,宋耀如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置三年契约于不顾,跟随堂舅远涉重洋,到达经过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洗礼,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金融、商贸和工业中心——波士顿。这一年,宋耀如年仅12岁。然而,正是他自己第一次独立作出了事关自己一生命运的重大抉择。在这之后,宋耀如虽然一次又一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令人意外而又十分正确的选择,但是,就其善于把握机会的眼光、当机立断的魄力、义无反顾的胆略、敢于拿命运作赌注的冒险精神来说,都没有超出“爪哇决策”的范围。其实,从跳出爪哇岛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显示,宋耀如的一生将注定是充满坎坷经历而又瑰丽灿烂的一生。
宋耀如的堂舅是最早参加开发美国的华人移民之一。他在波士顿经营一家丝茶店,凭着数十年的惨淡经营,挣下了一份家业。对此,堂舅感到满足。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当他事业有成时,已发现老之将至,而且膝下无子。他辛辛苦苦挣来的家业,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这使得他不得不作出决策,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家族观念,从旁系近亲的男孩子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于是,他在返回美国途中,有目的地来到爪哇岛,对宋耀如进行观察,以此确定自己的继承人。
在波士顿,宋耀如要从一个丝茶店的小学徒到小店主,虽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但是这并不妨碍堂舅可以立下遗嘱,认宋耀如为嗣子,通过法律的程序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在自己死后交由宋耀如继承。这一切,都是按传统的中国习俗进行的,宋耀如正式认堂舅为“养父”,并且抛弃了“韩教准”的姓名,改姓“宋”,取名“嘉树”,又名“高升”,号“耀如”。
在崇尚继承的中国传统里,宋耀如的这种境遇无疑是值得庆幸的。由学徒“晋升”为少爷,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晋升”为东家,正式接管和主宰这份家业,这种境遇并不是所有的海外历险者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宋耀如对这种境遇感到心满意足,并且致力于做一名安分守己的小店主,在波士顿的华人圈中娶妻生子,过一种安定富足的小市民生活,那么在20世纪的一段中国历史上,将会对宋氏家族如何描绘?相信没有人能做出这道中国现代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事实上,宋耀如在波士顿生活了不到一年,就出人意料地从丝茶店逃跑了。他将别人梦寐以求的那份家产弃之如敝屣,再一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扑朔迷离的冒险者之路。对于宋耀如逃离丝茶店的心理动因,多少年后,人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至少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第一,宋耀如的祖祖辈辈崇尚冒险的家族性格,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他的血液中,在他身上凸显出那种顽强的对中国传统的叛逆精神。
第二,美国人那种天性崇尚个人创造、独立进取和酷爱冒险的民族精神,对宋耀如的性格产生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除此以外,宋耀如的出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一群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当时,清政府派遣了一个中国教育代表团赴美考察教育,成员中有1872年8月来自上海的第一批官派赴美留学生温秉忠和牛尚周。在波士顿期间,这批留学生对故国故土的共同情结,使他们对这位来自故乡的13岁的小龙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中美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巨大反差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不平衡感,清朝制度的腐败,清政府的庸碌无能,国家和民族蒙受的凌辱等等,这些都深深地刺激了留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不平则鸣,温秉忠、牛尚周等这批留学生因而经常来到宋耀如的丝茶店里,激昂慷慨地大谈一通教育救国的宏论,宣泄一下心中的愤懑,发誓要拯救贫穷而又落后的祖国。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谈论中,温秉忠、牛尚周等人总是有意无意地鼓励宋耀如这位稚气未脱而又略带狡黠的小同乡,走出波士顿的丝茶店,在美国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待学有成就后,回到故土报效祖国。他们认为这样的话宋耀如的前途将更为远大,人生将更有意义。P4-5
之所以想到要写《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一书,是因为在众多的宋氏家族的人物传记中独缺一篇宋蔼龄的专著,正是出于对这位在宋氏家族中拥有无可争辩的掌门人地位的宋氏大姐打抱不平的“侠义心肠”,冒昧写作了此书。
本书是笔者继《特工王戴笠》之后,第二次蒙上海人民出版社接纳出版的作品,不胜感激之余对该社严谨负责的编辑、校对作风感触尤深。为了提高书稿的质量,陆宗寅先生本着一丝不苟、务求明白的编辑态度,进行了大量翔实而颇有成效的考证工作。他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图书里查阅了涉及宋氏家族的史料,反复研究了上海万国公墓宋母倪桂珍女士的墓碑上的碑文,同时还两下川沙,在宋蔼龄的出生地与故居搜寻宋氏史料。工作如此深细,令人叹服!这已超出了一个编辑的“责任”范围,完全是以史学家的治史态度进行工作。而这样的事例,仅在我两次出书所接触的过程中确是举不胜举。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本书写作期间,恰逢家父身患绝症,来日无多。为人子者,几次欲辍笔侍奉床前,以报养育之恩。惟家父即使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勉励笔者勤奋写作,不负读者厚爱。由是,仅以此书作为薄礼,献给此时已经长眠于地下的先父。先父姓杨,名德旺,字波。
作者
1994年炎夏于紫琅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