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代与梦想(官金仙与中国物流30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小莉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高小莉著的《时代与梦想:官金仙与中国物流30年》记述南方物流集团创始人官金仙传奇的一生。她的青春献给了中国物流业,她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物流业的成长历程。亲历物流业的起步、变革、创新、飞跃,见证从传统物流过渡到现代物流的曲折与疼痛、悲喜与荣光。经过30年的奋斗,南方物流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综合服务型集团公司,她也带领亲友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内容推荐

高小莉著的《时代与梦想:官金仙与中国物流30年》是一位平凡女性追梦在路上的励志传奇,亦是一个行业与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官金仙与她创建的南方物流集团,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光辉的一页。

1988年试水,30年专注与坚持,她的青春与热血献给了中国物流业。

亲历物流业的起步、变革、创新、飞跃,见证从传统物流过渡到现代物流的曲折与疼痛、悲喜与荣光。

从服务TCL到牵手亚马逊,从践行绿色低碳物流到打造电商孵化器,她与她的南方物流集团始终引领行业创新风潮。

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次次成为“唯一”“独家”。

她是一个洋溢人间烟火味的普通女子,更是一个以非凡的毅力和不屈的信念谱写瑰丽人生的女总裁。

她的命运与这个时代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于我们从她的人生里,听到了真实生动的时代声音,读到了质朴感人的中国故事,理解了寻常百姓心里的中国梦。

目录

第一季 暗夜之光

 运河边的小村庄

 捡回来的小命

 武林头

 妈妈不能死

 胖哥亚芬和双妹

 秋北农场

 王老师

 二哥出事了

 一台缝纫机

 最早的弄潮儿

 回城 回城

 背后的男人

 钢材惊魂

 试水物流业

 气功之殇

 劫后余生

 到广州去

第二季 成败之间

 初探广州

 二十九个公章

 捞世界的女人们

 东莞货运站

 首战告捷

 迂回衡阳

 集装箱争夺战

 牵手TCL

 被骗100万

 塞翁失马

 行船走马三分险

 南方物流诞生

 巅峰时刻

 梦想照进现实

 风云突变

 焦虑症这个幽灵

 生死存亡

第三季 重生之路

 折断的翅膀

 从头再来

 悲欣交集

 除死无大事

 一分为二

 心中的圣火

 击掌为盟亚马逊

 绿色革命

 同舟共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悲悯情怀

 状元谷崛起

 御风而行

 有意义的事

 出发 为了回家

 还记得当年的毛竹房吗

 时光花开

 唯时代与梦想不可辜负

后记

试读章节

初探广州

1992年3月7日,广州下着霏霏细雨,天气阴冷。

金仙从白云机场出来,眼前的景象新奇又陌生,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类的标语,让人感到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生机与活力,让人热血沸腾。

春寒料峭中,鲜花开得灿烂,树木全都翠绿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匆匆忙忙,好像都急着赶去办什么要紧事。女人们有的穿着带毛领的大衣,有的穿超短裙。那超短裙短得不能再短,屁股紧梆,有点像被绑起来的青蛙。“不冷吗?”金仙忍不住想。女人们的头发很时髦,烫着卷发,有的大波浪披肩,有的鸡冠一样竖起。女人们的行李箱也漂亮,带轮子拉着走的,前面还有一个小皮包斜挎着,五颜六色。金仙一条踩脚紧身裤,一件墨绿色风衣,短发,斜跨一个大嫂帮她做的枣红色布袋子。风衣是在杭州百货大楼花一百多块钱买的,腰带一扎,还是蛮时尚的。

先是坐的士到广州火车站,接着,直奔东山区的广州军区后勤部。为什么不直接去广州军区后勤部?这其中有个插曲。金仙的弟弟金虎送姐姐到机场,刚好遇见一个朋友,朋友刚好也乘这班机到广州,就托朋友帮忙,姐姐没有去过广州,请他到了广州之后把姐姐送到广州军区后勤部。朋友答应了。到达后,他们叫了一辆的士,他要司机先到火车站,结果他在火车站下来了,要司机继续走,去东风东路的广州军区后勤部。金仙就有点愣住了,这个人不但没有帮忙送她到目的地,反而坐了她的顺风车。

的士在广州的城区穿行。马路上绿树婆娑,垂挂着长长大胡子的巨大老树,自由伸展枝繁叶茂。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最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是扑面而来的广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神”“万家乐,乐万家”“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挡不住的感觉——可口可乐”,双层巴士上,也刷着巨幅广告标语,“柯达胶卷”“鹰牌花旗参”“555电池”“中国大酒店”等等,看得金仙眼花缭乱。曾经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过的场景,如今身临其境。

为什么到广州军区?金仙不是不认识人吗?她去找谁?打听到有个湖州老乡在广州军区后勤部工作,从小当兵出去的,可是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样贸然找去,恐怕门都没有。事实上,自从萌生到广州发展的念头后,已经由张水林和金虎先行到广州打探,他们在广州兜了一圈,也曾经试图找老乡,却门都没摸着,只得空手而回。张水林的印象是,广州那地方,大城市,复杂,乱,外地人去,不容易。

他们在德清不但开了城关货运部,还把国营的货运部也承包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切水到渠成。这时候跑去广州开疆辟土,真是没有必要。吃苦受累且不说,搞不好连老本都赔进去。金仙不这样想,她是铁了心,一定要去广州。

“兄弟,你再不要到厂里上班了,我们不受那份窝囊气,再也不要去低三下四求人!你跟水林两个管好德清的生意,我去广州。等广州那边打开局面,站稳了,我把你们带出去。你、金荣,还有哥他们,一个个都把你们带出去。”金仙说得认真,不容置疑。

金虎和张水林他们表面没说什么,心里其实很不以为然。因为,这样的话,他们不是第一次听到。“你们现在照顾我,以后我会照顾你们。我会把你们都带出去,让你们挣钱,过好日子。”金仙这样说的时候神态很正常。听的人都窃笑:“又说疯话了!”那时候,金仙疯了,住在精神病院。金仙也明白,他们不信她的话。然而她的内心明镜一般,她不仅要到广州,还要找部队的人帮忙。因为,曾经有人为她指路,每句话,每个细节,她都记得清楚。那是她的个人秘密,或者第六感潜意识,别人又如何懂得?不懂得又如何相信?

每个人的感受都属于自己,苦和痛,悲和喜,惆怅与哀伤,只是自己的,不能与外人道,即使说出,往往言不由衷。因而,所谓的懂得,所谓的感同身受,这个世上是不存在的,说理解懂得不外是一种安慰罢了。她所见所听所思所想,历历在目,言犹在耳,她确信无疑。多说无益,既然听见了内心的召唤,那就行动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踏上广州第一眼看到的这幅标语,让她精神为之一振。

1992年,中国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件:邓小平南方谈话。时间就在金仙到广州的一个多月前,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的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讲话中,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

回溯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随后,在广东,“三来一补”企业迅速在珠三角的东莞、深圳、中山等地集结,大量民工揣着“东南

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梦想涌入广东。

金仙的目的很明确,她不是到广东打工的,而是到广东当老,求发展,干事业的。她瞄准的是广东开放改革的特殊地位和大好时机,还有相对宽松、开明、自由的环境。的士开了很长时间,在街上转来转去,最后停在东风东路的一所大院子前。司机说到了,金仙钻出车,抬头一看,哎呀不得了!

一个戒备森严的大门,门口一个持枪站岗的卫兵。大院里有楼房,有操场,可是看不见人,听不见声音。卫兵警惕地往她这边看了看,金仙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无来由地紧张。在德清那个小地方,金仙也算是见过世面的,可是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当即有点发怵,下意识地抱紧了布袋子。

“你,干什么?”金仙刚往前走了半步,卫兵威严地拦住了他。

“我,找人。”金仙心理素质还不错,镇静地回答。

“找谁?”卫兵训练有素地问。

“我找陈部长。我是他老乡,老家来的。”金仙展颜一笑。

“哪个陈部长?”卫兵公事公办。

“后勤部的陈部长,湖州人。”金仙的语音带着浓重的湖州口音。

卫兵的表情放松下来,要金仙出示身份证。一会儿,他打电话联络。电话通了,是一个女人,听说金仙从浙江湖州来,告诉金仙,部长不在,下连队了。金仙问什么时候回来,回答说至少一个月之后。金仙听女人的口音也是湖州腔,心想可能是部长夫人,当即说起了家乡话,说她是德清人,专程来找部长,部长不在,能不能让她进去,到家里坐坐。部长夫人爽快地答应了。金仙放下电话,暗暗松了一口气。又等了好久,来了一个男的,把金仙领了进去。

P130-133

序言

老人走到门边,对着走廊那头的电梯口,望了又望,嘴上念叨着:“金仙该回家了,吃饭了。”

我说:“奶奶,官总今天很忙,不一定回来吃饭的。”老人认真地说:“金仙说了,要回来吃饭的。”

我说:“那,奶奶您进屋坐着等吧。”

老人依旧看着走廊,没有要走开的意思。

一会儿,电梯有了动静。老人像个孩子似的喊起来:“金仙回来了!”

果然是金仙,高跟鞋敲打地面的节奏轻快利落。走到跟前,伸手扶住老人,笑笑地问一声:“妈,今天高兴吗?”

95岁的老人满脸乐开了花,看着金仙,点头回答:“高兴,高兴。”

金仙牵着她的手回到客厅,哄小孩一样:“高兴就好,每一天都要高高兴兴的。”两人一起笑起来。

看着这婆媳俩,我的心里满是羡慕和温暖。

深入生活住在官金仙家,时间越长,感触越多,最初的创作构想也一次次被推翻。一个具有影响力的集团公司掌门人,一个操练大团队的铁腕女总裁,一个头顶无数光环的传奇人物,一个实现梦想的成功企业家……这样的人,在包括我在内的大众的认知中,往往与“女强人”“女汉子”挂钩,骨子里往外渗的是坚硬决绝,少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何况是女人!我曾经有过猎奇的心态,对她的过往、她的私生活心怀好奇。我犯了写小说的人都会犯的毛病,我很想挖掘她在这方面的素材,那可是很好的故事元素。

我失望了。在她家住了半年之后,采访逐渐深入,跟她的家人、员工都熟悉了,尤其是跟她朝夕相处,她的故事脉络渐渐清晰。透过那些光环,我看到的是铅华洗尽的普通女子,喜怒悲欢是如此真实,柴米油盐是如此朴素,她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家,先是小家,继而大家。

没有噱头,没有故弄玄虚,更没有吊胃口的“调料”,即使是矛盾、斗争,最后的结果也都是和风细雨。作为文学作品,似乎不够出彩。

但是,即使没有那些,她的故事也足够打动人心。苦难的童年,为了尊严而奋不顾身的勇气;顽强的意志,为了梦想而不屈不挠的信念。风雨路上不忘初心,春华秋实懂得回报,她用行动印证了:梦想是人生永恒的光辉。

官金仙的梦想带着时代深深的印记,正如她所言:只有改革开放,只有广东这片热土,才能成就她的梦想。她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千上万到广东的寻梦者中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他们是人民的一员,不仅见证了时代风云,同时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的,官金仙只是个普通人,当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不过是实现梦想的需要,在她的内心,她更想做一名好媳妇、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这,才是她毕生的事业!

她是坚强的,又是温情的;她可以铿锵豪迈,又可以平和贤惠;她勇于开拓创新,又乐于秉承传统。时代特征和传统美德,在她的身上几乎完美体现。

这样的人民,不正是这个时代所呼唤的吗?写改革开放,写广东特色,写新客家,写正能量,写我的梦,官金仙这样的人民,太值得写了!

我没有错过。

我幸运并感恩。

2017年4月12日

后记

2015年底,广东省作协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对我说,有个采写任务,南方物流的董事长官金仙,在企业创新方面独树一帜,而且许多媒体都报道过,这个人有故事,值得写,你去看看。说实话,我当时心里颇不以为然。

创业传奇,励志故事,长江后浪推前浪,已经看得太多了,没有什么新鲜。而且,我有另外的创作计划。心想应付一下,找个借口推托也就罢了。

2016年春节前,第一次见到她。尚未进入主题,得知此前已经有好几个人写了或者在写她的传记,有一个还写了20多万字,但是都通不过。心里有了想法,这是个要求完美甚至苛刻的人。

外貌看,她很有江南韵致,圆润的脸,清秀温婉,皮肤很好,口音带着明显的江南印记。干事业的女人好像都是一头干练短发,她也不例外。

我说我只是来见见、聊聊,听听她的故事是否能把我感动。请她也权衡一下,我这个人能不能担此重任。我的想法是,如果她的故事确实能打动我,让我有创作冲动,我就接,毕竟,好题材可遇不可求。反之,走人。写这种非虚构的长篇,忠实于真实,最主要是主人公要认可,那不是一般地难。前面写她的人,不都被“枪毙”了吗?可见,她在挑人,而且特别严格。

40分钟后,尘埃落定。

她用20分钟讲述了她的故事梗概,追梦历程,在江南水乡度过的苦难童年,家庭命运;她如何年少当家,为了亲人的生存与尊严,不屈不挠地抗争。父母原是砖瓦厂的工人,1962年精减回乡,为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13年漫长的等待和努力。改革开放,先知先觉下海弄潮,做裁缝,办领带厂,推销劳保服装,倒卖钢材,1988年开始办托运站,进入物流业。1992年闯广东,从东莞起步,转战南北,历尽艰辛。

仅是她的创业线还不足于引起我多强烈的好奇心,当她用平静的口吻,轻描淡写地讲述她因为练气功走火入魔,三次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此后得了严重的焦虑症,与病魔经年累月作战,我开始用心聆听。还有她与兄弟之间的矛盾,相亲相杀,揪心的痛楚与绝望;她争取广州亚运会综合物流独家供应商的满怀豪情,她建设国际一流标准的电商园区状元谷的匠心智慧,她最终以毅力战胜焦虑症的新生喜悦,说得波澜不惊,却极富感染力。

“奋斗了半辈子,能够给后人留下点什么?钱吗?物业吗?我觉得那不是最重要的。我经历的时代,再也不会重复了,那些苦的痛的纯真的美好的,后人永远也不会感受得到。我想把我的故事记录下来,不是为了宣扬我个人,我希望,我的后代以及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艰苦创业的不易,感受到梦想的力量,从而更懂得珍惜和感恩。”她这样说时,沉静而谦逊。  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打动。

不仅是因为她的故事,而是她专注如一、初心不改的信念,她为让亲人过上好日子而奋不顾身的壮烈,她出发是为了回家的温情,她那从眼神里传递出来的生命的柔韧与顽强,令人动容。

她是一个平凡女子,柴米油盐人间烟火。并非她天生就多么伟大,她的每一步都是汗水和泪水,她的困惑、悲伤、绝望、欣喜,都是如此真实,如此接地气。相比于她的功成名就,作为一个普通女子的苦辣酸甜更富有意义。

我说:“我很久没有这样被感动,你这本书,我写。”

我也用20分钟陈述了我的理由。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巧合,虽然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年纪比她小,她阅历的主线,却跟我几乎相同。我的父亲也是在那个时候回乡。后来落实政策回城;我也有成群的兄弟姐妹,我担负的重托,与她一样。同是在乡村长大,她有的那些童年往事,我也有;她干过的农活,我也干过;她的委屈、困惑、不安、矛盾,我也真真切切地经受过;她到广州寻梦创业,我到广州打工寻梦。她在广州25年所感受到的时代变迁,我亲历其中感同身受。她几十年对物流专注如一,终能凤凰涅槃;我几十年对写作痴心不改,从山妹子成长为一名作家。她的时代,也是我的时代;她的梦想,正是我和千千万万寻梦者的梦想啊!

殊途同归!

我说:“写得好的作家很多,但是经历跟你如此相近的人恐怕不多;我不是水平最高的那个,但是我敢说,我绝对是最全力以赴的那个。我这个人要么不做,做就要尽力。我是个一根筋的人,永远只做一件事。如果我接了这个任务,别的事我都做不了,直到这件事做好为止。”

话音刚落,她从座位上站起来,豪气地手一挥,说:“我们太像了!我喜欢这样的风格。就这么定了!”

我们双手紧紧相握,无须更多言语。

2016年的春节,我阅读了有关她的大量资料,对她有了大概的认识。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她叫秘书联络上我,希望我尽快投入工作。按照计划,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深入生活和采写,交稿日期在2017年3月。

2016年2月18日,我再次走进南方物流。

这一次,我住下了。

一住一年多。我跟着她一起上班、开会、谈判、拜访客户,一起生活、出差、探访她曾经落脚的地方、回老家采访她的亲友。我熟悉了她的员工,跟她的家人成为朋友。很快,我们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做了闺密知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毫无保留,她展现给我的,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人,不同于叱咤风云的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普通女子的真实,不同于炫目的光环下成功企业家的平凡女人的真实。

这就是投缘吧。有时候我想,让一个女人来写女人,实在是方便得多。不知不觉,她悲欢离合的故事,她喜怒哀乐的情节,她得失成败的焦虑,是如此真切地牵动着我的心。开始,我的身份是体验生活的作家,渐渐地,随着对她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她的剧情越来越投入,我竟然进入了她的角色,把自己当成了她,许多次听着她的录音,泪湿衣衫。

我从来没有对别人的故事如此投入过,进入她的角色,我懂得了她。我在写她,也是在写我自己。从为了完成任务的被动,到灵感如火花闪现创作激情难以抑制的主动,我们心灵相通惺惺相惜。创作过程中,我们随时沟通,常常是我写到某一段,把握不好走向,我们又坐下来,话题打开,说也说不完。哪些描述没把握的,也请她随时提出意见。有时,我念其中的一些段落,念着念着就入境了,待到会心一笑,两个人都泪眼模糊。我们陷落在故事里的时代,浑然忘我。

创作后期,为了完全不被打扰,我搬到增城新塘的一处寂静所在。小区树木婆娑,但是极为潮湿,四月份还穿一件毛裤。膝盖阴湿湿地发寒。冬天,羽绒服都穿上了,感觉比天河区冷了许多。

我把手机停掉,除了单位和家里,没有人能联络上我。我怀着闭关修行的决心,发誓不完成创作不出关。

这一年,我回过几次家。记得中秋节回家跟孩子一起吃饭,本来在说着月亮,我突然说起我在写的书,讲主人公的故事,我自己都觉得神经兮兮的,难怪孩子奇怪地看着我。我跟母亲说没事不要打电话,我的脑子会短路的。当有一天母亲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有没有吃饭啊?有喝汤吗?饭要记得吃啊!”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原来好多天我没有开过口。

搬到居所的第一件事,我请开陶瓷厂的朋友快递来26个花盆,阳台上种满了花草。绿萝、茉莉、石斛兰、龙船花、薄荷……当我想起来,会走到阳台,跟我的花草说会话。阳台外是几株茂盛的白兰树,初夏,白兰花是我尊贵的客人。

吃的不缺,官总照顾得很好,生活补给叫人送来,储存在冰箱里,可以十天半月不下楼。需要补充写作素材了,我一个电话打过去,官总再忙也会尽快赶来。

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跟物流有关的书籍,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资料,和主人公命运相关的知识,比如气功、焦虑症之类,还有哲学、文学。丰富自己,方能游刃有余。

说不苦是假的。自己才疏学浅,觉得这一年的时间耗费了几十年的积累,倾其所有,用尽心力。我比较笨拙,过于认真,只会实打实地干,比如在资料的引用上,尽量不长篇大论照抄照搬,必得经过自己的大脑和心,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有一次我对官总说:“这本书写完,我再也不写长篇了!”

如果不是遇见这个好题材,我是断不会有创作长篇的热情的;如果不是官总的信任、坦诚、理解,我也不可能这么卖命。我很幸运,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对中国物流30年的发展、现状、未来有了基本的认识,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喜爱。

这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我希望我是一位时代的歌者,是书写人民在改革开放年代真实感受的记录者。

感谢广东省作家协会、花城出版社、南方物流集团公司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

高小莉2017年4月12日 于广州增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