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呼兰河传(无障碍阅读新课标新阅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萧红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内容推荐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全书共分七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章、四章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章、六章、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蒙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儿,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不是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里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儿越走越慢,担惊受怕,战战兢兢,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爪子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竞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地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竞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儿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P1-4

序言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适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萧红在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就读,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并考入女师大附中,未婚夫汪恩甲尾随而至,两人在哈尔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今靖宇街玛克威商厦西侧灰色小楼,现为小型纪念馆)同居。

1932年,汪恩甲以回家取钱为由,将怀孕中的萧红抛弃。同年7月,萧红给哈尔滨《国际协报》编辑部写信求救:她被困在旅馆里,没有钱缴付600多元的食宿费,旅馆老板准备把她卖到妓院。几天后,她又给编辑部打电话,说想借几本书看,因为已经失去自由,所以希望他们能把书送到东兴顺旅馆。报社编辑萧军接受委托前往。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进入市区,报社编辑们开始惦记萧红。萧军赶到旅馆,但发现萧红已经搭上小船,按萧军事先留下的地址逃走。此后两人在道里商市街(今红霞街)二十五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1942年,31岁的萧红在历尽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反映了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提要

《呼兰河传》是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全书共分七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章、四章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章、六章、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萧红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打破了传统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典型人物为主要目的的模式,以独特的手法,反传统的写作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风格,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化的风格

《呼兰河传》通篇都带着强烈的感情印记,弥漫着剪不断的乡愁,远在香港的作者无比思念故乡的那片土地。作者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将其对故乡风物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出来。

二、散文式的结构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有一种别样的美。小说的后三章又可作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但作者又因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仿佛在读者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忧郁的调子。

文中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渗透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可见作品结构虽散但神韵不散,这正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总体美学追求。

三、儿童化的语言

《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充满童真童趣,如同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作者运用天真无邪的语言却揭示了家乡人民的一些陋习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语文教育专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