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旭东、王广法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薛城卷)》这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
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由李旭东、王广法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薛城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奚仲见大老婆捂着脸跑回了家,很奇怪,急忙掰下她的两只手。说也奇怪,她感到脸上一点儿也不疼了。奚仲一看愣了,怎么老婆变俊了呢,这不是貌如仙女吗?第二年,大老婆又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奚仲甭提多高兴啦。思前想后,认为这事儿可是上天所赐,与天光有缘,于是就给儿子取了个名字,叫“吉光”。
这件事儿传到舜王的耳朵里,舜王坐着四个轱辘的人推车来到奚仲家。奚仲拜迎了舜王,并让他看了孩子和夫人,又介绍了养鸡的经过和方法,也送了21个鸡蛋。舜王学会养鸡后,推广于天下,天下的入学会了养鸡。舜王离开时,给他一支玉制令箭。拿这支令箭的人,可以去舜王宫直接拜见舜王。
奚仲与大禹
讲述:张玉民
记录:黄孝东
2007年8月6日采录于薛城区邹坞镇洪村
人们传说奚仲是黄帝的后代,家族本是东夷族的一支,活动在今天的薛城一带。当时,舜王有22个能臣。东夷族皋陶,也是一个,因有功于舜王,其近支分别分封到今天的安徽、河南、湖北一带。奚仲是其远支,没有得到分封。只有活动在薛城一带。
传说黄帝把天下划为九州,舜时连年大雨,九州之地都遭受了洪灾,人死得很多。舜王命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后派其子禹继承父职,继续治理洪水。大禹治水成功了。禹治水的成功,也是奚仲的功劳。一是他想出了治水方法,二是他造了运土工具。
当时,九州受灾,薛国也不例外。黄河因连年大雨,开了口,改了道,很快淹没了大半个山东。薛城以千首山为界,北面成了一眼看不到边的汪洋。据说黄河治理好后,也成了湖泊,当时叫汉阳湖。到了宋朝水才退,就是今天的梁山一带。
薛国眼看就有被大水淹没的危险。奚仲见状十分焦急。想去见舜王献计策,治理洪水,帮助鲧完成大业,并解救薛国的人们。谁知此时,鲧治水不力,被舜王杀了。又经大臣们协商,命他儿子禹继父职,继续领着人们治理洪水。奚仲听说后,立即拿着舜王所赐的令箭去朝见舜王。他直奔陕西而去.走了十几天的样子,可巧在半路上遇见了舜王的大队人马。奚仲拜见了舜王,说明了来意。舜王非常高兴,立即取出一块虎符交给奚仲,让他马上追赶大禹,帮助治水。
大禹此时旱领治水命令直奔山东来了,奚仲按舜王所指路线,赶了十多天,才赶上了大禹。奚仲手持虎符拜见了大禹,大禹接过虎符一看,便知舜王是让奚仲做他的副手。大禹见他是东夷人,又长得其貌不扬,从心里没有看起他。于是说:“我的父王因治水无力而被斩首,今让我承父业,恐怕头也难保,你想陪我再搭上一颗人头吗?”奚仲一听,看了看大禹,笑了笑。两人相看多时,奚仲说:“大王,我不是陪你掉头的,是来帮你立功的。”大禹说:“那好吧,那就跟我走吧!”他们就奔薛国而来。
当时。奚仲也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是一心想帮大禹把水治下去,解救老百姓。可说也巧,回到薛国的第一天夜里,奚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天神派勾魂鬼把他拿了去,到了地狱。有一个青面獠牙的鬼说:“你胆大妄为,竟敢违抗天意,来治理洪水,上天要把你五雷轰顶后,送入十八层地狱。”奚仲一听,吓得魂不附体,全身直冒冷汗。不多时,雷神来到,只见他单手一举,顿时发出三道白光,大雨倾盆,接着一声雷鸣。奚仲“呀”的一声醒来,方知是梦。再想梦境,奚仲笑了一一老天爷这不是告诉我治理洪水的方法吗?
奚仲和大禹来到千首山上,登山远望,北面是一眼看不到边的洪水。再看脚下,水浪拍打着各个山头。此时,他发现水上涨的势头很小,几乎看不见:奚仲见此,一想夜里所做的梦,心想:有了。此时,大禹见奚仲远看完又看近,又好像心里在想什么,便开口问奚仲:“奚东政,你想出办法了吗?”奚仲没有说话,顺手捡起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三道。大禹看了又看,不知什么道道,接着又说:“你说怎样治理吧。”奚仲这才说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你看咱脚下的水势涨得很慢,说明东和北两面有水上涨快的地方。上涨快的地方,一定是最洼的地方,咱顺洼的地方挖沟,把水引入大海有多好呢!您父亲用打堰的方法堵水,打得再高,水势总还会赶上来的。一旦堰再决了口,与黄河决口有什么不同呢?”接着,奚仲把夜里做的梦,说给大禹听。
P18-19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