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承有道(缔造家族企业的百年辉煌)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杨一波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传承有道(缔造家族企业的百年辉煌)》是杨一波先生多年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书中的三个篇章——接班人培养、股权设计和家风业规建设是家族企业成功传承的关键所在。每个篇章的理论分析深入浅出,对每个案例的分析都是点睛之笔,将传承的专业研究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企业家都能从中领悟到传承的真谛。

内容推荐

《传承有道(缔造家族企业的百年辉煌)》是杨一波先生多年从事家族企业走访、研究,提炼出的一部家族企业缔造百年基业的案例教科书,从接班人培养、股权关系与家风业规三个独特视角解读家族企业的传承之道。通过对九个家族企业传承案例的客观阐释,分析它们的传承成功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家族企业创始人、管理者和家族成员更好地了解家族企业如何筹划接班事项,如何选择、培养接班人,如何分配股权、财富以及家风业规树立等方面的具体细节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而找到建立家族企业秩序的途径。

本书给家族企业顺利传承、确保基业长青支招,帮助家族企业平稳有序地传承,使得后来者能够延续父辈的基业,继续开疆拓土,创造新的辉煌。

目录

上篇 坠崖的雏鹰:接班人

 第一章 福耀集团:东方式父子危局

一、中国强人:进击的曹德旺

 1.饿出来的玻璃大王

 2.“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

 3.握紧拳头,拥抱世界

 4.全面开花,鲸吞天下

二、曹氏父子情:相爱相杀

 1.另类的家教

 2.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二章 王安电脑:“家天下”,错失天下

一、白色泥土里的黄色楔子

 1.儒学灌顶的天才少年

 2.上海人在纽约

 3.让电脑有更大的“胃口”

 4.王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5.冲击蓝色巨人

二、“二世而亡”的帝国

 1.一招错棋,痛失半壁

 2.传子不传贤

 第三章 海鑫钢铁:继承者们的混沌与秩序

一、钢铁巨兽的非正常死亡

 1.贵人相助,事业起步

 2.兼纳并蓄,大业初成

 3.少帅接班,雏凤清于老凤声

 4.公子哥的“七年之痒”

 5.李海仓的经营之道

二、幼主与权臣:谁是猎人?

 1.谁来做接班人

 2.李兆会的筹码

 3.太极高手:借力打力

 4.让我们一起摇摆!

 总评 接班之战:进一步是荆棘,退一步是峭壁

中篇 握住齿刀:股权与财富

 第四章 杨协成集团:七个和尚没水吃

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你就像那一把火”

 2.杨家有子初长成

 3.潜龙出东南

二、诸子均分:达摩克利斯之剑

 1.杨协成:无“协”不“成”

 2.杨至耀:张居正还是袁世凯?

 第五章 新希望集团:明算账的亲兄弟

一、34年,打通一条产业链

 1.刘家兄弟的突围

 2.“言行美好”对阵“正大中国”

 3.与天鹅共舞的贪吃蛇

 4.一招鲜并不能“吃遍天”

 5.重心的回归

二、明晰产权:火箭的二级脱落

 1.第一次明晰产权:兄弟均分

 2.第二次明晰产权:虎踞一方

 3.后分家时代

 第六章 台塑集团:王者心法与无形传承

一、王者心法修炼手册

 1.“憨憨地做”

 2.做一只饥饿的“瘦鹅”

 3.眼光独到,置之死地而后生

 4.打通上下游,多元化经营

 5.亿万富翁的“抠门”之道

 6.“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

 7.拳拳爱国心

二、“握刀的手”不属于“拥有刀的人”

 1.“拥有刀的人”和“握刀的手”

 2.无形传承

 总评 股权设计:切蛋糕的正确方式

下篇 永不熄灭的灯塔:家风业规

 第七章 思利及人:李锦记涅槃的一把火

一、李锦记的“冰与火之歌”

 1.星星之火:奠定百年基业

 2.借东风:让李锦记飞

 3.惊雷落:两次分家

 4.雨露均沾:最成功的分裂

二、三大法宝镇家族

 1.家族发展的永动机:家风家训

 2.家族管理制度化:家族委员会

 3.画定红线:家族宪法

 第八章 丰田训诫:鞭子、绳子、决明子

一、从邯郸学步到丰田之道

 1.织布机里的创新因子

 2.屠刀的庇护与威凛

 3.战争的红利

 4.“日本的每一户人家都应该拥有一辆小汽车”

二、无形之刃,最为致命

 1.丰田训诫:骑手的驭兽口诀

 2.丰田生产系统:一把会砥砺自我的剑

 第九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游猎于世界的暗夜君王

一、荣枯断续,不减韶华250年

 1.“我蹲下、跪下,是为了跳得更高”

 2.刀刃上跳舞

 3.“第六帝国”

 4.王者哀歌

 5.从“航空母舰”到“潜水艇”

二、拥有独特商业密码的不死家族

 1.金钱的先知

 2.折不断的五支箭

 总评 家风:寂寞迷途中的长明灯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东方,父子关系在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中不断演化。被赞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孔老夫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父”与“子”还是一种并列关系,强调做好各自本分。到董仲舒时提出“父为子纲”,这时候就是归属关系了。至清朝演变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支配的说法。一次又一次的发展,父权主义社会渐渐形成。

2015年中国社科院的一次调查显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平均年龄为62.7岁。他们是伴着新中国成长的一代,但是他们的父母亲、祖父母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也造就了他们身上别有韵味的特征,他们是新老交替的一代。而到了“富二代”,就是完完全全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了,优渥的生活和开放的思想已经将他们脑海中所剩不多的传统文化冲刷得溃不成军。

种种差异造成父子在思想上的交锋,以何种方式相处,也是老子和儿子的一大问题。

一、中国强人:进击的曹德旺

从食不果腹到腰缠万贯,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曹德旺的商业帝国发展史就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缩影。曹德旺白手起家,保持着“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的初心,几十年来不断做大做强,举目国内,无人可堪一战后,又剑指西方,进军国际市场,以无可阻挡的黑马姿态一度将美国汽车玻璃市场1/3的市场份额斩获囊中。

1.饿出来的玻璃大王

闽剧里有一出戏,叫《门槛刀痕》,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戏剧里常见的嫌贫爱富的故事题材,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曹德旺的曾祖父曹公望,也是当时的福清首富。不过曹氏家族在曹德旺爷爷手里没落了,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远赴东洋在布店里做学徒,学做生意,回国之后成为上海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所以,对1946年出生的曹德旺来说,这份商业基因是融烙在他骨髓里面的。

1949年,为躲避战乱,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携全家从上海回到当时的福建省福清县的老家,他们乘坐的油轮安然无恙,运载行李货物的铁壳船却沉没了,曹家从此家道中落。

饥饿是曹德旺幼时最惨痛的记忆,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还只是些汤汤水水,不能吃饱,这对喜欢在嘴上抓挠的曹德旺来说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年后,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腰缠万贯的他,还是不能克服童年时饥饿留下的阴影。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的一次去甘肃的考察中,曹德旺入住宾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溜出去找坐车时“看上去就流口水的猪蹄”,考虑到西装革履地啃有碍观瞻,他还颇费心思地先走进旁边的拉面馆,让拉面馆老板代为购买。

饥饿是人的本能,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类的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满足不了时,人就会爆发巨大的潜能,这个理论在“吃货”曹德旺的身上尤为明显。

1961年,15岁的曹德旺在上了六年学后,这个家庭无力再支撑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作为家里老二的曹德旺干起了与发家前的朱元璋一样的工种——放牛郎。一年之后,16岁的曹德旺开始了自己为期十年的“万员户”生涯,这十年是曹德旺最默默无闻的十年,也是为他以后成为商海搏浪的巨人打下基础的十年,当然这十年也是无奈的、挫败的十年,他曾一度被生活打得丢盔卸甲,甚至没信心到了要妻子改嫁的地步……

P4-5

序言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家族企业偏见颇深,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注定要被现代企业制度所替代,进而退出历史舞台。但事实上,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家族企业一直在为各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是企业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家族企业不仅存在,有的还延续了好几代人,并不断发展壮大。

传承,是家族企业生命延续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的许多家族企业,其中不乏响当当的新希望集团、娃哈哈集团、万向集团等,这些家族企业的创始人陆续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创立的企业帝国如何延续,已经成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杨一波先生思维敏捷,涉猎广泛,对家族企业传承问题有着独到的研究。通过对欧美家族企业和东南亚地区华人家族企业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系列文章,探索家族企业传承之道。杨一波先生不仅试图从学理层面寻找家族企业传承的奥秘,还从实践层面帮助现实中的家族企业解决传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本《传承有道:缔造家族企业的百年辉煌》是杨一波先生多年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书中的三个篇章:接班人培养、股权设计和家风业规建设是家族企业成功传承的关键所在。每个篇章的理论分析深入浅出,对每个案例的分析都是点睛之笔,将传承的专业研究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企业家都能从中领悟到传承的真谛。

我愿意推荐这本难得的好书,为面临传承难题的家族企业提供解决之道。同时,我也希望杨一波先生以本书为起点,继续深入探索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不断突破创新,为我们奉献更多的优秀成果。

福州大学

吴秋明,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〇一六年九月

后记

这本书的孕育始于2010年暖风阵阵的鹭岛之夏。但是,它的妊娠期却整整比人类十月怀胎长了整整五年。

那年的夏天,厦门一如既往的,很美。这天,我刚落地,漫行于游人如织的鼓浪屿,步下轮渡,穿过花廊,独坐在人声鼎沸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别墅咖啡馆,人,却无心看风景。我的内心很焦虑。其实,不只是焦虑,甚至是有些焦灼了。

我的焦灼来源于两点。

其一,来自于我刚离开的华南某个城市。在这个经济繁荣的城市,一个存在了二十多年正呈上升发展态势的家族企业,在演完一部豪门内讧狗血剧后戛然而止,这个有着三十多个家族成员的大家庭血亲反目、分崩离析。我赶去时,剧情已临近尾声,故事的结局已经很难控制——有人跳楼、有人入狱,手足相煎,群情汹涌,已无法平复。我无能为力。

我的焦灼并非因为这个家族企业的解体,而是因为种族、人性、际遇等的相似而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家族企业产生的深深忧虑。我以为,虽然这个家族企业的倒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它可能只是让近千名员工暂时失去工作,可能只是令当地政府少了一点税收,但若是正面临传承交班的中国家族企业群都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随性而为、缺乏深谋远虑,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战略都将受到重大打击,更多的人失业,最坏的结果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这是我极不愿意看到的,我相信,这也是每个企业家、经济界人士、政界人士和平民百姓都不愿意看到的。

其二,是我与几位富二代的谈话。这次非正式的谈话,是在一次大学高等在职教育课堂的课后,我与几位家族资产已经进入十亿元甚至百亿元俱乐部的非常虚心好学的富二代在探讨完企业集成管理学科的相关问题后,有了以下一番对话。

我:“你们现在都在自家的家族企业工作吗?”

甲:“不,我自己创立了一家企业。”

乙:“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自家企业工作,两年后我与朋友合伙开了现在这家公司。”

丙:“我已经在自家企业干了五年。但其实我内心一直想像你们一样,出来单干。”

我:“为什么不留在自家企业呢?”

因为我知道上述三人中至少两人是家中唯一的儿子。

甲、乙、丙三人对视一晌,不约而同地无奈一笑。

甲:“原因其实很简单——在自家企业,我干得好,大家觉得是应该的,若是干得不好,人们会觉得我没用。在这个企业,我很难超越我父亲,也很难让人们看到我。”

乙:“一朝天子一朝臣。企业打天下时我没参与,所以我根本说不上话,即便发表了意见,父亲的那帮老臣们也不当回事,甚至有时还当面嗤笑。虽然可以看得出管理上有许多的弊病,比如他们以对我的同样的态度对待那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最终使他们都一个个如我般离开,但父亲很倚重这帮人。我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团队,好难!”

丙:“我学的是经济类专业,曾经在国际投行工作过一年,对经济、投资这些领域比较有兴趣。说实话,我家做的是传统实业,看上去那些数字很光鲜,实际上利润并不高,又是重资产,有很多的机器、厂房和数量庞大的工人。我常常在想,要是有一天,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可以取代我们的产品,可能企业很快就垮掉。我虽然一直在自家企业工作,但常常活在纠结中。”

不知道身为创一代的企业家们听到子辈如是说会做何感想?事实上,在我近十年来对将近600位企业家子女的单独访谈中,亦有七成以上有类似想法。

我想,平头百姓应该不再那么羡慕这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了吧!生而为人,都有烦恼!

在焦灼的同时,我内心里也感觉到有几丝幸运。

因为我的工作就是两线相牵,一线是最前沿的各行业企业家,我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经营心得,聆听他们关于传承的观点,帮助他们梳理战略和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企业可能存在的难点、疑点,我与他们的高管甚至家族重要成员座谈,探析他们的心路历程,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家族企业顺利地走下去。这件事,我至今已经做了整整十年,有成功,也有遗憾,但我始终无悔。

另一条线就是研究亲身接触的以及广泛传播的案例,发现、分析并总结特征,最后公诸社会,希望对家族企业在传承这件事上有所帮助,让他们有所借鉴。

时光匆匆,从去年夏天到现在,我在广州长期居住已达一年,汇金乾方家业传承研究院也成立了近一年。虽然这一年,我远离家人孤身千里,终日披星戴月四处奔波——中国的北京、广东、香港、台湾、上海、天津、四川、浙江、江苏、河南、福建、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和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都留下了我的脚步,但总算,如今终于集结成书。

我感谢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我太太彭华和女儿雅歌、雅璐,是她们给我创造了潜心研究的环境。感谢汇金乾方传承公司董事长魏桂东先生、总裁周斌先生、副总裁陈怡华女士以及汇金乾方传承事业的17位优秀企业家的支持(排名不分先后),他们是:广东大地伟业集团董事长周伟全先生、霍英东鹤年堂总裁刘海斌先生、广东诺登机构董事长黄柏潜先生、香港永富钻石董事长洪涛阳先生、香港景淳国际集团行政总裁沈珊梅女士、深圳辰希缘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陈莉女士、广州电子商务学校董事长杨志煌先生、佛山华创宇投资公司董事长梁铭祥先生、广东微宏投资公司董事长何磊先生、香港樱泰集团董事长王新平先生、广富诚集团董事长赵学成先生、广州创美诗鞋业公司董事长钟丽英女士、广州朗臣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高卫红女士、北京富思特新材料科技公司董事长郭祥恩先生、天津太阳天朗投资公司董事长迟作连先生、广州国保科公司董事长李锦恭先生、南京天轩服饰公司董事长陈宝林先生,感谢你们对我研究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我的忘年交霍英东集团董事副总裁林锡鎏先生常给我分享他的宝贵经验。

感谢我的老朋友宏信证券副总裁杨鹏先生、固定收益执行董事李文轩先生为我的研究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助手郑四方先生,感谢他在文字整理工作方面的辛勤付出。感谢研究院王奇博士、陈卓豪先生、王弘达小姐、陈昱含小姐等人对研究工作做出的贡献。

对于传承,还有太多的企业家仍未觉醒,我希望能做那个点灯的人。

杨一波

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三日

于广州汇金乾方家业传承研究院

书评(媒体评论)

保持英雄本色,传承创业时期的敏锐、精神和激情。对于传承,要放下骄傲,永远心怀敬畏。

——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

我们必须要传承,不传承就要落伍,这就是传承的道理。而真正传承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一种办法、一种未来,传承的是活力。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民企到了传承的高峰期,500万家家族企业中将有300万家在5到10年中完成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企业的制度完善和文化传承做得好,才有机会传承下去。

——招商银行原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

一波教授是我的忘年交,我非常欣赏他对于家族企业传承领域的专注研究和贡献。他是一位走出研究室常年与研究对象打交道的实践派学者。本书从接班人培养、股权设计和家风业规三个方面,以案例分析传递观点、方法,一定能给中国企业家们带来非常具体的帮助和借鉴。

——香港霍英东集团董事副总裁林锡鎏

1984年是中国公司元年,新一代民营企业崛起;32年后的今天,这一代企业正面临“接班考验”。如何找到能让企业长青的接班人,如何创造让公司壮大的治理结构,如何破解“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他们最焦心的问题。杨一波教授深度研究2300余家企业,精选九家中外知名企业的传承案例,给这一连串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值得深读。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