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兵到统帅
朱元璋,字国瑞,其先世为江苏沛县人,在其高祖伯六时,移居江苏句容,以淘金为生。由于淘金越来越困难,朱元璋祖父被迫迁到安徽泗州盱眙县,从事农业耕作。到其生父朱国珍时,以佃农为生的朱氏家境更加艰难,被迫辗转迁徙,最后在安徽太平乡定居下来,此时已是元朝中叶。
定居太平乡的朱氏家族生活并没有好转,常年劳作的朱国珍不能养家糊口,全家“朝夕彷徨”“常取草之可菇者,杂果以炊”。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就开始为人放牛。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官做贼,贼做官,混愚贤”。人们“多无己产,皆于富家佃种土地,分收籽粒,以充岁计”。由于负担沉重,生活十分艰难,加之天灾频繁,饿死者甚众。朝不保夕的农民反元情绪日增,“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元史·五行志》卷五十一)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刘福通、韩山童在今安徽颍州首先起事,接着彭莹玉、徐寿辉、麻芝李、郭子兴等各地义军也在当地揭竿反元,一场遍及全国的反元斗争已拉开序幕。
此时,身为游僧的朱元璋在彷徨中跑到濠州城下,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从此他的一生开始了转折。
南略定远图大计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以后,郭见他身材魁伟,让他成为自己手下的一名亲兵。在以后的战斗中,由于他作战勇敢,为人直爽,深得郭子兴的喜爱。不久,郭将义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为妻,并提拔他为小队长。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军不久就得到主帅欣赏的朱元璋,决心要用自己的勇敢和才智为郭子兴效力。当孙德崖软禁郭子兴后,朱元璋率一队人马冒死救出了主帅。当元将贾鲁痛率大军围攻濠州城时,朱元璋奋力杀敌,率义军将士全力守御。元将贾鲁痛战死,元军被迫撤离濠州城,被围困达四个月之久的郭子兴军得以自由。
朱元璋打仗善于用脑,并不时向主帅提出合理建议。经过数月的战斗,郭军将士死伤不少,朱元璋认为是补充力量的时候了,他随即向郭子兴建议,要求到家乡太平乡去招募士兵。得到郭的同意后,朱元璋立即行动,很快在家乡招募到了七百多名士卒,其中有小时候一起放牛的伙伴徐达、汤和等人。朱元璋带回七百多人,郭子兴十分高兴,随即封他为镇抚,并命令他统率这支队伍。
从一名普通士兵一下子升为镇抚,似乎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朱元璋并没有多少欣喜,与此相反,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心中滋长。
通过与郭子兴的接触,朱元璋认为郭是一个才能平庸、胸无大志、遇事没主见的统帅,长期跟随这样的人,后果肯定不妙。除此之外,郭子兴军中潜藏着的深刻危机也令朱元璋不安。
原来,郭子兴起兵时,孙德崖是其重要成员,因为孙较郭年小,郭才成为统帅。而孙德崖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物,他内心不服郭子兴的领导,随时在想办法除郭自立。同时,因兵败加入郭子兴军队的彭大、赵均用二人,原来就是一方统帅,归于郭部后,时刻都在想独立门户,成为新的一方霸主,而且彭大、赵均用二人本身也有矛盾。孙德崖、彭大、赵均用、郭子兴之间的复杂矛盾,使农民军内部潜藏着杀机,长期待在这样的队伍中,不仅不会腾达,反而会有杀身之祸。
聪明的朱元璋对这一切有清醒的认识,他要想办法摆脱这种不利处境,走独自发展的道路。
如何摆脱困境?带上刚招抚的七百多人完全脱离郭子兴,自立门户打江山,这是一种办法。但在当时群雄四起、相互兼并的情形下,七百多人的队伍只能是别人砧板上的鱼肉,迟早会被元军或被其他诸侯所吞并。显然,这不是一种良策。在郭子兴的大旗下,带七百多人到其他地区去发展,这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办法,但这样做又会引起郭子兴的怀疑,这也不是最好的策略。正当朱元璋苦苦思索之时,新募士卒徐达进见。
徐达见过朱元璋后,言道:“镇抚欲不成大业么?何故郁郁居此,长屈人下?”朱元璋回答说:“我亦知此地久居,终非了局,但羽毛未丰,不便高飞。天德(徐达字天德)如有高见,幸即指陈!”徐达回答道:“郭公长厚,德崖专横,彭、赵又相持不一,公处此危地,事多牵掣,万一不慎,害及于身,奈何不先几远引。”朱元璋回答道:“我欲去此他适,必须有个脱身的计策,否则实滋疑窦,转召危机。”徐达进言道:“郭公籍隶定远,目今定远未平,正好借此出兵,想郭公无不允行。”朱元璋又言道:“我方募兵七百,署为镇抚,若统率南行,无论谣诼易生,即郭公亦多疑虑。”徐达又回答说:“七百人中,可用的不过二十余人,公只将二十人率着,便足倚任,此外一概留濠,那时郭公便不致动疑了。”朱元璋笑答道:“天德此言,甚合我意,我当照行。”这样,朱元璋决定放弃大队人马,只带二十余名士卒,南略定远。在得到郭子兴的同意后,朱元璋便带领二十四名可用士卒南下定远去了。
朱元璋在主帅极为赏识自己之时,冷静地分析了所面临的严势,毅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是一种明智之举,它使自己摆脱了危险,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智,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这是朱元璋一生的转折,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在势头上升之时,能够主动舍弃小利而重新艰苦创业,这是常人不易做到的,朱元璋能够这样做,说明他确有过人之处。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