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乡是带刺的花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许石林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许石林著的《故乡是带刺的花》用前朝旧事和当代日常文化生活现象相互比对参照,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礼仪之美。

无论复杂如社会万象,还是简单如一碗面条,作者都能发现从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明,并以诙谐的笔调娓娓道来,加以弘扬。

内容推荐

《故乡是带刺的花》收录了许石林近年来所写的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文章从现今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和文化方面入手,透过谈吃、说戏、引经典、评艺术、论读书等,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的礼仪治理制度和自古传承的良风美俗。

目录

 “吃破户儿”

 吃相

 从麦子说起

 爱素食,不爱素食秀

 男人的血性和激情

 “我的树呢?”

 “你带书了没有?”——听黄仕忠教授“《琵琶记》:显文明开盛治,说孝男并义女”备忘

 荔枝之痛

 还奢谈什么年味儿!

 过年与亲戚相处,如何能皆大欢喜

 世上所有的愚蠢都有共同的宿命

 他们趴在“正确”的床上赖着不起

 没文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打死结——从杭州女子携骨灰盒打的被拒载说起

 这个科技无道德

 越没文化,越容易依赖荷尔蒙

 乘地铁的伦理

 旅游最好选择洋快餐

 回首故乡

 那些万古不易的真理——陕西俗话辑解

 威胁中医的不是中药

 为什么艺术家还不如工匠?

 漫闻花儿断续长——罗烈杰《云游的影子》读后

 只有艺术能修复人性的缺损

 谁说善人无好报——王子武与文徵明

 用争论的时间去读经吧

 言语之雅俗与人有关——也说用方言读古诗词

 所谓文化,就是一碗腊八面

 我们拿到文化账号,却找不到密码了

 映带从心回环随意——朱建斌书法感言

 大学属于有故事的人——华钟彦先生110周年诞辰

 寻找、打捞失落的文明构件

 不论马云还是王健林,都没资格说自己过的是“雅生活”

 必须像防恐反恐一样打击书画骗子

 博物馆为何成了文物的坟墓

 伶人故事

 古代人为啥不和演员计较

 “哗啦啦钢刀起狗头落下,把一个焦氏女活活吓煞!”——秦腔《杀狗劝妻》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京剧《马鞍山》、京韵大鼓《伯牙摔琴》

 柩——说说两出戏

 “王孙公子我不打,绣球单打平贵头”——《彩楼配》

 挽天心一线系斜阳——昆曲《千忠戮打车》,碗碗腔《游河南》

 “哪一日峻岭上断了砍樵!”

 话剧《榆树下的欲望》观后

 大过年的,你又被谭盾忽悠了

 中国电影的出路在于实行“计时退票制”

 世相与风俗毕现悲辛同尴尬交集——话剧《我要恋爱》:轻喜剧、重口味、大主题

 京剧进校园有什么用?

 戏曲根本不需要走出去

 人才公园记

跋 我是谁?

试读章节

汉代经学家郑康成对“衣锦尚纲”的注解是:“禅为纲,锦衣之美,而君子以纲表之,为其文章露见似小人也。”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穿华美的服饰要有意遮挡一下,表示谦逊、不敢当。而不像无德的小人那样,故意以奢华的服装炫示于人那么浅薄。

但是现在,我在关中老家的弟弟对我说:某某村,现在风气坏得很,吃破户儿,以咱们这儿的物价,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有的被吃掉三四万元!可憎得很!遇到丧事,原本义务帮忙的相奉们,现在也以要钱为主,比如出嫁的女儿哭哭啼啼地抬着一桌饭来,相奉在村口挡着,不给钱不让往家里抬;灵前祭奠,亲戚行礼前,相奉也挡住要钱,给了钱才能哭奠,难看得很!好像绑架了事主一样,事主忍气吞声,任由宰割。到了别家过事,轮到事主当相奉,再报复。

有老家同学任兄来深,言及所亲历者,痛心疾首,深感风俗大坏,又难以拯救的焦虑。任兄可印证舍弟所说,当不虚也。

风气之坏,皆表现为坏礼而滥俗——以“吃破户儿”为例,从前是主人在其他人的起哄娱乐气氛中,稍微表现一下,所谓请客,娱乐大于消费,现在完全反过来了:一个人家,如决定给孩子娶亲,日子定下来,传出去,本村、邻村与这家人关系好的,或自认为与其关系好的,就开始在镇上任何一家酒楼饭馆吃饭消费,而账都记给有喜事的人家。被记账的人家不敢发声,心里再不愿意嘴上也不敢说,否则人家立刻不吃了,还不理你了。就是说,吃你,是看得起你。据说有的更可恶,将自己理发的账都给人记下了。等到真正办喜事那天,这些一段时间来“吃破户儿”的吃主们,都以事主家朋友的身份到门贺喜,给一个红包,十块至百元不等,再大吃一顿,算是这一个“吃破户儿”的活动结束了。

遇到有人家生了孩子,“吃破户儿”会一直从孩子出生吃到满月!而主人则在这一天,要到镇上的酒楼饭馆,挨家去结账。心里再难受,脸上还得装得很高兴,否则传出去,你被人吃了,反没落下人情。

我问:“谁把风气搞成这样?”弟弟说:“叫我看,村里有本事的人,读书到外地去了,就留下这些二杆子,不懂王化(规矩),比如说一个二杆子在一个事上挑头胡来,没人阻止、纠正,这些人尝到甜头,就到另外一家的事上继续胡来,又没人拦挡,就这样,很快就把风气弄得越来越坏。”

陕西关中,所谓自古土厚俗良之地,旧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士绅固然与全国别处的士绅一起同步消失了,但士绅的气息仍然长时间存留于此,以士绅的价值观,化育一方民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自古“崇实学、耻奔竞”的地区,数十年来,力求发展经济,因而不遗余力地轻贱、厌弃自己原有的价值观,而拼命鼓动人的逐利之心。就我所见所闻,我们陕西人近三十年,都处在自卑的集体心理中。自卑什么?自卑不如别处人能挣钱、会逐利,恨自己性格保守、不会来事儿、太要脸面。所以,那种在乡间原本强劲地存在着的古老价值观,逐步消散殆尽。人开始不要脸了,并且惊喜地发现,自己不要脸起来,比别处的人更不要脸。

风俗从来有纯良者,也有丑陋者。原本,再良好淳美的风俗也有久则生弊的问题,或因厌繁密而就简易,或因贫陋而荒废礼仪,习惯成自然、约定俗成,像智能手机用久了积累的垃圾一样,干扰正常使用,偏离礼仪的旨意,需要不断地矫正、升级、清理垃圾,使其废恶丑而归于纯良。礼俗是对人的约束,犹如裤腰带一样,松弛懈怠是避免不了的,因此,需要时不时紧一紧,不让人看上去很难看。

所谓移风易俗,自古以来,一有赖于为政者以律令规导、劝勉之;二有赖于有声望的士绅君子以身作则,引导、损益之。此所谓国之所倚重者,人才与风俗也。

P4-6

序言

回首故乡,心中总有潜在的忧郁、不安与期待

积聚如山的人头走向远方。

我在那里变小,他们再也不会注意我了;

但在被深爱的书籍和儿童游戏里,

我将升起来说太阳在照耀。

——曼德尔施塔姆《人头》(黄灿然译)

20年前,我和许石林一样,青春年少,一见如故。价值观的趋同让我们俩都发誓要读点好书,写点好文章。但我跟随“积聚如山的人头走向远方。我在那里变小,他们再也不会注意我了”。而石林,在“被深爱的书籍和儿童游戏里”,“将升起来说太阳在照耀”。

我深爱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写的是他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预言,被我唐突地裁成两段,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读着石林这部书稿,就想起这首诗。

在我看来,许石林近十年来的写作都在提一个同样的问题——当我们都不太相信自己的文明的时候,我们如何培养文明的人?《损品新三国》是对新版95集电视连续剧《三国》胡改编、胡穿戴、胡打杀、胡咧咧的愤怒鞭挞。《三国》只是当代人侮慢、藐视传统文明的一个标本,而石林的《损品新三国》是对这一侮慢与藐视的呵斥与嘲讽,通过这种呵斥与嘲讽,呼唤一种“本该万世不易的价值”;《尚食志》《饮食的隐情》以食为药引,讲由衣食住行所构筑的中华传统文明星空的暗淡;《桃花扇底看前朝》和这部《故乡是带刺的花》,大抵都是用前朝旧事和当代日常文化生活现象相互比对参照,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礼仪之美。

石林的写作无疑有巨大的风险——在网上,讲他封建的有之,讲他迂腐不堪的有之,甚至讲他是流氓的有之,讲他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亦有之。我还听说被他批评过的什么项目,威胁用黑社会手段来深圳“废他”。我只想说,石林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根本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孔子身上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体现在老子身上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儒道互补、殊途同归的中国文化所塑造的传统知识分子,从来面对的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缅怀圣王,渴望美政。从此种忧患意识开始,屈原“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成之所居”;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构筑小国寡民的“桃花源”;贫病交加的杜甫“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真正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即使躬逢盛世、身居高位,心中也总有潜在的忧郁、不安与期待。他们总是在圆满中感到不圆满,力图突破这圆满而追求更高的价值。“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这个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群体心理。

这个时代,用无数人引用过的狄更斯的名言来表达: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最好的东西,我们都在享用;最坏的东西,只有如许石林为代表的极少数知识分子在体味和咀嚼。石林自述:“我对家乡的认识,除了所经历的事情外,几乎全部是大学毕业以后,见识了一些所谓外面精彩的世界,越见识却越感到文化先天缺失的窘迫,内心遂有了一种对家乡重新认识与亲近的渴求,这才慢慢地回头,小心翼翼地捡拾……”他从衣食住行等日常文化生活现象所发现的种种恶言劣行,都使他的写作指向一个绝大的命题——“当我们都不太相信自己的文明的时候,我们如何培养文明的人”。石林笔下的所谓家乡,其实不仅仅是指他自己实体的家乡,更是文化的故乡、心灵的故乡、精神的故乡,他痛心地讲出一个事实:“大约近百年来,我们的教育,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动摇与怀疑,因而放松和放弃了对本土历史的教育与承传,教育变成了一个不教本土历史、不亲近本土风俗,专注于眼光向外的事,仿佛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个人逃离各自的家乡。”中国是乡土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这一五千年与泥土打交道的民族,因泥土而辉煌,亦因泥土而没落。对于中国这个拥有丰富农耕文化的民族来讲,泥土是国人的生命,中国人在泥土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中华文明也具备了许许多多为别的文明所难以企及的礼仪治理制度和良风美俗。

因为外族的侵入,我们倒掉脏水的同时也倒掉了孩子。殊不知,战胜外侮的法宝还是“寓兵于农”,依靠的还是乡土的纵深。我的故乡湘乡和石林的故乡蒲城一样,都是文脉悠久、底蕴深厚的模范乡村。吾乡先贤曾文正公举着维护封建礼教的纯粹性的大旗,事实上已经意识到非科学主义思想对社会进步的制约,因而他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他是如此注重子孙后代的礼教,如此重视良风美俗的养成。但嗣后“落后就要挨打”“救亡重于启蒙”的民族心理倾斜,形成了秦砖汉瓦与欧风美雨激烈碰撞的乱局。我想说,存在是有原因的。但面对当代乡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面对乡土基层政权的崩坍,面对乡村学校和医院的大规模减少,面对黄赌毒在乡村的盛行和土地的污染荒芜……我更肯定,存在的是一定会消亡的!乡土是草,城市是树。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而树呢,我家的楼下上个月就被台风吹倒了好几棵!

我深知,石林既有对传统文明的温情脉脉,也有开放的文化共享情怀。但我和他都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永远需要方向,而中国的方向永远不能轻视乡土,永远不能放弃传统文明。在这个时代,简单笼统地言说价值变得格外困难,即使像石林以故事来讲述,以史实来佐证,充满怀疑精神的“现代人”已习惯了对任何既定规则的挑战,并随时准备着“反洗脑”的机智,他们总有歪理。你熬吧!相信我,在“深爱的书籍”和“儿童游戏”里,你会“升起来说太阳在照耀”。  聂雄前

2016年10月7日

后记

我是谁?

故事——

甲乙争论。

甲说:三八二十四。

乙说:三八二十三。

争论不休,不惜挥拳动手,打架7。

拉拉扯扯闹到县太爷的公堂上。

县太爷听完双方申诉,宣判:三八二十三,将甲拉下去,杖责二十三大板。

乙得意而归。

甲不服,问县太爷:小人就是死也不明白,难道老爷也认为三八二十三?

县太爷微微一笑:我就知道你不服——你呀,不但迂,而且笨!你想想:他(乙)都因为这么简单的事儿跟你打起来了,你还跟他去争?你说你费那么大劲干什么?让他糊涂至死去不就得了?再说,他懂不懂三八是多少关你什么事儿?影响你吃饭睡觉吗?影响地球转动吗?……你说,你这板子挨得屈不屈?

甲无语。

……写完这本书中的文字,我惶惑得很:我到底是甲还是乙?

书评(媒体评论)

早在大学时,许石林就有“综艺大观”之誉,陕西坊问又喻其为“饴馅床子——百眼通”,皆形容其才艺丰富,会得多:举凡戏曲曲艺,能说会唱三十余种;又学过意大利发声法;唱黄河流域各族原生态民歌,从黄河源头唱到入海口;于书画鉴赏别具眼光,以刁毒狠辣著称;雅好古琴,精于美食,堪称生活艺术家……

许石林为文,尤擅评论,以古喻今,驰名南北,深入人心,下笔极快,越快越精彩。想许氏生在古代铁血战争年代,必以倚马可待扬名。

他有古风,在文坛与社会树起一面伦理与文化大旗。他在关中老家倡导古礼,依情循理,敦厚礼俗,他不但说,更多的是做:请慈善人士为家乡捐建一座桥,要用自己的稿费为本村乡亲买一块墓地……

总之,吾观许氏,诚今之古人也。他的特点,一言以蔽之:他信自己所说所写的每一句话,即他所弘扬的文化,必先化他自己。

所以,我图省事儿,套用一句别人的话:你一定要读许石林。

——刘根勤博士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