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交融丝路币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和世界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丝绸之路钱币近期也得到收藏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们见证并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进程,蕴含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于丝路币的概念,广义地说,是在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历史时期流通使用过的各类货币,或者说是在丝路贸易中曾经使用过的各类货币。它既包括丝绸之路西段,如欧洲、西亚、中亚的各类货币,也包括丝绸之路东段,即中国境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类货币;既包括专门为了对外贸易使用的黄金、白银,也包括丝路沿线地方政权发行的货币。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丝路币研究的重点无疑应该是中国境内的丝路币,包括中国境内出土的丝路币。而收藏家们更加钟情于丝绸之路西段直至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沿线,西到地中海东岸,东至中国陕甘地区,北到黑海、里海南岸,南到北非、阿拉伯半岛及印度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历史货币。中国新疆是丝路的枢纽,最具地域优势,近年已经成为丝路币收藏的“风水宝地”,新疆民间丝路币收藏在数量、种类、品级、珍稀程度等方面,均在中国收藏界遥遥领先。我在天津和北京的古玩市场曾经几次见到丝路币小规模出售,经营者皆说是从新疆进的货。
1914年,新疆和田首次发现东罗马金币,后来又出土了一些,主要出土地点都在丝绸之路沿线或丝绸之路的延伸线上。1945年,甘肃武威唐墓出土了一枚东罗马早期拜占庭时期的金币。1953年,在西安附近的一座隋墓中,又一枚拜占庭帝国的金币重见天日。1981年,洛阳龙门唐墓发现的另一枚东罗马金币,正面为头戴王冠、留着长须的福卡斯皇帝(602—610年在位)半身像,背面是长着翅膀的胜利女神。1978年,在河北磁县一座东魏时期(534—550)的茹茹公主墓中,也发现了两枚东罗马金币,分别是阿那斯塔修斯一世和查世丁尼一世时期的金币。中国境内20世纪以来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除东罗马(拜占庭)金币外,还有贵霜钱币、波斯萨珊银币、阿拉伯金银币及突厥汗国钱币等,有墓葬,有窖藏,也有传世品。
东西交融是丝路币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色。在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上,东方的中华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都通过商贸往来,彼此传播,相互影响,这就决定了丝绸之路沿线如新疆、中亚等地铸造的钱币,明显带有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特点。如在和田地区出土的汉怯二体钱,因钱币面文有汉文和怯卢文两种题铭而得名;又因其中不少钱币上都有马的图案,所以中国学者多称其为“和田马钱”。其他如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回鹘钱、察合台钱币等,都具有东西交融的特点。
丝路币研究,已经成为丝路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如法国国家图书馆钱币馆馆长蒂埃里,便以西突厥汗国部分古币为研究方向。再如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威廉姆斯,通过石刻、存世古钱币等资料成功地整理出贵霜政权的王氏系统。对此,收藏家们也有特殊的贡献。如杜月笙之子、加拿大华人收藏家杜维善自1991年起多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丝路币,总计两千余枚。过去能集中展示丝路币的主要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而现在上海博物馆系统的常设专题陈列则填补了国内这项空白。上海博物馆现藏丝路币种类繁多,基本涵盖了丝路各国的钱币。再如新疆收藏家王涛2010年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了一千余枚金、银、铜质丝路币,包括自公元前200年至18世纪丝绸之路及中亚各古国、印度各历史时期、新疆地方政权货币等,以钱币为纲,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一地域范围内历史更迭的脉络。
寒斋存有丝路币数十枚,尽管其中一些钱币的图案和文字难以解读,但我依然十分喜爱它们。我通过收藏和欣赏丝路币,聆听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千古先声,感受中西文化最早碰撞和融合的神奇魅力。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6月18日,从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长安号”豪华专列旅游线开始运行。所有这些,都使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人们对丝路币的认知度定会越来越高,丝路币的收藏与研究也必然更加受到重视,结出新的硕果。
P101-104
这部《中国钱币的故事》充分呈现了文华先生中国钱币的收藏之富与鉴识之高。尤为难得的是,著者没有局限于钱币文化的研讨,而是以古代钱币为切入点,深拓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时代信息,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之旅。可以说这是一部视点独特的读史随笔,也可以说是从钱币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中国略史。而可触摸、可欣赏的古代钱币,与钱币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则为悠远的历史增添了一分生动和温情。
——薛冰(著名学者、收藏家)
相对于瓷器、玉器、青铜器、家具、书画、古籍等其他传统收藏大项来说,中国钱币具有产生历史久远、延续迄今且未曾间断的突出特点,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厚。中国钱币也是诸多传统收藏大项中最适合民间收藏的一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基于此,一当2013年夏《新领军者》月刊主编刘宏伟先生约我为该杂志开设一个文物艺术品鉴赏专栏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写中国钱币。自那时起直至2015年岁末《新领军者》改刊,这一系列文章连载了两年半,在飞机乘客、酒店旅客、白领人群和收藏界人士中颇受好评,多次被权威钱币收藏网站转载,被新浪网推荐至首页文章。现在根据收藏界、读书圈一些朋友的建议,编辑整理为《中国钱币的故事》,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时代和类别为经纬,对自远古至民国时期中国各类钱币进行鉴赏,旁及深受中国钱币文化影响的朝鲜、日本、越南钱币,还有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丝路币。钱币种类,以历代发行的方孔铜钱为主,也涉及铁钱、金银锭、银元、铜元、纸币等;以行用钱为主,也涉及花钱;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新疆红钱,也有专题鉴赏。因我同时收藏、研究外国钱币,所以亦注重将中国钱币置于世界钱币的大环境、大视野中加以考量与研究,力求打通古今中外,得到更多、更深的通识。此外,我根据自己长期、深入的市场调查,总结出一些钱币价格规律和赝品特点,在书中多有提示,希望有助于钱币收藏爱好者。
收藏理念、金融意识、生活细节、历史思考,这十六个字是我撰写《中国钱币的故事》时所想要达到的效果。著名学者、收藏家薛冰先生在为本书所作序言中说:“这部《中国钱币的故事》,充分呈现了文华先生中国钱币的收藏之富与鉴识之高。尤为难得的是,著者没有局限于钱币文化的研讨,而是以古代钱币为切入点,深拓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时代信息,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之旅。可以说这是一部视点独特的读史随笔,也可以说是从钱币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中国略史。而可触摸、可欣赏的古代钱币,与钱币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则为悠远的历史增添了一分生动和温情。”我理解薛冰先生的意思,就是面对所谓“钻钱眼儿”,如果既能钻得进去,又能钻得出来,才能获取真知灼见,写出好文好书。
在撰著本书的几年间,我数百次到各地博物馆、收藏市场和收藏家家中鉴赏钱币藏品,同时查阅了数千种书籍,寒斋所存数万枚钱币更是随时翻检。长期以来,收藏、读书、治学的乐趣融合在一起,即是我最大的生活乐趣。我注意到,喜欢集藏钱币对人的身心来说具有几个益处:患忧郁症、焦虑症、老年痴呆症的少,患颈椎病的少,记忆力好的人多。钱币收藏,需要搜集,需要整理,需要鉴赏,需要研究,这是一种细工夫、长工夫、慢工夫,也就注定了钱币收藏活动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在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下,我们完全可以在搜集、整理、鉴赏、研究钱币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精致的生活状态,在慢下来的生活中保护和保持我们对艺术的感受力。
本书所附六十余幅钱币照片,除个别已标明出处者外,其余钱币实物皆为寒斋所存。本书既是写给钱币收藏爱好者的,也是写给那些虽然没有收藏钱币但希望从中获得知识的读者的,因此所附照片重在解释文字、印证道理,而不特以珍罕物、名誉品炫示于人。
借此机会,我要诚挚地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徐峙立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峙立女士与我相识甚久,她是全国读书圈的闻人,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使得各地许多读书人学有所得、心想事成,这是最令我等钦敬的。本书责任编辑许诺小姐审改稿件不辞辛苦,体现了十分可贵的敬业精神,在此一并致谢。
罗文华
2016年10月28日于天津镇东晴旭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轩
与罗文华相识十余年,每回见面,都是谈读书、藏书、著书,直到2015年赴天津参加民间读书聚会,听他说起钱币市场的情况,才晓得他也是一位泉友,顿生相知恨晚之慨。后来陆续在微信上看到他的“说洋钱”系列,借钱币介绍世界各国风土人物,见识情趣,文采襟怀,都非我所能及,我原本打算写写外币收藏的念头,就此打消。
这部《中国钱币的故事》,则充分呈现了罗文华中国钱币的收藏之富与鉴识之高。尤为难得的是,著者没有局限于钱币文化的研讨,而是以古代钱币为切入点,深拓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时代信息,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之旅。可以说这是一部视点独特的读史随笔,也可以说是从钱币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中国略史。而可触摸、可欣赏的古代钱币,与钱币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则为悠远的历史增添了一分生动和温情。
古钱币收藏一向被视为文人雅玩,但真正能玩出文化成果来的人,委实不多。
中国古代钱币,不但是东方钱币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四大历史货币体系中独具一格,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历史观、审美观和艺术观。其涉及传统文化的范围之广,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中国的金石学由钱币学肇端,货币史更是离不开钱币学,而考古学同样不能忽略钱币研究;与古钱相关的典章制度以至故事传说,体现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古钱上丰富的语言种类,印证着中华民族由众多民族汇聚融合的历史;而古钱上的文字按时代排列出来,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体书法史……倘若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古钱的度量与重量,是记录度量衡制度变迁的实证;古钱的冶铸水平,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冶铸技术发展的实证;古钱的币材、精粗和大小轻重,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晴雨表;邻国之间钱币的相互影响与流通,是各国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反映——毫无疑问,中国的古代钱币不仅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产物。不夸张地说,钱币学可以算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边缘科学”,甚至可能是“边缘”牵涉最宽泛的学科之一。
对于中国如此丰厚辉煌的钱币文化,相应的研究工作则未能尽如人意。长期以来,常见的多是钱币收藏方面的介绍,销行最广的则是评级定价目录。高水准的钱币学专著虽时有问世,但与书画、陶瓷、玉石、版本以至家具等门类相比,可说微乎其微。像《中国钱币的故事》这样着眼于钱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够融钱于史、以史说钱、出深入浅、游刃有余的著述,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该书作者有此成就,一方面基于他多年厚积的史学功底,特别是能以现代思维重审史事,不囿于旧说;一方面也得益于他长期生活的天津,不但是中国近现代钱币制造的重镇,也是近现代钱币收藏与研究的重镇。从袁寒云、方地山到唐石父、邱思达,在中国钱币学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不仅是天津收藏界的骨干人物,且与各地泉友多有交往,能够及时了解国内钱币学界的信息和最新成果。二三十年来迅猛发展的城乡建设中,出土了大量古代钱币,其中不乏珍品与新品,对于钱币学研究也提供了新资料。而他对外国钱币文化的广泛了解,也成为深入理解中国钱币文化的参照。这对于有志于钱币学和钱币文化研究的人,都有启示意义。
文华先生书稿既成,使我得先睹之快,并命作序。我收藏古钱币迄今虽已四十年,但已十年无进益。一则古钱币价格与时俱进,我辈书生无力竞逐于拍卖场;二则文债高筑,用心于钱币的时间甚少。偶得闲暇,也只能如文华先生所说,弄弄北宋钱的版别而已。但毕竟情结难解,所以很愿意为这本别出蹊径的《中国钱币的故事》做一番鼓吹,也算是为中国钱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略尽绵薄之力。
2016年10月20日于金陵
罗文华著的这本《中国钱币的故事》以时代和类别为经纬,对自远古至民国时期中国各类钱币进行鉴赏,旁及深受中国钱币文化影响的朝鲜、日本、越南钱币,还有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丝路币。钱币种类,以历代发行的方孔铜钱为主,也涉及铁钱、金银锭、银元、铜元、纸币等;以行用钱为主,也涉及花钱;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新疆红钱,也有专题鉴赏。因作者同时收藏、研究外国钱币,所以亦注重将中国钱币置于世界钱币的大环境、大视野中加以考量与研究,力求打通古今中外,得到更多、更深的通识。此外,作者根据自己长期、深入的市场调查,总结出一些钱币价格规律和赝品特点,在书中多有提示,希望有助于钱币收藏爱好者。
罗文华著的这本《中国钱币的故事》以古代钱币为切入点,深拓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时代信息,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之旅。可以说这是一部视点独特的读史随笔,也可以说是从钱币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中国略史。而可触摸、可欣赏的古代钱币,与钱币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则为悠远的历史增添了一分生动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