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曾任CCTV《经济与法》《对话》制片人等。2012年底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半年内,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他对商业和互联网的独到见解,影响了80后90后的知识结构和对互联网的认识:人类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新的时代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未来将属于基于用户体验的“手艺人”经济。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罗辑思维》是罗振宇与《罗辑思维》见解的第一次充分集中表达: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个人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为80后90后支招指路,实实在在缓解年轻人的成长焦虑。
罗振宇编著的《迷茫时代的明白人:罗辑思维》精选《罗辑思维》的诸多思考,与你分享成长的洞见:
《微革命》:转身、立定、呻吟、躺下,就是互联网时代个人崛起的方法;
《发现你的太平洋》:不跟存量较劲,而去寻找人生的增量;
《疯狂的投资》:有好点子马上行动,当实干家而不是评论家;
《和你赛跑的不是人》: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趣味;
《怎么当个明白人》:真正的牛人,就是在集体中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人;
……
迷茫时代,怎么当个明白人?
日本经济衰落之谜
日本经济真的有问题吗?很多朋友从日本回来都跟我讲,日本经济真是不行啊。可是他们的大企业仍然非常好,像丰田、日产这样的公司,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非常可观。
那你说怪谁?怪日本的技术不好?一部iPhone,三分之一的重要零部件都是在日本生产的。日本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什么地震、海啸,国际上很多尖端产业都会受到影响。
那怪日本人吗?日本的员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兢兢业业的员工,日本经济虽然不行了20多年,日本的员工可是兢兢业业地加班了20多年。
怪日本的政客吗?一个政客不好那可以换,日本的首相换得多勤啊。当年,美国的小布什总统就头疼得要死,老记不住日本首相的名字。
它的政策有问题吗?我们可千万不能把对这么大一个经济体的观察,建立在说他们蠢这个基础上。要知道,日本人才辈出,20多年来他们也想尽了办法。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经济学中认为行之有效的所有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日本人全用过。
你说降低利率好使?那就降,日本甚至一度是负利率。你说支持大型的基础建设管用?那就搞基础建设。日本的基础建设搞到什么程度?有些高速公路,据说只有熊在上面走。
日本的海塘(就是防护海浪对陆地侵蚀的基础设施),已经可防一千年一遇的海浪。日本人当年开过一个玩笑,说如果人类灭绝了,外星人来到地球上,根本就猜不出来这个设施到底是干吗用的,一定会认为这是当年日本人的某种宗教设施。
办法都想尽了,还是无解,所以日本为何经济衰落,对人类来讲是一个大谜题。
那怎么解这道题呢?让我们回到日本经济的现实中去看。
在世界经合组织当中,日本的社会生产效率排名第二十,这是2007年的数字。如果在七个最发达的工业国当中排名,日本正好排老七。排老七什么意思?就是连以懒散著称的意大利人都不如。
日本有那么多高效率的好企业,而总体的社会生产效率排名却这么低,只能有一个解释了,那就是他们还有一大堆效率低到没法看的企业。
日本金融业中有一种银行叫僵尸银行。啥叫僵尸?就是已经死了,但它偏偏不死。日本还有一些企业,它的股市市值已经低于企业的银行存款了,也就是说,你花一大笔钱把这家公司收购了之后,然后把这家公司清盘,这家公司的银行存款都能让你赚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这源于日本的一种制度:为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让一些竞争不下去的企业不死。
其实,公司本身是为了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在某一个特定阶段,一些资源临时性的组合方式,自身不应该是一个永久的存在。
过去30多年,中国人也渐渐接受了一个观点:公司要做大、做强、做久。包括当年的马云也这么说,我们要做横跨三个世纪的公司,至少要活102年。
这个念头在中国人心目中有,而日本人中这个毒更深,所有的公司最好都不要倒闭,你以为这是日本社会对资本家好吗?当然不是!这一切只是为了让那些公司的雇员能够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职场生涯。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介绍日本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叫终身雇用制。这个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包括企业内部工会和决策审核制,曾经一度被吹嘘为日本经济管理的四大支柱,或者说四大法宝。
提出这个理论的是一个美国学者。1956年左右,他跑到日本去调查,发现日本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美国不太一样,后来就总结出这所谓的四大法宝,写在一本叫《日本的管理》的书里。后来,因为日本经济形势好,尤其是在烈火烹油的20世纪80年代,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很重要的经验。
可是今天我们再回到日本社会一看,原来这个社会是不允许企业死的,因为就怕这种终身雇用制的社会基础发生崩塌。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日本专门有一条法律规定,说一家企业要解雇员工,如果你的理由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那这个解雇就是无效的。
所有给那些被解雇或者没有工作的工人介绍职业的机构,日本政府都不太允许这些机构存在的,为此设置了大量限制。为啥?因为日本社会认为,人家都没工作了,你还去剥削人家,这种钱也好意思挣?
久而久之,日本社会上上下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大公司不好意思解雇员工,因为怕影响名声;员工也不好意思跳槽换工作,也是怕影响名声。大家合力在维持这个终身雇用制的繁荣假象。
可是我们知道,什么叫市场经济?就是那个著名的词——“看不见的手”,那个手不停地在把社会的所有资源往最优化的方向去配置。该死掉的企业硬撑着不解体,就意味着市场经济这只手其实没有办法让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本来某种产业落后了,那这个产业代表性的公司就会解体,其中的员工就会被释放出来,到所谓的劳动力市场上接受培训,然后再到新的产业组合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正常模式。可是,日本经济因为这种终身雇用制而丧失了这样一次机会。
P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