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纪委恢复重建。中央纪委恢复重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第一届中央纪委委员名单是如何产生的?中央为什么选择陈云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是如何领导制定党规党法的?
平反冤假错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陈云为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为什么要提出撤销中央专案组;他是怎样拨乱反正,提出平反冤假错案的指导方针的?他又是如何克服阻力,一步步指导刘少奇、潘汉年、瞿秋白、马寅初等重大冤案平反的?
张曙编写的《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从陈云同志领导平反冤假错案、指导“两案”审理、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狠抓执政党党风建设等六方面,全面真实地展现了陈云同志在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期间在党风建设和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等方面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担任。了9年的中央纪委第一书记,给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留下了宝贵的政治财富。
张曙编写的《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全景呈现了陈云同志在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期间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情况。全书分为六章,以回顾历史、叙述故事的写法重点叙述了陈云同志在平反冤假错案、指导“两案”审理、打击经济犯罪工作中的一系列“精彩片段”,特别是对刘少奇、潘汉年、瞿秋白、马寅初等人的平反做了详细生动的描述。本书还记述了陈云同志创新纪检工作方式方法、领导制定党规党法、指导建设纪检机构和纪检队伍等方面内容。全书体现了陈云同志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展示了他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 本书资料丰富权威,笔法生动自然,是一本了解老一辈革命家陈云、了解党的纪检工作的通俗读物,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第一章 历史转折关头勇挑重担
第一节 中央纪委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成立
第二节 陈云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众望所归”
第三节 确定中央纪委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原则
第四节 呕心沥血领导制定党规党法
第二章 大刀阔斧领导平反冤假错案
第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要坚持“有错必纠”方针
第二节 为刘少奇平反:“这事我们要负责到底”
第三节 对瞿秋白问题:“要实事求是地予以研究”
第四节 为张闻天平反:“完全应该”
第五节 对潘汉年一案:“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潘汉年问题得到解决”
第六节 为萧劲光平反:“不要留尾巴”
第七节 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
第八节 对徐懋庸等文艺界3年代问题,要“作出实事求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价”
第三章 高瞻远瞩指导“两案”审理
第一节 统筹全局,提出成立“两案”审理领导小组
第二节 杀“两案”主犯江青,“陈云不同意”
第三节 中央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康生同志的错误是很严重的”
第四节 对同林彪、江青集团有牵连的人员:“必须以政治斗争的办法来处理”
第四章 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
第一节 陈云批示掀起一场严打风暴
第二节 打击经济犯罪,“中纪委必须全力以赴”
第三节 既抓“苍蝇”,又打“老虎”
第四节 一定要实行责任追究制
第五章 与时俱进狠抓执政党党风建设
第一节 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
第二节 必须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
第三节 对“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
第四节 在改革开放中,“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
第五节 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
第六节 端正党风的关键是领导干部“给全党带好头”
第七节 “必须重视执政党条件下党员的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
第八节 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件事是我们全党最大的事情”
第九节 “要把党的纪律检查队伍本身的干部选好,用好”
第六章 率先垂范堪称党风楷模
第一节 信念坚定党性坚强
第二节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第三节 谦虚谨慎淡泊名利
第四节 酷爱读书情趣丰富
第五节 时刻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
第六节 一生践行“十五字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在这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重建。全会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王鹤寿等12人为副书记,并选举了中央纪委的常务委员和委员。12月24日,三中全会公报公布了中央纪委恢复成立的消息。公报称:“全会选举产生了以陈云同志为首的由一百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保障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的一个重要措施。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12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了100名中央纪委委员名单。
这不是中央纪委第一次成立,确切地说,是1969年党的九大党章取消了党的监察机关条款后,中央纪委又一次恢复成立。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可以追溯到1927年4月成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1928年7月,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取消了监察委员会的条款,增设“审查委员会”一章,用以监督各级党部的财政、会计及各机关的工作。1933年,为了防止党内有违反党章、破坏党纪、不遵守党的决议及官僚腐化等情况发生,中共中央决定,在党的监察委员会未正式成立以前,特设立中央党务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副主席朱德兼任中央纪委书记。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代替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董必武担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虽然不同时期名称不同,职责范围有所变化,但在保证和执行党的纪律方面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如1935年11月,中央成立了以董必武为主任的5人党务委员,较好地处理了陕北的错误肃反问题。1952年,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因盗窃国家资财肆意挥霍被处决,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集中制遭到极大破坏,党规国法形同虚设。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主要机构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被污蔑为“黑公检法”,被无情砸烂。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构被完全摧毁。中央监察委员会机关151名干部,有84人被诬陷为有各种政治问题,被戴上“叛徒”、“特务”、“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1969年1月31日,中央组织部“业务组”向中央写了《关于撤销中央监察委员会机关的建议》。2月,又写了《关于中组部中监委机关人员下放劳动的报告》。到1969年1月,除留5人和部分办案人员外,中央监委机关工作人员全部被下放到东北农村“五七干校”劳动。1969年4月,党的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取消了党的监察机关的条款。7月,毛泽东批示“原则同意”,取消了中共中央监察机关,善后工作由中央组织部“业务组”负责处理,从而彻底废止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党夺权,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占当时国家干部总人数的17.5%;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以上和地方副省长以上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高达75%,大批受迫害的同志长期申诉无门,受冤屈的干部长期得不到平反。
饱尝民主法制被践踏的严重后果,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就成为“文化大革命”后全党的共识。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重新恢复了设置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条款。规定:为了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纪律,防止和纠正各种危害党和群众关系的现象,“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它的任务是:加强对党员的纪律教育,负责检查党员和党员干部执行纪律的情况,同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受理党员的申诉和控诉,并受理党外群众对党员的控诉。”①
中央纪委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恢复成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P1-3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卓越领导人。1978 g-中央纪委恢复重建后,他担任第一书记9年,为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开创和推进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陈云这9年所做的贡献较为完整准确地梳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本书之所以能较为顺利地完成,得益于多年的工作积累。我自2001年博士毕业到中央文献研究室以来,陈云研究就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其间有几年时间,较为集中地参与有关陈云的编研项目。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我参与为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由中央纪委、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4集文献电视片《陈云与党风廉政建设》,担任其中两集撰稿工作。2008年,我参与为纪念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由中央纪委、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6集电视专题片《光辉的历程》,担任其中两集撰稿工作。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参与《陈-Z"画传》编撰X-作,担任执行副主编。在完成上述工作的过程中,对陈云与党的纪检工作、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展历程、陈云思想生平进行过较为系统细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撰写的一些小文章,如《中央纪委恢复成立的前前后后》、《陈云与刘少奇冤案的平反》等在《纵横》(2005 g-)发表后,被《新华文摘》、《解放日报》等多家报刊及网站转载,产生了一些反响。这些内容都收入书中。
本书能够在陈云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是与许多同志的关心帮助分不开的。中央党校张荣臣教授为促成此书贡献颇多。中国方正出版社领导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多关心。出版社的陶莹女士是本书的选题策划,她和陈金华先生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大量心血。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本人才学有限,书中定有不少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曙
2015年5月于北京西城前毛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