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人生--庶民的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台平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我把自己比喻成小草,只因我的人生不值一提,人生的确是一个万花筒,千变万化。我这一颗小草,一生几乎都有厄运相随,但我不断抗争,不断挣扎,顽强地一岁又一岁的枯荣,以枯荣体现我来到这个世上的应有价值……《风雨人生--庶民的记忆》作者张台平以简练的笔调,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从细节入手,叙述了自己苦涩的童年。

内容推荐

《风雨人生--庶民的记忆》作者张台平以简练的笔调,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从细节入手,叙述了自己苦涩的童年,艰难困苦的少年,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中年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意气风发而事业有成的晚年。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折射出他周围的社会众生相,让读者不经易间再次走进那个时代——特别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目录

美丽的坞蚯遮

苦涩的童年

崎岖上学路

金婚之年忆婚姻

一只旧木箱

由“剖腹产”想起的(兼忆我的奶奶

温饱之日话当年

 一、我眼中的大跃进

 二、饥荒之年的记忆

 三、“烧锅草”里看春秋

 四、胡萝卜“情节”

 五、卖油郎

家庭生活琐忆

 一、我的蜗居

 二、我:乡间的房奴

 三、梦醒飞机场

 四、缝纫机.——妻子的梦

 五、扇子的往事

难忘的岁月

 一、“如皋战歌”(1960年——1972年

 二、战高沙

 三、河网化

在那特殊的年代

 一、“偷粪”

 二、集体化时的社员们

 三、我所经历的“忠字化”

 四、差点“获罪”的交往

 五、饥饿逼出来的“潜规则”

 六、另类“黄世仁”

 七、我帮四类分子“爷爷”写“反省书”

坞蚯遮的两次拆迁

 一、大集体时的拆迁

 二、我要拆迁,我真“傻”

我的贩运生涯

 一、自行车伴我走南闯北

 二、“拍卖”中的惊喜

 三、难忘风雪夜

 四、我被抓起来了

 五、苗鸡“叽叽”伴我行

开放初期的梦

 一、我当上了临时工

 二、自学“企业记账”

 三、好梦难圆

 四、假酒村里名堂多

 五、女儿的驾照梦——办证难

 六、湘西纪事

企业经营中的那些事

 一、振南塑料编织厂的诞生

 二、圆了“老板”梦

 三、我所经历的“合法伤害权”

 四、企业经营中的那些事

 五、手铐

 六、飞来的横祸

 七、“营业执照”中的困惑

子女们的成长路

 一、不平坦的升学路

 二、工作分配中的故事

 三、“牛郎织女”终相会

缠身的官司

忏悔

我就是一棵小草

 作者附记

试读章节

美丽的坞蚯遮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的美丽富饶的江海平原,号称民国第一县的如皋。县境内有一条河叫龙游河,贯穿南北,流人长江。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它灌溉、泄洪、饮水,这条河是人们的生命河,家乡人都称它为母亲河。相传龙游河有九十九个湾,如果有一百个湾,这个县就要出百万富翁了,老天爷偏偏开了个玩笑,没有出现一百个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全县究竟出了几个百万富翁也无法考证,只是到了新世纪的今天,母亲河已经面目全非,文史工作者还在那里寻觅它的痕迹,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湾,而百万富翁却已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了。

母亲河九拐十八弯到了县城南三十五里的刘家渡,渡口西边,有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取了个奇特的名字叫坞蚯遮,我就出生在这个庄里。据说很久很久之前,这里荒无人烟,一对为避战乱流落到此的夫妻,用此地盛长的坞蚯草搭棚遮身,并以此草生火,以野果野味为食而生存下来,为了纪念这对开辟草莱的夫妇,后人就以此为地名,经过世代繁衍,到了近代,已发展成七个半坞蚯遮庄,有居民500多户,人口2500多人。其实这里早就没有“坞蚯草”了,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坞蚯草”是什么样子。

“坞蚯遮”风景秀丽,几十户人家沿水塘两岸居住,一座座瓦房、草房坐落其间,田舍相连,鸡犬相闻,周围水塘密布,有小池沟、庙池沟、水闸池、圆沟等七八个池塘,四周绿树成荫,树影斑驳,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那时,河塘没有污染,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在河塘里淘米、洗衣,洗菜。夏天,河塘成了孩子们的天然大浴缸,孩子们在河里嬉水,大人们在河塘里一边游泳,一边摸鱼捉虾、踩河蚌、摸螺蛳,回家解馋。

那时乡亲们太穷了,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肚子里没油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肚子里总是寡辣辣的。能吃饱饭、睡好觉便是人们美好的梦想。但人们虽然憧憬“去年想着今年好,今年想着明年好,明年想着来年好”,结果还是“年年背件破棉袄、天天肚子吃不饱”。

尽管这样,我仍然十分热爱我的家乡。那春天里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徐徐的微风,碧绿的庄稼,仿若仙境。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在田间地头奔跑,追着呼呼的风,扒拉着树上及草地里的野果,采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捕捉着各种昆虫,有时则提着竹篮子挑猪草,累了就在池塘边用瓦片在水面上漂水碗或玩其他游戏。这一幕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更令村民们引以为骄傲的是村庄中心的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这棵银杏树也不知经历了几个朝代的风雨和多少次无情的战火,但它却依然挺立于庄中,真让人佩服其顽强的生命力。

树高20米以上,头顶着那蓝天和白云,躯干粗大挺拔,四五个大人手拉手也围不过来,苍翠葱郁,宛如华盖,阳光在树叶间透着亮,空气在树枝间显得轻。人们夏天在这里纳凉、小孩在树下玩耍、捉迷藏;银杏树影倒映在树边的池塘里,随着波浪轻轻地摆动,岸上树与水中影相映成趣。这里也是村里议事的地方,甚至乡里、区里都经常在这里召开大会,放露天电影。树与水和人水乳交融。

古树下有一座土地庙,人们每逢农历初一、月半、二十五都到这里来给土地菩萨上香,祈求土地公公,保佑人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久而久之,MI'I~但来敬土地公公,也把这棵大树封为神树,在给土地公公上香时,也不忘给这棵神树上香,祈盼这位树神,能保一方平安。这棵在江海平原数一数二的银杏树成了我们坞蚯遮的名片,每当议论起这棵古树,人人眉飞色舞。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棵大树却遭到了灭顶之灾,1967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大队干部中有几个人,看上了这棵古银杏树,他们联系上外地的树贩子,偷偷地将它卖掉了,直到砍树时群众才知道,一时间舆论大哗,某大队领导说:“这是四旧,要坚决破掉!再说,把树卖掉了还可以拿树款去购拖拉机,为全大队人作贡献。”面对此情此景,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结果十几个人砍了一个多月,才把这棵巨树放倒。树干放了一年以上,买树人动了许多脑筋,才搞来一辆吊车,将树装车运走。据说,当时这棵古银杏树卖了两千元……

但是树卖了,百姓们却不知道钱的去向,更没有看到手扶拖拉机。大树的消亡,给村里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不少老人只要聊起这棵古银杏,仍摇头叹息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卖树时,没有哪个人敢砍第一斧,有个甩大头(也是卖树的当事人之一),自告奋勇,向大树砍下第一斧,不久以后,此人一命呜呼,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此说是真是假,也无从考证,不过砍树人真的死了,在当时确实解了人们一口气。

国民政府时期,县域南北修建了一条公路,即如新公路(土公路,下雨天汽车不能通行,路呈南北走向,如城至新生港)。这条路从我们村中心古银杏树西边穿过,给我们庄里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这个封闭的村庄接通了外部世界。

但在那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条公路却给我们庄里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日寇占领磨头以后,在古银杏树下筑下据点。赶走日本鬼子以后,国民党军队也在这里筑下据点,而共产党在江安一带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双方距离只有几十里路程,拉锯式的战斗三天两头有,老百姓要负担三方税收,自卫队、还乡团三天两头下乡,捉猪、拉牛、又抢粮,杀人放火是常有的事。弄得有的家破人亡、有的妻离子散,砍头的、坐牢的、流亡的,各式人等都有。

几十年间沧海桑田,现在这里已经面目全非,过去的瓦房、草房已不见踪影,水塘全已填平,沟沟坎坎已经彻底消失。人工大河“司马港”由东向西川流不息,繁肚的运输船舶拉着长长的汽笛迎接着晨曦朝阳的到来,一座三四跨双向大桥贯通两岸,在蓝天白云下伫立,如港一级公路由北向南逶迤而去,两边的路灯像两条排列整齐的星星,在落日余晖里蜿蜒。一河两岸散落着几百户人家,从桥上放眼望去,大河两岸,一座座小楼掩映在碧树翠竹之中,家家户户都是青砖红瓦,两层小楼庭院;院前屋后春天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和金灿灿的油菜花交相错映;金秋时节,稻浪滚滚好一派丰收景象;公路两边,绿树葱茏,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相互争艳;公路上,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来往穿梭,给这里增加了别样的诗意。

然而,无论时光流逝了多少,无论现代化的潮流如何汹涌澎湃,总难掩盖那个永远保留在我童年记忆里的生我养我的村庄,一个个微波荡漾清晰见底的池塘,若大无比的古银杏树,村庄中弯弯曲曲的小路,还有那养育着一河两岸百姓们的曾经川流不息繁忙奔腾的龙游河,却不时出现在我的梦中,和同龄人聊起许多有趣的往事,撞击出多少已经逝去的记忆,让我有一股难释的温馨,也让我感到永远的失落。P1-5

序言

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已步人古稀之年,晚间打开电视,怀旧频道看着看着,触景生情,勾起心中如烟的往事。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生活的记忆,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展现着每个人不一样的精彩。

许多人回忆起往事,总觉得在苦涩中带着些许甜蜜,那是因为他们在回忆昔日生活的艰难之中,总能找到点温馨,找到点值得回忆的故事。

但我对往事的回忆,却如品尝一杯苦酒,几十年的生活过往中,我有太多的酸甜苦辣,苦涩的童年,艰难困苦的少年,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中年,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伤害,全部深藏在心底,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几十年人生,弹指一挥间,一生中风风雨雨,年幼时的战争动乱,解放后统购统销和合作化的浪潮,发热发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困难时期饥饿中的三年,疯狂的“文化大革命”,就像过电影一样,时时在我脑海里显现。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一下子得到释放,长途贩运、乡镇企业、汽车运输业、个体经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曾是我创业的战场。我带着自信与理想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进,创业路上辛苦与甜蜜相伴,困难与收获并存,走过了荆棘坎坷的大半生。如今,我的企业已交给儿子经营,我相信他一定能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不会忘记父辈创业的艰辛,定能审时度势面对未来,勇往直前,去争取更大的辉煌。

我没有任何资源,是一片树叶掉下来都能被砸死的小草。穷得只有梦想的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途的渺茫,时时困扰着我,但我并未惧怕和退缩,彷徨、抗争、奋进、崛起,写就了我的人生轨迹。

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上学,为了找到一份差事,为了搬家、建房,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我经历了多少曲折,求助过多少人,受过多少白眼,忍受了多少痛苦,实在无法计算。而对生活的希望,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靠的是恒心和毅力,这也是我立身奋斗的动力。

我身体虚弱,总想摆脱自己并不适应的重体力劳动,但命运偏偏阴差阳错地把我推向反面,让我不去干重体力劳动,就活不下去,但长期的重体力劳动却造就了我一个强健的体魄;我腼腆、懦弱,命运却让我去搞贩运、办企业,天天和人打交道,去揣摩人的心理和社会的脉搏,经历过无数次的尴尬和磨练之后,终于使我落得生意场上精明能干的赞誉。

我一生没有任何嗜好,烟、酒、嫖、赌,毫不沾边,我虽然文化程度有限,但对书籍、报纸却情有独钟。读书学习成了我唯一的爱好,是知识教会了我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

或许,现在有些年轻人,还不一定能看懂我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事,对我经历的那些事,可能还是一头雾水。但我将尽量用浅显明白的话语,把我一生中所经历的那些事客观地如实地表达出来。同时,因为年代久远和人所共知的原因,有些人名和地名以及事情的细节并不一定十分精准,但它的真实性却是不容置疑的。

我写这些回忆文章并不针对任何人,也希望读此回忆录的人,不要对号人座,不要妄加揣度,我的回忆只不过是反映我所经历的那个特定的年代的社会现象罢了。

我也不在乎别人以怎样的眼光看我写这组文章的目的,更不在意我的文笔是否流畅,只想享受我愿意为此而付出的快乐的这一刻。

我所梦想的生活,在我年迈之时,已慢慢接近,只是错过了我最好的年华。我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吃的、穿的、用的再也不愁了,天伦之乐也该享受了,但我要用斗大的字也写不满几箩筐的手,收拾我已经逝去的时光,让我的子女们来享受这些时光里的故事。让他们去热爱生活,珍惜自己的工作和-事、峨学习做人的道理,坚守做人的底线,自觉抵制那些社会不良风气,决不以不良行为去大发横财。

以我这样的文化水平,把我所经历过的人和事有序地记录下来,也是不可能的事,加之本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对是非的评判,还不是那么十分准确,还要请好友和水平较高者,给我指点和斧正,来完成我这人生最后的工程。

人来到这世上,成长、上学、做事、结婚、生育、教子成人,周而复始。做官的,当老百姓的,穷人、富人,只要是人,生活当中,既有一马平川,也有崎岖小道,更会遇到狂风暴雨,要过多少条河,翻过多少座山,闯过多少道关,人该怎么交,事该怎么做,路该怎么走,谁也不能预知,也没有哪个人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我认为做人要有底线,对社会要宽容大度,总不能以为别人总是欠你的,最重要的是人格不能失,也就是不做坏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误人前途,特别是有损他人生计的事。

我所经历的这些事情,看来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抗争。其实就是那个时代平民生活的历史记录而已,像我这样在底层挣扎、抗争、苦苦奋斗的平民百姓又何止千万!有人或许要说:你的一生好像只有一个“苦”y-,是的,生存中的一筹莫展、奋斗时的艰难险阻,往往在窒息和恶劣的环境中痛苦挣扎。我遇到的人生困境,都是用最卑微的方式维持着最卑微的生存。

从这组文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的人生慢慢地变化,慢慢地好起来的过程,看到那时最底层人们的处境,以及那些政策规定、那些政治运动怎样左右着百姓的命运及其生活,还能看到人情世故的冷暖以及亲情的可贵。

但生活的逼迫,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求生存而采取的抗争,却使得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意义的生活,自己就会去坚持、去创造、去奋斗,就会有胜利的希望,就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完整。年老了,回首往事,虽然中间有波折,好多事情并不顺利,但我对我的这一生是满意的,最终我是快乐的,也感到自己的人生无悔。

我的一生,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虽然经历过惊涛骇浪和风风雨雨,但十分庆幸的是,我的后半生,却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并且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名d,/l,的弄潮儿,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对我们平民百姓带来的巨大好处,最切身的感受就是消融了缠绕心头的饥饿感,实现了生活无忧无虑的梦想。

我坎坷人生中的一些特殊经历已被历史的岁月永远定格,我已经坐在夕阳的门槛上,但每天看到的却是初升的太阳,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才最重要。

上面就是我的人生感悟,也可以说是这组回忆文字的缘起。

后记

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在这菊花盛开的金秋十月,我的这本回忆录终于脱稿了,由于本人文学水平有限,加之身处社会底层,因而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对我所经历过的事情的是非曲直的评判,可能不那么准确,但是可以确切地说:我已说出了我想要说的话,总算完成了我人生最后的一项工程。

当然,作品一经发表,便属社会所有,我真诚地欢迎社会的检验与批评。

在我决心写作这本回忆录的前前后后,自始至终得到了我的老同学,原如皋市磨头镇文化站站长夏立明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让我看到了一位文化工作者严谨敬业、爱人如己的高尚情操,是他抱着对朋友的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才使我的这本回忆录得以成书问世。本人深表感激!值此书出版之际,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年10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