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冷暴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法)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冷暴力》是法国心理学家与被害人学专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的代表作,是一本畅销法国20年的心理学经典。书中首次全面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让无数受虐者如梦初醒。

伊里戈扬通过大量案例探讨了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详细剖析了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特点与关系。她饱含同情,笔锋犀利,从专业角度为受虐者立起一面镜子,让丑恶无可遁形,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内容推荐

《冷暴力》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探讨了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分别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第一章 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家庭中的精神虐待

 第二章 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何谓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谁是施虐的目标?

谁虐待谁?

施虐者如何让受虐者失去反抗能力?

虐待行为是如何开始的?

坐视不管的公司

助纣为虐的公司

第二部分 精神虐待式关系与当事人

 第三章 精神虐待的诱惑期

 第四章 精神虐待关系中的沟通

拒绝直接沟通

言语歪曲

撒谎

运用讽刺、嘲笑、轻蔑的伎俩

利用矛盾

否定人格

离间与征服

展现强势

 第五章 精神虐待的其他阶段

恨意表面化

虐待行为开始起效

受虐者被逼得走投无路

 第六章 施虐者

自恋的虐待行为

自恋性格

从自恋转向虐待

自大狂

吸血鬼习性

缺乏责任感

偏执

 第七章 受虐者

受虐者代为受过

为什么是他?

受虐者是受虐狂?

受虐者的良心不安

受虐者的力量

受虐者的天真

第三部分 精神虐待的后遗症与责任承担

 第八章 “失去行动力”阶段的后果

退缩

混乱

怀疑

压力

恐惧

孤立

 第九章 长期后果

创伤

代偿失调

分手

后续发展

 第十章 针对夫妻与家庭的实用建议

调整应对方式

行动

心理对抗

法律介入

 第十一章 针对职场的实用建议

调整应对方式

在公司内求助

心理对抗

行动

采取预防措施

 第十二章 心理上的主动应对

治疗过程

心理治疗的选择

认知行为治疗

结语 重建尊重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暴力

倾向以虐待作为防御机制的人,在危急时刻,若无法负起责任做出艰难的抉择,虐待的暴力便会出现。此时暴力转为间接,主要是以不尊重对方的形式表现出来。

莫妮卡和路克结婚已有30年,半年前,路克有了外遇。他向莫妮卡坦白此事,还说他无法在两个女人间做出选择。他不想离婚,又想继续婚外情。莫妮卡断然拒绝,丈夫便离她而去。

莫妮卡整个人崩溃了。她日夜哭泣,吃不下也睡不着。她出现了因焦虑而身心失调的症状:出冷汗、胃疼、心跳过速。她不是对带给她痛苦的丈夫生气,而是对抓不住丈夫的自己生气。要是莫妮卡能生丈夫的气,还比较容易自保。可是你必须认定对方很恶劣、暴戾才会生气,这么想却可能使你不想让对方回心转意。但像莫妮卡这样还处于震惊中的人会否认现实,宁愿等待,即使等待意味着受苦,也更容易些。

路克要求莫妮卡定期与他见面,以维持两人的感情;如果她不答应,他可能就会从此一刀两断。要是她疏远路克,他就会忘了她。她难过时,路克不想陪着她。他甚至在精神分析师的建议下提出要莫妮卡与他的情人见面,“好把话说开”。

他好像从未考虑到妻子所受的痛苦,而只顾表达他讨厌她了无生气的行为。他怪罪妻子,认为是她没办法与他生活,借以逃避他对两人分手的责任。

不肯为婚姻失败负责,往往是触发精神虐待的原因。对婚姻抱持理想化想法的人,会一直与配偶维持着表面正常的关系,直到有一天必须在新旧关系之间做出抉择。以往的理想主义有多伟大,精神虐待的行为就会有多强。要这种人全面承担旧关系失败的责任是不可能的。当爱意不再时,另一半就要负起责任,因为对方犯了莫须有的罪。虽然施虐者的行为举止中早己没有爱,口头上却往往不承认。

受虐者一旦发现中了配偶的计,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状态,而由于欠缺沟通的对象,所以单靠一己之力也无法摆脱。在这个阶段,受虐者还会感到既羞愧又忿恨:愧于不被人爱,愧于忍受屈辱,愧于曾逆来顺受、曾如此痛苦。

有些案例中,并不是施虐者后来性情发生了转变,而是原本隐藏的精神虐待本性暴露了出来。之前隐藏的恨意浮上台面,类似于被害妄想。然后,角色产生对换:施虐方变成受虐方,但真正的受虐者仍会有罪恶感。施虐者为取信于人,必须迫使伴侣做出令人谴责的恶行,以便否定对方。

安娜和保罗都是建筑师,他俩是在工作中认识的。保罗很快就决定与安娜在一起,可是他在情感上却保持距离,也不肯做出承诺。他拒绝在公开场合示爱或做出亲昵举动,还嘲笑手牵手的夫妻。

他难以表达任何私密的东西。他总是不停开玩笑,对什么事都要讥讽一番。这个策略使他可以隐藏自己,不动感情。他也确实对女性怀有敌意。他的态度是:“我们不能没有女人,但是女人有损男性雄风,浅薄无知,令人难以忍受。”

安娜把保罗的冷淡解释为性格含蓄,他的拘谨代表刚强,说话带刺则表示有学问。她相信自己的爱和对两人关系的保证可以软化保罗。

他们彼此有个默契,即不会公开表现得很亲密。安娜不但接受,还替这个潜规则找理由,使它具备正当性。由于她比保罗更期待亲密的关系,所以采取必要行动来加以维系就成了她的责任。保罗解释他个性僵硬是困苦的童年造成的,然而他提供的信息矛盾又不完整,令人存疑:“小时候没人照顾我。要不是奶奶在我身边……我爸爸很可能不是我的亲生父亲。”

从一开始他就以受虐者自居,好让安娜同情他,并让她比起一贯作风来更加宠溺他、关爱他。安娜出于爱助人疗伤的本能,很快就被这个受伤的“小男孩”所引诱。

保罗是那种“无所不知”的人,对什么议题都有极端的看法,包括政治、未来、谁聪明谁愚蠢、该怎么行动或者不行动。他多半是以简单的点头或只讲一半话来表达他无穷的智慧。他会很有技巧地反映出安娜的缺乏安全感。

P9-11

序言

心机深沉的遣词用字,

不必弄脏自己的手,

也能杀人辱人。

羞辱地位相当的人,

乃人生一大乐事。

——法国幽默大师皮埃尔·德普罗日(Pierre Desproges)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该当受此惩罚?

人生有些际遇令人振奋,激励我们付出最大努力;也有些令人震撼。甚至会摧毁一切。通过精神虐待,一个人真的有可能毁掉另一个人,将之称为“精神谋杀”也不为过。相信每个人都见过某种形式的精神虐待行为,他们发生在男女、夫妻、家人之间,以及职场、社交或政治活动中。面对这种间接形式的暴力,我们的社会往往视而不见,常以包容为借口,对其罪行默不作声。

精神虐待的危害,很适合作为电影或惊悚小说的主题,如1954年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所拍摄的《恶魔》(Les Diaboliques,1955年)一片,便引起极大反响。大众都很清楚电影与小说中的虐待属于人为操控,但一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我们却三缄其口,不愿多谈。

法国导演艾汀·夏帝耶(Etienne Chatiliez)执导过一部电影《达尼尔阿姨》(Tatle Danielle,1990年),描述一个老妇人如何在精神上折磨周围的人,让观众感到饶富兴味。她先是把家中年迈的女管家恶整到“意外”死亡,观众则会想:“那是女管家自找的,谁叫她太顺从了。”接着达尼尔阿姨又把坏心眼转向接她去住的侄孙一家。侄孙和侄孙媳竭尽所能取悦她,却没想到他们越是巴结,姑婆越是虐待他们。

达尼尔阿姨使出施虐者惯用的伎俩,讲起话来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还经常说谎欺骗,以言语羞辱他人,让人无所适从。令人讶异的是,受虐者对于这种操控浑然不觉,还努力地想要了解姑婆的行为,甚至怀疑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她这样厌恶我们?”达尼尔阿姨不会乱发脾气。她的态度虽然冷漠刻薄,倒也不至于激起周围人与她对抗,只是三不五时地耍些小手段,让人困惑不安,可也别想抓到她什么把柄。她的段数很高,轻而易举就能颠倒情势,以受虐者的姿态出现,而令她的家人成为施虐者:是儿孙辈遗弃了82岁的老人家,把她孤零零的丢在公寓里,只能靠狗食维生。

在这部幽默的电影中,受虐者的反应并不激烈,现实生活中很可能也是如此;受虐者希望自己的善意能够软化施虐者,但事与愿违,太多善意反而变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挑衅。最后,唯一获得达尼尔阿姨青睐的是新来的女管家,两个人棋逢敌手,只有女管家才制得住她。一段近乎和谐的关系由此展开。

如果说这位老人家把我们逗乐并触动了我们的某种情绪,那是因为我们觉得她吃过很多苦头,所以才会心那么坏。我们像她的亲人一样同情她,而她也像操控亲人一般把我们耍得团团转。电影中可怜的受虐者好像笨得可以,完全不值得同情。达尼尔阿姨的行为越过分,侄孙夫妇就越是对她客气,而观众和达尼尔则都觉得他俩真是叫人受不了。

但这些都无损于以下事实——达尼尔阿姨的所作所为的确属于恶意攻击。这种攻击来自于不自觉的破坏心理,指一个或几个人针对特定对象怀有或隐匿或明显的敌意;不论如何解读,其对象都是具体、真实的目标。看似无害的字眼、指涉、推论以及非语言的暗示,确实有可能让一个人惴惴不安甚至崩溃,而周围的知情者则通常不会过问。施虐者牺牲受虐者来壮大自己,并把出问题的责任推给对方,以避开自己内心或精神上的冲突。如果责任在对方,那么就是别人的问题,自己就不会觉得不对、内疚或痛苦。这是精神虐待的特征。

……

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精神虐待者送上法庭(他们往往太懂得替自己辩护),而是要大家记得他们可能造成的伤害与危险;记住这些事实,可以帮助现在和未来的受虐者保护自己。即便这种形式的攻击被合理地视为(对抗精神异常或忧郁症的)防御机制,也不能免除精神虐待者的罪责。有些看似无害的操纵技巧,会给受虐者留下因遭人愚弄而感到痛苦或羞愤的后遗症;有些更严重的操纵会影响受虐者的核心人格,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精神虐待者直接危害的是受虐者,间接成为周围人罔顾道德的标杆,他们会以为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甚至相信牺牲他人、任意妄为才是常态。

身为被害人学(victimology)的研究者,我并不会在本书中讨论有关虐待本质的理论,而是坚定地站在遭到虐待的受虐者这一边。被害人学最近才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原本属于犯罪学。它解析受害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受虐者的权利。愿意帮助受虐者的专业人士。如受过急诊训练的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律师,都可以考虑去读个被害入学的学位。

经历过例如精神虐待等精神攻击的人,是千真万确的受虐者,因为其心理状态已多多少少地被永久改变了。就算受虐者对精神虐待的反应促成了与施虐者持续不断甚至表面上看似对等的关系,我们也不可忘记,受虐者是受制于自己无法负责的状况的。无形暴力的受虐者去看精神科医生时,通常是为了治疗跟自身有关的问题,如精神压抑、缺乏自信或决断力;也可能是药物治疗无效的长期抑郁,或是可能导致自杀的严重忧郁症。这类病人有时会抱怨“伴侣”或周围的人,但是他们似乎不清楚,有股可怕的隐蔽暴力正威胁着自己。这种精神混乱的状态,可能会造成连精神科医生都看不出暴力问题客观存在的情况。类似情况有一个难以言说的共同元素:即受虐者虽然知道自己很痛苦,却实在想象不出自己到底遭受过什么暴力与虐待。有时他们也很疑惑:“是不是像别人所说,是我自己想太多?”因此,即使他们敢于抱怨自身遭遇,也觉得无法说清楚,于是认定会被人误解。

我刻意选用“恶性虐待者”和“受虐者”等词语,就是因为这类案例是隐而不现却真实存在的暴力。

后记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是个非常普遍但不易被发觉的现象。在伊里戈扬于1998年提出这一概念以前,人们可能有模糊的感受,但没有清晰的认知,更不用提明确圈定其含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受虐者只会感到痛苦和迷茫,旁观者看不出暗流汹涌,施虐者无论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都会从中获得操控的快感,这样的情形一一再重演,在主流视线之外静悄悄地毁掉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

伊里戈扬根据其在心理治疗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对这类现象进行了定义和阐释。她在本书中详细列举了婚姻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行为,用实际案例做了说明。精神虐待是一种冷暴力,不同于身体虐待,这种行为可以伤人于无形,不留痕迹,难以界定,但会给受虐者的心灵造成极大的摧残。很多时候,施虐者会在表面上示弱,故意让其他人认为这种施虐与受虐关系是双方你情我愿,甚至是受虐者自作自受,有时连受虐者自己都会被这种暗示洗脑。精神虐待的危险性就在于此,如果缺乏对这类现象的认识,受虐者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受到了伤害,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脱身。

本书的意义也正在于它对这种现象做了全面、充分的解读,并提出了应对方法。伊里戈扬唤起了人们对精神虐待的关注,这个名词已经进入英美和日本社会,成为网络上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被问起的话题。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精神虐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心理谋杀,这类现象比你想象中还要普遍。

——法国《商业文摘》(Business Digest)

冷暴力的实施者是天生的控制狂,他们经常营造出热情、积极而吸引人的表象,对他人进行的精神虐待不易证明,伊里戈扬清楚这一点,她希望通过本书唤起受虐者对冷暴力的认识,同时也让她的同行们留意到某些危险的迹象。《冷暴力》充满了对受虐者的同理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

——美国《出版人周刊》(Publisbers Weekly)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