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氮肥厂几十号职工共同的疑问。1977年的氮肥厂厂区,触目是一片暗灰的颜色,围墙、厂房、烟囱、蓄水池……造气车间开工时,蓄水池里那圆柱状的气柜就会上下夯动,收集气体并将气体泵入压缩车间。建厂那年,圆柱体的气柜分明是涂着赭石色,这才两三年时间,就灰得和蓄水池池壁毫无差别,在氮肥厂,这种死灰仿佛可以传染、渗透、蔓延……小丁记得,住在氮肥厂的日子里,顶头上那片天穹大多数时候也成了这种颜色。但天色毕竟灰得轻淡一些,犹如氮肥厂在一方水面上的镜像。
在这种环境中,老苏脸上的笑容就尤其显得突兀了。他独特的走姿进一步加重了这种突兀之感。职工们歇气的时候会走到厂坪里,抽一支没装过滤嘴的纸烟,看看老苏一脸喜色,不晓得应不应该羡慕这个人。
1977年的时候,在氮肥厂,似乎谁都没有理由成天到晚地傻乐。
老陈刚调到氮肥厂当厂长不久,通过调研认识,氮肥厂作为临时政策的产物,投产以来一直都在亏损。——用不着什么调研也能晓得这厂在亏损,其生产成本高于生资公司的牌价。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就犹如老苏两腿都瘸一样,是明摆着的事实。
老陈把小女儿和女婿小丁安插进氮肥厂以后,就着手写文章打报告,摆事实讲道理,请求上级部门酌情关闭氮肥厂,并转产上其他的项目。
如果老陈不是那么急于搞垮氮肥厂,就不会把老苏这个废人弄到厂里来。
老苏原本不是个废人,自从他落成现在这个样,谋生就全搭帮向副县长照应了。向副县长从前娶了老苏的姐姐,作为姐夫,他有义务给老苏弄碗饭吃。老苏被安排在县政府大院看门。看门就只能看门,扫地的人还得另请。他有一只胳膊也残了,像煮熟的挂面一样成天耷拉在肩膀上,只有一只手能用——其实他看门也看不好,他以半跪的姿势走过去,要拖沓几分钟才能移到门边,用仅有的一只手拉开一扇门,然后再移动着拉开另一扇门。幸好那时车不多,只有上面领导检查工作时才会坐吉普车来到政府大院。佴城的几位正副县长出入大院,一色的二八锰钢单车。
有几次,上面的领导来到门边,左等右等等不及了,烦躁了,就跳下车来帮着老苏打开那两扇门。
老苏很内疚。虽然那些领导回头就被随从们写了一篇亲民啊随和啊关爱残疾人啊之类的文章发在地市党报上,老苏还是很内疚。他是个蛮有上进心的人,遇到困难,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排除困难。他脑袋挺灵便。那两天,他始终在纸上画来画去,鬼画桃符,别的人看不出个所以。两天后,他买了几股麻绳、几个定滑轮和一个绞绳的轴把子,用时两个多小时,就把县政府两扇沉重的木门改造成了自动门。摇那轴把子的时候,人感觉不是很费劲,老苏可以一边抽着烟一边把门摇开。当他要关门的时候,就反向摇动那轴把子。
门一旦弄好,各个机关的守门人都跑来睨几眼。不看不晓得,一看都恍然明白过来,操,原来是这样的啊。他们回去折腾一番,把门都折腾得自动起来。
但向副县长一直盘算着要把老苏调走。老陈拿着一叠关于请求关闭氮肥厂的报告去找向副县长时,向副县长就把这层意思讲给老陈。办公室里当然不便说,向副县长拉着老陈去招待所吃饭,碰了两杯,向副县长就说想拿老苏和氮肥厂的门卫对调一下。
P4-5
小说
田耳 氮肥厂
周云和 小白鹤不想飞走
非虚构
王平 倒脱靴——一个人的人文地理(节选)
吉布鹰升 自然纪事(组章)
王国华 大梅沙的风铃
翻译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远洋 译) 塞弗尔特回忆录
史页
聂作平 马蹄下的边疆:河西走廊往事
王龙 文人的书桌该摆在哪里——从陈子昂解读中国文人的命运纠结
特稿
王樽 岛在心的湍流中
光明
余巍巍 谁叫你不给饭我吃
远人 写在新疆的散页(组章)
林卫雄 大地的温床(组诗)
文本与绎读
马永波 那些乡间的事物(组诗)
马永波 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
天空安详如镜
我们总说现代生活的节奏在不断加快,也总说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这些常态早已成为现代人无法抽离的生活本身。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我们今天的生活质量在超越以往,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不断加快的节奏让我们不知不觉失去了对自然的凝视。
对人来说,自然当然不仅仅是森林和湖泊,也不仅仅是草原和山峰,容易让人忽略的,是我们很少抬头去看看头顶的天空。我们不能否认。在后工业时期,天空遭到的污染前所未有,城市的废气和工业的浓烟在不断改变天空的颜色,近些年来,雾霾在天气现象中出现的密集频率,导致空气质量逐渐下降。天空的阴沉更使我们难以感觉天空的美好,难以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天空。也正因如此,当某一日晴空万里之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天空的高远和蔚蓝。
高远和蔚蓝正是天空的本质。无须从物理学角度来追寻解释,对人来说,看见高远和蔚蓝,会感觉内心的涌动。这些涌动也恰恰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涌动。因为我们渴望人生到达的就是高远,也渴望生命拥有的就是蔚蓝。
我平生见过最感震动的天空是在一个叫旱地的旷野。几十公里的范围,不可思议地没有任何声音。在那里,我发现安静可以让人内心发抖。当时结伴而去的一行人谁也没有说话,好像只要一说话,我们就会辜负这无声万籁的信任。我从来没意识过,安静是有深度的。它像是只往大地深处下沉。安静越是广阔,就越是往地下沉入得从容不迫、沉入得我行我素。我走下山冈时,再也忍不住在草地上躺下来。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刻一样地躺在地上,我也没有想过我会如此心甘情愿地让自己躺下来,让整个身体都和大地发生接触。我知道,我是在和安静发生接触。我伸开四肢,眼前就只有深蓝的天空,没有污染,没有杂质,它就是一望无际的深蓝。我躺在地上,很久都不愿意起来。
不想起来,是因为在我眼里,那片天空安详得犹如一面镜子。尽管我从天空的镜子里看不到自己,但我能看到我从那里反射出的梦想。我相信那也是所有人的梦想,在任何一个时代,没有人会不梦想有一面安详如镜的天空在头顶出现。当我们凝视那样的天空,我们会感觉我们的人生在变得干净,我们的梦想也变得深远。
也许可以说,从地球形成那天开始,天空就一直安详。我们现在不过是将安详当作一种追寻。天空的安详属于自然,也会属于文字和语言。作为编者,我们会希望,这一卷的所有作品,都能带给读者内心的安详。那也是我们生命最深处的安详。
2016年12月11日于深圳
高远和蔚蓝正是天空的本质。无须从物理学角度来追寻解释,对人来说,看见高远和蔚蓝,会感觉内心的涌动。这些涌动也恰恰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涌动。因为我们渴望人生到达的就是高远,也渴望生命拥有的就是蔚蓝。《天空安详如镜(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读本第五卷,作者远人编选了当代国内一线作家相关的作品。
从地球形成那天开始,天空就一直安详。我们现在不过是将安详当作一种追寻。天空的安详属于自然,也会属于文字和语言。编者远人希望,《天空安详如镜(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的所有作品,都能带给读者内心的安详,因为那也是我们生命最深处的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