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童文学批评现场/新锐批评家丛书
分类
作者 崔昕平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崔昕平著的这本《儿童文学批评现场》紧密围绕当代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现实状况、发展趋向展开研究。上编“坐而论道”以对儿童文学理论问题展开探索与思辨,下编“书林寻芳”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展开追踪与引导。全书兼顾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整体趋势与微观个案,兼顾儿童文学热点事件与山西省地域儿童文学面貌,以期助益中国儿童文学的当代发展。

内容推荐

山西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山西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当代,山西的文学理论与评论仍然保持了比较活跃的态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可谓阵容强大。新一批评论家涌现出来,他们知识结构新颖,对新现象、新趋势特别敏感,个性色彩极强,表现出活色生香的发展态势。

《儿童文学批评现场》一书就是山西文学评论家崔昕平著的一本文学研究和评论合集,共分上下两编,包括“坐而论道”和“书林寻芳”。

目录

上编 坐而论道

第一辑 文学史论

 当代山西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与发展之思

 百年儿歌童谣创作综述

 中国儿童诗美学面貌的拓展之路——谈《听梦》的突破性意义

 网游文学:儿童文学新景象

 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畅销书面貌与本土化思索

第二辑 外生态论

 中国儿童文学当代传播之数字化征程

 青少年图书出版传播现状与引导策略研究

 媒介角力与新世纪儿童文学图书出版格局之变

 青少年文学图书传播热点与正负效应分析

 大众文化催生的跨界之作

第三辑 学家书论

 “中国话语”与“问题意识”统帅的宏观纵论——评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概论》

 “忍不住”的关怀:王泉根的儿童文学理论路

 践行者的沉潜之作——评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科幻类型学》的跋涉与俯瞰——评杨鹏科幻理论新著

 跨界的视野原点的追寻——评张心科《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

 《风云际会》,一群童书人的文心之旅

第四辑 观点试论

 市场化时代儿童文学评论的责任

 书写中国式童年的思索

 当代儿童文学批评的精英情结与儿童本位缺席

 从童书出版生态审视“儿童本位”价值观

 勿为“将来”牺牲“现在”

下编 书林寻芳

第一辑 现实之思

 龙城儿童文学女作家们笔下的精美慢生活

 逃离母题与成长寄寓的温暖邂逅——读秦文君的《逃逃》

 张国龙:青葱韶华的心灵歌者

 看力与美绽出悲悯情怀——读《翌平新阳刚主义文学系列》

 童心主义的写意之作——保冬妮爱意萦绕的《小孩儿,来啦》

 真实、真诚、真童心的惬意抒写——评孙卫卫“熊小雄成长记系列”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叼狼》:神秘荒野的风语者

 “当下”感与“介入”意识下的校园新抒写——徐玲“糖果校园”印象

 梦儿长篇小说《小城故事》:致喧嚣都市的一封私信

第二辑 幻想之维

 童心世界“真美丽”——评汤素兰《小巫婆真美丽》

 金曾豪《凤凰的山谷》:向万物有灵的生态秩序致敬

 一个扁扁的、迪士尼般的狂欢世界——读刘海栖《扁镇的故事》

 谐趣畅想“书”世界——评萧袤《白雪公主和七个小书虫》

 童话风氤氲下的少年科幻——评杨鹏的《校园三剑客》

 谈与“周处”的邂逅——读杨鹏新作有感

 浅语艺术的审美韵致与感动——评苏梅童话集《红红的柿子树》

 陈柳环的魔法:构筑“萝铃”多重异次史诗空间

 《影子镇》,陈柳环的番外洞天

 穿梭于两个世界的生命体验——读凯瑟琳·拉斯基《猫头鹰王国》

 海洋题材童话的有益拓展——评周志勇海洋系列童话《白鲸传奇》

 两色风景笔下的两色格调——评《神秘快递家族》

 用“爱”与“恕”浸润当代童心——评周博文《用爱拥抱世界的小男孩》

第三辑 诗情歌意

 幽默见新哲理见意——序《王清秀幽默儿歌1616》

 童谣格调中的朗朗故事——赖松廷《365睡前故事》序

后记

试读章节

2012年2月,王泉根撰文《喜看儿童文学作家进军网络游戏》,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参与儿童网络文学图书创作表示激赏,并呼吁儿童文学评论界介入儿童网络文学批评。他指出:“我们听惯了太多对动漫、卡通、网游的批评声音,诸如‘低俗’‘类型化’‘浅阅读’‘市场炒作’……一味地批评、不屑一顾,自然容易做到,难得的是正视它们,关注它们,研究它们并改变它们,用儿童文学的高品质、真善美、精气神改变动漫、卡通、网游。”

更多的资深儿童文学作家已以实际的行动投入到儿童网游文学的创作中。这样的写作对于传统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充满了挑战。执笔“功夫派”创作的周锐坦言:“功夫派这套书对我来说是新尝试。派派、乔伊等是已出现在游戏网站上的形象,我必须根据规定的情节框架写故事。这似乎挺不自由,所谓‘戴着镣铐跳舞吧’。”他同时强调:“这套和游戏有关的新书,带给我游戏的快感,锻炼和考验着我的想象力。”执笔“小花仙”创作的苏梅同样指出,进行这样的创作,需要“运用游戏里的人物,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想象,构思新的奇妙故事”。执笔“赛尔号Ⅱ”创作的李志伟更是直言自己“是个作家”,又是个“骨灰级的网络游戏玩家”,在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中获得了许多乐趣,也得到小玩家兼小读者的喜爱,“有些人跑到我的博客和微博上留言,更多的人则直接在QQ上与我交流”。

除了创作本身的挑战性与新鲜感之外,传统儿童文学作家们参与这种网游儿童文学创作还出于一种责任。执笔《植物僵尸学校》的翟英琴坦言:“写儿童文学是因为我的孩子,写网游小说,也是因为我的孩子。”看到孩子对网游的痴迷,她表示:“网游是新时代孩子们的童年玩伴,如果儿童文学作家能够介入,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网游形象结合起来,将孩子由游戏世界带入文学殿堂,文学的社会功能就会产生作用。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化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度和效果。”苏梅在“小花仙”的创作中,同样显示了努力将培养孩子勤劳、耐心、爱心、责任感等品质的正向价值传递到作品之中的意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在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加盟创作“植物大战僵尸”的过程中,更是在写作方向与定位等问题上与老作家们进行了反复沟通与交流,力求消解游戏本身可能带来的顾虑,并加入团结、友爱、自信、自立等健康向上的品质熏陶,希望利用此新型的载体,凸显儿童文学一贯的本质属性。业界评论说:这套图书是“让孩子从游戏回到经典阅读”。

让孩子从游戏“回到经典阅读”的评价虽然略显急切,但是至少这样的努力使孩子在游戏中“兼顾”了“阅读”,使网游衍生文本的品质得到了提升。这一参与行为的长效价值更在于,它打通了孩子们网络游戏与文本阅读的边界,使儿童文本阅读焕发了新的生机。  以儿童网络游戏为基础,大力开发儿童网游文学图书,是基于儿童网游设计模式的现实可能。我国儿童网络游戏普遍采取了以幻想场景、幻想人物为主体,以故事情境为串联的设计模式,使得游戏本身的推进具有了恒定的角色和动态的剧情,被游戏商誉为“可以玩的动画片”。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存在,恰恰为儿童网游文学图书的衍生叙事提供了丰富的可能。身兼资深童书出版人与儿童文学作家双重身份的白冰指出:新媒体时代,多媒体互动作用下,为一种内容提供多种呈现方式是一种趋势。儿童网络游戏本身为儿童图书出版提供了很多机会。这样的多媒互动运作将会越来越多。同时,网络游戏本身的特质会对网游文学创作的“游戏性”与“趣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形式也将逐步影响到纯文学的创作。他认为,“本土化”与“儿童化”将是今后儿童网游文学最主要的着力点。基于儿童网游文学的发展前景,儿童科幻作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鹏也认为,网游不会消失,网游文学也不会消失。网游文学将成为独立的儿童文学文体样式。出版社目前的网游文学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将不断推进,出版人会越来越关注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文学素养和网游素养。读者也会不断成长,也将不再满足于只是读一个故事,并将参与到创作之中。他同时强调了这种新的创作形式的“依附性”和“游戏性”特点,即儿童网游文学创作行为依附于游戏的情节与结构设置,并表现为游戏与文学共存亡;儿童网游文学的游戏性与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游戏性不同,更多强调了人机互动与游戏的可操作性。

P46-47

序言

在我们学院,年长或者同龄的人,都习惯地称呼崔昕平为平平。这个叫法透着一层家常的自己人般的亲近。这不仅因为昕平是学院子弟,她的母亲是受人敬重的一位元老级教师,也不仅因为昕平自己为人处世的热心谦和善解人意,受到大家的喜爱,更因为昕平在学业出色事业有成令人羡慕之外,还是一个长相秀丽脱俗,气质典雅,落落大方又充满书卷气的女子。家庭的熏陶和书本的浸润,让她身上有一种现代女子稀有的气质,一种集古典的沉静端雅与现代的活泼俏丽于一体的清纯灵动之美,而言谈举止间的大方分寸又令人浮躁全消,让人觉得可亲可爱,一如她的学术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昕平的学术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其中的辛苦付出只有她自己冷暖自知。2009年她毅然选择去读博,彼时她已经是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前途一片大好,离职去读博士,意味着有可能会失去仕途发展的机会。但是她没有犹豫,甚至主动找到院领导请求辞去行政职务,免得给学院管理带来麻烦。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让她在临近不惑之年又一次回到校园,沉浸在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在北京师范大学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郁之地,在导师王泉根的引领下,昕平一头扎进儿童文学这样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地,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悟性和用功努力,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学业,40多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专家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以北大教授曹文轩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在对崔昕平的博士论文答辩决议中有这么一段话:“论文打通了文学与出版二者之间的边界,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既具开拓性,又富有挑战性。论文的最大特色是一切从事实出发,以文献说话,同时充分运用儿童文学史的专业知识,史论结合,对一些重要的问题阐发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论文结构合理,文献翔实,学风端正,符合学术规范,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论文的分量。毕业后昕平对论文进行了精心打磨修改,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出版传播视域中的儿童文学(1978—2010)》。用她导师王泉根的话说,“可以说是大半部浓缩了的‘中国当代童书出版史’,只要再加上1949—1977年的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当代史……是一部难得的专著,对研究当代中国童书出版史、儿童文学史具有突破性的‘补白’意义和学术价值。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著对1978—2010年间的童书出版做过如此系统、详尽、深入的研究。”

因为和昕平同在一个学院,工作上生活上的交集颇多,可以倚老卖老地算作昕平的长一辈,故此对昕平一路走来的经历多有了解,知道她确是付出了许多。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创作与五四新文学同期,历经百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日渐壮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学术门类的研究,却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好的地方是学术空白点多,可以研究的方向多,容易出成果,但另一方面,基础性的参考资料少,研究难度大,研究者要做大量基础资料的采集整理,不仅工作量大,还很辛苦。昕平在和导师沟通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导师建议她挑战一块“硬骨头”,梳理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当下的儿童文学出版传播情况。这个选题其实带有跨学科性质,不仅涉及儿童文学,还涉及出版传播领域,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昕平勇敢地接下了这个选题。为此,她走访了多家出版社,查资料对数据,跑了不知道多少家书店,常常废寝忘食加班熬夜,原本就弱不禁风的她,更是日渐消瘦。但这个看上去总是云淡风轻不急不躁的女子,却有一股子执着和韧劲,连她的导师王泉根教授都赞叹昕平“看上去外表纤弱,但身体里似乎安装着一部功力强大的发动机,有着使不完的劲”。也许正是看中了她这种劲头,导师才肯让她承担这么重的选题。而昕平确实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论文,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誉,被聘为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儿童文学奖评委、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评委、“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评委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的评委;获得山西省优秀教师、太原市优秀青年人才、太原市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昕平学成回来后,受到一向重视人才的山西作协的重视,2016年被山西作协聘为首届签约评论家。而昕平这几年的学术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成绩喜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学术专著外,还主编国家级、省级教材、读本10余部,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5项,并在《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出版广角》《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报刊发表儿童文学书评文章多篇。更令人欣喜的是,为了鼓励年轻评论家,山西作家协会决定为这些年轻人出版评论集,昕平这几年散见于各类杂志报纸的文章就可以结集出版了。为她高兴之余,也就欣然允诺她提出的作序的要求,其实,于儿童文学我是门外汉,但是基于对昕平的了解和欣赏,我就不吝班门弄斧了。

昕平的这本二十多万字的集子,收录了她从2010年到2016年之间发表的评论文章,大多集中在近两年。这些文章有宏观的概述,也有对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既立足山西又着眼全国,从中能看出昕平对儿童文学的独到思考。开篇《当代山西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与发展之思》如数家珍一般概述了山西儿童文学创作的全貌,让我们了解到山西居然有这么一支力量并不薄弱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但是即便包括像我这样的“业内人士”,对身边的儿童文学创作情况也知之甚少,印象模糊。所以她在文章中为我省的儿童文学大声疾呼,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山西儿童文学的几个建议:提升儿童文学的话语权;畅通出版渠道,开拓报刊平台;发现培育作家,定位自身特色;大力扶植省内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建议。对于当下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她同样有自己的见地和思考。“无论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倾向、90年代的文艺倾向,还是当下的精英倾向,其思维源头极其相似。那就是面对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门类时,‘儿童’这个阅读主体‘本位’的抽离,导致了理论本身的不能自洽。”(《市场化时代儿童文学评论的责任》)。同样的,对于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个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多数源自一种对潮流的“效法”与“追随”,那是该时代缺乏某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如果一个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源自对某种创作潮流的‘效法’与‘追随’,那么该作品必然不是上乘之作。”(《书写中国式童年的思索》)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学院派批评家,昕平能够摆脱学院派的精英腔调,不故作高雅,不玩弄理论名词,而是贴近时代,贴近受众者,强调作品的社会功用,提出文学批评者应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明确表达自己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观点,这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些宏观的论述中,我看到一个最常出现的一个词是“儿童本位”,这可以看成是昕平对待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基本立场。她在多篇文论中反复强调创作、出版、评论中“儿童本位”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立场,她对当前盛行的“国学热”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一个世纪之前,中国好不容易将儿童从“缩小的成人”“成人的预备”的教育中解救出来,而现在却又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名目,让这些枯燥的陈腐的东西重返课堂,“实在令人诧异了。放着那么多又关好又快乐的童谣儿歌不读,而去死记硬背这个抽象之极的东西,这对儿童是何等不公平的事情!关其名日‘继承文化传统’,靠剥夺儿童学习的快乐来继承文化传统,值得吗?”(《勿为“将来”牺牲“现在”》)这种逆潮流的言论,不仅需要勇气,也表现出一个学者的独立思考和学术良心。

这本集予的下编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相比于上编宏观探讨,单个作家单部作品的评论恐怕更难把握。她的评论范围很广,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有名不见经传的,也有知名作家,无论是哪个级别的作品,昕平的评论都能抓住不同作家的创作特点,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她的评论践行了她自己提出的“儿童本位”特点,侧重在审美、主题、表现形式上给读者以引导,指出作品的优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延伸到理论层面的解读,不生硬,不走套路,像跟人谈心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让读者对作品作家有了深入的了解。

经历了艰难的读博之路,昕平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佳作频出。更令人欣喜的是,去年昕平顺利通过了教授职称的评定答辩,晋升为教授。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昕平的学术之路又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有理由期待她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期待在她的引领下,山西的儿童文学创作能步入一个更高的层面,为孩子们奉献出更精美的精神食粮。

2016年11月

后记

很巧,这本《行走于儿童文学书林》的选题、编辑与付梓,与山西省作家协会推荐、中国作家协会选拔我参加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高研班学习至结业的时间完全同步。两件于我至关重要的事,就这样默契地结伴而来,共同成就了这样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小结。

“儿童文学”这一具有独立品质的文学门类,在我国自觉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因其肩负着塑造民族未来的文化使命而受到鲁迅、周作人、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冰心等文学大家、教育家、思想家的合力推动。自1949年以来,“为小孩子写大文学”(陈伯吹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间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创作宗旨。这70余年间中国儿童文学的本土发展,在今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国际安徒生奖”评奖活动中,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可——我国诞生了自“国际安徒生奖”创立年以来的首位中国获奖作家曹文轩。这一文学热点事件成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走向壮大的阶段性表征,也引发了国内对儿童文学门类与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高度关注。

回顾自新世纪之初与儿童文学结缘,至2009年追随王泉根教授攻读儿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进而投注全部精力从事儿童文学研究,至2015年参加中宣部、中国作协共同主办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座谈会”,再至今年9月参加鲁迅文学院建院以来的第二届儿童文学高研班,自己能够身处中国儿童文学的蓬勃发展期,参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的发展与建构,深感荣光与使命。

始终感念几年前在周同馨老师、刘媛媛老师、马艳萍老师的介绍与引领下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在那幢幽静而典雅的作协小院中,山西省作协的各位领导,杜学文老师、杨占平老师、张锐锋老师、潞潞老师、李骏虎老师都对我与我从事的儿童文学研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创联部闫珊珊,创研部李金山、王姝等老师也多次给予我热情的帮助。2015年,省作协聘我为山西省首届签约青年评论家,肩上多了一种重重的使命感。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发展历程中,山西以“表里山河”的独特文化底蕴、“晋军崛起”的地域文学实力,享有文学大省的美誉。我省的儿童文学发展也始终受到重视,在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设立,山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赵树理文学奖”中,专设“儿童文学”奖项,鼓励和扶持省内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者。此番出版山西省文学评论家论丛,也将我的这部儿童文学研究书稿列入了其中。

在鲁迅文学院第30届高研班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上,我曾遥遥地感谢山西省作家协会的领导推荐我参加了本次儿童文学高研班的学习。开班以来,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多么妙哉的学习场所。对待我们这个儿童文学班,鲁院上下都像关爱儿童一样关爱有加。短短的两个月学习时间,鲁院为我们聘请了成人文学界、儿童文学界、创作界、评论界、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出版界、艺术界的众多名家大腕前来授课,屈指算来,竞高达40余位!为了如此精神盛宴,邱华栋院长、王璇副院长、郭艳主任,还有我们的班主任李蔚超,都使出了洪荒之力。学习期间,我将自己还原为一个学生,虔心听取鲁院为我们请来的各界名家的讲座,仔细准备每一次作品研讨、沙龙发言,不断反思、纠正自己。正是借助这样一个关妙无比的学习场域,我感到自己又一次充满了电,动力十足地买书、读书、思考,动力十足地整理了自己近年来的儿童文学评论文章。

这本《行走于儿童文学书林》,汇总了自己近几年儿童文学研究的相关文章,其中有对儿童文学理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也有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追踪与评论,并力图兼顾儿童文学热点事件和我省地域儿童文学发展状况。在这本书付梓,在鲁院结业的这一时刻,我深感自己获得了一次提升与涤荡、沉淀与反思的宝贵机遇。

鲁迅先生《南腔北调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道出了每一个儿童文学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与评论,伴随着儿童地位的提升、儿童教育的重视,更借助市场的力量走向了数量的极大繁荣与精品的相继问世。当儿童文学式微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关注儿童文学;而当儿童文学从文学边缘走向热闹非凡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去关注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家,需要用浅白的文字创造精美的文学,需要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地驾驭各种艺术手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需要比中国现当代文学更为宽泛的知识谱系,因为它兼跨了文学、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儿童文学研究,既具有鲜明的专业色彩,需要专业的学术引导,更需要多渠道文学艺术修养的浸润。若沉浸于儿童文学自,身,忽视了文学的广阔天地,会失去了文学大家族整体脉络与气韵走向的观照,进而脱节于文学的时代发展;同样,若忽视了儿童本位之外广阔的文学本质论探讨、文学社会学认识、文学发展观指引,儿童文学批评也会陷入自说自话的狭窄圈子。对一个儿童文学研究者而言,除了立足于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史的学科谱系外,更应该自觉地汲取丰富、多元的理论资源。若无厚实的文化照拂与文学修养,建构具有本民族独立品质的儿童文学的愿望将无从延展。

一路行来,能够这样徜徉于儿童文学书林,全是因了这么多前辈师友的扶持,与这么多闪亮的心邂逅,我收获了沉甸甸的思想、信念与力量。感谢作协领导对我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鼓励鞭策,感谢刘媛媛教授为拙作诚挚作序,感谢蔡润田、段崇轩、傅书华、王春林、苏春生、杨矗等我省前辈评论家的提点引领,感谢山西省首届签约青年评论家们的互动激励,感谢北岳出版社李建华老师的细致编校,感谢太原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未来之路上,我将努力坚守独立深刻的思考,秉持积极介入的责任感,追求笔锋精到的文学抒写,用百般诚意,拥抱儿童文学。  崔昕平

2016年11月25日于龙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6: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