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箴言录--论语精编新解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罗志霖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采用语录体的形式,以简洁朴实、明白易懂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描绘出了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孔子的形象。由于《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孔子谈论同一内容或观点的言论散见于《论语》的一些篇章或若干篇章之中。罗志霖著的《孔子箴言录--论语精编新解》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梳理、归类,形成一个能比较完整、系统地体现孔子思想的的编排结构,为人们全面、深入地研究、领悟孔子思想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内容推荐

罗志霖著的《孔子箴言录--论语精编新解》另辟蹊径,打破《论语》传统的编排体例,按照孔子言论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以期建构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系。本书的完成,为人们全面、深入地研究、领悟孔子思想,而不是片面地、支离破碎地了解孔子思想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目录

一、哲学思想

 1.正名

 2.仁学

 3.中庸

 4.认识论

 5.天命论

 6.鬼神论

 7.知行观

二、人伦思想

 1.君臣

 2.父子

 3.兄弟

 4.朋友

 5.师生

三、治国思想

 1.王道

 2.人治

 3.民本

 4.无为而治

四、教育思想

 1.教育功能

 2.教育内容

 3.教学方法

 4.学习方法

 5.尊师重道

五、道德修养

 1.仁、义

 2.礼、智、信

 3.忠、恕

 4.孝、悌

 5.廉、耻

 6.义、利

六、国君品格

 1.君道

 2.举贤

 3.戒奢

 4.赏罚

七、官员素养

 1.忠君保民

 2.举贤任能

 3.节操自爱

 4.忠于职守

八、人才观

 1.立志

 2.处世

 3.人品

 4.才能

 5.学习

九、修身观

 1.智、仁、勇

 2.修身自省

 3.谦恭谨慎

 4.正直真诚

 5.节俭励行

 6.修养方法

十、世风观

 1.世风与人心

 2.风俗与社会

 3.移风易俗

十一、贫富观

十二、法制观

 1.法理

 2.法律

十三、文学观

 1.文风

 2.作品

 3.文学与社会

十四、艺术观

十五、历史观

 1.史观

 2.史法

 3.历史人物评价

十六、战争观

 1.战争性质

 2.战争与和平

 3.战略思想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译文】

孔子说:“仁德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仁德就来了。”

【注释】

①仁:仁德。朱熹《论语集注》:“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

【解读】

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他又认为,“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努力去追求,去实践,并能做到矢志不渝,就能一步步达到“仁”的境界,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君子。在物欲横流、是非难辨的今天,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应该在心中树立“仁”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实践、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性修养的目标。

子贡日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②,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④,可谓仁之方也已⑤。”

《论语·雍也篇》第30章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并且周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孑L子说:“这岂止是仁,简直就是圣人了!连尧、舜都难以做到!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业而又帮助别人立业,自己要通达而又帮助别人通达。能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

①子贡:即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孑L子的得意门生,比孔子小三十一岁。②博施:广泛施与。③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贤明君主。病:为难,难以。④近:指自身周围。取譬:取作譬喻。意思是作为例证。能近取譬:能以自身为例。意思是能从近处做起。⑤方:方法,途径。

【解读】

孔子的回答,对子贡关于“仁”的理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是仁爱、爱心。有了“仁”,才能既“博施于民”,又能周济民众,有爱民的善举,这是古代尧、舜都难以做到的“仁”的最高境界。同时,孔子又指出,作为不同于圣人的普通人,要实行“仁”,最好的方法是从自身做起,从近处做起。只要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了“仁”,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仁人。

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①,有杀身以成仁②。”

《论语·卫灵公篇》第9章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舍弃生命也要维护仁。”

【注释】

①求生:乞求生存。意思是苟全性命。②杀身:指舍弃生命。成:成全。引申为维护。

【解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作为志士仁人,为了维护仁宁肯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会苟全自己的性命。“杀身成仁”,体现的是志士仁人的一身正气,以及勇于为真理和理想献身的精神。古往今来,涌现出了无数“杀身成仁”的志士,他们为了维护正义,反对残暴黑暗势力,慷慨悲壮,舍生取义,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子夏问日①:“‘巧笑倩兮②,美目盼兮③,素以为绚兮④。’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⑤。”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⑥!始可与言《诗》已矣⑦。” 

《论语·八佾篇》第8章

【译文】

子夏问道:“‘笑貌妩媚,美目传神,好像在白绢上画着绚丽的图画。’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先以白色打底,然后再上颜色修饰。”子夏说:“那么,礼乐产生在仁德之后吗?”孑L子说:“能阐发我的思想的人是你呀!现在可以与你谈《诗经》了。”

【注释】

①子夏:即卜商,字子夏,孔子晚年的学生,比孔子小四十四岁。②巧笑:美好的笑貌。倩:含笑的样子。引申为妩媚。③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意思是传神。④素:白色。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在白绢上画绚丽的图画。⑤绘事后素:古人绘画,先以白色打底,然后再上颜色修饰。⑥起:发,启发。引申为阐发。商:子夏名。⑦始:方,才。

【解读】

子夏所引《诗·卫风·硕人》中的诗句,说明女性外在的关貌源于内在的气质,这正如绘画,先以白色打底,再上颜色修饰。孔子以此为喻,巧妙地说明了“仁”和“礼”的关系。

P6-7

序言

在中国,孔子是一个屡遭厄运,又备受尊崇的人物。他在生前,曾因鲁定公的重用而官至司寇(掌管司法的官员),并在53岁时以司寇之职行摄相事,协助掌握朝廷大权的季氏处理政事。后来,由于国君昏聩,季氏专权,政事荒废,政见不合,孔子愤而辞职,与弟子周游列国,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呼号,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活。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四处碰壁的孔子已经68岁,受执政大臣季康子召请,他回到鲁国,开始了晚年兴办教育和整理古代典籍的生活。他终身坚持并倡导的以仁德、礼制治理国家的思想,在春秋时期这个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的社会转型期,因其理想主义色彩较浓而不合时代潮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支配中国历史达两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思想。在这两千余年中,孔子地位崇高,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承载孔子思想和学说的《论语》,更是历代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的必读经典。孔子学说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为孔子倡导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提出的仁德、礼制思想有利于人伦教化、情操陶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人文素养。孔子学说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刚说:“在自由思想盛行的黄金时代,孔子的思想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而在专制主义达到巅峰时刻的汉武帝时代,孔子的思想却成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个中原因,不能不说是这种‘自然’赋予的等级秩序让统治者感到满意。历朝统治者都愿意尊奉孔子,愿意让儒家居于‘诸子’之上,其根源就在这里。”(《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到20世纪,孔子的学说又遭受厄运,成为董仲舒、朱熹为代表的“伪儒学”的替罪羊,经历了五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后期两次大批判的劫难。然而,正如孔子的学生子贡所说:“仲尼不可毁。”尽管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一切积极的成果,至今仍为中国人民所珍视。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烽烟四起,战乱不止;一些人道德沦丧,贪婪腐败;一些人“己所不欲,强施于人”。环境恶化,恶疾丛生,恐怖袭击频发,强权势力横行,是这个世纪当政者和广大民众面临的严峻问题。1988年,七十五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发布的宣言中说:“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一观点,既振聋发聩,又引起了国人的深思。毕宝魁先生说:“若我们将所有文化因素都综合考虑的话,就会发现,儒家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是最好的观点,它温情脉脉,具有最强烈的最普遍的人文关怀色彩。反对暴力,反对强权,反对战争,提倡仁义礼智信,提倡天人合一,提倡和谐中庸,没有民族偏见和种族偏见,而孔子便是儒家思想的开创人和集大成者。”(《论语精评真解》)在2500年后的今天,孔子思想所蕴含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名列首位,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班固《汉书·艺文志》)由于《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杨伯峻先生认为是曾参的一些学生)编纂而成,孔子谈论同一内容或观点的言论散见于《论语》的一些篇章或若干篇章之中。历代学者研究、整理《论语》,大多在注释字词、解读文意上下功夫,却未能从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系这一角度重新审视《论语》全书。这就给今人阅读和研究《论语》、理解和把握孔子思想的整个体系带来了困难。

李泽厚先生说:“黑格尔曾嘲笑孔子的《论语》不过是‘处世格言’而已,表面看来也像。但是这些‘处世格言’却有关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有此体认,虽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为人处世却大不一样了。从而,这里的所谓‘处世格言’便并非为个人生存的利害,而成为有准宗教性能的教诫和体认。从而,如果今天从《论语》到《菜根谭》到《三字经》等等再作出某种新的摘录编选,重要的是加以新的解说发挥,它们不也可以与《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起着同样的慰安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功能作用吗?”(《论语今读》前言)这一观点,无论对于《论语》的研究、整理者,还是对于《论语》的热心读者,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的编著,参考、借鉴了吴枫先生主编的《中华思想宝库》的分类方式,并结合孔子言论所涉及的内容加以调整、扩展。在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梳理、归类时,反复斟酌、取舍,对一些具有多重含意的章节,取其表达的主要含义进行归类,从而避免了这些章节在书中重复出现。本书的完成,填补了千百年来《论语》研究中尚未系统、全面地展示孔子思想和学说的空白,为人们全面、深入地研究、领悟孔子思想,而不是片面地、支离破碎地了解孔子思想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由于著者学识、水平有限,一些孔子言论的归类不一定妥当,值得商榷之处,恳请学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由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他们的言论,以附录的形式归人孔子言论相应的类别,以便于读者系统地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因本书按孔子言论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编排,《论语·乡党第十》除最后一章(即“色斯举矣”章)编入本书外,其余各章记述孔子的举止仪态及实践礼仪的情况,不是孔子的言论,本书又无对应的类别,因此未编人本书。

本书中,孔子言论的注释、译文、解读采用了著者于2013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论语今读新解》中的内容,仅对部分解读的文字进行了适当修改或补充,使之更能体现本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孔子是伟大的,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博大精深,充满着生活的智慧。但是,孔子毕竟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整个人类的文明程度、认识水平,与现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今人研读《孔子箴言录——论语精编新解》,目的在于回归传统,与圣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吸取孔子思想的精华,感悟孔子的治国理政之道、待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修身律己之道,以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而不能盲目地把孔子当作神和偶像来崇拜,更不能随意拔高和美化孔子,把他当作“生而知之”、无所不晓的完人。

从退休后注译、解读《论语》,到拙著《论语今读新解》由巴蜀书社出版,再到《孔子箴言录——论语精编新解》即将付梓,不知不觉中跨越了八个春秋。有感于八年来的耕耘和付出,特赋小诗一首:

往圣传绝学,来者悟精义。仁德建伟业,和合创盛世。

做人慕高洁,修身重德行。治学屏捷径,探幽仰恒心。

绵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中文系原主任、四川省高校文科教材编委会委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张一瑶先生对本书的编著非常关注,并给予了指导。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他表示由衷的谢意!

愿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回归传统、品读经典、陶冶情操尽一份绵薄之力。

著者

2016年10月于蓉城知行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9:13:20